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旅游-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乡村休闲旅游案例

乡村休闲旅游案例

乡村休闲旅游案例介绍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

乡村休闲旅游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闲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人们选择的一个热门目的地。

本文将以某个小村庄的乡村休闲旅游为例,探讨其引人入胜的魅力。

1. 自然环境乡村休闲旅游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该村庄位于一个山区,山清水秀,景色如画。

远离城市的喧嚣,可以更加亲近大自然。

以下是该村庄的自然环境特点:1.1 山水相依该村庄位于群山之间,四周有条小溪绕村而过。

村庄背靠山,面临水,既拥有山峦的壮丽景色,也享有溪水的清凉。

游客可以在村庄附近徒步旅行,欣赏到绝美的山水风光。

1.2 物种丰富村庄周围的生态环境非常好,保护着各种珍稀植物和动物。

在村庄附近有一个自然保护区,游客可以参观观赏各种不同的物种。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一些稀有的动物,如猴子和鹿等。

2. 人文魅力除了自然环境,该村庄还有着浓厚的人文魅力。

以下是该村庄的人文魅力特点:2.1 古老建筑该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特殊的风格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2.2 传统手工艺该村庄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木雕、编织等。

在村庄里有一些工作坊,游客可以亲自体验一把制作手工艺品的乐趣。

这不仅给游客带来了乐趣,也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3. 休闲活动3.1品尝农家美食在村庄里,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农家美食。

这些美食以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制作方法吸引了许多食客。

游客可以参与制作过程,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

3.2 体验农耕活动村庄里有一些农耕活动体验项目,如种田、瓜果采摘等。

游客可以亲自体验这些农耕活动,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过程。

3.3 休闲娱乐村庄里还有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如温泉、SPA等。

游客可以在这些设施中放松身心,享受舒适的休闲时光。

结论乡村休闲旅游在提供自然环境和人文魅力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身心的放松。

在这个小村庄中,游客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亲近大自然,享受悠闲的乡村生活。

乡村旅游开发案例:【乌村】体验式的精品农庄

乡村旅游开发案例:【乌村】体验式的精品农庄

乡村旅游开发案例:【乌村】体验式的精品农庄乌镇,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千年古镇。

随着乌镇古镇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响应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推进建个大乌镇带动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乌镇国际旅游区围绕“116个小乌镇”的战略目标,依托乌镇旅游的品牌效应和虹桥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生态优势,启动了乌村项目。

定位于“体验式的精品农庄”乌村项目定位于“体验式的精品农庄”进行开发,强调对乡村肌理保护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农庄度假”理念,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的传统生活氛围,打造成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桃花源”。

乌村,位于乌镇西栅历史街区北侧500米,系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的历史古村落,总面积450亩。

全村围绕江南农村村落特点,以精品农产品种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知青文化区、船文化区等构成四大板块,内设酒店、民宿、餐饮、娱乐、景观等一系列适应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服务设施,与乌镇东西栅景区联袂互补,是古镇古街古村落的新型旅游度假目的地景区乌镇转型大背景下的试点之作与国内其他新农村开发项目相比,乌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以及无法比拟的基因血统。

作为乌镇旅游下一期工程,乌村紧邻乌镇西栅,低于沪苏杭旅游黄金三角地的核心,坐拥中国最优质的客源基地、最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景名胜,游客爆棚的5A级景点。

乌镇的旅游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很容易辐射给乌村。

如此优质的客源地市场,估计举国上下,几乎无人能比。

2015年全年乌镇景区游客接待量应该超过800万人次。

如何在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客流分享,提高旅游体验质量,进而增加旅游频次和客单价,都是摆在乌镇旅游面前的重要课题。

