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震与中震设计内力的对比分析-恒基-王广宇
52-李霆、胡紫东等-中日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对比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14 年中日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对比李霆 1,胡紫东 1,王晓嵩 2(1.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 430071 2.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武汉 430074)提 要:本文探讨了中国和日本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的差异。
以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的隔震结构设计实 例为背景,对比了中日两国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设计、隔震层设计、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及结构地震响应的异 同,分析了产生差别的原因。
相比中方,日方对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高。
关键词:隔震结构;设计对比;抗震性能目标;地震响应1 研究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量的隔震结构,为了对比中国和日本隔震结构设计的差异,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 术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组织了中日双方的结构设计人员根据各自的国家规范(规程)对同一栋隔震 结构进行设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1]。
中方的方案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主持设计,日方的方案由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主持设计。
对比设计的建筑方案由日方提供,地点选择为东京都 23 区,设计对象为某 10 层住宅,平面基本尺寸 为 12.8m×39.0m,标准层高 3.0m,总高 30.5m。
建筑平面图和立面图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中日两国的抗震设防标准不同,为了方便执行我国规范,交流会将中方隔震结构设计的抗震设防烈度 定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30g;II 类场地,第一组,特征周期 0.35s。
图 1 建筑平面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胡紫东(1983-),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14 年图 2 建筑立面图2.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对比中方根据中国规范的规定,将隔震结构隔震目标定为采用隔震设计后上部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可降低 1 度, 其对应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详见表 1。
不同地震力作用方向下结构内力比较

不同地震力作用方向下结构内力比较发表时间:2015-11-06T17:24:18.9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作者:范玲吴凤珍付增[导读] 1.新加坡林同棪国际有限公司郑州代表处2.河南化工职业学院2.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在地震分析设计中,地震输入角度不同,结构的内力反应也不同,地震的作用方向对于结构的分析设计尤为重要。
1.范玲新加坡林同棪国际有限公司郑州代表处2.吴凤珍河南化工职业学院2.付增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50008摘要:在地震分析设计中,地震输入角度不同,结构的内力反应也不同,地震的作用方向对于结构的分析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实际模型,对模型输入不同方向的地震力,得到相同位置的构件内力,并进行比较,得出内力最大的地震输入角度。
关键词:地震力输入角度;地震波;地震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1.引言近几年地震不断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了不可扭转的破坏,地震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是不可预见的。
在地震中,地震波的扭转效应得不到有效的记录,这对地震设计及预防带来一定的难度。
到目前为止,地震的设计还没有完全做到科学、准确,那么在地震分析时要采用不同的设计分析方法,尽可能的做到合理、科学,地震力的设计不能盲目的依赖于计算,概念设计也非常重要,确定地震力最大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力沿着不同的作用方向,结构的地震反应也各不同,大小不一,那么也必然存在着某个角度使结构的地震反应最大,即结构的最不利的地震作用方向。
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一个关于地震的作用方向角的函数,存在着某个角度使结构的地震反应最大。
对于进行地震作用分析的结构,只要求出了各振型纯X方向地震效应值Six,以及纯Y方向地震效应值Siy,便可由此得到矩阵S,得到任意 方向的地震效应组合值S( )[1], 从而找出构件地震作用的最大方向。
地震分析中,常用的地震方法主要有静力分析法、反应谱分析法、弹性时程分析法、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和地震试验台模拟分析法。
绘图员的日子(二十三)中震性能分析

