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经历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对地震勘探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进一步提高地震勘探技术水平,拓宽地质找矿视野,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浅层地震勘探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学习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观测系统设计、资料整理与解释,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掌握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等相关软件,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野外观测系统设计实习的第一周,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设计浅层地震野外观测系统。
主要包括地震仪器的选型、布局,观测线的布置,炮点、检波点的设置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根据地质任务和地形地貌条件,合理设计观测系统,以提高地震数据质量。
3. 资料整理与解释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学习了如何对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整理和解释。
主要包括地震数据的预处理、地震资料的编辑、地震剖面的绘制等。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地震资料整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资料解释的能力。
4. 实习成果汇报实习的最后一周,我们完成了实习成果的汇报。
我们分别从野外工作、资料整理、成果解释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实习过程中的所学所得。
通过实习成果汇报,我们检验了实习效果,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通过本次实习,我系统地学习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掌握了地震仪器的使用、观测系统设计、资料整理和解释等实际操作技能。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交流与讨论,提高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刻苦求实的工作作风的培养实习过程中,我们在野外实地操作,感受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艰辛。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城市地下结构的研究和探测需求日益增长。
浅层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城市地质调查、工程建设、资源勘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我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的掌握,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浅层地震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实习期间,我们首先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的理论学习。
学习了地震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浅层地震勘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地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地操作。
实习地点选在华北某城市,该城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适合进行浅层地震勘探。
(1)现场布置首先,我们进行了现场布置。
在实习地点选取了多个观测点,并按照设计要求布设地震检波器、震源等设备。
在布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地震数据采集在完成现场布置后,我们进行了地震数据采集。
采集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地震反射波法,利用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通过检波器接收反射波信号。
采集过程中,我们注意调整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以提高数据质量。
(3)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完成后,我们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噪、静校正等预处理,然后进行偏移成像、解释等工作。
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了地下介质结构、断层分布等信息。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实习,我对浅层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操作,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习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本次浅层地震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掌握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石油大学浅层地震地震实习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浅层地震地震实习报告浅层地震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目录第一章前言 (3)1、实习目的 (3)2、实验内容 (3)第二章施工设计 (3)1、工作方法概述 (3)2、激发条件与震源选择 (4)3、接收条件的选择 (4)第三章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5)1、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5)2、数据处理 (7)3、地质解释 (10)第四章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13)1、折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11)2、数据处理 (11)3、地质解释 (13)第五章结束语 (13)1、结论、建议与体会 (13)2、主要教材与参考书 (14)第一章概论1、实习目的浅层地震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专业课教学后开设的一门实习课程,也是一次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教学试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加深对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具体的实习目的有:○1.了解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2.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3.学会相应方法来进行资料处理;○4.学会解释地质目标。
