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震测线概况表
浅层地震在建筑场地的第四系覆盖层厚度探测中的应用

浅层地震在建筑场地的第四系覆盖层厚度探测中的应用引言覆盖层厚度勘查是建筑岩土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工作之一,对高层建筑来说,岩土工程勘查的分析与评价尤为重要,覆盖层厚度直接影响桩基工程的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覆盖层的波速通常比基岩低,地下水面通常是一个良好的速度界面,且基岩顶界面一般为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这样就为运用浅层地震的折射波法划分覆盖层,确定其厚度及其深度提供了有利的物性条件。
技术原理折射波法是接收并研究在一类特殊弹性分界面(下伏岩层比上覆岩层的地震波速度大) 上滑行运动的波所引起的振动。
当地震波以临界角入射到这类界面时,在下伏岩层中会产生一种界面滑行波,它也会引起上覆岩层质点振动,并返回地面。
折射波法能从折射信息中提取下伏界面的界面速度,这是折射波法不同于其它方法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个特点,折射波法可以用于寻找覆盖层下不同岩性的分界面。
设地下有任一水平折射层,其深度为z,下伏介质速度v2大于上覆介质波速v1,入射波以临界角i投射到界面R上,在平坦的地面观测,激发点O至某一接收点D的距离为x,如图1。
根据波的传播路径,可得时距曲线方程为:t=xv2+2zcosiv1(1)图1单一水平折射层折射波时距曲线图时距曲线在轴上t的截距时间为:t0=2zcosiv1=2z v2−v122v1v2(2)则z=t0v12cosi =0212v22−v12(3)根据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权限的斜率可求出v1,v2和t0时间,按式(3)则可计算出震源点下方的界面深度z0。
野外工作方法在折射波法野外工作中,必须了解工区的地质、地形、地层地质条件及速度参数等情况。
根据工作目的及场地情况,设计试验和施工方案。
从试验结果取得适合工区具体条件的最佳工作方法,如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观测系统,检波距,测线长度等。
一般可按下列原则布置测线:(1)测线力求为直线,尽量垂直岩层或构造的走向,便于最大限度地控制构造形态,以利于资料的整理和分析;(2)测线要尽可能与其他物探测线或钻探的勘探线一致,便于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分析解释;(3)测线要均匀地分布在全测区,以利于资料的对比和综合分析;(4)当地层倾角较大时,应注意改变测线方向,避免盲区过大或接收不到折射波。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序言第二章工作目的与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与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第五章数据处理5、1反射波数据处理5、1、1 原始记录5、1、2 道均衡5、1、3 一维滤波5、1、4 二维滤波5、1、5 抽道集5、1、6 速度分析5、1、7 动校正5、1、8 水平叠加5、1、9 混波5、1、10 时深转换5、1、11 数据输出5、2 折射波数据处理第六章解释推断第七章结论与建议第八章报告附图第一章序言地震勘探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就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而浅震就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与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
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就是人工锤击的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VISTA。
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1、学习使用与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与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与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3、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地震勘探剖面图

(4)喜山期多旋回走滑隆升一剥蚀事件
哈山及其邻区至少包含两个幕次的喜山期显著不整
合事件,分别对应于新近系顶、底界面的不整合关系, 尤其是第四系与下伏新近系、前新生代变形地层或前二 叠系变质变形基岩之间的不整合关系最为普遍,表明研 究区域喜山期主体处于走滑隆升背景下的构造抬升与剥 蚀,显示出以走滑隆升为主体的多旋回隆升一剥蚀不整 合事件。
基于研究区通过解析表明:(1)早海西期的俯冲-碰撞事件; (2)中海西期的碰撞造山及其与后碰撞转换的构造事件; (3)印支期的构造变形事件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以走滑 隆升背景下的弱挤压变形为主导;(4)燕山期的构造变形
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并以弱挤压背景 下的邹华隆升为主导;(5)喜山期的构造事件构造作用主 体为走滑Q)
依据前述哈山地区地震剖面构造解释、构造样式及其构 造变形序次的认识,综合分析认为,哈山地区海西期以 来经历了至少4个期次、不同性质的主要构造事件。
(1)中海西期末受控于区域碰撞造山作用的逆冲推扭构造 变形事件
哈山地区显著发育中海西期与区域碰撞造山一逆冲 推覆构造作用相关联的石炭纪末逆冲推覆变形,造成前 二叠系基岩的顺层滑脱和构造岩片的逆冲叠覆。
(3)中燕山期末走滑冲断一弱挤压变形事件 从地震剖面上断裂产状及其切割地层关系来看,切割侏