乌村的开发,应运而生。

乌村代表的新型乡村旅游和庄园经济,与东栅西栅代表的古镇旅游相比较,风格自有不同。

同时,乌村提供的乡村农俗和原生态自然体验,完全可成为现有景区文化体验的补充。

这些均有助于做大乌镇全域范围的旅游经济,增强各景点的联动效应。

因此,乌村景区开发依托乌镇成熟景区大客流量,打造创新旅游体验的试验田,旨在完善乌镇全域旅游功能布局。

乡村文旅十大经典案例

乡村文旅十大经典案例

乡村文旅十大经典案例一、浙江莫干山:洋家乐的别样风情。

莫干山原本就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有大片的竹海。

后来啊,那些外国人发现了这块宝地,开始在这儿搞起了“洋家乐”。

这些“洋家乐”可不像咱们传统农家乐那么简单。

它们把西方的一些生活理念和建筑风格带了进来。

比如说,房子的设计很有创意,可能是用老房子改造的,保留了乡村的原汁原味,但是内部装修又特别精致,有大大的落地窗,早上一睁眼就能看到外面的青山翠竹。

而且啊,他们的服务也很独特,会提供一些西式的餐点,像什么自制的面包、新鲜的果酱,再加上当地的新鲜食材做的特色菜,那味道简直绝了。

很多游客都是冲着这种中西合璧的体验去的,莫干山就这么火起来了,成了乡村文旅的一个模范。

二、云南大理喜洲古镇:白族文化的魅力之旅。

喜洲古镇那可是充满了浓浓的白族风情。

一走进古镇,就能看到那些白族传统的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上的雕花都特别精美,什么花鸟鱼虫啊,神话故事啊,就像看一部立体的历史书。

白族的扎染也特别有名,游客可以亲自去体验一下扎染的过程,把一块白布变成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还有啊,喜洲粑粑是必须要尝的,刚出锅的时候,外皮酥脆,里面软糯,麦香混合着馅料的香味,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吃着喜洲粑粑,再看看白族老奶奶在门口做刺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幅活着的民俗画。

这里的村民也很热情,会给游客讲白族的传统习俗,像本主节是怎么回事之类的,让游客深入了解白族文化。

三、四川成都明月村:陶艺与乡村的诗意融合。

明月村原本就是个宁静的小乡村,后来因为陶艺火了起来。

这里有很多陶艺工作室,不管是老手还是新手,都能在这儿找到乐趣。

你想啊,在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地方,找一间陶艺工作室,坐在那儿,把陶泥放在转盘上,慢慢地用手去塑造自己心中的形状,就像和泥土对话一样。

而且明月村的环境特别适合放松,村子里有茶园,空气里都弥漫着茶香。

除了做陶艺,还能去茶园采茶,体验一把茶农的生活。

村里的民宿也很有特色,很多都是由老房子改造的,晚上住在里面,听着外面的虫鸣鸟叫,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的外婆家。

乡村旅游成功经典案例

乡村旅游成功经典案例

花香农居
荷塘月色
江家菜地
幸福梅林
东篱菊园
2、多元化乡村旅游知名案例——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
2、多元化乡村旅游知名案例——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发展的主要特点 “五朵金花”的前身是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村”,也是“城中村”改造的难点村,又是未来成都市市区的风口绿地。市区两级政府提出了“开发、保护并举,利用、发展并重,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周边环境”的思路,突出了4个方面开发建设: 1. 坚持高起点规划 2000年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成都市政府提出了用景点形式打造国家级品牌“农家乐”的总体方案,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能够给城乡居民提供市外休闲娱乐场所,有利于当地农民就地转市民;二是有利于保护大城市环境,按照国家5A级风景区标准,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建成成都市郊区靓丽风景线。三是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业”产业特色,为失地农民就地安置提供就业支持等。对市政府的规划建设方案,多次举行由社会各界和规划区农民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确定的规划方案,政府、企业和农户一张蓝图干到底。通过5年的建设和经­营,“五朵金花”一直保持着5A级风景区的风貌。 2. 坚持把农民摆在创业的主体位置 集中在一个区、一个街道搞涉及3000多户、10000多农民利益的大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5年的建设发展中,没有因拆迁、占地等问题出现一例农民“告状”、“上访”,非法修建、违法经­营等现象,而是农民和政府拧成一股绳加快发展。最根本的做法是把农民摆在创业和受益的主体位置,从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到经­营管理等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都坚持让农民受益,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传统产业优势,提升农民产业规模,在发展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02
国外经典案例
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其旅游概念的提出吸引了日本各地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举家搬迁过来。1998年至2005年间,每年来“工匠之乡”参观游览、参与体验的游客达45 万人,24 间“工匠之家”的总销售额达3116 亿日元(约合271 万美元)。

乡村休闲旅游样板案例

乡村休闲旅游样板案例

乡村休闲旅游样板案例
乡村休闲旅游样板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莫干山乡村旅游:莫干山乡村旅游景区位于浙江省德清县,以避暑胜地著称。

景区内有很多民宿、农家乐和度假村,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菜,还可以进行漂流、攀岩等户外活动。

2. 袁家村乡村旅游:袁家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

这里有许多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品尝地道的农家饭,还可以进行果园采摘等农家活动。

3. 塔川乡村旅游:塔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一个以山水田园风光为主的景区。

这里有美丽的梯田、古朴的民居和浓郁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农家生活,还可以进行徒步、摄影等活动。