2、实习内容2.1 工区概况本次实习的场地位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医院旁的实习场地,场地是长方形的,北边靠近长江路,南边是校医院,东边毗邻校体育馆,西边是河流。
本次实习的测物有两个,位于靠近河流的西侧,以南北向排列间隔为40米左右。
2.2 实习方法用两种方法(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法、浅层折射地震勘探法)进行勘探。
每种方法一条剖面,剖面为同一测线。
并对采集后的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本次实习采用的观测系统是一共有48道,但是其中只有24道接收,向前滚动依次采集地震数据,偏移距为1米,炮检距为1米,可以对待测物5次覆盖,采用两边激发的方式激发,这样,既可以完成反射波法的数据采集,同时,也可以完成折射波法的数据采集,而且不会影响到对待测物的探测。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目录1. 实习目的和任务 (1)2. 场区地形地貌及地层特征 (1)3. 地震测线布置与定位 (1)4. 方法原理与工作难点 (2)5. 野外数据采集 (3)6. 地震数据处理 (6)7. 资料分析与解释方法 (8)8. 地震剖面分析 (9)9. 浅层地震勘探结果 (10)10.个人总结体会 (10)1实习目的与任务生产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此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为毕业后的胜任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此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探测工程场地是否存在断裂,以及展布及其属性,具体包括(1)使用娇鹏公司SE2404EI地震仪,通过野外现场试验,正确选取生产中使用的各项参数,完成浅层地震勘探剖面2条,共计0.6 km,生产激发点40个,接收点120个。
(2)查明工程场地近地表是否存在断裂,以及断层的走向、产状、上断点埋深及其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位置及其空间展布特征。
(3)广泛收集有关地质、物探、钻孔资料,深化认识,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提供参考。
2.场区地形地貌及地层特征德源华通小区项目位于廊坊市建国道以北,盛通投资集团东侧,王寨小区西侧,南邻圣泰新苑小区。
地理坐标:北纬39°31´13.4″,东经116°43´36″。
拟建场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冲洪积平原区,地貌单一,场地地势平坦。
根据区域地层资料,沉积物以砂、粘土为主,组成若干个正韵律层。
(1)全新统(Q4):河湖相沉积厚67m左右。
(2)上更新统(Q3):本统隐伏于全新统之下,底板埋深在153m 左右。
(3)中更新统(Q2):本统以河湖相沉积,底板埋深360m左右。
(4)下更新统(Q1):本统隐伏于中更新统之下,底板埋深420m。
勘探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勘探技术作为能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了解勘探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于近期参加了某地质勘探公司的实习活动。
二、实习内容1. 地震勘探技术在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学习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了解了地震勘探设备的工作原理。
随后,参观了地震勘探现场,亲眼目睹了地震勘探设备的安装、运行过程,并了解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等方面的知识。
2. 地质钻探技术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地质钻探工作,学习了钻探设备的操作、维护和保养。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掌握了钻探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领,如钻孔轨迹控制、冲洗液管理、钻具选择等。
此外,我还了解了地质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电法、磁法、重力法等。
通过实地操作,我了解了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并掌握了数据处理和分析技巧。
4. 实地考察与样品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师傅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不同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矿产资源情况。
同时,我还参与了样品采集工作,学习了样品的采集、包装和保存方法。
三、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专业素养的提升实习期间,我不仅学习了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了解了勘探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这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为今后在工作中融入团队打下了基础。
四、总结本次勘探技术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我国能源开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 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2、使用Geogiga 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三、实验原理3.1 地球物理条件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
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
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
表3.1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XXXXXXX 学校实验报告表3.1 几种岩石的波阻抗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3.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
