《生物防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摘要】通过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pbl教学、双语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法,改变考核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及相关防治诊断治疗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关系密切[1]。
但其又以繁杂的内容、新知识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学生记不住、难应用等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此,我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结合临床,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医学微生物授课的主要对象是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在经过前面基础课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后,普遍对学科的临床应用、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授课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基础理论和研究前沿相结合、基础技能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适当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现代分子微生物学的新进展、新技术。
如在学习呼吸道病毒时,向学生介绍流行性感冒病毒,结合目前禽流感的爆发,将内容延伸到病毒变异、诊断防治等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技术。
这样能极大提高本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2]。
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优势,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显著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的第一步,课件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在我国产业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产教融合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本科学校教育领域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产教融合是一种利用学校、行业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协同,强调生产与教学密不可分,在生产中教学及在教学中生产。
产教融合不仅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自身内涵发展的要求。
2019年10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推进产教融合也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如何提高产教融合实施效果,是当前许多高校探索的重要命题。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当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产教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与企业、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与企业要求不匹配,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不足,无法满足指导企业生产的需求。
龙岩学院动物医学专业近年来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总结,旨在为我国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提供参考。
1主要改革措施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郑新添,范克伟,张敏,林炜明,黄翠琴(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福建龙岩364000)摘要:产教融合是高等学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龙岩学院动物医学专业近年来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主要改革措施包括优化培养方案,重构了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方向课包含卓越兽医师模块课程、智慧养殖模块、农产品加工模块、农牧商务与金融模块和兽医制药模块等5个方向模块课程;实行“3+1”培养模式,强化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总学分占比达41.5%;实施“双师同堂”教学、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共建产教融合教研平台和创新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等教学教育改革方案,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第1篇: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一、使用幽默、夸张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教学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避免了板着面孔说教而引发的学生憎恶情绪,而是在笑声中引发学生意味深长的思索或茅塞顿开后的愉悦。
案例:当同学们昏昏欲睡时,我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便像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后的症状。
也有点类似缺少甲状腺激素后的症状,慵懒而无活力。
那么,同学们是被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甲状腺被切除了呢学生一听乐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
有时,学生上课过于活跃,常常漫无边际地插嘴。
对此,我对学生讲:同学们是不是把酶加多了,反应如此激烈。
若再不降温,老师可要加水稀释了。
学生们一听笑了,态度一改从前。
二、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一):从2023年的SARS到AIDS,再追溯到天花、鼠疫,以及西班牙大流感,还可以联想到二十一世纪杀伤力最大的生物武器及各个国家对生物武器的研究。
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力图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情境。
案例(二):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
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
听说过多利羊吗还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
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关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识等,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
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摘要: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是围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该课程在我国的后发优势对教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课程特点,从教材编写、教学模式与考核机制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和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高等教育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在传统植物病理学的基础上,围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传统植物病理学提出的新要求,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自产生、形成以来,始终坚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最新科研进展紧密结合。
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无公害食品正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作为无公害防治技术,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治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
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开展该课程教学的高等院校也有限,相比国外已经形成多样化商品和完整产业链的情况而言,我国该学科急需快速发展。
而相对于科研和产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人才的匮乏成为了制约因素。
由于该课程在我国的后发优势,决定了必须以高起点来推动教学的发展。
鉴于此,我们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的发展前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环节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1 教材编写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防治学汲取了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营养,其科学研究和利用在国内外均有了很大的发展。
作为一门课程,生物防治学的内容和体系日趋成熟,并一直被列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但是,之前国内还没有全国统编的病虫害生物防治学教材正式出版,这对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十分不利[3]。
为此,根据教育部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意见,我们组织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编写了全国高等教育和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与学农相结合模式构建

授课方式 ; 学农 实践 可 以成 为一个很 好 的切 入 口。学
农期 间 , 我们可 以创设 条 件 , 让学生 拥有 更多 亲近 、 拥 抱大 自然 的机会 , 力实施“ 努 开放 性作业 ” 拓宽实验 内 ;
容, 加强相关课题探究 ; 而有效 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从 和实践能力 , 建 充满生 命 力的课 堂教 学生 态 。这是 构 我们共 同期待 的。 3 1 学农与 生物课 堂教 学相 结合 目前 高 中学农 通 .