罗系一白至系底界面的断裂产状通常比较陡直、断距不大, 且断裂作用伴生的相关褶皱变形相对二叠系和三叠系变形而 言明显较弱。此外,露头区多处可见的后期走滑冲断行迹, 如和什托洛盖盆地中部西利克山北缘见前中生代地层高角度 走滑冲断至侏罗系高角度掀斜地层之上。这些特点总体说明 了哈山地区中燕山期末存在以期弱挤压背景下的走 冲断作用。
二、构造解释
地震烈度及烈度表

1885 年日本人关谷清景开始编制烈度表,后经大森房吉和河角广等人的研究改进,以木结 构房屋、石墓碑、石灯笼翻倒等现象评定烈度,据此制定了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表。该烈度表 从无感到激震划分为 8 个等级,无感为 0 度,最高为Ⅶ度,该表多次修订、亦被我国台湾采用。 1995 年阪神地震后,研究者认为 8 档烈度不足以分辨破坏程度差别,故将Ⅴ度分细为Ⅴ度弱和 Ⅴ度强,将Ⅵ度细分为Ⅵ度弱和Ⅵ度强,实际上改为 10 度分档;并增加了高烈度下基础设施破 坏的宏观现象。该烈度表于 1996 年 1 月使用。
表 1.1.1-5 常用烈度表烈度对应关系
烈度表
烈
度
中国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Ⅻ Ⅷ Ⅸ Ⅹ Ⅺ Ⅶ
MM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Ⅻ Ⅷ Ⅸ Ⅹ Ⅺ Ⅶ
地震烈度及烈度表
地震烈度概念的提出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地震工程发展初期,地震烈度表的编制是地震 工程研究的前沿领域;地震烈度评定曾对描述地震震害和地震作用、实施抗震设防和抗震救 灾发挥了作用。然而,伴随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愈发深刻认识到烈度所蕴含 的概念矛盾及其应用的局限性。
1.1 地震烈度和烈度表 地震烈度是对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及其对人、人工结构、自然环 境影响的强弱程度的描述,不是一个物理量;它直接由地 震造成的影响评定,但也间接反映了地震动本身的强烈程 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量度地震大小的震级,但一次地 震的不同地点有不同的烈度值。地震烈度受震级、距离、 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 般情况下,震源附近的震中地区烈度最高,称为震中烈 度;震中烈度随震级增加而增大,震级相同时则震源深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如下: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请注意,以上地震烈度的分级仅供参考。
实际地震烈度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等。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地震烈度表的概述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三、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四、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划分等级五、中国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破坏的关系正文一、中国地震烈度表的概述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程度,用以衡量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等的破坏程度。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 12 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烈度为几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几度以上以房屋震害为主,几度以上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照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几度时人们有感,几度以上有破坏,几度破坏严重,几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烈度为 1 度时,地面上的人有感觉,但房屋结构无损坏;2.烈度为 2 度时,房屋内的人有感觉,房屋结构稍有损坏;3.烈度为 3 度时,房屋震动明显,家具摇晃,房屋结构有一定损坏;4.烈度为 4 度时,房屋震动剧烈,家具翻倒,房屋结构严重损坏;5.烈度为 5 度时,房屋倒塌,地表出现裂缝,山体滑坡等;6.烈度为 6 度时,房屋普遍倒塌,道路桥梁损坏,地表破坏严重;7.烈度为 7 度时,整个地区遭受毁灭性破坏,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地表变形严重。
三、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用于地震灾区的救援、重建、保险理赔等方面。
通过对地震烈度的评定,可以为灾区的救援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划分等级中国地震烈度表将烈度划分为 12 度,其中 1 度至 5 度分别为微弱、弱、中等、强烈和极强烈地震烈度,6 度至 12 度则为毁灭性地震烈度。
五、中国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破坏的关系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越高,破坏程度越大。
通过对地震烈度的评定,可以了解地震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为抗震救灾提供依据。
全国地震烈度数值表及烈度图.

