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 地质构造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电子课文●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人们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
我们可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①;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②。
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一)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如青藏高原);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二)地幔这一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做中间层。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5千米~70千米以下到2 900千米。
这一层也能传播横波,所以仍是固态。
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由上而下,其中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从莫霍界面到1000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千米~250至40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下1000千米~2900千米深处,叫做下地幔。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状态可能为固体。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煤矿地质 第四章 地质构造

第四章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原始沉积岩层在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形成褶皱和断裂等构造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常见的地质现象,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第一节岩层的产状一、岩层产状的概念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称为岩层的产状。
现在地表出露的岩层,绝大多数都是经历了构造变动之后所表现的形式。
这些岩层最初沉积成岩时的产状称为岩层的原始产状。
在比较广阔而平坦沉积盆地(如海洋、湖泊)中形成的岩层,其原始产状大都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
岩层形成之后,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其原始产状将程度不同地发生改变,有的近于水平,有的变成倾斜,甚至直立。
在构造运动强烈地区,岩层还会倒转(图4-1)。
图4-1 不同产状的岩层示意图(a)水平岩层;(b)倾斜岩层;(c)直立岩层;(d)倒转岩层P、C、D、S—地层代号二、岩层产状要素岩层的产状要素就是确定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的几何要素。
通常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1.走向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中的水平延伸方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
(图4-2的AOB)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走向线与地球子午线的夹角为岩层的走向。
二者相差180°,通常以其NE或NW端的方位来表示。
2.倾向倾向表示岩层的倾斜方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直线称为倾斜线。
(图4-2中的ON),倾斜线的水平投影线称为倾向线(图4-2中的ONˊ),倾向线与子午线的夹角为倾向。
岩层倾向有真倾向和视倾向之分,垂直于走向线所引的层面倾斜线,其水平投影线所指岩层下倾方向为真倾向;不垂直于走向线所引的层面倾斜线,其水平投影线所指岩层下倾方向为视倾向。
视倾向有无数个,而真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
3.倾角倾角表示岩层的倾斜程度,它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图4-2中的α角),由于倾向有真、视之分,因此,倾角亦有真倾角和视倾角。
真倾角是指在真倾向方向上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视倾角则是指视倾向方向上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第四章地质构造

(3)倾斜岩层:原始水平岩层因构造作用而改变其水平产状 倾斜岩层露头线呈“V”字形,但“V”字形的弧形朝向、两 侧开闭程度受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倾角与坡角的影响,这 种规律叫“V”字形法则。 穿越沟谷处的“V”字形尖端指向沟 谷上游;穿越山脊处“V”字形尖端 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 指向下坡。 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在沟谷处 指向下游。山脊处的地质界面“V” 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字形尖端指向山脊上坡。 “倾向相反,则弯曲相同且曲率较 小” 倾向相同、倾角较大,则弯曲相反” “倾向相同、倾角较小,则弯曲相同、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 岩石圈地质体变形、 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在岩层 中遗留下来的各 种构造形迹