义
教学 中 , 我们就更应 注重 通过多种途 径 , 或依托 相关课 程 载体 , 努力培养学生对生物学 习的兴趣 。 学农实践 , 是新课程 规定 的高中学生 一 门必修课 。
从其 涉及内容我们更可 以把 它看成 是生命科 学课程 的
() 4 从袁 隆平杂交水稻看遗传学原理 的运用 () 5 食用菌培养原理及实施要点 () 6 植物嫁接 、 扦插理论及操作实践
我们可通过一系列的活 动 , 让学 生能够更 加热爱 自然 、 热爱生命 。
3 3 3 生物 生态 习性的考察 与探 究 .. 学农 基地 学生
伸 提供 了一个广 阔空间。我们在 开展 生命科 学 教与学
() 7 无土栽培在现代农业发展 中的应用研究 ( ) 教兴农在 现代化农业 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 8科
进 一步拓展 和延 伸。因而 , 我们 可 以想 方设 法结 合 实
际, 并在符合科 学性 、 可行 性基 础上 , 当拓 宽 有关 生 适
物 知识 的教 与学 , 不断提高学生 生命科学 素养 , 关注 学
苦 ” 道理。 的
各种农作物及 其 田埂旁 的一 片野草 , 实际他们 却 有着 丰 富的食用 、 药用 、 经济 或教学等 价值。我们如 何利用
高职院校《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初探【摘要】《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是微生物发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课。
本文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和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体系,合理构建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关键词】高职;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设置生物农药和肥料开发于大自然,低毒,容易被环境降解,无残留,无污染[1]。
随着人类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逐渐增加,生物农药和肥料逐渐替代化学农药和肥料,在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植物生长调节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微生物发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农田作物中常用的生物农药和肥料的品种、性能、作用、施用方法、生产工艺等,是一门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的专业课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目前常用的生物农药与肥料的种类、作用、基本的生产方法等,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农药和肥料生产操作、品质控制等所需的知识诉求。
《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开设前期,教学团队在经过企业调研和学生走访等方法探索了本课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模式[2]。
1 教学内容合理化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系统的程序式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已获知识情况,从培养目标出发,选取实用性较强、学生易理解的生产过程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时并没有集中学习生物农药和肥料生产的主要反应及其反应机理,而是从不同类别的农药和肥料出发,主要有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海藻肥等,内容包括其发展历史、概念、种类、特点、安全使用、生产等,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并且学习内容选取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并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教学方法多样化2.1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为学生,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内容由浅入深,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农药和肥料展示及学生对某些生物农药肥料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农药肥料的发展及生产概况,使得学生对生物农药肥料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思考

[摘要]中职学校的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一直是一门传统且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每一所中职学校都有着相应的教学方法和一套完善的技能操作模式。
但由于最近几年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学生资源较为短缺,与此同时,社会对与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有关的工作和人才要求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遥感等新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而有着进一步的提高,这就对中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要提高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
[关键词]中职学校;畜禽生产;疾病防治;创新教学;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9-0054-02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思考田庆丰(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白银730726)目前,我国各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教学及实训人才较为缺乏,畜牧类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存在着专业课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差、积极性低等问题。
而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有关系,同时学校也应当重视对此专业教学人才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创新改革,通过创新式教学方式和多元化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高度重视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中小学都伴随着教育改革创新以推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各中职学校也不例外,尤其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第一产业的传统专业的专业课程更应当结合信息时代的新背景不断改革创新。
该专业在近年来其生产一线技术人才较为稀缺,而这无疑反映在各中职学校教育问题上,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新型的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多媒体、微课件、短视频、线上教学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从而加强理论基础。
从传统以教师口述为主,到现在可以利用课件视频的形式提高课堂效率,从传统的无法到生产一线进行的实训操作,到现在可通过大屏幕视频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每一步骤的具体实验、实训操作,从而夯实基础。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

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
日本技能检定制度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易姝洁
中钢集团衡阳重机职工大学
我校改革与发展的SWOT分析
郑海涛
屈清华
湘南中专学校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及其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应用
龙山青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及模式块化教学培养体系研究
曹万江
刘秋良
黄小江
曹云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
2009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名单
