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基础-概念与应用

合集下载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识记)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强烈放热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游离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二、燃烧条件及其应用(简单应用)(一)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1.可燃物(还原剂)如氢气、乙炔、乙醇、汽油、木材、纸张、塑料、橡胶、纺织纤维、硫、磷、钾、钠等。

2.助燃物(氧化剂)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

一般‘3.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还需满足以下数量要求,并相互作用:(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氢气的体积分数低于4%时,不能点燃;煤油在20℃时,由于蒸发速率较小,接触明火也不能燃烧。

(2)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含氧量例如,一般的可燃材料在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3%的空气中无法持续燃烧。

(3)一定的着火能量即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最小着火能量。

(4)相互作用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须相互作用,燃烧才可能发生和持续进行。

(二)燃烧条件的应用根据着火三角形1.控制可燃物2.隔绝空气3.消除点火源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根据燃烧四面体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4.化学抑制法第二节燃烧分类与燃烧基本过程一、燃烧分类(识记)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

按照化学反应速度:热爆炸和一般燃烧。

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爆炸燃烧。

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自燃和点燃。

绝大部分物质的燃烧都属于气相燃烧。

物质燃烧剩余的残炭和金属物质的燃烧等是表面燃烧。

二、燃烧的基本过程(领会)(一)可燃固体的的熔化、分解或升华过程燃烧过程中发生熔化的主要是热塑性材料,塑料的熔化没有明确的熔点。

燃烧基础

燃烧基础

26
化工安全技术
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处理
为了防火防爆安全,对火灾爆炸危险性比较大的 物料,应该采取安全措施。应首先考虑通过工艺 改进,用危险性小的物料代替火灾爆炸危险性比 较大的物料。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应该根据 物料的燃烧爆炸性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密闭或 通风、惰性介质保护、降低物料蒸气浓度、减压 操作以及其他能提高安全性的措施。
加料前必须开动搅拌,防止物料积存。 生产过程中,若由于停电、搅拌机械发生故障等 造成搅拌中断时,加料应立即停止,并且应当采 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对因搅拌中断可能引起事故的反应装置,应当采 取防止搅拌中断的措施。
34
化工安全技术
3.正确选择传热介质

1)避免使用性质与反应物料相抵触的介质 2)防止传热面结垢 3)传热介质使用安全
6
化工安全技术
3、燃烧过程
7
化工安全技术

1)、可燃性气体的燃烧
a. 混合燃烧 可燃性气体预先同空气 (或氧气)混合,而后进 行的燃烧即为混合燃烧 b. 扩散燃烧 若可燃性气体与周围空 气一边混合一边燃烧, 则称为扩散燃烧。
8
化工安全技术

2)、可燃液体的燃烧
a. 蒸发燃烧 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 叫蒸发燃烧。 b. 分解燃烧 难挥发可燃液体的燃烧是受热 后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进行 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14
化工安全技术

b. 液体的燃烧速度 液体燃烧速率取决于液体的蒸发。
15
化工安全技术Leabharlann 表 不同液体的燃烧速率16
化工安全技术

3)热值 指单位质量的可燃物质在完全烧尽时所放出的热量。 可燃物质燃烧爆炸时所达到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 及爆炸力等均与物质的热值有关。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目录一、燃烧概述 (1)二、燃烧要素 (2)1. 可燃物 (3)2. 氧化剂 (4)3. 点火源 (4)三、燃烧过程及阶段 (5)1. 燃烧过程的物理变化 (7)2. 燃烧过程的化学变化 (8)四、燃烧类型 (9)1. 扩散燃烧 (10)2. 预混燃烧 (11)五、燃烧反应方程式及计算 (12)1. 燃烧反应方程式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13)2. 燃烧反应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实例 (14)六、燃烧的应用与控制系统 (16)一、燃烧概述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中。

燃烧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氧化反应,其中包含了能量的转化与释放。

燃烧过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可燃物是燃烧反应的主体,助燃物主要是氧气,而点火源则是引发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意味着在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释放的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火焰、热辐射等。

燃烧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可燃物的性质、助燃物的浓度、点火源的能量以及环境温度等。

