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 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2、使用Geogiga 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三、实验原理3.1 地球物理条件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

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

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

表3.1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XXXXXXX 学校实验报告表3.1 几种岩石的波阻抗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3.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

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

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绪论:地震勘探方法简介: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变化规律。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工程地震勘探”。

分类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n.100m,中层(n.100~n.1000m),深层>n.1000m 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 煤田, 石油, 地震测深地震测深: 研究大地构造、深部地质问题。

浅震的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弹性理论概述一、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1.弹性介质弹性: 外力体积、形状变化外力去掉恢复原状: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弹性体,其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弹簧、橡皮等。

塑性: 外力 体积、形状变化 去掉外力 不恢复原状,保持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如橡皮泥外力下,是弹是塑,取决于: 是否在弹性限度之内,即三个方面: 外力大小、作用时间长短、物体本身的性质。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 沉积稳定的沉积岩区,各项同性,简化问题地震勘探中,只要岩土性质差异不大,都可以将岩土作为各向同性介质来研究,这样可使很多弹性理论问题的讨论大为简化。

活断层探测中浅层地震勘探的应用.docx

活断层探测中浅层地震勘探的应用.docx

活断层探测中浅层地震勘探的应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大地震对于城市建设的危害和破坏比较严重,地震灾害在我国城市建设危害中是一种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无数地震实例显示,地震给某一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的损失和人员伤害,例如,在我国的唐山大地震中死亡人数达25万之多,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地震造成了高达3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等,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震减灾的工作,我国提出要加强对地震多发地区的勘探,对地震的情况进行合理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做好相关应急预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震灾害,尽量减少日后地震的发生,同时还要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提高浅层地震勘探在城市活断层勘测中应用,为人类提供更大的便利,降低危害,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我国面临的形势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对于地震的勘探认识和勘探力度还不是很足,对活断层的危害认识也有较大的不足,再加上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对城市活断层的展布位置以及地震的危害性评价做得还不够全面,相关人员也没有充分的了解。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和完善,国家战略实施和财富大范围聚集在大城市,使得很多新区的建设也进入施工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城市地震活断层的勘探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家加强了地震的勘测,地震专家在对全球范围的地震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地层断层带的沿部地区的建筑物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而距离地层几十米以外的地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不是很深,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所以,在对城市建筑物进行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加强对地质的勘测工作,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进行建设,这样才能减少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提高城市抗震减灾的力度。

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抗震减灾将会是人类生存永恒的话题,要对地震进行预防工作,就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国家的抗震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浅层地震勘探原理

浅层地震勘探原理

浅层地震勘探原理
浅层地震勘探是一种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土中传播的特征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和测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其原理是人为激发地震波,沿测线不同位置布置地震勘探仪器来检测和记录地震波,然后分析这些记录,从而获得勘探地区地下地质信息。

常用的激发方式包括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如落重震源、气动震源等。

在记录地震波时,需要利用地震勘探仪器,如地震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

分析地震波信号需要借助专门的软件,如地震处理软件,进行滤波、叠加、偏移等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结构的图像。

浅层地震勘探具有精确度高、勘探对象广、施工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的地基勘察、地下洞穴探测、地裂缝和滑坡体等地质灾害调查等领域。

同时,浅层地震勘探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地下水体和气体等非均匀介质的干扰、对浅层非地震因素的干扰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以提高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浅层地震勘探技术与方法研究

浅层地震勘探技术与方法研究

浅层地震勘探技术与方法研究作者:徐辉顾礼敬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22期摘要:本文以太仓-奉贤断裂为例,主要介绍浅层地震勘探技术与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种技术在城市地震断层预测中的实际作用。

Abstract: Taking Taicang-Fengxian faul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s of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and it is verified by the instances that this technology plays a practical role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urban earthquake faults.关键词:断层;地震带;震源Key words: fault;earthquake zone;focus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2-0327-021 勘探设备和测线布设由于测线位于人口稠密的城市中,测线上的车辆行人活动频繁,人为振动的干扰十分强烈。

常规小吨位可控震源激的能量不能达到探测目标的深度,为了压制干扰噪声,选用美国生产的出力18吨的AHV-Ⅳ型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