地质构造的类型
• 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 特征的总称,按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
• 原生构造: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发育的构造
– 玄武岩的流线和流面 – 沉积岩的层理和层面 – 变质岩的定向排列:片理、片麻理
(1)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是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高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岩层。 水平岩层具有如下特征: ①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②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水平、平行”
(2)直立岩层
岩层出露线是沿岩层走向所切的一条上下起伏的地形轮廓线, 这条曲线的水平投影则是一条直线,不受地形的影响 “直立、直线”
47º 45º 45º 46º 46º
116º 314º 317º 307º 315º 321º 306º 315º 324º 304º 315º 325º 305º 316º 325º
节 理 走 向 作 玫 瑰 业 花 图 绘 制
5º 6º 3º 5º 5º 5º 5º 6º 6º 7º 16º
地质构造

产生原因
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 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 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主要分类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 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感谢观看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 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 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 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 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理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 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 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 (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 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 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 起伏的间断面上。
工程地质 第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1)

第四章
1、构造运动
2、构造运动的速度
相当缓慢的如:印度古大陆现在每年仍以近2cm的速度 向北移动;迅速的地震造成的断裂可达几米-几千米。
第四章
1、构造运动
三、构造运动的主要理论
1、对流说 2、均衡说
3、地球自转说
4、板块构造说
地球在形成过程中,表层冷凝成地壳,随后地 壳被胀裂成六大板块。
第四章
(二)与桥基工程的关系
桥墩台地基稳定性和冲刷问题是桥梁工程的主要工程地 质问题。 桥基的稳定性与岩层产 状、软弱结构面等都有直接 关系。当岩层产状倾向下游, 其中又带有软弱夹层时,会 因水的冲蚀作用而影响基础 的稳定性,如果软弱夹层较 厚,会使基础产生差异沉降 导致墩身歪斜或倾覆。
桥基不稳定示意图
当两种不同岩层接触,其接触面较陡时,会造成桥基不稳, 因为接触面一般多是软弱结构面,故最好是将桥基设计在单一 岩层之上。
第四章
2、成层构造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上覆岩体
下伏岩体
地层间的接触关系主要有
整合接触 假整合、 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四章
2、成层构造
1、整合接触 当某个地区在某一地质时期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 运动作用下,
整合接触及其形成的构造运动背景示意图 a-地壳持续下降相邻各地层皆为连续形成的; b-地壳持续上升相邻各地层皆为连续形成的
回
岩层 岩石 地基 工程地质 岩石圈 地层
顾
地貌 成层构造 地质构造 变形构造
变位构造 残积物 坡积物 洪积物 相对地质年代 松散堆积物 冲积物 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 ( Q) 海积物 湖积物 冰碛物 风积物
工程地质思维法
第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
第4讲 第四章 地质构造

和节理又统称断裂构造。
4.1.2 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 指岩层的空间位置, 它是研究地质构造 的基础。