了解燃烧的基础知识对于防止火灾、控制燃烧过程以及有效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燃烧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发动机中燃烧燃料以产生动力,在烹饪中使用火来加热食物,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使用灭火设备等。

对燃烧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燃烧带来的好处,还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燃烧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二、燃烧要素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涉及燃料、氧气和热量。

要使燃料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要素,即燃料、氧气和热量。

燃料:燃料是燃烧过程中产生能量的来源。

它可以是一种固体、液体或气体。

常见的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纸张等。

燃料的种类和性质对燃烧过程有很大影响,不同燃料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和效率。

氧气:氧气是燃烧过程中的必要成分,燃料无法燃烧。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1.1.1 燃烧的本质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

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1.1.2.1 燃烧的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

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的形式
1 明火燃烧
2 非明火燃烧
明亮的明火是可见光的一种,通常是可燃物表面 的氧化反应导致的。
非明火燃烧指没有明亮火焰的燃烧形式,如炭化、 熔化、蒸发。
3 烟气燃烧
4 火焰燃烧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产生的烟气是火焰中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之一。
火焰是燃烧过程中由可燃物和氧气生成的可见光 和热能。
燃烧的类型
化学燃烧
化学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和能 量。
物理燃烧
物理燃烧是指通过物理方式使物 质发生氧化分解反应,释放出能 量。
生物燃烧
生物燃烧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 被氧化,释放出能量和二氧化碳。
燃烧的过程
1
燃烧的三要素
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温度,没有其中一项燃烧无法进行。
燃烧的安全问题
燃烧的危险性
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高温、燃 烧物飞溅、热辐射等危险因素。
燃烧的防范措施
正确使用和储存易燃物品,加 强火灾预防和探讨 如何预防和应对火灾事件。
2
燃烧的反应物
燃烧反应物是可燃物和氧气,可燃物氧化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
3
燃烧的副产物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烟气等。
燃烧的应用
燃烧的热力学应用
燃烧的环保用
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能被用于发电、 发展清洁能源和减少排放是燃烧的
加热、工业生产等方面。
环保应用的重要方向。
燃烧的交通应用
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中的燃烧过程 提供了动力能源,但也产生了尾气 污染。
《燃烧基础知识》PPT课 件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物质在氧气存在下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常见于人 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持燃烧。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
爆炸极限是一个范围,可燃气体(蒸气)有爆炸浓度极限, 自燃:没有明火作用,能够发生自动燃烧的现象,称自燃。分为受热自燃 通常简称爆炸极限,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火灾 和本身自燃。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 危险性的依据;可燃液体还有爆炸温度极限,爆炸温度极限 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下限即为可燃液体的闪点。
燃烧常识 24
四、燃烧产物
• 毒害
• 氰化氢:羊毛丝织品及含氮的塑料制品燃烧
时会产生这种气体,为剧毒气体。 • 当浓度为181ppm时,10分钟人即可死亡; • 当浓度为280ppm时,人会立即死亡。
燃烧常识
25
四、燃烧类型
• 燃烧类型分为四类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依据
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液体(少量固体)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
燃烧常识 19
三、燃烧过程及特点
• 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 扩散燃烧:可燃气体从喷口(管道口或容器泄漏 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 边燃烧的现象。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 属于扩散燃烧。 • 预混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 并形成一家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 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 爆炸的分类: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类型。
• • 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等爆炸,均属物理爆炸。 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 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 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而引起的爆炸,炸药的爆炸等都属于化学爆炸。
燃烧常识 11
二、燃烧类型
• 部分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名称 蜡烛 纸张 木材 布匹 聚乙烯 聚氯乙烯

