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筷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筷子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早在商代,筷子称为“挟",后来改称叫“箸”,大约过了上百年后又改为“筷”。
“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
“快"表达了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愉悦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
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定,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
最为出名的有驰名中外、价廉物美的杭州天竺筷。
这种筷子是用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有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象牙、玉石雕刻而成的各类高档筷子。
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
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1。
“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这句话中,“长”的意思是() A.要从远古说起,有很长的时间、很长的历史。
B.内容很多,有很长的话说,能做长篇大论。
C.历史长、内容多,有很多话可说。
D.优点多,有中国特色。
2。
“这一举多得的好事”中的“好事”指什么事,“一举”是什么,“多得”指什么?“好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下面的句子与文章介绍的内容不一致的是() A.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很长的历史了。
《筷子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筷子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筷子小传①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
《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
“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
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
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
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
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③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
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
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④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
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
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颠倒乾坤——筷子颠倒使用;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在碗中;翻江倒海——筷子( )。
⑤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
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
就造型而富,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予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
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
【初中记叙文阅读】《筷子》阅读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筷子》阅读答案筷子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晚在商代,筷子称作“恃”,后来改名叫做“箸”,大约过了上百年后又改成“筷”。
“筷子”的“筷”与“慢”就是同音字。
“慢”抒发了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排便的惬意心情,于是便拎起至“筷子”美餐出来。
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
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定,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
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有不同。
最为有名的存有驰名中外、价廉物美的杭州天竺筷。
这种筷子就是用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制成;存有花纹准确、明暗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花瑰丽,筷子头上存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除了象牙、玉石雕刻而变成的各类高档筷子。
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中国筷子还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钟爱,许多去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送回几把中国筷子做为纪念。
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介绍。
1.“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这句话中,“长”的意思是()a.必须从远古讲起,存有很长的时间、很长的历史。
b.内容很多,有很长的话说,能做长篇大论。
c.历史短、内容多,存有很多话可以说道。
d.优点多,有中国特色。
2.“这一举多得的好事”中的“好事”指什么事,“一举”就是什么,“多得”指什么?“好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的句子与文章了解的内容不一致的就是()a.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很长的历史了。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筷子漫谈)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38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概览天下苍生,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三类。
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
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无所不能。
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从物理学角度看,中国人的筷子运用了杠杆原理。
这原理虽然是21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但他并未将这一原理运用到餐桌上,故而有人称筷子为我们祖先”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实不为过。
③别看小小筷子身材不长,但使用筷子的文化相当长,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筷子古名曰“箸”。
《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上海民俗藏筷馆里有一副对联:“一笼藏日月,双筷起炎黄。
”盛赞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餐具,源远流常。
④“箸”易名为“筷”,亦有成说。
明陆容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古时船家行船最忌讳“住”与“翻”,因为船停住了或翻了,都不吉利,而“箸”与“住”同音,为图吉利,反其意改“箸”为“快”了,就是希望船行得快,一帆风顺。
又因“快”多为竹制,于是就在”快”字上加上竹字头,“筷”字乃成。
而汉语中,单音词有向双音词发展的趋势,便在“筷”字后加上“子”,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⑤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婚庆、丧葬等礼仪中。
我国民间使用筷子有不少习俗。
如新娘出嫁时,嫁妆里要放一双筷子,以讨“快生贵子”之吉祥之兆。
而与看着“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了“和为贵”的意蕴,十双筷子在一起又有十全十美的意思。
筷子小传阅读理解