产状用走向、 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称为产状要素。
产状要素用地 质罗盘进行测量 。
走向: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走向线就是层面上的水平线。
向斜是两翼岩层向核部倾斜,形态 上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向斜核部岩 层时代较新,冀部时代较老。
(1)根据轴面产状,褶皱可分为: ①直立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大小近于相等。
②斜歪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 相反,倾角大小不等。
③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 向倾斜,倾角大小不等。其中一翼岩层为正常 层序,另一翼岩层倒转。若两翼岩层向同一方 向倾斜,倾角大小又相等,称同斜相褶皱。
4.2.4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褶皱的核部是岩层强烈变形的部位,一般在背斜的顶部和 向斜的底部发育有拉张裂隙,这些裂隙把岩层切割成块状。 在变形强烈时,沿褶皱核部常有断层发生,造成岩石破碎或 形成构造角砾岩带。此外,地下水多聚积在向斜核部,背斜 核部的裂隙也往往是地下水富集和流动的通道。
由于岩层构造变形和地下水的影响,所以公路、隧道工 程或桥梁工程在褶皱核部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
第四章 地质构造
4.1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4.2 褶皱 4、3 节理 4、4 断层 4.5 活断层 4、6 地质图
4.l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4.1.1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
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
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 垂直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产
04第四章+伟晶岩矿床

§3 矿床形成条件
一、温度、压力(深度)
伟晶岩形成的温度范围变化很大,根据伟晶岩矿床的包裹体测温资料统计,绝大多数伟晶岩矿床形成的温度范围在700℃~150℃之间。边缘带的细晶岩形成于700℃~600℃,伟晶岩的主体部分形成于500℃~150℃,晶洞中的矿物形成于150℃±,,稀有元素矿物主要形成于500℃~200℃。在伟晶岩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从边缘到中心,矿物的形成温度是逐渐降低的。
在伟晶岩形成的整个过程,结晶首先从边缘开始,早期形成(边缘带),矿物颗粒细小,他形结构;随后形成(外侧带),矿物颗粒增大,以文象结构、自形-半自形结构为主。随着温度降低,矿物不断的晶出,矿物粒度愈来愈大,残余熔浆挥发分不断增多,到晚期形成则以交代结构最为特征。稀有元素化合物由于具较低浓度,因而不可能在早期阶段晶出,往往被挤向伟晶岩体的中部或顶部,在晚期阶段富集起来。
此外地质构造环境对伟晶岩的形态、分异程度。矿化富集程度都有一定影响。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伟晶岩形态简单,分带性较好,矿化也较富集,在不稳定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伟晶岩,一般形态复杂,分带性差,很少富集稀有元素。
五、围岩条件
伟晶岩矿床往往产于区域变质作用比较复杂的地区,所以伟晶岩矿床的围岩往往是各种变质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等。围岩的物理性质对伟晶岩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影响,一般认为块状岩石,没有遭受片理化的岩石最有利于伟晶岩的形成,因这种围岩具有形成不同形状裂隙的性能,有利于形成透镜状,纺缍状的垂直的伟晶岩,如混合岩、花岗岩、石灰岩等。而在片理化后的岩石中则易于形成板状伟晶岩体。而大家已知道前透镜状、柱状形态的伟晶岩有利于稀有元素的富集,而板状伟晶岩体不利于这些成矿元素的富集。
② 交代结构:交代形成的矿物由白云母、钠长石及稀有元素矿物组成,为后期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
第四章 地质构造-裂缝

2019/11/14
14
成因综合模式及裂缝与构造的关系图
2019/11/14
15
3. 裂缝要素
能表明裂缝几何形态和运动性质的基本组成内容 包括裂缝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裂缝规模要素:穿切长度、延伸长度、宽度、分布密度及间
距; 裂缝开启程度要素:充填程度及有效开启程度(开度)等。
褶皱派生缝 横张裂缝 纵张裂缝 斜向共轭剪切缝 顺层剪切缝
2019/11/14
46
区域构造缝
2019/11/14
47
棋盘格子状裂缝
2019/11/14
48
“X”型的剪切裂缝
2019/11/14
49
多组裂缝互相切割
2019/11/14
50
早期平面上区域性剪裂缝
2019/11/14
(1)褶皱构造的成因随褶皱演化过程而演化并与褶皱构造部位关系密切。不同构造 部位受力性质不同,形成裂缝的类型也不同。构造曲率变化大的部位是裂缝发育的 最佳部位。
(2)断层与裂缝在成因上关系密切。断层形成时,在其两侧产生大量裂缝而形成断 裂带,这是因为在断面附近地应力集中分布所产生的结果。断层两侧裂缝发育程度 不同,上盘的裂缝带分布较宽,下盘的裂缝带局限于断层附近。断层的延伸末端是 应力集中区,也是裂缝发育地带。裂缝密度与离断层的距离关系密切:离断层越近, 裂缝密度越大。
成岩作用 岩层沉积以后经历各种成岩过程,有些成岩作用 导致岩层裂缝的形成:
(1)压实作用:在上覆岩压作用下,脆性岩石大多会形成 高角度或垂直的张性裂缝;受岩石岩性和组构的影响,有时 也会形成一些低角度或水平的隐性裂缝。碳酸盐岩的缝合线, 经常会转化成裂缝,碎屑颗粒被压裂形成粒内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夹层 2.变薄 3.尖灭 4.透镜体
岩 层 厚 度 的 变 化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岩层的产状及测定方法 岩层产状— 岩层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1)产状的三要素 (1)走向: (2)倾向: (3)倾角: tgβ =tgα cosω ω —视倾向与真倾向之间的夹角。
a直立褶曲; b倾斜褶曲; c倒转褶曲 d平卧褶曲; e翻卷褶曲
第二节 褶皱构造
(4)平卧褶曲:两翼地层及轴面都近于水平,一翼地层顺序正 常,另一翼地层顺序倒转。 (5)翻卷褶曲:轴面翻卷向下弯曲,为平卧褶曲进一步复杂化 的产物。 2)根据转折端产状及两翼特点分类: (1)箱形褶曲:转折端平直,两翼陡峭,在两翼转折端处呈膝 状弯曲,背斜形态类似箱形,向斜形态类似屉形。 (2)扇形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地层呈“S”形弯曲,中段倒转, 背斜两翼向轴面倾斜,向斜两翼轴面背周倾斜,转折端圆滑。 (3)等斜褶曲:两翼与轴面平行,轴面倾斜,一翼倒转。 (4)挠曲:缓倾斜岩层中,某段岩层突然变陡,形成一种膝状弯 曲。
第二节
第二节 褶皱构造
3、褶皱形成时期的确定: 描述褶皱形成的时代,通常 用两种术语: 1)根据组成褶皱的地层时 代命名:如,下古生代褶皱; 中生代褶皱等。 2)根据形成褶皱的构造运 动命名:如:加里东期褶皱 (D/S之间);喜山期褶皱 (第三纪)。
第二节 褶皱构造
4、褶皱的文字描述: 1)褶曲名称:(地名+褶曲形态)如:宁武—静乐向 斜 2)轴的延展方向及延展长度,经过的主要地物。 3)两翼产状。 4)核、翼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地层厚度。 5)枢纽产状、起伏变化情况。 6)褶曲的形态特征及形态类型。 7)褶曲被断层、岩浆岩的破坏情况。 8)形成时代。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1、横剖面形态分类 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 (1)直立褶曲:又叫对称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 (2)倾斜褶曲:又叫斜歪褶曲、不对称褶曲。 (3)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一致,倾角不等,一翼地层顺序正常, 另一翼地 层顺序倒转。
(4)象限角简单记录:S40°E,SE∠30°
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在图件的相应位置上标出
30°┤,1:
2000~1:10000的图件:长线7mm,短线2mm;1:25000~1:50000的图
件:长线5mm,短线1mm。
第一节 岩层产状
3、岩层产状的间接确定方法 1)三点法 适用条件:岩层倾角缓,罗盘不易测定,或岩层深埋地下不能直 接测定时。 (1)条件:
第一节 岩层产状
右图为地形地质图,A、 B两点为某岩层界面与 200m 等 高 线 的 两 个 交 点 , 连接AB, 既为某岩层面 上 的 200m 走 向 线 , 再 找 出同一界面上与另一等高 线的交点C,过C点作AB 的 平 行 线 , 既 为 300m 走 向线。 根据两条走向线的平距和 高差,可求出岩层的倾向 和倾角。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某岩层走向50°(或230°),倾向140°,倾角30°。记录如下: ( 1 ) 方 位 角 全 面 记 录 : 50°SE∠30° , N50°SE∠30° ,
NE50°SE∠30°
(2)方位角简单记录:140°∠30°,N140°∠30° (3)象限角全面记录:N50°E,SE∠30°
第二节 褶皱构造
(2)短轴褶曲:褶曲在纵向上延伸不远 便倾伏,长宽比10:1~3:1,有短轴向斜、 短轴背斜。 (3)浑圆褶曲:褶曲长宽比在3:1~1:1 之间,近于圆形,背斜叫穹隆,向斜叫 构造盆地。 4、褶曲的组合分类: (1)复向斜和复背斜:一种规模巨大, 两翼被次一级褶皱复杂化了的背斜和向 斜。复背斜次一级褶曲轴面向下收敛, 构成扇形;复向斜向上方收敛,构成房 盖形。 (2)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褶曲轴并列, 背、向斜发育不等。隔档式—背斜狭窄, 向斜开阔;隔槽式—背斜开阔,向斜狭 窄。
第二节 褶皱构造
四、褶皱构造的观察与研究 1、褶曲形态的观察研究 有些褶曲可在有限地段—天然露头或人工露头直接看到,然而更多的褶 曲,特别是一些大型褶曲,需要经过踏勘、测量,根据地层产状与地层 分布规律来确定其存在。因此,研究褶曲的首要工作是将该地区的地层 时代、岩层顺序、岩性、厚度及变化以及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地质情 况搞清楚。 一般来说,新老地层对称分布是褶曲构造的表现。但是,在水平岩层地 区及单斜岩层地区,由于地形切割也会出现对称分布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 在地形地质图上,根据岩层面的露头线与同一地形等高线的两 个交点,做出岩层顶面的走向线,延长该走向线与岩层底面相交, 该直线也是岩层底面上的一条走向线的水平投影,求出重合的两 条走向线的高程差,既为岩层的铅垂厚度。 下图为地形地质图,AB为岩层顶面上100m走向线,CD为底面上 50m走向线,岩层的铅垂厚度hg=100-50=50m。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 地形地质图:在地形图的基础上,加绘一些地质资料,如地层界 线、断层走向线等地质资料。 单斜岩层:在一定范围内,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大体一致。
单斜岩层的露头线是岩层面与地面的交线,露头线上的各点既在