4. 丹巴藏寨:丹巴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是一个保存完好的藏族传统村落。

这里有独特的藏式建筑、浓郁的藏族文化和美食,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藏族风情、体验藏族文化,还可以进行篝火晚会等民俗活动。

这些乡村休闲旅游样板案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体验。

农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

农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

农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我将以中国的桂林阳朔为例,分析农村旅游发展的案例。

桂林阳朔地区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和震撼人心的漓江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

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阳朔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决定发展农村旅游。

首先,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修建了道路、提供了电力、引进了通讯网络,使得游客进入和居住阳朔地区更加便利。

然后,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家庭旅馆和农家乐,提高农民收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农家乐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和地道的农家饭菜,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农民生活和品尝地道农村美食。

此外,政府还加强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阳朔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农村文化。

这些宣传营销活动提高了阳朔在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游客来到这里。

农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还带来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效益。

首先,农村旅游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

其次,农村旅游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得一些年轻人可以在家乡找到工作,减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现象。

再次,农村旅游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带动了农村农业的发展。

最后,农村旅游还促进了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得当地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然而,农村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追求速度和规模,过度开发农村旅游,导致环境破坏、生态破坏等问题。

其次,一些农民对旅游行业缺乏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

最后,一些农村旅游项目缺乏差异化和创新,导致游客的兴趣和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农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对农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此外,需要不断推动农村旅游项目的创新和升级,满足游客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总之,农村旅游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乡村休闲旅游村庄典型案例——xxx村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全域旅游体系

乡村休闲旅游村庄典型案例——xxx村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全域旅游体系

乡村休闲旅游村庄典型案例——XXX村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全域旅游体系一、村庄基本情况XXX村距XXX县城7公里。

全村总户数1129户,总人口2864人,常住354户、957人,辖区总面积12.4平方公里,总户数1129户,总人口2864人。

共有耕地12518万亩、集体草场650亩,人均耕地2亩,户均宅基地L2亩,主要以种植小麦、油菜、食葵、土豆、蚕豆、大蒜、甜菜、青储玉米,养殖牛、羊、马为主,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2.38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30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XXX村依托国家4A级景区知青馆优势,当地村民流转宅基地1030亩,用于打造农业观光园,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了农家乐13个、民宿12个。

打造红星民宿、知青农场民宿、虹光民宿、根据地民宿等红色文化以主题的民宿。

(一)培育主体,实现产业富民。

一是坚持规划统筹。

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深入挖掘红色旅游元素,在XXX村实施“印象灯塔红色小镇”旅游发展项目,高位推动“一个核心、三个中心、五大景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集红色文化、观光农业、民俗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体系。

二是发展民宿经济。

通过招商引资共驻共建的方式,建立“支部引领+政府服务+商家建设+农户参与“投资运营模式,对XXX村10-20户农户房屋进行改造提升,新建以“红色知青”为主题的由红星招待所、根据地民宿为龙头的民宿农家乐,坚持“外土内洋”,新建“时光轴”民宿样板4个,定位“旅游主题”,打造民宿红色旅游街区家访点15个,快速融入民宿“大联盟”,培育和扶持种植大户8户、家庭农场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新增庭院经济53户,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8000元。

实现知青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三是打造观光农业。

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基础上,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现有1500亩农业休闲观光园,整合60亩林地和占地110亩的鱼塘进行改造提升,以油菜花海为背景,结合农业休闲观光和婚纱摄影为主题,精细化园区构造,购置老式绿皮火车3节,建成火车文化广场,开设主题餐厅提供民族饮食、特色小吃。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

本文将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第一个案例是浙江西塘古镇。

西塘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素有“小桂林”之称。

过去,西塘古镇只是一个普通的古镇,但近年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西塘古镇焕发了新的生机。

西塘古镇注重整体规划和保护,精心修复了古建筑,开设了非遗手工艺品展示和体验馆,同时建立了专门的商店出售特色产品。

此外,当地还积极引入和培育乡村旅游企业,提供美食、民宿等服务。

西塘古镇通过不断改善游客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第二个案例是四川卧龙。

卧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四大神秘动物栖息地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卧龙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科研和旅游开发,成功打造了一个集观光旅游、科学研究、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卧龙景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景区还提供了丰富的旅游项目,如登山、徒步和观赏特色动物等。

此外,景区还注重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个案例是广东阳江阳东煤矿改造项目。

这个项目位于广东阳江市阳东区,是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过去,该地区是一个煤矿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阳江市政府决定将煤矿改造为乡村旅游景区。