第一组:太原(6个市辖区),临汾,忻州,祁县,平遥,古县,代县,原平,定襄,阳曲,太谷,介休,灵石,汾西,霍州,洪洞,襄汾,晋中,浮山,永济,清徐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一组:大同(4个市辖区),朔州(朔城区),大同县,怀仁,浑源,广灵,应县,山阴,灵丘,繁峙,五台,古交,交城,文水,汾阳,曲沃,孝义,侯马,新绛,稷山,绛县,河津,闻喜,翼城,万荣,临猗,夏县,运城,芮城,平陆,沁源*,宁武*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一组:长治(2个市辖区),阳泉(3个市辖区),长治县,阳高,天镇,左云,右玉,神池,寿阳,昔阳,安泽,乡宁,垣曲,沁水,平定,和顺,黎城,潞城,壶关第二组:平顺,榆社,武乡,娄烦,交口,隰县,蒲县,吉县,静乐,盂县,沁县,陵川,平鲁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二组: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方山,柳林第三组:晋城,离石,左权,襄垣,屯留,长子,高平,阳城,泽州,五寨,岢岚,岚县,中阳,石楼,永和,大宁第附录A.0.4条内蒙自治区1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第一组:土默特右旗,达拉特旗*2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第一组:包头(除白云矿区外的5个市辖区),呼和浩特(4个市辖区),土默特左旗,乌海(3个市辖区),杭锦后旗,磴口,宁城,托克托*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一组:喀喇沁旗,五原,乌拉特前旗,临河,固阳,武川,凉城,和林格尔,赤峰(红山*,元宝山区)第二组:阿拉善左旗4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一组:集宁,清水河,开鲁,傲汉旗,乌特拉后旗,卓资,察右前旗,丰镇,扎兰屯,乌特拉中旗,赤峰(松山区),通辽*第三组:东胜,准格尔旗5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一组: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赉特旗,翁牛特旗,兴和,商都,察右后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奈曼旗,库伦旗,乌审旗,苏尼特右旗第二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阿拉善右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白云伊金霍洛旗,杭锦旗,四王子旗,察右中旗第附录A.0.5条辽宁省1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普兰店,东港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营口(4个市辖区),丹东(3个市辖区),海城,大石桥,瓦房店,盖州,金州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沈阳(9个市辖区),鞍山(4个市辖区),大连(除金州外的5个市辖区),朝阳(2个市辖区),辽阳(5个市辖区),抚顺(除顺城外的3个市辖区),铁岭(2个市辖区),盘锦(2个市辖区),盘山,朝阳县,辽阳县,岫岩,铁岭县,凌源,北票,建平,开原,抚顺县,灯塔,台安,大连,大洼,辽中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本溪(4个市辖区),阜新(5个市辖区),锦州(3个市辖区),葫芦岛(3个市辖区),昌图,西丰,法库,彰武,铁法,阜新县,康平,新民,黑山,北宁,义县,喀喇沁,凌海,兴城,绥中,建昌,宽甸,凤城,庄河,长海,顺城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的设计地震分组,除兴城、绥中、建昌、南票为第二组外,均为第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