一等奖(48篇)
论文题目
作者
作者单位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刘振湘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研究
周云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院校物业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朱仁华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研究
陈斗
彭彤丽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美术类专业外出写生教学的探究
段泽民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试论高职院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田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道德素质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思考
邢智强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云飞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法律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杨文明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郴州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研究
廖广莉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新形势下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改革实践
郭桥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防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摘要:培养具有生物防治技能的综合型植保人才是农林院校植保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通过介绍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生物防治教研室在《生物防治》课程教材选择、授课方式、双语教学、课程实践、综合考查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以期对《生物防治》课程教学提供启示,并为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防治课程实践双语教学教学改革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的生物技术,是害虫治理中成功、有效、安全的防治方法之一,它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
近年来,化学农药的滥用造成了害虫抗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的“3R”问题严重,导致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1]。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替代防治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防治在我国现代化绿色农业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2]。
有效地利用生物防治手段进行害虫防控,对防治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高。
因而《生物防治》课程成为农林类院校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的开展正是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然而最初的《生物防治》课程讲授方式过于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强。
因此为培養具有一定生物防治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病虫害防治专业技能的植物保护人才,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需求,需要对《生物防治》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
两年时间,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生物防治教研室通过对教材筛选、授课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选择教材的选择是课程讲授的基础。
现在高等农林院校使用较多的生物防治教材有:张晓霞编著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基础》、林乃铨主编的《害虫生物防治》以及仁顺祥和陈学新主编的《生物防治》。
相比较之下《生物防治》这本教材更适合用于作为农林类高等教育教材。
第一,该书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二,该书系统的介绍了生物防治的理论、前沿以及应用实例。
《生物防治》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主要注重理论知识,内容涉及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生物防治资源、生物防治途径与方法、生物防治实施与作用评价、生物防治前沿与展望。
系统介绍了害虫、病害、杂草生物防治原理,寄生、捕食、昆虫病原真菌、拮抗微生物、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以及多种型生防资源。
通过了解天敌输引、保护利用、繁殖释放、生防微生物发酵生产、昆虫不育技术等认识现有的生防手段和策略;通过认识生物防治因子作用评价方式、生防实施与效果评价了解生物防治在绿色农业中的作用。
在上篇的最后通过从更高的生态、行为、生理、分子、协同调控技术层面阐述了生物防治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前景。
而该书的下篇各论部分则着重讲解了生物防治的实施案例。
各论部分按照生物种类进行分章节阐述,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茶树、森林、草原、杂草、储藏物、入侵生物、设施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每个章节都分为概述、生物防治因子及其利用途径和典型案例三个部分组成。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迅速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授课模式生物防治课程采取“小班团队授课模式”。
近几年来,我们生防教研室为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生物防治》课程上采取团队小班授课,小班规模为30人,授课团队教师在5人左右。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并参考自己的研究领域,分模块讲解。
与传统的单个老师教学不同的是:团队教师教学能充分发挥各个授课老师各自的优势,讲解自己擅长领域的问题。
通常授课老师的研究领域分为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等。
老师在授课时能在讲解教材的内容基础上,从生物防治各个研究方向凝练出科学问题,并向学生介绍该领域中生物防治的前沿进展。
同时,担任课程的授课老师都具有企业合作、基地示范、专业技能培训的经历,因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很快帮助学生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要领和难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掌握。
同时,课堂在授课过程中会邀请学校所在地的生防站、生防产品生产厂商的技术部门中的技能人才担任课程的外聘教师,不定期的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开展生防技术讲座,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防治》的效率和实践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双语教学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对人才、知识的需求呈现出多元性。
双语教学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3]。
双语教学采用“双段推进”教学模式,前期的“渗透阶段”,英语授课部分占到10%,随后逐渐提高到30%。
在前几个章节的渗透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如biological control(生物防治)、natural enemy(天敌)、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等。
随后进入“整合阶段”,围绕教学大纲增加英文比例。
