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地震勘探,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个让我们了解地球“脾气”的办法。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有时候静悄悄的,有时候突然发脾气,吓得我们一跳。

地震勘探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提前摸清这小家伙的脾气,让我们不至于在关键时刻被吓到。

你可能会想,怎么搞呢?其实就是借助一些物理原理。

比如说,地球内部的结构就像一块大蛋糕,各种层次和口味都有。

当地震发生时,能量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就像把蛋糕切了一刀,瞬间产生的震动波就像蛋糕屑一样,往四面八方飞散。

咱们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些震动波,像侦探一样,去追踪它们,分析它们的特征,最后绘制出一幅地球内部的“画像”。

勘探过程中,有个工具叫地震仪,听起来挺神秘,其实就是一个能够捕捉到微小震动的机器。

它就像一个超级敏感的耳朵,随时准备记录下地球的“低语”。

地震仪能把地震波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输到计算机里,经过处理后,就能显示出波的特征。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屏幕上出现各种波形图,像极了音乐的音符。

没错,这就是地球在“唱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听懂它的歌声。

还有一点很重要,数据解释也不容小觑。

这就像是看一幅画,你得先搞清楚每个颜色和线条代表的是什么。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找出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振幅等参数,再结合地质资料,像拼图一样,把整个地壳的构造拼凑出来。

这一步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简直就像是“打地鼠”,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漏掉关键的信息。

有些地方,地震波传播得快,有些地方传播得慢,这背后其实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差异。

有些地方是岩石,有些地方是水,有些地方可能还藏着油气,这些都能通过波的特性来判断。

科学家们就像开了个“寻宝”游戏,越深入,就越能发现宝藏。

想想看,谁不想知道自己脚下藏着什么呢?不过,地震勘探也不是总能一帆风顺。

偶尔会碰到“误报”,这就像你听到远处的雷声,以为要下雨,结果只是一场虚惊。

科学家们需要反复验证和校正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第7章 偏移

地震第7章 偏移

i
2
v2
2 k x z
(7 15)
§7.3 波动方程偏移的成像原理
和下行波场的反向外推公式
u ( z ) u ( z z )e
i
2
v2
2 k x z
(7 16)
正向外推公式用于模拟下行波场的地震记录,反向外推公式用于反向 求源问题的计算。
二、成像条件
波场延拓是偏移处理的必要步骤,但是要将所有的反射界面和绕 射点自动找到并显示出来,还需要进行成像处理。 1.爆炸反射界面成像条件 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由D. Leowenthal首先提出,它是最常用、 最简单的一种成像原理。该原理把地下反射界面想像成具有爆炸性的 物质或者爆炸源,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反射界面的形状和位置一致, 它所产生的波为脉冲波,其强度、极性与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和正负 一致。并且假设在t=0时刻,所有的爆炸反射界面同时起爆,发射上 行波到达地面各观测点。
§7.3 波动方程偏移的成像原理
(1)反射点和记录点的偏移量越来越小; (2)记录时间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当波场继续下移时,总可以将偏移量 减小到零,从而实现偏移归位的目的,偏移量AB和波的旅行路径AS,地 层倾角 的关系为
AB 2 AS (sin

2
)
(7 4)
图7-7
延拓和偏移的关系示意图
§7.2 射线理论偏移
图7-6 由成像点的位置和速度决定了叠加剖面上绕射双曲线的 轨迹,沿双曲线轨迹求和的振幅作为成像点的振幅 (a)D点在叠加剖面上的绕射双曲线 (b)偏移剖面上绕源自点D;§7.2 射线理论偏移
沿双曲线轨迹取地震波的振幅并进行叠加,将叠加振幅置于偏移剖 面上的绕射点 D ( xd , zd ) 上。当绕射点不存在时,绕射双曲线同相轴也 不存在,沿双曲线叠加的振幅为零,如果地下确实存在一个绕射点,沿 双曲线叠加的能量应该有较大的幅值,将每个网格点上的叠加振幅都显 示出来,就得到了偏移后的剖面。绕射扫描叠加方法既能使绕射波能量 收敛,同时也能使反射波同相轴偏移归位,因为反射同相轴可以看成许 多绕射同相轴的渐近线,沿渐近线的振幅能量是相干的,可以得到同相 叠加的效果,这些相干能量应放置在各绕射双曲线的顶点,各顶点的连 线就是反射界面的真实位置。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原理08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2