绘图员的日子(二十三)中震性能分析(依据资料整理)1.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概念结构位移比》1.5(1.4)并且≤1.8,扭转平动周期比》0.9(0.85)并且≤0.95时,应做基于性能中震抗震设计。
(位移比和周期比不满足时或超限时要做中震不屈服设计,未找到出处)对其他复杂超限结构,专家委员会根据超限细则,都会提出中震弹性(不屈服)设计。
采取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主要是针对不满足规范,进行妥协的底线,在此底线的基础上,做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以进行加强。
即做中震弹性计算。
应该明确一点,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是两个概念。
•所谓“中震”:指在设防烈度下(50年一遇超越概率在10%时的地震加速度);中震比小震的地震作用提高2.8~3.0,详见2010版《抗规》第3.10.3条。
•所谓“中震弹性”是指不考虑内力调整的抗震验算,地震力放大2.8~3.0倍。
构件处于弹性状态(仅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均为1.0)。
•所谓“中震不屈服”指构件处于弹性状态且已经达到弹性极限状态,即将进入屈服阶段。
注:1. 荷载分项系数均为1.0.(内力按标准值计算)2. 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均为1.03. 抗震调整系数γre取1.0(不考虑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4.钢筋与混凝土强度采用标准值(材料强度均按标准值计算)中震弹性要比中震不屈服的要求严的多,对于抗震等级在一级以上的构件,通常按小震弹性计算得到的配筋要比中震不屈服的大。
2.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内涵中震不屈服设计已经去掉所有安全度,属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震弹性设计取消内力调整的经验系数,保留了荷载分项系数,也就是保留了结构的安全度和可靠度,属正常设计,相应的配筋也大得多以上设计方法都属于性能设计的范畴。
*****************2010版《抗规》第3.10、2010版《高规》第3.11、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附录D均中对中震弹性和中震不屈服设计做了比较明确的要求,规范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
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

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1/130前言由于地震导致的地面运动的高度随机性,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通常要考虑三个水准的地震作用,即多遇地震(以下简称小震)、设防烈度地震(以下简称中震)、预估罕遇地震(以下简称大震)。
对于这三个水准的地震作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给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设计准则及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法。
对于该设计方法,“小震不坏”抗震设计实际上不单只进行小震作用计算,而是同时考虑了风荷载、小震作用、抗震措施,实际上包含了对中震、大震作用效应的预估。
因此,小震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小震作用及风荷载的弹性分析,再通过抗震措施考虑中震、大震地震作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过往中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塑性损坏程度无定量的目标限值,只有“中震可修”这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
大震作用下要求结构“大震不倒”的具体要求较为笼统,规范仅对结构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给出具体规定,对构件的损伤程度并未有明确规定。
本文对三水准下的结构抗震设计设计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抗震设计有较完整准确的把握。
“中震可修”需对结构进行中震作用下的计算,考察结构是否能仅通过抗震构造措施即可满足中震可修的性能目标。
“大震不倒”通常是对结构进行大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验算构件损伤情况是否是可接受的程度。
1三水准抗震设计具体内容2小震设计的具体内容小震设计不能简单以地震作用计算结果对结构构件进行设计,实际上小震设计包含以下内容:2.1作用及效应1)多遇地震作用,采用规范反应谱求出结构所受的地震力,采用基本组合。
2)竖向荷载,恒荷载、活荷载等,采用基本组合。
3)与结构相应的设计基准期的风荷载、雪荷载,采用基本组合。
4)其它可变荷载,例如吊车荷载、温度作用等,采用相应的荷载组合。
5)其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例如构件挠度、顶点横风振加速度、构件裂缝等验算。
利用以上作用效应组合,求出最不利的结构内力进行结构构件设计。
2.2抗震措施在进行“小震设计”时,需考虑抗震措施。
学校建筑框架结构中的小震和中震设计分析

