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计算机 发展史

计算机 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一、引言计算机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计算机的起源、发展、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带领读者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二、计算机的起源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如算盘、计算尺等。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二战时期。

当时,为了解密敌方的通信代码,科学家们提出了使用机械装置来进行密码破解的想法,这也是计算机的雏形。

三、计算机的发展阶段1. 第一代计算机(1940年代末-1950年代末)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真空管作为主要的电子元件,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慢。

著名的ENIAC就是第一代计算机的代表之一,它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占据了一个大房间的空间。

2. 第二代计算机(1950年代末-1960年代末)第二代计算机使用晶体管替代了真空管,使得计算机体积大幅缩小,功耗也减少了许多。

同时,计算机的速度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IBM公司在这个时期推出了多款商用计算机,开始了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

3. 第三代计算机(1960年代末-1970年代末)第三代计算机采用集成电路技术,使得计算机更加小型化、高效化。

这一时期,计算机开始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价格逐渐下降,普及率逐渐提高。

个人计算机也开始出现,标志着计算机开始走向家庭和个人用户。

4. 第四代计算机(1970年代末-至今)第四代计算机采用了微处理器技术,使得计算机更加迅速、强大。

同时,计算机的外设和存储设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使得计算机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更是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1. 科学计算计算机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计算机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等手段,帮助科学家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工业控制计算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通过计算机的控制,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发展历程
20xx
计算机发展历程
-
1
第一阶段:电子管计算机(1946年-1958年)
2
第二阶段:晶体管计算机(1959年-1964年)
3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年-1971年)
4
第四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5
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以下是计算机发展史的几个重要阶段
像处理等
2
除了以上四个阶段,计算机的发展还经历了其他的重要事件,如互联网的出现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等。 这些事件对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计算机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普及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
3
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元件不断升级,使得计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同时体积不断缩小,功耗不断降 低,成本也不断下降。这些变化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之
代码,同时也更容易维护和调试
在软件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关键的人物 和技术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
Dijkstra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使得 程序更加模块化和可维护。同时,面向 对象编程(OOP)的思想也使得程序员可 以更加高效地设计和实现复杂的软件系

6 互联网的出现
互联网的出现
互联网的出现是计算机发展史 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4 第四阶段:大规模集成
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
第四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计算机有Apple II和IBM PC。这些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因此得名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第1台数字电子计算机
1946年ENIAC计算机公布
ENIAC(电子数字积分机与计算机):
• • • •
研制单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用 途: 军事计算 运算速度:5000次/秒 体积价格:170平方米,30吨,140千瓦,40万美元
其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存储器件为磁鼓,典型逻辑
结构为定点运算;用低级语言编程,无操作系统。


1995年5月,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 中心研制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处理机诞生。 该机峰值速度可达每秒25亿次单精度浮点运算, 内存容量为1000MB,结点机间总通信容量为每 秒4800MB。 21世纪初,“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问世。由 70台节点计算机组成,280个处理器,峰值浮点 运算速度达每秒4032亿次,内存容量160GB。
制中的“1”,而八卦中的“--”叫做阴爻, 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
① 二进制数的位:八卦中的“一”叫做阳爻,相当于二进
② 十进制计数系统:
马克思在他的《数学手稿》一书中称 十进位记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
③ 筹算:利用算筹作为运算工具; ④ 珠算:以算盘作为工具,在元代已广泛使用。

我国一、二、三代机的推出比世界上一、二、 三代机晚了整整一代,但这是自力更生研制出 来的。 国防科技大学先后于1983年和1992年研制成 巨型机系统银河Ⅰ和Ⅱ,运算速度都超过亿 次。均配有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编译程序等 系统软件。

在纳米尺寸下,纳米结构会表现出一些新的量子现象和
效应,人们正在利用这些量子效应研制具有全新功能的 量子器件,使能开发出新的纳米芯片和量子计算机 同时,正在研究将光作为信息的载体,发展光子学,研 制集成光路,或把电子与光子并用,实现光电子集成.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重要产物,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计算工具到现代的超级计算机。

1. 早期计算工具早在公元前3000年摆布,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计算工具,比如算盘和计算尺。

这些工具通过挪移珠子或者滑动尺子来进行计算,虽然功能简单,但是为后来的计算机打下了基础。

2. 机械计算机19世纪末,机械计算机开始浮现。

其中最著名的是查尔斯·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

这台机械计算机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但是由于创造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它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3. 电子计算机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开始了。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约翰·冯·诺伊曼领导的团队在普林斯顿大学研发的,它被命名为ENIAC。

ENIAC是一台庞大的机器,占用了很大的空间,并且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

然而,它的浮现标志着计算机的电子化时代的开始。

4. 进入集成电路时代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这一时期浮现了许多重要的计算机,比如IBM 360和DEC PDP-8。

这些计算机不仅可以进行复杂的计算,还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

5. 个人计算机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市场。

苹果公司的Apple II和IBM的IBM PC是最早的个人计算机之一。

个人计算机的浮现使得计算机再也不是大型机构和企业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计算机。