地震勘探原理08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2

17:27:51
22
17:27:51
23
A.盐枕上覆岩层的横弯褶皱
B.“V”型正断层组
C.“X”型正断层组
D.“A”型正断层组
E.半“A”型正断层
F.龟背式褶皱构造
常见的盐底辟构造样式
17:27:51
24
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7.5 各种地质构造的地震响应

7.5.5 盐底辟的地震特征 4、盐底辟核内部变形 底辟核内部一般都有复杂的柔流褶皱或肠状褶皱,主要表 现为盐岩层向上位移过程中引起单层盐岩的拉薄和折叠加 厚,一般单层盐岩并不因为强烈褶皱变形而被拉断,但盐 岩底辟核内可能发育有韧性断层。 盐岩层内部的标志层面不能在地震剖面上形成反射界面, 所以底辟核内的褶皱变形样式也显示不出来。
17:27:51
41
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 熔岩流: 具有明显流动特 征,呈带状分布 的熔岩, 主要与 中心式喷发有关。
17:27:51
42
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3. 火山锥: 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 中心式喷发。

17:27:51
2
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盐底辟构造的形成机制
1、差异负荷模式
上覆底层的超负荷作用引起岩盐层流动并诱发盐构造的形成模式
17:27:51
3
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盐底辟构造的形成机制
2、断层触发模式
盐底辟形成的断层触发机制
17:27:51
4
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盐底辟构造的形成机制 3、断层阻挡的顺层流动模式
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7.5 各种地质构造的地震响应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优选全文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优选全文

④除去无限延伸、反射系数不变的平面,任 何地下反射体都能够产生绕射波。
只要反射界面发生突变,在一定条件下就会 产生绕射。 构造越复杂,埋藏越深,绕射现象越严重。
14
15
五、地震绕射波的识别和利用
1、绕射波的识别主要利用其运动学和动力学 特征来进行识别。 2、绕射波的利用
利用绕射波识别断层,为确定断点提供有利条 件。 古潜山顶面绕射波发育 在侵入体边沿或礁体边沿,绕射波大量出现。
54
5-15-50-60 零相位
45相位
90相位
最小相位 270相位
55
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好,其优点表现为:
1)在相同频带宽度下,零相位子波的旁瓣比 最小相位子波的旁瓣小,分辨率高;
5-15-50-60
零相位
最小相位
56
57
零相位子波合成地震59
2)最小相位子波对应的反射时间出现在 子波起跳处,零相位子波对应的反射时间 在子波峰值处,所以零相位子波更有利于 解释; 3)零相位子波比最小相位子波更优越, 实际子波接近于最小相位,通常在处理中
△h V
24
1、垂向分辨能力
激发
接收
t
t
t
反射
能分辨
不能分辨
25
可分辨地层:
Δ >Δt
即: 2Δh/V > n /V 则: Δh > n/ 2 = nV/2f
垂向分辨能力主要取 决于地震子波的波长 (频率)、延续时间 的周期数和波速。
26
关于分辨率的极限
地震记录上各个子波彼此重叠,影响分辨率; 在能分辨的条件小,并不一定要两个子波彼 此没有重叠,在有重叠的情况下,有时还是 可以分辨的。
由此可见,决定分辨率高低的是振幅谱的绝对 宽度,而相对宽度决定子波的相位数,与分辨 率没有直接关系。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③ 配合钻井、合成地震记录,推断反射层位的地质属性,重点 对比与油气有关的层位,
④ 还需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注意选择来自不整合面上的反 射和能控制不同地质年代的特征,由浅→深的某些层次。
§3 时间剖面的对比
2.反射层位的代号 对选出的标准层,由浅至深依次编号。
层位代号 通常用““, Tx "T"代表反射 波 , 下标"X"代表具体 层位编号 ; 如T1 ,T2 ,T3 , ,TA ,TB ,TC , . 或用“ Xy ”表示; T y 1 ,2 ,3 , 这时, Tx 代表某一 层位 ,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三、空间(平面)解释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果,包括:
③ 通过数字处理完成界面的空间归位,再经时深转换, 得到偏移归位后的深度剖面和构造图等。
④ 自动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反演模型分析、合 成地震记录等方法,已成为核实解释成果的最可信赖 的手段,并取得各种地震参数)