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
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自身在地震工程领域的专业素养,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浅层地震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浅层地震的基本原理、测量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浅层地震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2. 掌握地震勘探仪器的操作技能;3. 学习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4. 了解浅层地震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学习了浅层地震的基本原理,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记录等。
同时,了解了地震波的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2. 实地考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地震勘探现场,了解了地震勘探的实际操作流程。
实地考察内容包括:(1)地震勘探仪器设备:地震勘探仪器包括地震记录仪、地震检波器、地震道头等。
我们学习了这些仪器的原理、性能和操作方法。
(2)地震观测系统:地震观测系统包括地震台站、地震道、地震观测点等。
我们了解了地震观测系统的布局、布设原则和观测数据采集方法。
(3)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
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采集的流程,包括地震震源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数据记录等。
3. 数据处理与解释在实习后期,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1)地震数据预处理:包括地震数据滤波、去噪、时间校正等。
(2)地震数据处理:包括地震数据叠加、偏移、反演等。
(3)地震解释:根据地震数据特征,分析地下结构、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等信息。
4. 实际工程应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实际工程应用案例,了解了浅层地震在工程中的应用。
例如:(1)地质勘探:通过地震勘探,可以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等信息,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2)工程地质勘察:利用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对地基土层、岩层进行评估,为地基处理、边坡稳定性分析等提供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学号:班级:姓名:指导老师:目录一前言………………………………………………..1.1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目的和意义……………1.2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内容……………………1.3工区概况和场地规化…………………………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2.1数据采集………………………………………2.2数据处理………………………………………2.3结果解释………………………………………三反射波法地震勘探………………………………..3.1数据采集………………………………………3.2数据处理………………………………………3.3结果解释……………………………………….四实习总结……………………………………………一 前 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
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所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1.1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本次实习安排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意在使同学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增强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学以致用。
同时能够熟悉并掌握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成果解释的流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实践了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在浅层地震勘探领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含了两种方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实际步骤,其具体流程如下:(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流程图)场地测量设计施工方案 现场仪器调试数据采集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处理 数据成图图件分析与解释数据不合理1.3工区概况和场地规划1.3.1工区概况黄岛区是山东省青岛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又名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总面积约为2220.1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139.26万。
其北部6街道与王台镇(含黄山经济区)、灵山卫街道办事处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和董家口港区均位于黄岛区。
黄岛区属鲁东丘陵区,呈西高东低之势,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
有海拔100-400米的山峰45座,西部主要有小珠山山脉,陡峻挺拔,分别向东南绵延数十里,为西部的天然屏障。
主峰海拔724.9米。
黄岛图1-1黄岛地图区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内,风速平均5.4M/S,年平均瞬时风力大于8级天数为71天。
由于本次地震勘探实习时间有限,仅安排了站内实习内容,以浅层地震的折射和反射为主。
实习工区为学校操场,由于区域较小、测线较短,基本不受区域地质的影响。
1.3.2场地规划实习场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医院北面的操场(北纬35.942度;东经120.169度)。
由于操场形状近似长方形,所以我们平行于操场长边的直线为测线。