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电子邮件、在线购物等各种活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

7. 挪移计算时代21世纪初,随着挪移设备的普及,挪移计算时代正式到来。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各种计算和信息交流。

8. 人工智能的崛起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1.机械计算机时代:19世纪初,巴贝奇设计了一台可编程机械计算机,称为差分机,后来又设计了通用机械计算机分析机。

这些机械计算机虽然功能有限,但标志着计算机的诞生。

2.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二战后,电子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的速度和可靠性大幅提高。

1946年,美国的ENIAC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具有计算速度快、可编程性强等特点。

3.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代替了电子管,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大幅下降。

1958年,美国的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IBM 7090。

4. 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进一步减小,计算机的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 微处理器计算机时代: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变得非常小巧,如苹果公司的Apple II和IBM的PC机,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和办公场所。

6. 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普及,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此时,计算机开始向着个人化、便携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7. 移动计算和云计算时代:21世纪以来,移动设备和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便携、智能和高效。

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工具,云计算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
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发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早期计算机的诞生(1940年-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计算机还处于早期阶段,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但催生了计算机科学的诞生。

早期计算机采用真空管作为主要元件,代表性的计算机有ENIAC和EDSAC。

这些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应用,对于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第二阶段:集成电路的应用(1960年-19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应用,计算机开始变得更小巧、可靠且运行速度迅速提升。

计算机的成本也大幅下降,从而使得计算机逐渐应用于工商业领域。

IBM System/360 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它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标准,为多种应用提供了支持。

3. 第三阶段:个人计算机的普及(1980年-1990年代)这个阶段,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成为计算机发展的新特征。

微处理器的发明和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改进带来了计算机的大众化,PC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苹果公司的 Macintosh 和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

4. 第四阶段:互联网的兴起(1990年代至今)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连接起来,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资源,例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等。

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5. 第五阶段:人工智能的崛起(2000年代至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计算机带来了新的应用领域。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兴起,使得计算机能够模仿和学习人类的智能行为,以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总结:经过几个重要的阶段,计算机从早期的庞大设备发展为现在随处可见的便携式电子产品,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提升。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重量 30吨 10kg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二、计算机发展历史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

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

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

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

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电脑的发展历史过程名称

电脑的发展历史过程名称

电脑的发展历史过程名称电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经历了从最初的机械计算机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漫长演进过程。

整个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机械计算时代(17世纪-19世纪中叶)- 1642年,布莱斯·帕斯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进行加减运算的机械计算机。

- 1671年,leibniz发明了能进行乘除运算的机械计算机。

- 1834年,查理·巴贝奇设计了分析引擎,被认为是第一台通用计算机的雏形。

2. 电子管计算时代(1930年代-1950年代)- 1936年,图灵提出"图灵机"的概念,为计算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 1937年,霍华德·艾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ABC"。

-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3. 晶体管时代(1950年代-1970年代)- 1958年,集成电路问世,晶体管开始取代电子管。

- 1964年,IBM公司发布了System/360系列主机。

4. 微处理器时代(1970年代至今)- 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

- 1977年,Apple II成为首款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

- 1981年,IBM推出了其首款个人电脑。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开始走向普及。

5. 互联网时代(1990年代至今)- 万维网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兴起,极大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

-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应用。

电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追求卓越、不懈努力的智慧结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计算机技术必将继续突飞猛进,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现代计算机的历史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一般认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名为ENIAC的计算机。

但应该看到,计算机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

1.1.1 计算机的产生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们对自动计算的追求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人类从用石头、刻痕或绳结来计数和计算开始,陆续发明了算盘、计算尺等计算工具。

随后,在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计算机、机电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3个阶段。

1.机械计算机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Blaise Pascal)、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和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机。

帕斯卡的加法机,虽然只能做简单的加、减运算,但是帕斯卡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他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设想,即利用纯粹机械的装置来代替人们的思考和记忆。

这是人类发明计算工具的第一次尝试。

为了纪念这位自动计算的先驱,著名的程序设计语言Pascal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3年改进了帕斯卡的设计,发明了乘法机,这是第一台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机器。

莱布尼兹同时还提出了“可以用机械代替人进行繁琐、重复的计算工作”的伟大思想,这一思想至今鼓舞着人们探求新的计算机。

英国数学家巴贝齐在1822年发明了差分机,这是最早采用寄存器(齿轮式装置)来存储数据的计算机,体现了早期程序设计思想的萌芽。

183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其中采用了3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装置:保存数据的寄存器;从寄存器取出数据进行运算的装置,并且机器的乘法以累次加法来实现;控制操作顺序、选择所需处理的数据以及输出结果的装置。

虽然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但这台分析机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其设计思想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机电计算机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100多年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电子二极管和真空电子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等。

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

进入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

在此期间,各国科学家对采用继电器的机电计算机进行了大量的研制工作,为现代计算机的最终诞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经验。

