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纪年历

合集下载

清朝纪年历

清朝纪年历

清朝纪年历1616--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十一年(略) 1627--1643年崇徳皇太极十七年(略) 1643--1661年顺治十七年(略)1654--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略)1722--1735年雍正十三年(略)1735--1795年乾隆六十年(略)1796--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略)1820年道光元年庚辰1821年道光二年辛已1822年道光三年壬午1823年道光四年癸未1824年道光五年甲申1825年道光六年乙酉1826年道光七年丙戌1827年道光八年丁亥1828年道光九年戊子1829年道光十年已丑1830年道光十一年庚寅1831年道光十二年辛卯1832年道光十三年壬辰1833年道光十四年癸已1834年道光十五年甲午1835年道光十六年乙未1836年道光十七年丙申1837年道光十八年丁酉1838年道光十九年戊戌1839年道光二十年己亥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庚子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辛丑1842年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3年道光二十四年癸卯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甲辰1845年道光二十六年乙已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丙午1847年道光二十八年丁未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戊申1849年道光三十年已酉1850年咸丰元年庚戌1851年咸丰二年辛亥1852年咸丰三年壬子1853年咸丰四年癸丑1854年咸丰五年甲寅1855年咸丰六年乙卯1856年咸丰七年丙辰1857年咸丰八年丁已1858年咸丰九年戊午1859年咸丰十年己未1860年咸丰十一年庚申1861年同治元年辛酉1862年同治二年壬戌1863年同治三年癸亥1864年同治四年甲子1765年同治五年乙丑1866年同治六年丙寅1867年同治七年丁卯1868年同治八年戊辰1869年同治九年已巳1870年同治十年庚午1871年同治十一年辛未1872年同治十二年壬申1873年同治十三年癸酉1874年同治十四年甲戌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1879年光绪五年已卯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881年光绪七年辛已1882年光绪八年壬午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9年宣统元年已酉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清朝十二帝共统治296年。

年历表和日历表

年历表和日历表

年历表和日历表
中国的历法是按照农历来定的,它是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传统,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历法不仅决定了每一年的纪年,而且也规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祭祀日期。

农历是一种循环历法,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又分为大月和小月,每个月有29或30天,每4年有一个闰月。

农历中有24节气,分别在每年第二个大月和第七个大月之间的某一
天来定。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日历是农历的一部分,它以农历的一个月为单位,每一月的节日和节气都有记录,可以精
确地计算每个节日的日期。

日历也是帮助人们正确计算农历日期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计
算出明年的日期,从而帮助社会上下正确安排和实施节日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性活动。

中国的日历传统使中国在记录历史、实施节日活动和计算实际日期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种具
有非凡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经历了几千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我们看到中
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1.引言1.1 概述中华万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种,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承载着丰富的记事内容。

中华万年历以天干地支纪年和十二地支纪月为主要方式,结合节气、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系统地记录了中国人民的重要事件、农历、天文气象等信息。

中华万年历的特点之一是其独有的天干地支纪年系统。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对时间的纪录方法,将时间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合而成。

这种纪年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仍然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此外,中华万年历还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记事内容和分类。

其中包括历史事件、政治演变、文化传承、人物事迹等方面的记载。

通过这些记事内容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中华万年历还将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纳入其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农历、天文气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内容的记录和分类不仅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对于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华万年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的起源和发展、记事内容和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中华万年历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的主题和背景,引起读者对该话题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接下来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阐明了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即介绍中华万年历的全部记事,强调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2024年日历记事历备忘录(全功能完美版含周计划 节日纪念日齐全)

