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时了解我们的住房【作业设计】1.(广东・新丰)古代房子没有用至IJ(C)OA.木头B.石头C.水泥【教学反思】《了解我们的住房》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作为起始课,需要学生建立关于工程的基本概念,本节课从认识自己身边的住房开始,初步认识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在了解我们的住房组成部分时,学生回答的关于住房的构成是笼统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要引导学生根据功能、作用进行分类,为后期认识系统和结构提前进行梳理,同时建立关于住房结构和住房系统的初步概念。

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备课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单元起始课的作用(一个单元的引言),在导入时可以增加关于工程设计的各种资料。

保证课时的同时,对于没有对工程建立初步认识的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资料进行一个补充学习。

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去交流,生生互动是教学中的常规模式,教师在设计时应当更加关注学生互动的质量,及时予以引导。

第2课时认识工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工程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

通过相关的资料认识了解工程的相关信息,以港珠澳大桥工程为案例,通过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认识工程的复杂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只是众多工程设计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工程的更多知识,从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应当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进行一种开放式的分享会,从而达成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第3课时建造塔台【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开始体验工程设计过程的一课,也就是经历一个典型的STEAM项目的开端。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建设工程的欲望,通过塔台标书的竞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本课可以将操场的测算、观察、实地勘测作为课前活动开展,给学生更多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第4课时设计塔台模型【教学反思】本课设计塔台模型是对上一课塔台竞标书的具体化,并为下一课制作塔台模型建立基础。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与能源(第13节)能源的种类与作用太阳能的利用节约能源的方法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46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第三章:光的奥秘(第79节)光的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色散与混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能源的特点、应用及节约方法;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了解光的色散与混合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的种类及其应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教学重点:节约能源的方法与措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光的色散与混合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实物等;实验器材:镜子、透镜、光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课堂练习册、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能源使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以生态环境图片、新闻报道等形式,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以光学现象为例,让学生观察、体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概念、原理;例题解答步骤。

2. 板书布局:左侧:教学内容;右侧:实例、图示、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填空、简答等形式的习题;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分析题。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最全面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2021(完整版)

最全面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2021(完整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课时1课1、放大镜题学习科学概念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学习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重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准备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2、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3、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4、展示交流(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4、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可以)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提醒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学生物体并未变大)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3、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 2 页的网状图。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资料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资料

《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1.厨房里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探究记录表+微课)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1.厨房里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探究记录表+微课)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3.微课时长:约5分钟
4.发布与学习:将微课视频发布到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厨房中的物质变化,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本节课还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教学上的难点。比如,在讲解物质变化背后的微观过程时,学生们对于分子层面上的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重组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此外,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还不够准确,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在家庭厨房中观察到的物质变化,他们积极参与,这让我感到很高兴。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总结物质变化的常见类型和特点。
- 强调物质变化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3. 案例分析(10分钟)
- 教师提出厨房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米饭的煮熟、菜品的翻炒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类型。
-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在探究记录表中。
4. 小组讨论与成果分享(10分钟)
- 学生分组讨论在家庭厨房中观察到的物质变化,记录在探究记录表中。
2.教学难点:
- 物质变化背后的微观过程:学生难以理解分子层面上的原子和分子如何运动和重组,导致物质发生变化。
-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如沸腾时的气泡变化、食物的腐烂过程等。
- 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如在厨房烹饪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运用科学原理来解决。
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的改变,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生成新的物质。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宇宙第1课时太阳系大家庭【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除了太阳、地球、月球以外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二个活动,学生将重点了解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三个活动,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完善信息的过程中对太阳系有了更科学、系统地认识。

第一个活动的时间在分配上要多一点。

第2课时八颗行星【教学反思】本课最主要的是通过活动三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完成模型的建立。

在学生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指导。

第3课时日食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二、探索(2)日、地、月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

3.播放日、地、月运动的视频资料。

活动二:模拟日食。

1.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体积比太阳小得多,这么小的月球真的能够挡住那么大的太阳吗?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2.用什么物体来模拟天体?模拟天体的物体大小比例有什么要求?天体应该如何摆放?人应该在哪里观察?如何观察?3.学生交流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

4.实验材料:三张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圆纸片、支架。

模拟实验:①将三张纸片固定住并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在地球纸片上打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②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③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5.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6.汇总我们的观察结果。

张贴班级汇总表,给学生提供两张圆纸片。

让学生将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圆纸片上,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

总结:当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并且三者正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就发生了日食现象。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 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以及保护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实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疾病预防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健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阐述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方法;(3)介绍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分析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实例,讨论其价值及保护措施;(2)分析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健康生活计划,预防常见疾病。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 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保护方法3. 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从生活习惯、疾病预防两个方面,制定一份健康生活计划。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指生物在地球上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预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1
课 型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四、小结
1、师:对于(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生: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目标
下限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上限目标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2.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上限目标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方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三、放大镜的特点
1.(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
2. 请同学们找一找。
3.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四、小结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分层
作业
板书
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资源
链接
教学
反思
※教学预案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
课 型
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