■规划设计2020年学校建筑框架结构中的小震和中震设计分析雷孝通(厦门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9)摘要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高烈度区域分布较广,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需按乙类建筑的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因此,学校建筑中对抗震设计及性能化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
以龙海市南太武学校工程为例,针对中、小学学校建筑框架结构中的小震弹性、中震不屈服、中震弹性的设计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提出T相应的设计建议,以期为类似工程的性能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建筑;框架结构;小震弹性;中震不屈服;中震弹性0引言我国制定了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和“二阶段”设计方法。
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二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取第一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采用《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0规定的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抗震验算。
对大多数的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通过与概念设计有关的内力调整放大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二水准和第三水准宏观设计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及有专门要求的建筑,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目前,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珥以下简称“抗规”)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叫以下简称“高规”)对性能设计的性能目标、性能水准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也提出了为实现不同性能水准的抗震设计方法。
1小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小震作用下,结构构件按弹性分析,框架结构尚需进行“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嵌固端加强”等调整。
在结构计算时,首先分别计算重力荷载标准值和地震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的内力标准值,各工况计算完成后按照抗规第5.4.1条进行荷载组合,然后再按照抗规第6.2节进行内力调整,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根据高规第3.10节进行调整。
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及我国中震表达

现期 50 年。 中震(基本烈度地震)
为基准设防地震作
“ 最 大 考 虑 地 震 ” 的 2/3 作 为 “ 设
期475 年。
10% , 重 现 期 475
50 年超越概率10%, 用 , 重 现 期 为 475 计地震”来实现其抗震目标,“设
年。
重现期 475 年。
年。
计地震”对 应的50年 超越概率为
—
日本规范 BSL
中震 大震
—
位移验算
—
抗力验算(构件设计) 和位移验算 极限层剪力验算
刚度率验算
偏心率验算
美国规范 UBC
中震
—
—
抗力验算(构件设计)
和弹塑性层 间位移验算
—
—
第一部分 抗震规范基本情况简介
各国抗震规范对比
➢ 中美对比: 1. 美国UBC规范采用单一水准设防思想,重现期与中国规范
全美国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美国的东北部
国际建筑公务员 委员会和法规管 理机构(BOCA)
UBC-1997
美国的东南部
国际南方建筑 法规委员会
美国的西部
国际建筑公 务员委员会
IBC
《 Internation al Building Code》 IBC-2009 统一了NBC, SBC,UBC
IBC-2000 IBC-2003 IBC-2006 IBC-2009
基本烈度地震一样,根据其设防目标是为了防止倒塌, 则相当于中国规范中的“中震” ;
2. 美国ASCE7,IBC采用两水准设防思想,其对应的“设计 地震”和“最大考虑地震”重现期与中国规范的基本烈 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一样,即相当于中国规范中的“中震” 和“大震”。
小中大震比较

二级 1.000 1.000 1.300 1.400 0.850 1.000 1.547 1.547
三级 1.000 1.000 1.300 1.400 0.850 1.000 1.547 1.547
弹性 1.000 1.000 1.300 1.400 0.850 2.875 4.448 4.448
大震 不屈服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875 2.875 中震 不屈服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875 2.875 2.875
1.400 0.850 6.250 9.669
1.000 1.000 6.250 6.250 大震
结论:1、地震反应大小为:小震<中震不屈服 2、上述相邻两项之大值与小值之比均约为 2.875/1.856= 4.448/2.875= 6.250/4.448= 9.669/6.250=
中震 不屈服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875 2.875 2.875 中震 不屈服 1.000 1.000 1.000 1.000 2.875 2.875 弹性 1.000 1.300 1.400 0.850 6.250 9.669 弹性 1.000 1.000 1.000 1.000 1.300 1.400 0.850 6.250 9.669 9.669
框架柱弯矩
材料分项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地震力相对值 系数与地震力的连乘
1.400 0.850 1.000 2.785
1.400 0.850 1.000 2.321
1.400 0.850 1.000 1.934 小震
1.400 0.850 1.000 1.779
中震不屈服设计内力与小震弹性设计内力比较分析