为了便于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之间进行对比,以便更加方便直观的说明问题,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的测线应当尽量重合。
测线示意图如下:图1-2测线示意图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折射波法是在距震源较远的位置上,观测来自地下经岩层分界面上滑行后返回的折射波。
对于具有多层介质的地层,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在每层介质中的速度不一样,如果某一层的速度大于它上一层的速度,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则会产生折射波,二者的界面为折射面,此时折射波以临界角沿界面滑行,以不变的角度返回地面。
折射波的到达时间与折射面的深度有关,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接近于直线,其斜率决定于折射层的波速。
由于折射波要在临界角之后才出现,因此在震源附近观测不到折射波,这个观测不到折射波的区间称为盲区。
示意图如下图2-1所示。
图2-1 折射波示意图2.1数据采集2.1.1采集仪器接收装置:共48道每次24道同时接收。
如下图:图2-2接收装置震源:铁锤敲击铁板触发如下图:图2-3震源图2.1.2观测系统根据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工区情况,并进行试采集后,我们确定的浅层折射波法地震勘探系统参数如下:偏移距:8m 道间距:2m 采样率:0.25ms 采样时间0.5s观测系统示意图如下所示:图2-3折射波法观测系统示意图2.2数据处理 2.2.1处理原理方法:t0差数时距曲线法求界面截距时间法是界面为平界面时的方法,当界面是任意界面,时距曲线不是直线时,就不能再采用截距时间法求界面了。
这时可采用差数法求界面。
t0差数时距曲线法又称t0法,其应用条件为: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比埋藏深度大得多,波沿界面滑行时没有穿透现象。
在相遇时距观测系统下,由激发点O1、O2得到两条相遇折射波时距曲线S1、S2。
如图所示,取排列上任一点D ,在相遇时距曲线可以得出t1、t2的旅行时间分别为:……检波点共24道2m8m炮点t tT S1S2t1t2O1O2A BM C ERxv1v2h 1t = ABDO t 12t = ECDO t 2而激发点O1、O2的互换时T 为:t 0时间定义为地面任一观测点上两条 相遇时距曲线上对应的折射初至时间的和 减去互换时间T:ΔDBC 可近似认为是等腰三角形,从D 点作BC 的垂直平分线,得DM=h ,于是有:有以上关系式可以得到:因此D 点到折射界面的法线深度h 为:令则上式可以写为:只要能分别求出K 或t0值,就能求得折射界面的法线深度h 。
所以当v1已知的情况下,关键是求v2值。
为求v2值,再引入时距曲线的另一个差数并令其等于θ(x)ttT S1S2t1t2O1O2A BM C ERxv1v2h ECO BC AB O t t t T 21++=Tt t t -+=210求出每点的θ(x)也可连出θ(x)曲线对θ(x)微分可得:对上式右边的两项时间对距离的导数分别为上倾和下倾方向时距曲线的斜率(即视速度的倒数)。
根据视速度的表达式可得:最后可以求出计算界面速度的公式:当折射界面倾角φ≤15。
时,cosφ≈l,此时上式可简化为:因此只要根据θ(x)=t1 - t2+T,在相遇时距曲线上构制θ(x) 曲线并求其斜率的倒数,然后代入上式则可求出V2。
由于V2已求出,则K便为已知,则进一步可以求出h。
然后以各观测点为圆心,以其对应的h 为半径画弧,可得出一系列圆弧,作这些圆弧的包络线即为折射界面的位置。
2.2.2拾取初至由软件得到双边放炮地震记录如下图:2-3双边放炮24道地震记录图由上图得到初至时间如下表:表一:折射波法初至时间记录表(注:由于前四道为坏道,故数据未能读出)2.2.3数据计算由地震记录分析可知记录到的地层大致可分为两层1第一层素的V1由表一作出直达波时距曲线如下:图2-4直达波时距曲线由速度等于斜率的倒数得出两次激发直达波速度如下:V11=271.34m/s V12=286.57m/s取平均值得:V1=278.96m/s 2第二层速度V2由表一作出折射波时距曲线并对其进行多项式拟合如下:图2-5折射波时距曲线由上图算出互换时T=69.35ms由θ(x)=t1-t2+T得到下表:表二θ(x)数值表距离x/m81012141618202224262830θ(x)/ms30.6669.3569.3544.7351.7654.458.863.265.8467.5970.23距离x/m323436384042444648505254θ(x)/ms73.7477.2679.983.4286.9489.5793.9796.6199.25101.89102.77108.04由上表数据作图如下:图2-6 θ(x)-X图所以=2/1.6395x1000=1219.88m/s3深度h由计算得K=143.28由t0=t1+t2-T 得下表表三t0,h数值表距离x/m81012141618202224262830 t0/ms18.5816.8316.8217.716.8214.1815.0615.0715.95深度h/m 2.662142 2.411402 2.409972.536056 2.40997 2.031712.157797 2.159232.285316距离x/m323436384042444648505254 t0/ms15.9417.716.8215.0613.312.4311.5510.679.797.15 4.51深度h/m 2.2838832.536056 2.409972.1577971.905624 1.780971.6548841.5287981.4027111.0244520.646193由上表做出剖面图如下:图2-6深度剖面图2.3结果解释由以上计算结果及深度剖面图可知,地下浅层大致分为两层,第一层为低速层,速度大概为279m/s,第二层为高速层,速度大概为1220m/s。
两地层的分界面买深为1~3米,且沿着测线由南到北界面埋深逐渐由3米渐减小到2.5米,然后由2.5米略微增加,最后再减小到1.25米,具体趋势参见图2-6。
三反射波法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是在靠近震源的不同位置上,观测地震波从震源到不同弹性分界面上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动,研究由不同界面反回来的反射波场,可以解决地下岩层的产状、结构、构造,甚至于岩性等问题。
3.1数据采集3.1.1采集仪器同折射波法勘探,具体参见图2-2,2-3激发条件:实习中采用锤击震源,工作时要求把触发开关与大锤的连接线绕过肩部,以免锤击在连接线上,而且落锤要有力,干净利索,不得回弹。
接收条件:检波器工作时要平稳垂直并准确地紧埋在地面接收点的位置上,并与电缆正确连接,防止漏电、短路,接触不良、极性接反,埋置前先清除浮土及周围杂草。
3.1.2观测系统根据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工区情况,并进行试采集后,我们确定的浅层反射波法地震勘探系统参数如下:偏移距:4.5m 道间距:1.5m 采样率:0.25ms 采样时间0.5s在施工时我们采用了但边放炮,24道接收,滚动勘探的方式,观测系统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图3-1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示意图3-2数据处理3-2-1处理原理地震资料的整理包括以下环节:输入、预处理、实质性处理、修饰性处理和输出。
其中预处理部分包括:数据重排、不正常道炮处理、抽道集;实质性处理包括: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滤波、反滤波、偏移。
由于数据量大,处理过程繁琐,所以对反射波数据我们是采用软件进行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