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浅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

浅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摘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称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表现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时代精神,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未来研究、发展、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
关键词:实践;本质;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实践性、人的学说等许多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特征,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一、实践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新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的唯物主义体现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上。
首先,从马克思的著作里面可以看出被人们称为“实践哲学”的体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的提到了“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1] (P.48)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者称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他们所拥有的哲学观必然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提到了“费尔巴哈在理论方面体现了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而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在实践方面体现了这种唯物主义。
”[2] (P.160)将这种唯物主义所体现的特点指定在了实践方面,同时马克思的原著中几乎没有将他的哲学统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新唯物主义”没有体现在他的辩证法或历史观上。
其次,实践这一概念虽然不是马克思第一个提出的,但他赋予了实践新的内涵,并超越了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是具有实践观的,在《未来哲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哲学在本质上具有一种实践倾向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是精神的实践,马克思通过不同角度和研究对象提出了自己实践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觉,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是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中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活动,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点之一。
本文将从实践的概念、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论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社会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基本活动,包括生产实践、科学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等多个领域。
实践的本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是认识和实践主体之间的有机统一。
实践具有目的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实践的检验标准。
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
理论不是脱离实践的空洞的思辨,而是为了指导和改造实践而产生的。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够得到验证和发展。
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实践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实践具有直接参与社会历史变革的能力。
在社会历史变革的过程中,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实践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原则,鼓励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实现个人价值。
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现实的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通过对实际社会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够被证明是正确的,被认可为真理。
实践的检验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标志,实践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最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价值目标的途径。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观为其核心,将实践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文将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的观察和实践的指导三个方面来论述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实践观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干预和改造活动,而理论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
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使之更贴近实际和现实问题,同时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更为科学和有效。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实践和理论相互借力,实现了对世界的更准确的认识和更系统的改造。
二、实践观的观察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实践观注重的是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实地调研。
通过实践观察,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关系、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识。
实践观的观察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关注实际、针对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体系。
三、实践观的指导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观认为,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都来自于实践。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观的指导,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改造世界。
实践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和实践活动,使其不仅局限于对世界的被动观察,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促使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对世界进行观察和理解,同时也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使其能够不断地改造和进步。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摘要】本文探讨了实践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实践主义的概念,阐述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分析了实践主义与理论的联系,强调了实践对于理论的指导作用。
然后探讨了实践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说明了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最后探讨了实践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强调了实践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论部分总结了实践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实践主义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说明实践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读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实践主义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实践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哲学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实践主义与理论联系、当代意义、重要性、丰富和发展、现实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实践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实践和经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实践主义的基本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主义在哲学界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人们从实践出发,从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出发,全面分析问题,科学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实践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实践主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问题,实践主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科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主义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和繁荣。
结束。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实践”与“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探讨

“实践”与“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探讨作者:李秋月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哲”)在新中国历来广受重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从人道主义到异化问题,再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逐步推动其核心观点向广度、深度扩展。
但是,尽管马哲对大众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大家对其中某些基本问题的理解却仍停留在原始的马哲教材中的说教层面。
本文在继承以往实践观和认识观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平等地位和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
【关键词】实践;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36-02前言我们的经典马哲教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及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其中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探讨,以及“何者为第一性?”的争论曾给出了似盖棺定论的答案,但剖析马哲教材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汲取了上千年各国思想文化精髓的优秀学科,其根本目的并非只限于对“认识”与“实践”何者为第一性的争辩,而是对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刻阐述,进而以独特的方式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将研究对象确定为现实世界人类所做的实践活动,其根本任务是确立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即解决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世界、主观与客观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各种关系。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着眼点,反观现实世界,理解一切现象。
(一)实践论实现了辩证和历史的有机统一“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一切唯物主义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坚定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并进一步坚信存在决定思维。
它宣称,人的实践活动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社会的,又是历史的。
它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实现了自然和历史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2013届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姓名杨斌学号 2013110044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成日期 2013.11.16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杨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的说法,学术界一般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存在着争议,怎样理解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对实践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实践的观点做出了理解,并且指出了国内学者对实践的重要地位思想变迁,从实践的概念、实践内容、实践作用上,重新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地位;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的说法,学术界一般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存在着争议,怎样理解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对实践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实践的观点做出了理解,并且指出了国内学者对实践的重要地位思想变迁,从实践的概念、实践内容?、实践作用上,重新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实践的概念在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曾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过实践观点?,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家由于哲学立场和阶级立场的局限性,包括就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哲学都没有正确的理解实践的概念,因而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是狭隘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实践的原意是指实行、践履、行动的意思,它是作为“行“是和”知“相对应的范畴。