这样不但解决了地震勘探的抗干扰问题,而且也保证有足够的激发能量来满足大于300m探测深度的要求。

数据采集使用德国DMT公司制造的Summit型数字地震仪。

地震波接收使用60Hz高频纵波检波器,每个测点采用四只检波器点组合方式接收。

2 测区地震勘探前提条件分析据已有地质与钻井资料,工区内基岩主要为上白垩统砂砾岩、上侏罗统安山质、流纹质凝灰岩、上震旦统—寒武系灰岩、白云岩及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局部范围还有下第三系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由此可见,区内浅层地震勘探工作具有以下的地球物理前提:第四系及新近系与下伏基岩间具明显速度、密度差异,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波组抗差异,因而基岩面将形成良好的地震反射界面;第四系及新近系各层位间也具有一定的速度、密度差异,当界面比较稳定、干扰小时,也可形成一定的地震反射界面;由于本区覆盖层内砂层较厚,而砂层对地震波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故会增加地震勘查工作的难度。

水域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数据处理及工程实例 (完整版)实用资料

水域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数据处理及工程实例 (完整版)实用资料

水域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数据处理及工程实例(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28福建建设科技20211No 12■工程勘探与监测水域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数据处理及工程实例刘宏岳(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州350001[提要]本文介绍了水域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技术的采集方法与数据特点,阐明了水域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通过工程实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工程物探水域地震反射数据处理多次波Ab s tra c t:The paper intr oduces the data gathering method and its p r operties in shall ow marine seis m ic reflecti on with the general data p r o 2cessing fl ow chart be exp lained .The real p r oject exa mp le shows that the method is p ractical and effective in s olving the shall ow marine geotechnical p r oble m.Key wo rd s:engineering geophysical p r os pecting;marine;seis m ic reflecti on;data p r ocessing;multi p le wave收稿日期:2021—01—251前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大,公路桥梁、港口码头、水库大坝等大型工程的建设日渐增多,此类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大部分在水域中进行,其工作难度比陆地要大的多,且具有钻探工期长、耗资大的特点。

因此在水域勘察中采用工程物探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法。

本文介绍的水域水域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可以较好的探明水下地形、覆盖层分层、基岩面起伏及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 2015年05月指导老师: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 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和爆破员;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
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

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VISTA。

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
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
1、学习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和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3、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4、学习并掌握地震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和反演、图示方法。

5、根据工区实际地质条件和实测的物探资料,编写实习报告,初步掌握物探资料的解释方法。

2.2 工作完成情况
工作共两周时间,第一周是野外数据采集,第一天观察并掌握地震仪器的使用,接着天在银杏反射波工区,后天再南苑折射波工区施工。

第二周进行数据处理并解释。

野外数据采集反射波完成4条测线.
第三章工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情况
3.1 银杏工区
反射波勘探工区是在银杏篮球场道路之间的一个草坪区域,上覆疏松粘土层,下伏泥岩。

由于地震波在疏松地层传播时能量损失较快,所以勘探深度不宜太大,且位处篮球场和频繁来往的车辆,对测量数据有一定影响。

3.2 南苑工区
折射波勘探工区是在金工实习基地与南苑道路之间长长的空地,两边分别是道路与房屋建筑,道路车辆通过较银杏少。

上覆干燥密质粘土层。

第四章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4.1 反射波工作方法
反射波勘探工区道间距2m ,偏移距4米即两个道间距,采用6次覆盖,12道接收的观测方法。

炮点距公式 2SN
y n
对此工区而言,单边接收即一个道间距。

双边接收即两个道间距多次覆盖即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技术在地震勘探中是经常用到的。

它可以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的目的。

共反射点叠加技术参数的选择决定了叠加的效果,其中主要有道间距,偏移距,叠加次数。

(X1偏移距4m 、X 道间距2m 、Xmax 最大炮检距) 反射波多次覆盖观测示意图
4.2 折射波工作方法
4.2. 1 折射波射波采用2重相遇时距曲线方法进行,道间距2米,12道接收,其中近炮检距的两炮偏移距为1米
折射波勘探示意图
折射波勘探示意图
图中
o、2o、3o、4o是炮点。

1
4.2.2 相遇时距曲线解释方法
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也即t0法,是折射波勘探中常用到的一种解释方法,通过作图的方式获得速度,然后再用速度与时间剖面去推演出深度剖面,
五:数据处理(VISTA)5.1 原始记录
5.2 道均衡
道均衡有道内均衡(动平衡)和道间均衡。