1938年,德国科学家祖思(Konrad Zuse)成功制造了第一台采用二进制的Z-1型计算机,此后他又研制了Z系列计算机。

其中,Z-3型计算机是世界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机电式计算机,它不仅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带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肯(Howard Aiken)研制成功了一台机电式计算机,它被命名为自动顺序控制计算器MARK-I。

1947年,艾肯又研制出运算速度更快的机电式计算机MARK-Ⅱ。

到1949年,由于当时电子管技术已取得重大进步,于是艾肯研制出采用电子管的计算机MARK-Ⅲ。

至此,在计算机技术上存在着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各种台式机械和较大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道路;另一条是采用继电器作为计算机电路元件的发展道路。

后来建立在电子管和晶体管之类电子元件基础上的计算机正是受益于这两条发展道路。

3.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几乎是在制造机电计算机的同时,人们开始了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努力。

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许多目光敏锐的科学家纷纷跻身于制造电子管计算机这一大有可为的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教授阿塔纳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39年,阿塔纳索夫提出设计计算机三原则:采用二进制进行运算;采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控制和运算;采用把计算功能和存储功能相分离的结构。

1939年,阿塔纳索夫和他的学生贝瑞(Clifford E. Berry)还设计并试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样机“ABC计算机”(Atanasoff-Berry Computer),但未能完工。

ABC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些科学史学家认为,如果ABC计算机当时能正式制造出来,那将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4.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2月15日是计算机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

这一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举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揭幕典礼。

这台机器名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ENIAC),如图1-1所示。

它看上去完全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达170m2,重量达30t,耗电量也很惊人,功率为150kW,共使用了18 000多只电子管,1 500多个继电器以及其他器件。

ENIAC最初是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的专用机,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

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是Mark I的1 000倍。

ENIAC在莫尔学院的地下室运行了几个月,就被送到马里兰州的阿伯丁武器试验场,1955年才停止使用。

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它的问世,标志着人类计算工具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了电子计算机的新时代。

图1-1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同以往的许多重大发明一样,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也是同军事上的迫切需要紧密相联的。

1943年4月,由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急需高速、准确的计算工具来分析炮弹轨道,在美国陆军军械部的支持下,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莫奇利(John W. Mauchly)和电气工程师埃克特(J. Prester Eckert)带领,开始设计和制造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两年以后即宣告竣工。

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计算机的产生和许多科学家的探索创造密不可分,沿着他们的足迹,也许会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ENIAC的问世也充分表明,一项重大发明只有为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才能脱颖而出。

反之,如果社会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多么美妙的设想也逃脱不掉为历史所淘汰的命运。

电子计算机制造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熟,而在20世纪40年代才真正制造出来,也正是这个原因。

5.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形成虽然ENIAC的运算速度已经相当快了,但它存储容量太小,而且计算程序是用线路连接的方式实现的,不便于使用。

为了进行一个新的计算,可能要花费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进行线路连接准备。

后来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提出的程序存储的思想解决了这个问题。

1946年6月,冯·诺伊曼提出了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EDVAC)方案。

方案中明确规定新型计算机有5个组成部分:计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出,并详细描述了这5个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提出了程序存储(Stored-Program)思想,计算机可以按照程序规定的顺序,自动地从一条程序指令进到下一条程序指令。

长达101页的EDVAC方案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文献。

由于这一方案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体系结构,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基础,所以,人们把现代计算机称为冯·诺伊曼型计算机。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科学家的探索。

1834年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就有了今天计算机的雏形。

在现代数字计算机问世100多年以前,他就对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它们的功能提出了卓越的预见,并包含了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

尽管他的先进思想在100多年后才得以实现,但他的这一预见对以后计算机的研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计算机科学的奠基和发展中,英国科学家图灵(Alan Turing)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6年,24岁的图灵提出了理想计算机的通用模型,后来人们称这种模型为图灵机。

图灵机成为现代通用数字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它证明通用数字计算机是可以制造出来的。

图灵机对计算机的逻辑结构、可实现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可计算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1950年,图灵指出,如果一台机器对质问的响应与人类做出的响应无法区别,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智能。

今天,人们把这一论断称为“图灵测试”,它奠定了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

作为计算机理论的先驱,图灵的思想已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然而,图灵本人也并没有远离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在1939年~1945年间,图灵是英国外交部破译德军密码的主要成员,他和他的同事设计和制造了“巨人”计算机。

这台机器采用了图灵机的某些概念,破译了德国的很多密码,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源于图灵。

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生前曾多次谦虚地说,如果不考虑巴贝奇等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思想,现代计算机的概念当属于阿兰·图灵。

冯·诺伊曼能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戴在比自己小10岁的图灵头上,足见图灵对计算机科学影响之巨大。

也正是为了纪念图灵对计算机理论与研究的卓越贡献,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设立了年度图灵奖(Turing Award),这一直是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与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齐名。

自从1966年设立以来,作为计算机界“诺贝尔奖”的图灵奖已走过了40多个春秋。

40多位图灵奖得主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在珍惜自己所获崇高荣誉的同时,也深切怀念阿兰·图灵这位在计算机创新史上永放光芒的先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