而在大多数的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理解中,实践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的践履,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关系,这种个人道德修养型的实践观显然是十分狭隘和片面的。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其中实践观作为其核心思想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演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着重探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革命的指导作用。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它强调理论必须紧密联系着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实践是理论源泉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改造和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实践观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重要性,它强调人类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和实现自身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不完善的实践到完善的实践,从对客观事物的局部认识到对客观规律的深入认识。
二、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指导作用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是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深入观察和思考而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现象和矛盾状况,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实践观要求对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具体的研究,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
马克思主义强调不能脱离实际进行纯粹的抽象思考,而是要深入实践,善于观察现象、总结经验,形成具体的理论框架,为实践指导提供参考。
实践观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实践的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实践观的理论方法,可以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实践革命的指导作用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实践革命的指导原则。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只有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引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实践的革命进程。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探索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探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它以实践为基础,把实践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标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探索的基础和动力,本文将通过探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来论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探索。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拥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必须从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认识和指导行动的理论。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是对理论的验证和检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能够指导实际工作。
实践的结果和实践的实际效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次,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动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只有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才能形成理论。
同时,实践也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理论必须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与实践相辩证地发展。
再次,实践是改造世界的行动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实践是理论与行动相统一的过程。
只有把理论变为行动,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
二、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实践与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而理论则是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力。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和实践。
首先,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认识和改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发展理论。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的产生需要实践的指导和推动。
其次,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力。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同时,理论也是推动实践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理论的不断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北京大学教授《生活与哲学》主编孙熙国在《生活哲学》教材中,我们把“物质”、“意识”、“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来讲。
如何理解教材的这一安排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概括: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句话,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自然界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
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则有原则的区别。
这一区别,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了明确的阐述。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开宗明义地说:“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就是说,同样讲物质世界,但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
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
马克思说:“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
”他又说:“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为与人分离的存在,对人来说也是‘无’。
”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意义,对人来说,没有价值。
联系康德。
以此出发,我们分析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命题:xx观花。
xx与众弟子游xx观花时曾说:“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在汝心中一时明白起来。
”“寂”不是空无,而是没有关系,即“未看此花”时,花和人心没有关系,并非花真的不存在;待到看时,花的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有了人的观照参与,花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打上了人的烙印,因此而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力量,花与人心建立起了联系。
高晨阳。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
世界必须作为人的对象存在,作为体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马克思说:“世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这个世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是活生生的世界。
中国唐宋以来特别推崇山水画,山水画体现的是人个体对宇宙世界的体悟。
看山顶上孤悬的小亭,却是自然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攀上山顶,在亭中望远,眼界何其宽阔,觉得古往今来的宇宙世界都在心中了,这正是从主体的体认中达到于天地世界的合一,从个体的有限性中把握了世界的无限性。
论天心和灵明。
王阳明问弟子什么是天地之心,弟子答人是天地之心。
王阳明又问什么是人之心,弟子答灵明。
王阳明很赞赏此回答,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只有人能“仰天之高,俯地之深,辨鬼神之吉凶。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
王阳明又说:“今看死了的人,他的精灵游散了,他的山河大地又在何处?”这即是说,没有了主体,客体又在哪里呢?客体都是相对于主体的对象性存在,人死了,主体死了,世界便不再作为他的对象而存在了。
因此,这个命题强调的是世界是现实的世界,主体的世界。
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不仅批评他的历史观,更主要的是批评他的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把自然和历史相割裂,反对自然和历史的对立。
人们现实的自然界,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一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可见,是否从实践出发、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人类社会请老师们注意看一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和第八条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内容。
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的观念决定环境”?这是爱尔维修1758年在《论精神》一书中遇到的尴尬和困惑。
87年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三条中作出了回应,认为既不能说环境决定人,也不能说人决定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由实践决定的,这就超越并解决了爱尔维修这两个判断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但是,马克思这一理论贡献的意义决不仅仅止于此,而在于从此出发,把社会(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实践;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人的改变、尤其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改变归结为实践,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面貌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由于翻译等方面的原因,其含义一直未能得到全面准确的揭示,与此相应,人们对人的本质理论、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也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从讨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德文原文中这段话的含义入手,探析马克思这一理论对解决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理论问题的重大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本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它作为附录首次公开发表。
出现在恩格斯附录中的原文是“Das Zusammenfallen des Ändernsder Umstände und 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 kann nur als umwälzende Praxis gefaßt und rationell verstanden werden.”这段话的正确的译文应该是:“环境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或者“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黑体为笔者所加)但是,1972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把这句话译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把1972年版中的“革命的实践”改译为“变革的实践”,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革命的实践”和“变革的实践”,二者的含义大致相同。
这里的问题是,1972年和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都把这句话理解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实践。
在汉语中,“人的活动”和“实践”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因此,汉译本“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就陷入了“实践只能被看作是实践”这样一个毫无意义的重复和循环。
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
可见,汉译本的问题在于,把原稿中“人的活动的改变”(德文中可理解为“人的改变”)译为“人的活动”,删掉了“改变”,这就使得原文的含义变得极其模糊了、不准确了,从而妨碍了我们对涉及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把握和理解。
应当注意的是,“人的活动”(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在这里是作为名词的第二格形式使用的,在德文中第二格是作为定语来修饰限定前面的句子成分的。
具体到这句话中,“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人的活动)是作为Änderns (“改变”)一词的定语来使用的,它和der Umstände(环境)一起共同修饰前面的Änderns(“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版关于这句话翻译的错误就在于,把“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人的活动)看作是Das Zusammenfallen(一致)的第二格,认为它是修饰“Das Zusammenfallen”(一致)的,这样一来,“Das Zusammenfallen des Änderns der Umstände und dermenschlichen Tätigkeit”这一词组就被误译成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而正确的译文应该是“环境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或“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
俄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根据恩格斯附录中的德文原文译出的,俄文“人的活动”(“человеческойдеятельности”)也不是作为名词使用,也是作为名词的“第二格”,即作为定语来修饰“改变”(“измения”)的,原文是Совпадениеизмения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и человече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можетрассматриваться ибыть рационально понято только какреволюционнаяпрактика.俄文版中的这句话的基本含义也是“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因此,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对这句话的翻译,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1845年德文稿本的原文是“Das Zusammenfallen des Ändern[s]der Umstände und 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 oder Selbstveränderung kann nur als revolutionäre Praxisgefaßt und rationell verstanden werden.”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附录中的原文相比,马克思的原稿中还有“或自我改变”(oder Selbstveränderung,也可译为“或人自身的改变”),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原意,意义极其重大。
“自我改变”(人自身的改变)一词恰好和它前面的“人的活动的改变”一词互诠,即两者之间是一个并列互释的关系,因而在含义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