筷子小传阅读理解摘要:一、筷子起源及发展历程1.筷子诞生于中国2.历史演变中的筷子3.筷子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二、筷子文化内涵1.筷子寓意吉祥2.筷子在节庆习俗中的作用3.筷子礼仪与传统文化三、筷子与健康饮食1.筷子的材质与健康2.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3.筷子在饮食中的卫生注意事项四、筷子的环保与创新1.筷子环保的重要性2.一次性筷子的危害3.创新筷子设计及环保举措正文:筷子,作为一种传统餐具,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流传至今,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筷子起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诞生于中国。
自古以来,筷子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筷子起源及发展历程1.筷子诞生于中国,最早的筷子由树枝和草茎制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筷子逐渐发展为精美的工艺品,材质也从天然植物拓展到金属、陶瓷等。
2.筷子在历史演变中,不仅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还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
例如,宋代时期的筷子较长,而明代则流行短筷子。
此外,筷子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也各具特色,如日本的筷子、韩国的筷子等。
3.如今,筷子已成为世界各地流行的餐具。
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到如今的工艺品,筷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筷子文化内涵1.筷子寓意吉祥,象征着长寿、健康、幸福。
在新年、结婚等重要场合,人们常用红色筷子搭配吉祥数字,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筷子在节庆习俗中有着重要作用。
如春节时,家家户户会用新筷子进食,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此外,送筷子作为礼物也是亲朋好友间表达祝福的方式。
3.筷子礼仪体现了传统文化。
在使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三长两短”、筷子头朝上等不礼貌行为。
这些礼仪不仅关系到个人修养,还关系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三、筷子与健康饮食1.筷子的材质与健康密切相关。
选用健康、环保的材质,如竹子、木头等,可避免有害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2.正确使用筷子能保障饮食安全。
小学说明文《筷子》阅读答案

小学说明文《筷子》阅读答案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早在商代,筷子称为“挟”,后来改称叫“箸”,大约过了上百年后又改为“筷”。
“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
“快”表达了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愉悦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
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定,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
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 )进食方便,( )可以灵活手指、锻练脑力,有益身心健康。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最为出名的有驰名中外价廉物美的杭州天竺筷这种筷子是用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有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象牙玉石雕刻而成的各类高档筷子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后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
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1、“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这句话中,“长”的意思是( )A、要从远古说起,有很长的时间、很长的历史。
B、内容很多,有很长的话说,能作长篇大论。
C、历史长、内容多,有很多话可说。
D、优点多,有中国特色。
2、在第3自然段的.括号中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
既……又…… 不仅……还…… 虽然……但是……3、“这一举多得的好事”中的“好事”指什么事,“一举”是什么,“多得”指什么?“好事”指“一举”指“多得”指4、给第4自然段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5、下面的句子与文章介绍的内容不一致的是( )A、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很长的历史了。
B、箸、筷、挟的意思是相同的。
说明文练习26 筷子春秋(含答案)

筷子春秋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⑵“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⑶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怕犯忌的潮流。
“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⑷《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
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
《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⑸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
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所以归功大禹。
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等。
⑹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⑺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筷子》阅读答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评价试卷

《筷子》阅读答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评价试卷《筷子》文章阅读答案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早在商代,筷子称为挟,后来改称叫箸,大约过了上百年后又改为筷。
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
快表达了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愉悦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
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定,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
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
最为出名的有驰名中外、价廉物美的杭州天竺筷。
这种筷子是用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有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象牙、玉石雕刻而成的各类高档筷子。
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
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阅读题:1.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这句话中,长的意思是 ( )A.要从远古说起,有很长的时间、很长的历史。
B.内容很多,有很长的话说,能做长篇大论。
C.历史长、内容多,有很多话可说。
D.优点多,有中国特色。
2.这一举多得的好事中的好事指什么事,一举是什么,多得指什么?好事指__ 一举指__ 多得指__3.下面的句子与文章介绍的内容不一致的是( )A.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很长的历史了。
B.箸、筷、快的意思是相同的。
C.天竺筷产出印度佛教名山天竺D.福州漆筷和杭州天竺筷是名筷。
4.摘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筷子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筷子小传
①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
《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
“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
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
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明陆容
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
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
此名迅速
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
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
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③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
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
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
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④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
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
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颠倒乾坤——筷子颠倒使用;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在碗中;翻江倒海——筷子()。
⑤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
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
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
就造型而富,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予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
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
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
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⑥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
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安心。
7.本文主要介绍了筷子的历史、①、②、③、种类。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出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筷子为中国独创的餐具。
它的使用历史悠久,直到明代才称之为“筷”。
B.朱熹的话,说明古人讲究筷子和勺子同时举起来使用,进食极为方便。
C.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既有人们对白然最朴素的理解,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D.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便携餐具的出现、公筷的推广,都顺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9.请将第④段括号里的内容补充完整。
(1分)
答案:
7.(3分)①得名由来(名字演变)②文化意蕴③使用礼仪(讲究)
(每空1分)
8.(3分)B(“举匙必置答,举客必置匙”意思是拿起勺必放下筷,拿起筷必放下勺。
)
9.(1分)随意上下翻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