2.解释工作与处理密切配合


解释人员需具备计算机处理程序的知识,了解程序 功能,参数的选择及处理效果的影响等。提出处理 意见。 利用 “三高”地震处理资料,从单一构造解释扩 展到地层解释、岩性解释,并能直接作出油气检测。 地震解释:要结合地质、钻井、各种物探资料; 地层、岩性解释:如为建立测区构造沉积模式、进 行油气资源评价时,要结合区域地质、石油地质的 资料,也要重磁电地、资源卫星等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模型的射线追踪
18
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由褶积模型S(t)=W(t)*R(t)中三个量的三种组 合方式可以说明其应用情况:
①已知W(t)和R(t),求S(t)这是正演问题,如合 成地震记录(synthetic seismogram); ②已知S(t)和W(t),求R(t) 这是反演问题,如波 阻抗反演(impedanca inversion); ③已知S(t)和R(t),求W(t)这是地震资料数字处 理中的子波处理问题(wavelet processing) 。
19
二、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在实际工作中,用于解释的是“一张由许多地 震道依次排列的地震剖面。” 不同的类型和传播特点的波的同相轴,在剖面 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进行解释时,在地震剖面上识 别各种波的依据。
20
21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lead)是:
1、同相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同相性
47
48
49
50
51
三、动校正前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
思路:不管反射波还是绕射波,都按水平界面 反射波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再进行水平叠加, 这种作法能否保证绕射波也能同相叠加?
1 t R ( L2 h 2 ( x L) 2 h 2 ) V x2 ( x 2 L) 2 L xL 当 1 和 1时, t R t0 2 2t0V 2t0V 2 h h x2 按水平界面反射波进行动校正, t 2t0V 2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地震剖面的偏移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37
第二节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地下的地层构造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构造 运动的结果,地层会产生断层、不整合、 褶皱等。 由于存在这些比较复杂的构造,地下的地 层界面就可能发生中断、弯曲或变得起伏 不平,此时除了产生一次反射波外,还会 出现一些与复杂构造有关的地震波,如断 面反射波、绕射波和回转波等,习惯上把 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的这些反射波通常称 之为特殊波。
22
23
2.强振幅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振幅显著增强
24
3.波形相似性 同一反射波在相邻 地震道上的波形特 征(包括主周期, 相位数,振幅包络 形状等)是相似的
25
4.时差变化规律
26
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1、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形成
1)给定中心点,抽取该中心点道集。 2)动校正,使反射波时距曲线成直线。 3)水平叠加形成一道,放在中心点正下方。 目前,在资料中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仍然是水 平叠加时间剖面(3D资料用经过3D偏移的3D 数据体)。
t0
2h V
绕射波动校正后:
( x 2 L) 2 t R t t0 2t0V 2
52
( x 2 L) 2 t R t t0 2t0V 2
校正前
1、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 波是抛物线特征,其极小 点在x=2L处。 2、原来与绕射波相切的那 条反射波时距曲线变为一 条直线并在绕射波极小点 处终止。
29
4)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 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 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反射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 一个界面的反 射特性又与界面两边的岩性有关。一个反射波并不 是与一个层简单对应,而是与两个层有关。 反射波同相轴反映的是界面信息,必须经过一些特 殊处理(如波阻抗反演技术等),把反射波同相轴 的“界面信息”转换为“层内信息”才能与地质、 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对比。
28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 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 需要引入速度函数,经时深转换,把变换t0成h 后,才能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其媒介 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Vav。 3)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t0,不是深度,而地震 波速度V一般随深度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 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形态、界面之间的 距离都是有假象的。
校正后
53
3 、 多次覆盖水平叠加不仅能够增强反射波、 也能够增强绕射波。
54
55
56
四、物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
11
2、地震记录形成的褶积模型(convolution model)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地震记录面貌的形成过 程概括为以下的数学模型: 假设地震道f(t)是由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 组成的,即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s(t)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 表示: T s(t ) w(t ) * r (t ) w( )r (t )d
6
这些反射回来的子波在波形上,严格讲是有差 别的,表现在