2024年日历记事历备忘录(全功能完美版含周计划 节日纪念日齐全)
周 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 六
周 日
1 廿九
2三十地藏节
3初一
4初二灶君诞
5初三
6初四
7白露
8初六
9初七
第37周计划
10教师节
11初九
12初十
13十一
14十二
15十三
16十四
17中秋节
18十六
19十七
20十八
21十九
22秋分
23廿一
24廿二
25廿三
26廿四
27廿五旅游日
28廿六
29廿七先师诞
October公历2024年10月农历甲辰年 龙年
记事历日历完美版节日纪念日齐全January公历2024年1月农历甲辰年 龙年
周 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 六
周 日
1元旦
第1周计划
1
2
3
2廿一
3廿二
4廿三
5廿四
6小寒
7廿六
8廿七
9三九
10廿九
11初一
12初二
13初三
14初四
15初五
16初六
17初七
18四九腊八节
19初九
20大寒
21十一
22十二
23十三
November公历2024年11月农历甲辰年 龙年
周 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 六
周 日
1初一
2初二
3初三
4初四
第45周计划
5初五
6初六
7立冬
8初八
9初九
10初十
11十一
12十二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一、由公元推干支为了便于运算和使检索更加直观,用六十干支表并按顺序加以编号成表一如下:表一:六十干支表1,求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数,然后再减去4,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一中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余数为51,减4后得47,查表一47对应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为辛亥年。

由于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当Y÷60的余数小于4时,需借干支纪年的一个周期60之数,例如1981年除以60余数为1,直接减4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4等于57,查表一便知1981年为辛酉年。

余可类推。

2,求公元前某年(设为X)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余数,再用57减去所得余数,根据所得结果再查表一中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数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对应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对应的干支应为庚辰。

同样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周期为60年,当余数大于57时,也需再借60。

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余59,用57减59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59等于58,查表一知该年对应的干支为壬戌。

其余可以类推。

上述方法简便易行,只要记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纸笔,直接由心算推出结果。

此外,由于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而成,十天干按顺序循环使用。

也就是说,在干支纪年中,同一天干每十年出现一次,而公元纪年年数采用十进位制。

由此推知,某天干必然和公元年份某一固定的尾数(个位数)相对应,于是得出十天干与公元纪年的个位数对照表如下(表二):表二:十天干与公元纪年个位数对照表根据表二,凡公元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丁,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癸,余类推;凡公元前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甲,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戊,余类推。

康熙朝年历表

康熙朝年历表

康熙朝年历表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九月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正月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十月颁《圣谕》十六条。

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

谕礼部举行经筵。

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命编纂《孝经衍义》。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皇长子胤褆出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五月皇次子允礽生,皇后崩于坤宁宫,谥号“仁孝皇后”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十二月册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诏告天下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皇三子胤祉出生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十月三十皇四子胤禛出世即雍正皇帝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皇五子胤祺出生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皇六子胤祚皇七子胤佑出生皇八子胤祀出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皇九子胤唐皇十子胤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二月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十月开放海禁。

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南巡至江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皇十一胤禌皇十二子胤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正月俄重据雅克萨。

皇十三子胤祥生,母为章佳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十二月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去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明珠、余国柱免职,明珠之党遭罢免。

皇十四子胤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七月初九立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初十皇后去世,谥“孝懿皇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皇十五子胤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六月册封皇太子允礽妃石氏。

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辛 德 勇关于中国古代以帝王年号纪年这一方式的启用时间,东汉人班固在《汉书》中所作记述,即已模糊不清,甚至还有明显的谬误。

至迟从宋代起,相继有很多人做过考述,但核诸相关史事,迄今为止的各种说法,似乎都还不够允当,更缺乏对相关记载的深入考辨分析。

近年我因在研究两汉州制的时候,偶然涉及这一问题,尝试提出了不同于时下通行观点和历史上各派见解的新看法。

由于我的看法,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环节,写在拙著《两汉州制新考》一文当中1,不关心古代政区地理的人,很少会去翻阅,而实际上这又是文史学界比较普遍关心并会影响到很多研究的基础问题;加之当时囿于篇幅,未能充分展开论述,有很多重要的论证环节,还需要加以补充。

所以,我想有必要将这一问题单独提取出来,详细增补史料,在这里予以更为全面的阐释,以便具体说明各项相关问题;同时,也供更多学者了解我的看法,相与切磋,提出批评。

一、汉武帝以前的纪年与改元问题年号纪年,始自西汉武帝时期,这几乎是古今一贯的共同认识。

虽然偶然可以见到个别人另外持有一些看似不同的看法,譬如清人赵翼尝有言曰:“周厉王出居于彘,公卿相与和而修政,号曰‘共和’,似此为年号之始。

”2但所谓号曰“共和”,不过是因为当时“王室乱,大臣行政”,史官没有办法用通行的周天子某王第几年形式纪事(与《春秋》诸侯某公第几年的纪年形式相当),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纪年方式3。