他们对煤矿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改造,将原有的煤矿设施改建成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和民宿等设施。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项目。

阳东煤矿改造项目通过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全面挖掘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这三个案例的成功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注重整体规划和保护。

通过统一规划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庄旅游案例分析
客家村落
版画工坊
深圳观澜版画原创基地是在原深圳客家村落的基础
观澜版画村
上改扩建而成,位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 画家、美术理论家陈烟桥的故乡—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 牛湖社区,总规划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区面积 31.6万平方米。
版画村和客家古村落融合,将客家文化主题目融 合到现代景观元素中。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化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它把现代版画工
侧重点不在于古建筑本身,反而使得古代艺术品避免了发掘性破坏。
3.使用者本身大部分为艺术家、艺术品经营者,他们之中很多都是文化精英,文物保护意识较高,比起一般古民居的原 居民或者租住者,能更妥善的保护古代艺术品。 4.相比起古民居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表面化和肤浅化,艺术部落、文化产业的发展路更能带动当地经济和文化水平的 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政府对文物古迹价值的认识与重视。
可借鉴的经验:
1.法律法规保障 虽然欧美国家和日韩等国的景观规划历程不同,但是他们都颁布了比较完善 的村庄景观保护与利 用的法律法规,对村庄景观的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2.树立保护意识 欧美等国优美的村庄景观风貌,与各国政府以及民间团体乃至普通民众的保护意识分不开的,这些 意识既来源于欧美等国地广人稀的客观现实,也来源于长期完善的景观美学教育,这种教育加强了 村庄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广泛发动群众 曰韩等国人口稠密,聚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土地开发之间的矛盾突出,但是它们普遍将村庄景观建 设从行政命令指导转变为引导群众自发建设,改变了村庄建设方面单纯的输血模式,激发了民间参 与的力量。 4.加强实践创新 欧美等国在村庄景观规划实践方面也有很多创新:例如编制村庄区域性特征保护计划,从历史文 化角度强化村庄的地域特征;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对村庄规划人材进行培养等•
坊与客家古村落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也给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观澜版画原创基地旨在打造集原创、收藏、展示、交流、研究、培训和产业开发为一体 的中国版画事业与产业并进的发展基地。
近期——完成版画基地核心区,包括版画工坊、国际艺术家村、陈烟桥陈列馆、道路、景观等环境整治。 远期——完成版画基地艺术部落、田园畅想、博物馆、配套服务、版画学院教育实习基地、信息传播中心等项目。
国外村庄旅游景观规划实践 在村庄旅游景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等国起步较早,拥 有较为丰窗的实践经验,对村庄旅游景观规划有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欧美国家
德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颁布 实施了《土地整理法》, 明确了改蕃农 民生活生产环境的步骊和措施,此后 德田的 村庄景观规划从单纯强调保护转变为协调自然,人文景观全 面发展的运动• 比利时的村庄旅游策观规划开展较早,由于非农产业的 发展,城市人口对旅游休闲需求的堆加,使地方政府致力于 自然景观和文化纪念性景观的规划保护,致力于农业及村庄 生活功能的共同发展• 美国实施了名为《村庄环境规划》(REF)的村庄规划发 展行动纲领,将自然环境与居住社区的发展置于同等地位, 鼓励居民主动参与规划与保护,强调规划、保护、居民参与、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强调规划实践必须考虑地方 特色与居民认同。
观澜版画基地如今开始着手规范行业标准,并聚合产业链条。自国际艺术家村和版画工 坊启用后,观澜版画基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版画高端原创作品的聚集地、版画专业研究 机构、制作销售和博览中心、版画器材的销售中心、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和中 国版画的普及地,构筑起集原创、收藏、展示、交流、研究、培训为一体的高端产业链条。
“艺术家部落”模式,相比起国内许多著名古村的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具有其它方面的优势。 1.它对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使得一般保存比较完好、具有一定规模,但又不具备太高旅游 开发价值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纳入开发利用的范围。 2.由于政府的主导和专业团体、行业协会、文物管理部门的参与,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得到了保障,由于这种开发利用的
东亚周边国家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了“新村运动”,涉及到了村庄社会的各个层面,极大改善 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庄的环境,有效的保护了传统村庄的景观,优美的环境极大 推动了韩国村庄旅游业的发展。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由民间发起了 “造町运动”,“一村一品”运动,号召 村庄居民 广泛参与,其目的在于振兴农业产业、改善居住环境、保护传统聚落,使得村庄旅游由行政 主导转变为群众主导,激发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