振幅上有大有小——主要决定于反射界面的反射 系数的绝对值, 极性有正有负——决定于子波反射系数的正负, 到达时间有先有后——决定于界面的深度和波速。
反射系数:
i 1 i 1 Zi 1 Zi i i Ri i 1 i 1 Zi 1 Zi i i
38
这些特殊波的存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特殊波会与一次反射波发生干涉作 用,使地震剖面的面貌复杂化,造成假象, 给波的对比和资料解释带来困难;
另一方面:特殊波是地下复杂地质构造引起 的,必然同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有一定的联系, 因而可以利用它们来了解复杂构造形态特征。
39
一、绕射波的产生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地层或岩性 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 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会成 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 传播,该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0
式中:w(t)为地震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 示褶积运算。
此式为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时间域褶积模型。
12
褶积模型
s(t)=w(t)*R(t)
13
14
时间域的褶积公式在频率域中就是乘积关系, 即: S ( j ) W ( j ) R( j )
式中:S(jω)、W(jω)、R(jω)分别为s(t)、w(t)及r(t)的傅 立叶变换。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
2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
1、构造解释:解决构造问题,研究地层的空 间分布特征和几何形态,确定钻探井位的基本 依据,也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2、岩性解释:解决储层、含油气性问题,研 究地层岩性、储层物性、孔隙流体性质等。
3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S点接收到来自R1、R2、R3界 面的反射子波相互叠加,形成 了复波,已经区分不出各界面 的反射子波了。
薄层的三个反射叠加在一起,不能分辨
10
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 射波组,并不是简单 的一个反射子波,而 是来自一组靠得很近 的界面的许多反射子 波的叠加结果。 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 射波组并不严格地对 应于地质柱状图上的 一个地层分界面。
27
2、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
经过水平叠加后得到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 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但是时间 剖面并不是沿测线铅垂向下的地质剖面,它们之 间的主要差别是: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 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 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 一对应的。
OR L2 h 2 t1 V V
②从R点产生的绕射波传播到测线上各点所需 时间t2,
t2 RG V 1 ( x L) 2 h 2 V
43
测线上任一点G的绕射波整个传播时间是:
OR RG 1 tR t1 t2 ( L2 h 2 ( x L) 2 h 2 ) V V
L2 h 2 1 tR ( ( x L) 2 h 2 ) V V
44
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L2 h 2 1 tR ( ( x L) 2 h 2 ) V V
1)绕射波时距曲线也是双曲线
在R点产生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与在R′点激发,深度为 h/2的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 距曲线在形状上是一样的, 此时,绕射点R相当于这个 水平界面在R′点激发时的虚 震源。
R’ h 2
45
1 t R ( L2 h 2 ( x L) 2 h 2 ) V
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正 上方,其x坐标和极小时间是:
xmin L 1 2 2 t ( L h h) min V
46
3)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的位置与激发点无 关。激发点移动时,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将沿t 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4)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同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在x=2L上相切。RM为反射波的最后一条射线。 又是M点的一条绕射波射线。 如何证明?
第1 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地震剖面的偏移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4
5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一、地震记录的形成
1、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
炸药爆炸时会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 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 传播到一定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 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子波在向下传播的过程中,遇到波 阻抗界面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最后,地 震子波从地下各个反射面反射回来。
它们的振幅谱及相位谱之间的关系,即:
S ( ) W ( ) R( )
S ( ) W ( ) R ( )
上式表明,地震道的振幅谱是子波振幅谱及反 射系数振幅谱的乘积,其相位谱是子波相位谱 及反射系数相位谱之和。
15
大量事实表明: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