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掌握专业英语的能力。
课堂设有“老师学生互动模式”,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归纳,在课堂上用英文回答老师所提问题,或是向老师提问。
老师则采用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习和利用所学知识并进行英文交流的兴趣。
比如“寄生性天敌”的讲解,先结合专业特色把教学目标板书出来,寄生性天敌的概念、种类、寄生行为、利用。
然后问学生what……,whi ch……,and how……,具体问题如什么是寄生性天敌(what)?你所了解的寄生性天敌有哪些种类(which)?在柑橘园中如何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柑橘木虱(how)?整个教学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当学生能很好完成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已经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点,并且能流利的使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所学和观点。
在讲解完这些理论之后,继续询问学生对于柑橘园中其它害虫,如粉虱、螨等的天敌有哪些?如何提高害虫防控的广谱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了学习潜能,获得师生的好评。
四、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是《生物防治》课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整个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4]。
组织设计好的实践方案能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熟练运用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在《生物防治》课程中,我们把上篇的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会安排了一周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程实践。
将全班30个学生分成10组,每组3个人。
让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中寻找害虫和对应的天敌,并拍摄天敌捕食或寄生害虫过程的照片和视频。
鼓励学生捕捉少量害虫和天敌带回寝室饲养,记录天敌饲养过程中所观查到昆虫的行为。
同时开放实验室,提供显微镜等相应的实验仪器,鼓励学生向老师咨询昆虫鉴定、昆虫饲养等问题。
一周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捕捉饲养的天敌,整合视频、照片和查阅的相关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介绍天敌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生活史、寄主昆虫、寄生或捕食特点。
例如同学们在蔬菜地中发现棉花上有大量的蚜虫在取食,同时注意到有瓢虫在取食蚜虫,随后将瓢虫和蚜虫带回实验室鉴定,发现是六斑月瓢虫和棉蚜。
通过饲养观察,同学们记录了六斑月瓢虫的日取食量约为300头,雌瓢虫每日能产6~10粒卵,总产卵量可到500粒左右。
六斑月瓢虫在25~30 ºC时总的发育时长约为12天。
学生通过自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加深入了解生物防治中的一些生防资源,以及它们的生物学习性。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不断有其它组学生提问,交流自己的实习心得,老师也在一些重要问题,如瓢虫发育时间与温度的关系、瓢虫对不同种蚜虫取食偏好等作出详细解答。
使学生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生物防治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展示交流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五、考核评价课程考核应当从单纯的注重知识,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转变,由只考核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复述和基本理解,转变为考核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知识记忆、理解、应用、评价[5]。
因而《生物防治》课程的考核评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上文提到的实践成绩。
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答辩环节后,最终由授课团队老师从ppt制作、知识点掌握、理论应用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分。
另一方面则是期末考试成绩,试题分为名词解释题、判断对错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其中名词解释的题干和判断题的题干为英文。
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由这两部分得分各折合50%后的总和得到。
这种考核方式即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检查了学生对书本理论的应用能力。
为培养选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生物防治人才奠定了基础。
生物防治的研究是现代绿色农业病虫害防治的迫切需求,培养生物防治专业人才,也是植物保护学人才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生物防治》课程中采取精选教材、团队授课、双语教学、课程实践、综合考查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得到了学生和同行教师的一致好评,有力的促进该门课程的开展,激发同学们励志从事植物保护专业的决心。
参考文献[1]Bi YL. Strategy of reforming education of pest biological control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university[J]. Journal of Anhui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University,2014,28(6):77-79. [毕亚玲.应用型高校《病虫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安徽科技学院學报,2014,28(6):77-79.][2]Bi YL,Zhang YH,Duan HM,et al.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biological control science due to cultivation of applied ability[J]. Journal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2012,26(3):63-65. [毕亚玲,张轶辉,段海明,等.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生物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6(3):63-65][3]Li WC,Zhong YJ,Chen FY,et al. Closely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features,enhance the level of teaching and bilingual teaching in practice[J]. New education era,2014,21:140-141. [李文楚,钟仰进,陈芳艳,等. 密切结合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提升双语课的教研水平,新教育时代,2014,21:140-141][4]Ma DF. Plant protection rese arch and practice on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J]. 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2017,11:60-60. [马东方. 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求知导刊,2017,11:60-60][5]Luo SG and Liu LL. Analysis of trends in college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in China[J].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2014,12:71-74. [罗三桂和刘莉莉. 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 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1-74.]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