《燃烧基础知识 》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 》课件

燃烧原理
燃料和氧气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并产 生能量。
燃料的种类
化石燃料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的化石燃料,它们广泛用于工业、交通和生活中。
生物质燃料
纤维素、木材和废弃物等属于生物质燃料,是可再生的燃料资源。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力能、风力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不会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 坏。
《燃烧基础知识 》PPT课件
燃烧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本课程通过介绍燃烧的基本原理、过程、 应用及环保、安全等方面,使烧定义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是指 物质在氧气存在下放出能量,释 放出热和光的过程。
燃料
燃烧的物质称为燃料,可分为化 石燃料、生物质燃料及可再生能 源燃料。
燃气轮机
燃气轮机是一种以燃气为燃料 的发电机,具有高效率、低排 放的优点。
发电机组
燃料通过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 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 能源。
环保问题
1 燃烧的灰渣
燃烧产生的灰渣是固体废 弃物,可通过处理变成新 的可利用资源。
2 烟雾和废气处理
烟雾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 有害物质,需要经过处理 后才能排放。
燃烧的过程
1
燃烧三要素
燃料、氧气和引火源是燃烧必备的三个
燃烧反应的类型
2
要素。
燃烧反应可分为燃烧、氧化和还原反应
三种类型。
3
燃烧的热力学参数
温度、压力、焓、熵和自由能等都是燃 烧反应中重要的热力学参数。
燃烧的应用
火焰和燃气
火焰是燃烧反应的结果之一, 燃气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燃 料之一。
内燃机
内燃机是现代交通工具的基本 动力装置,是燃烧技术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学基础—概念与应用Stefen R. Turns重庆大学2009/4/131引言学习燃烧学的目的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存在以来,就有了燃烧现象及其对燃烧的控制。

燃烧是能源利用的一种主要形式,现阶段,人类使用的能源的85%来源于燃烧[1,2],见表1.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冬季供热就是直接来源于锅炉等的燃烧,或者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发电来进行间接供热,实际上,电能的供给也主要是依靠燃烧。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约32%的电能供给是通过核电站或者水力发电来完成的,但仍然有一半以上的用电需量需要通过燃煤发电来供给。

交通运输几乎完全依赖于燃烧,如航空和地面运输设备的动力就主要依赖于石油产品的燃烧。

工业过程严重地依赖于燃烧,如钢铁和金属冶炼业中原材料的准备、热处理等工艺中都涉及到燃烧现象。

其他工业燃烧装置包括锅炉、精炼和化工流体加热器、玻璃融化、固体干燥等。

水泥行业也大量使用燃烧所释放的热能。

表1.1 1996年美国的能源消耗我们可以看到,燃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燃烧过程还广泛于环境保护,如废弃物焚烧,发动机废弃物(主要成分为已燃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以及各种形式的颗粒物等)的排放控制等;同时,燃烧失去控制后,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灾害,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燃烧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燃烧的定义简单地说,燃烧就是快速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该定义强调了化学反应对于燃烧现象的本质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燃烧过程对于将化学键内存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并以不同的方式供人类应用的重要性。

燃烧模式与火焰类型燃烧可以有焰燃烧或无焰燃烧两种模式。

对于有焰燃烧模式,又可以分为预混火焰和非预混火焰(扩散火焰)。

我们可以采用如图1.1所示的火花发动机中发生的“敲缸”过程,来理解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模式之间的主要差别。

图1.1 火花发动机中的(a)有焰和(b)无焰燃烧模式在图1.1a表中,我们看到一个层很薄的强烈化学反应区域传播通过未燃的燃料空气混合物,火焰后方是炽热的燃烧产物。

随着火焰移动通过燃烧空间,已燃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升高。

在如图1.1b的情况下,快速的氧化反应在未燃气体中的多个位置处同时发生,导致整个容器内的压力急剧升高,这种在发动机内呈现的容积性的放热过程称为自动点火。

发动机“敲缸”时,这种自动点火过程的压力急剧上升导致发动机发出特殊的声音。

“敲缸”是人们所不期望的,使用无铅汽油时如何避免“敲缸”现象的发生仍然是发动机设计中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在压缩点火或柴油发动机中则是通过设计使自动点火形成燃烧。

顾名思义,预混或非预混(或称为扩散火焰)两种火焰类型与反应物的混合状态有关。

在预混火焰中,在发生主要化学反应之前,燃料和氧化剂在分子水平上得以混合,火花发动机就是预混燃烧的一个例子。

而扩散火焰则相反,燃烧开始之前反应物是分离的,燃烧过程与混合过程同时发生,例如蜡烛燃烧。

在许多实际工程装置中,这两类燃烧火焰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着,例如通常认为柴油发动机燃烧就同时存在预混燃烧和非预混燃烧。