与赵氏约略同时人崔述即曾对此做有解释说:“共和之名年,意本因二相和衷共摄而称之。

”4可见,它与年号纪年本来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就连赵翼本人,在另外的场合,也同样表述说:“至武帝始创为年号。

”5因此,赵氏提到西周周、召两公摄政之“共和”与年号的关系,只不过是试图为年号制度追溯历史渊源而已,而他所能搜求到的踪迹,则只有这么一件似是而非的事例。

汉武帝行用年号纪年以前,普遍行用的纪年方式,是当时人记述某帝王在位期间的史事,只标记其在位年数,而无需标注出具体是哪一位帝王,曹魏人王朗谓之曰:“古者有年数无年号,汉初犹然”6。

明清的国号和帝系

明清的国号和帝系

英宗
正统


宣宗
宣德
→ 孝宗
弘治
→ 武宗
正德
世宗
嘉 ↓靖
熹宗 天 ↓启
思宗
崇祯

光宗
泰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神宗
万历

穆宗
隆庆
明教与大明帝国
1351年,颖州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靠郭子兴。 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郭子兴病亡,小明王命朱元璋 任元帅。 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京),继续尊小 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略,发展 生产,积蓄力量。 1363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确立了其在南方的霸主地位。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号。 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定。 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发动北伐。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 武”,是为明太祖。八月,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
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并 装潢进呈。接着又抄三部,分别贮于北京内廷(故宫)文 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 庄文津阁,合称北四阁(或称“内廷四阁”)。 后又抄三部,分藏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 汇阁,杭州西湖圣因寺的文澜阁,合称南三阁(或称“江 浙三阁”)。 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 钤有玺印。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 工整。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于1948年年底被国民党政府 运往台湾,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四库全书》的内容 十分丰富,包括4部44类66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纪年历
1616--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十一年(略) 1627--1643年崇徳皇太极十七年(略) 1643--1661年顺治十七年(略)
1654--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略)
1722--1735年雍正十三年(略)
1735--1795年乾隆六十年(略)
1796--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略)
1820年道光元年庚辰
1821年道光二年辛已
1822年道光三年壬午
1823年道光四年癸未
1824年道光五年甲申
1825年道光六年乙酉
1826年道光七年丙戌
1827年道光八年丁亥1828年道光九年戊子1829年道光十年已丑1830年道光十一年庚寅1831年道光十二年辛卯1832年道光十三年壬辰1833年道光十四年癸已1834年道光十五年甲午1835年道光十六年乙未1836年道光十七年丙申1837年道光十八年丁酉1838年道光十九年戊戌1839年道光二十年己亥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庚子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辛丑
1842年道光二十三年壬寅
1843年道光二十四年癸卯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甲辰1845年道光二十六年乙已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丙午1847年道光二十八年丁未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戊申1849年道光三十年已酉1850年咸丰元年庚戌1851年咸丰二年辛亥1852年咸丰三年壬子1853年咸丰四年癸丑1854年咸丰五年甲寅1855年咸丰六年乙卯1856年咸丰七年丙辰
1857年咸丰八年丁已1858年咸丰九年戊午1859年咸丰十年己未1860年咸丰十一年庚申1861年同治元年辛酉1862年同治二年壬戌1863年同治三年癸亥1864年同治四年甲子1765年同治五年乙丑1866年同治六年丙寅1867年同治七年丁卯1868年同治八年戊辰1869年同治九年已巳1870年同治十年庚午1871年同治十一年辛未
1872年同治十二年壬申1873年同治十三年癸酉1874年同治十四年甲戌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1879年光绪五年已卯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881年光绪七年辛已1882年光绪八年壬午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9年宣统元年已酉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清朝十二帝共统治29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