岩层面上,又在地面上。在地形地质图上,找到露头线与地形等 高线的交点,这些点便是岩层面上的已知标高点,只要有三个不 同高程的点,便可用上述三点法求解岩层产状。在可能的条件下, 直接寻找露头线与同一地形等高线的两个交点,连接这两个交点, 既为岩层走向线。
第三节 断裂构造
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失去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构造称为 断裂构造。 节理:断裂面两侧岩块没有明显的位移。 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位移。 一、节理 (一)节理特点: 1、属于小型构造; 2、与褶曲断层有密切联系。
(二)节理成因分类
1、构造节理: 2、非构造节理:
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二、岩层的厚度及埋藏深度
1、岩层厚度的概念 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叫岩层厚度。
铅垂厚度(hg):岩层顶、底面间的铅垂距离。
水平厚度(hf):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内,岩层顶、底间的水 平距离。
视厚度(hˊ):与岩层走向斜交的任意剖面内,岩层顶、底面
第四章 地质构造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岩层产状 第二节 褶皱构造 第三节 断裂构造
第四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指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外力作用下所发
生的变形与变位。
1、构造变动: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与变位。地壳中的地 质构造绝大多数属于构造成因。构造变动是地质学尤其是构造地质
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间的距离。 h=hgcosα h=hfsinα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厚度的测定 一些岩层虽然出露地表,但受出露条件的限制,不易直接测量其 真厚度,要根据已知数据,计算求得。 1)根据实测剖面求岩层厚度 已知条件(实测剖面得到):剖面方向、坡角、岩层产状、出露 宽度。 (1)地形平坦:h=l×sinα (2)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相反:h=l×sin(α +β )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二、褶曲要素 褶曲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为了研究它 的空间形态,通常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及决定其形态特征的几何要素分别给予 命名,并统称为褶曲要素。 常用的褶曲要素有:
第二节 褶皱构造
1、核:褶曲最中心部分的岩层。 2、翼部:褶曲核部两侧出露的岩 层。 3、轴面:是一个平分褶曲两翼的 假想面。轴面可以直立、倾斜或水 平,可以是平面或曲面。 4、轴及轴迹:轴面与水平面的交 线—褶曲轴。轴面与地表面的交 线—轴迹。地形起伏不大时,轴与 轴迹近于重合。 5、枢纽:褶曲岩层在横剖面内的 最大弯曲点—枢纽点。同一岩层面 上枢纽点的连线—枢纽。 6、转折端:褶曲一翼转到另一翼 的过渡部分,既两翼岩层的汇合部 分。常用的转折端有圆滑状、尖棱 状及平缓状三种。
第二节 褶皱构造
(5)构造阶:倾斜岩层中,某段突然变缓, 2、根据枢纽在纵向上的起伏分类: (1)水平褶曲:枢纽是水平的,褶曲在水平面上长距离延伸。 (2)倾伏褶曲:枢纽是倾伏的,褶曲向一个方向倾伏,以至消失。 (3)双倾伏褶曲:枢纽向两个方向倾伏,以至消失。 3、根据褶曲的长宽比分类: 长宽比—同一平面内,同一露头线所构成的褶曲的长宽比。 (1)线形褶曲:褶曲在平面内延伸很远,其长度远远超过宽度,长宽比 在10:1以上。
地形平坦
坡向与倾向相反
第一节 岩层产状
(3)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一致,α <β : h=l×sin(β -α ) (4)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一致,α >β : h=l×sin(α -β ) (5)地形直立,地层倾斜:h=l×cosα
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a、三点位于同一岩层面上而不在一条直线上。 b、三点水平位置和标高为已知。 c、三点范围内岩层产状无变化。
(2)求法要点: 过次高点作一条走向线,再过另二点中的任意一点(最高或最低 点)作走向线。利用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和水平距离,求出岩层 产状。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三点法求产状图
第一节 岩层产状
第一节 岩层产状
3、岩层的埋藏深度
岩层顶面距地面的 铅垂距离—埋藏深 度。
右图为单斜岩层区的地形 地质图,根据煤层露头及 产状,求A点煤层的埋藏 深度? AC=A 点 的 标 高 —E 点 的 标高+EF×tgα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一、概念:岩层在外力作用 下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 仍保持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 性。这种构造形态叫褶皱构 造。 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褶 曲。 向上弯曲—背斜,向下弯 曲—向斜。 背斜核心的岩层较老,外围 的岩层较新。向斜核心的岩 层较新,外围的岩层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