严格地讲,“扩散”只适用于化学组分的分子扩散,例如燃料分子从一个方向向火焰扩散而氧化剂分子则从相反的方向火焰扩散。

在湍流非预混火焰中,湍流对流过程使燃料和空气在宏观尺度上得以混合。

而分子扩散,即在很小的尺度上进行的分子混合使得化学反应能够得以进行。

燃烧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将从燃烧现象中的几个关键物理过程开始来研究燃烧问题,这些关键的物理过程构成了燃烧学的基本框架,即:第二章的热化学,第三章的质量(以及热量)的分子输运;第四章的化学动力学问题;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我们将介绍如何用流体力学将上述问题耦合在一起。

随后,我们将应用这些基础知识,从而建立起对层流火焰的理解(第七章),在层流火焰的分析中,我们会相对容易地看到如何应用能量守恒原理。

大多数实际燃烧装置都是工作在湍流状态下,因此这些理论概念的运用非常困难,因此在第八、九章和第十章我们将介绍湍流火焰及其应用。

最后几章,我们介绍固体的燃烧和爆轰问题。

本教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处理燃烧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使没有燃烧学基础的读者可以熟悉和理解燃烧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2 燃烧与热化学本章我们将考察热力学中对燃烧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几个概念。

首先,我们简要回顾了描述理想气体与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基本参数的关系式,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

尽管读者可能在热力学课程中已经很熟悉这些概念,但是为了燃烧研究的完整性,我们这里还是将其作为教材的内容给出。

然后,我们关注与燃烧和反应流有密切关系的几个热力学问题,包括原子守恒的概念和定义、用于考虑化学键键能的焓的定义、确定反应热、热值和绝热火焰温度等的第一定律的概念。

建立化学平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与燃烧产物混合物。

接下来,我们强调了化学平衡的概念,这是由于平衡状态可以确定许多实际燃烧装置的性能参数。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平衡来确定稳态燃烧器出口处的温度和主要组分。

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还给出了一些实际例子。

2.1 热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2.1.1强度量和广延量广延量的数值大小与所考虑物质的量(质量或摩尔数)有关,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用()3V m 表示体积、用()U J 表示内能、用()()H J U PV =+表示焓等。

而强度量是用单位质量(或每摩尔)来表示的,其数值与物质的量无关。

基于质量的强度量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用()3/m kg υ表示比容、用()/u J kg 表示比内能、用()()/h J kg u P υ=+表示比焓等。

对于采用小写字母表示热力学参量,这种约定的一个例外是强度量温度T 和压力P 。

本教材中,对基于摩尔的强度量的表示,采用小写字母上方加上一横来表示,例如u 和()/h J kmol 。

广延量可以采用相应的强度量来方便地得到,其方法将强度量(单位质量或摩尔的参数值)乘以物质的质量或者摩尔数,即:V m υ=(或N υ) (2.1)U mu =(或Nu )H mh =(或Nh )后面的内容中,我们会采用基于质量或者基于摩尔的强度量,这主要取决于哪一种方式更适合。

2.1.2状态方程状态方程给出了物质压力P 、温度T 和物质体积V (或比容υ)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理想气体,即可以忽略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和分子体积的气体,下述形式的状态方程成立:u PV NR T = (2.2a )PV mRT = (2.2b )P RT υ= (2.2c )或者P RT ρ= (2.2d )式中气体常数R 与通用气体常数()8315/u R J kmol K =-和气体分子量MW 有关,即:/u R R MW = (2.3)方程2.2d 中的密度ρ是比容()1//m V υρυ==的倒数。

在本教材中,我们假定所以气体组分和气体混合物都满足理想气体性质。

这一假定对本教材中所考虑的几乎所有燃烧是合理的,因为燃烧涉及的高温通常使气体的密度较低,因而理想气体假设是一种合理的近似。

2.1.3量热状态方程内能(或焓)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式称为量热状态方程(Calorific EOS ),即:(),u u T υ= (2.4a )(),h h T P = (2.4b )其中量热的意义与用卡表示的能量有关,在SI 单位制中采用焦耳来表示。