道内平衡也是道内动态平衡。

道均衡后需切除坏道。

5.3一维滤波(filt)
一维滤波就是对其中的每一道数据进行处理,把其中的高频,低频噪声消除。

而主频的选择决定了滤波器的好坏,同时也就决定了滤波结果是否是符合工作要求的,在进行滤波之前需要频谱分析如下图:
频率设置
频率域分析结果
5.4:二维滤波
二维滤波主要是滤去面波部分。

可以利用面波和反射波在速度和主频上的差异,从中提取反射波。

二维滤波要注意的就是频率范围和速度的选择,正确的选取频率和速度,才能将面波从中滤去。

速度选取
二维滤波结果
5.5:抽道集(CMP)
为了进行共反射点道集的叠加,首先必须要从二维滤波后的
数据中提取出共反射道集。

而在这之前必须要定义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是炮点和检波器之间的排列关系,根据施工之前的准备,就可以得到该观测系统的各项参数。

抽道集之前必须要对观测系统进行定义,如下是建立的地震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定义
观测系统
运行设置抽道集结果
速度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反射波资料处理提供速度参数,资料解释,岩性岩相分析提供解释用的速递费参数,对多道记录而言,速度分析是通过地震波能量相对速度的变化来获取速度信息的。

在进行速度谱拾取之前,需要进行常速度扫描。

常速度分析:
CMP偏移距分析:
速度拾取选择文件
速度拾取:
5.7:动校正
动校正也称为正常时差校正。

多次覆盖地震记录,水平叠加是共深度点道集进行的,由于非零炮检距正常时差的存在,进行叠加之前需要进行动校正,就是把炮检距不同的个道上来自统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经正常时差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以保证叠加时能实现同向叠加,形成反射波能量突出的叠加道。

动校正结果:
5.8 :水平叠加(stack)
经过动校正处理后,时距曲线已校正为直线型时距曲线,可以进行叠加处理。

水平叠加处理后每个道集输出一个叠加道,一条测线所有叠加道的集合组成直观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水平叠加设置
输出文件
5.9:混波(mix)
混波是对其中一个道集,通过前后两个或者多个道集的数据从新加权计算该道集的数据。

此次实习中单边接收采用的是12321的方式。

混波可以使减小个别有误差的道集对整个处理解释的不利影响。

时间剖面:
5.1.10:时深转换
由于水平叠加处理得出的地震剖面,其纵坐标是一时间来表示的,所以称为时间剖面,在时间剖面中,和反射信息对应的纵坐标是其零偏移距的走时,它可以定性的反映出反射界面的轮廓,但确切的深度和产状还和速度参数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输入相应的速度参数,并逐次计算出各反射界面的深度。

通过速度分析所拾取的速度,将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这样更直观的看出地面以下的分布组成关系。

以便进行地质解释。

深度剖面: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相对反射波处理而言,折射波数据处理相对简单,首先是进行初至波的拾取,读出每道集初至波的时间,然后在图纸上画出时距曲线。

然后根据
012 ()t t T t =--
12 ()t T t θ=+-
可得0t 和θ
22/V x θ=
常数VV K =0*h K t =
从而以h 为半径画圆弧,圆弧的包络线即是折射界面。

第六章解释推断
6.1 反射波工区解释
反射波工区即银杏球场边上,分析时间剖面和深度剖面,可以得出侧线上的大致分层情况,上覆疏松粘土层厚度范围0-15m,且由大致上厚度由北向南增加。

下伏泥岩岩层,与粘土层间有淋滤层
6.2 折射波工区
由于有大量建筑回填物,且沉积时间短,导致折射波数据紊乱,不利于地下底层解释。

但从解释结果图上大致可以看出折射界面在地下1.8米处。

且由西向东深度略有增加,但后面趋于水平。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通过历时两周天的实习,经历了室内教学、实地资料采集操作、资料整理及解释、报告编写四个过程。

获得了大量实践经验学会了能够熟练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装备。

完成了工区部分的测量工作,能够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学习并掌握了地震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和反演、图示方法。

能够根据工区实际地质条件和实测的物探资料
7.1.2建议和意见
安排好放炮人员,以保证信号质量,而不是谁拿着谁敲。

八:报告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