通过对(2.4a )和(2.4b )微分得到u 或h 的微分变化,即:Tu u du dT d T υυυ∂∂⎛⎫⎛⎫=+ ⎪ ⎪∂∂⎝⎭⎝⎭ (2.5a ) P Th h dh dT dP T P ∂∂⎛⎫⎛⎫=+ ⎪ ⎪∂∂⎝⎭⎝⎭ (2.5b ) 上式中,我们看到对温度的偏微分分别为定容和定压比热,即:u c T υυ∂⎛⎫≡ ⎪∂⎝⎭ (2.6a ) P Ph c T ∂⎛⎫≡ ⎪∂⎝⎭ (2.6b ) 对理想气体而言,对比容的偏导数()/T u υ∂∂和对压力的偏导数()/T h P ∂∂为零。

据此,我们将(2.5)积分,并将(2.6)带入(2.5)积分得到的关系式,从而理想气体的量热状态方程:()ref Tref T u T u c dT υ-=⎰ (2.7a ) ()ref Tref P T h T h c dT -=⎰ (2.7b ) 下节中,我们将给出参考状态的定义,从而可以考虑不同化合物的各种键能。

对于真实和理想气体,比热c υ和P c 一般都是温度的函数,这是由于分子的内能通常有三种能量存储模式即:平动、振动和旋转。

事实上,根据量子理论,当温度升高时,振动和旋转能量存储模式而不断被激发。

图2.1通过单原子组分和双原子组分系统地表示了不同的能量存储模式,其中单原子组分的内能只有平动动能,而双原子组分的储能模式包括了振动的化学键(图中用两个原子和弹簧表示),两个正交轴的旋转能以及平动动能。

图2.1 (a )单原子组分的内能仅由平动动能构成,而(b )双原子组分的内能包括振动能(势能和动能)和旋转能(动能)根据图2.1所示的简单模型,我们可以预料双原子组分的比热比单原子组分的比热要大。

一般地,组分的分子越复杂,其摩尔比热越大。

这可以从图2.2中清楚地看出,图2.2给出了燃烧产物组分的摩尔比热随温度的函数变化关系。

作为一组,三原子组分的比热最大,其次为双原子组分,单原子组分的比热最小。

注意到三原子组分的比热受温度的影响比双原子组分大,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被激发的振动和旋转能量存储模式越多。

比较可以看出,单原子组分的比热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几乎为常数,实际上,在200K ~5000K 的温度范围内,H -原子的比热都为常数(20.786/P c kJ kmol K =-)。

图2.2 单原子(,,H N O )、双原子(22,,CO H O )以及三原子(222,,CO H O NO )组分的摩尔定压比热随温度的函数变化(值取自附录A )。

附录A 中的表A.1-A.2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定压摩尔比热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同时附录A 中也给出了这些变化关系的拟合曲线(拟合数据取自Chemkin 热力学数据库[1])。

通过Chemkin 热力学数据库很容易得到给定温度范围内任意温度下的P c 值。

2.1.4理想气体混合物混合物的摩尔分数和质量分数是表征混合物组成的两个重要概念。

考虑由1N 摩尔组分1、2N 摩尔组分2等组成的多组分气体混合物,组分i 的摩尔分数i χ定义为组分i 的摩尔数占系统总摩尔数的百分数,即:12i i i i totN N N N N N χ≡=+++ (2.8)类似地,可以定义组分i 的质量分数i Y ,即组分i 的质量占混合物总质量的百分数:12i i i i totm m Y m m m m ≡=+++ (2.9) 注意到,根据定义显然有混合物各摩尔分数(或质量分数)之和为1,即:1i iχ=∑ (2.10a ) 1ii Y =∑ (2.10b )摩尔分数和质量分数之间可以通过组分的分子量和混合物的分子量进行换算如下:/i i i mix Y MW MW χ= (2.11a )/i i mix i Y MW MW χ= (2.11b )混合物的分子量可以通过各组分的摩尔分数或者质量分数计算如下:mix i i iMW MW χ=∑ (2.12a )()1/mix i iiMW Y MW =∑ (2.12b ) 组分的摩尔分数也可以用于计算组分的分压,第i 组分的分压i P 是在同一温度下将第i 组分从系统中隔离出来,而且占混合物相同的体积时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