非底部加 强区
弯矩
1. 4 × 1. 2
1. 4
剪力 1. 4 × 1. 4 × 1. 2 1. 4 × 1. 4
弯矩
1. 1
1. 0
剪力
1. 9
1. 6
弯矩
1. 3
1. 2
剪力
1. 4
1. 3
弯矩
1. 8
1. 5
剪力
1. 9
1. 6
弯矩
1. 3
1. 2
剪力
1. 4
1. 3
抗震等级 二级 1. 2
[Abstract] Seismic design code ( GB50011—2010 ) and 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s for tall buildings( JGJ3—2010) firstly import in 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 Non-yielding design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is one of the 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s introduced by the codes mentioned abov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non-yielding design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and elastic design under minimum earthquake,the function relationship along with the different seismic intensity and different stress type ,which reveal the internal force ratio of elastic design under minimum earthquake and non-yielding design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is founded. The result can be used as the refe- rence of seismic design of t non-yielding design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from now on. [Key words] 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design non-yielding design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elastic design under minimum earthquak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抗 6.2.8
高 3.10.5
1.9
高 10.2.18
高 7.2.6
高 3.10.5
抗 5.4.1
1.82
2.47
2.47
由上表可以看出,框架柱的剪力放大较多原因,主要是框架柱
调整时首先进行强柱弱梁的调整,强剪弱弯调整时采用的弯矩是经过
强柱弱梁放大的。如一般层框架柱,地震作用组合系数为 1.3,抗震
下的的剪力放大系数为 2.47,均小于中震下内力放大系数 2.21,所以
小震作用下剪力墙的水平抗剪钢筋及框支柱的纵向钢筋均大于中震
不屈服时的钢筋配置量。
中小震设计的结构内力放大倍数对比
构件(结构 形式)
框架柱(框 架结构)
抗震等级 二级 一级
特一级
框架柱(框 剪结构)
二级 一级
特一级
转换柱(框 支结构)
框支落地墙 1.3 1.4 1.5 1.6
弯矩 1.3 1.1 1.8
荷载分项系数
1.3
汇总 剪 一般层 1.3 1.3 1.56 1.3
1.69
力
墙 底部加 1.3 1.82 1.3 2.08
1.43
强区
框支落地墙 1.69 1.82 1.95 2.08
2.34
剪力
1.4
抗 6.2.7
高 3.10.5
__
抗 6.2.3
层
高 3.10.2
强剪弱弯 __ 1.3 __ 1.5
__
1.2×1.5 =1.8 抗 6.2.5
荷载分项系
1.3
抗 5.4.1
数
汇总
一般层
1.95 2.54 2.21 3.32
2.65
4.77
底层
1.95 2.54 2.21 3.32
2.65
4.77
注:一般楼层与嵌固层内力调整系数一致,主要原因是 10 版抗规修编后系数的一个巧合。
的 2.81 倍。中震不屈服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为 1,则较小震弹性设
计的内力放大 2.81÷1.3 = 2.16倍,考虑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本工程
钢筋为 HRB500,约为设计值的 1.22 倍;混凝土为 C60,约为设计值
的 1.4 倍,综合按 1.3 倍考虑),且不考虑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按
0.8 考虑),中震不屈服设计较小震弹性设计的设计内力放大倍数为
多遇地震作用下柱(框剪、框支结构)内力调整系数 表 2
内容 抗震等级
二级
一级
特一级
备注
竖向 构件 柱(框 剪结 构)
调整内容 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1.2 __ 1.4
__ 1.2×1.4 =1.68
__
__ 1.2 __ 1.4
__
1.2×1.4 =1.68
抗 6.2.2 抗 6.2.5
பைடு நூலகம்
2、多遇地震设计时的内力取值 我国现行的抗震规范是以“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设计
方法是以多遇地震(下称小震)作为基本作用,并对薄弱部位进行适 当的内力调整,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 (下称大震)下的安全。对于框架柱而言,主要的调整有“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嵌固点弯矩放大”;剪力墙分别对底部加强区及非底部加 强区采取不同的剪力及弯矩放大系数进行调整。结构设计时,首先分 别计算重力荷载标准值和地震荷载标准值作用下构件的内力标准值, 再分别根据各工况荷载分项系数进行荷载组合,然后再进行内力调 整。多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柱及剪力墙的设计内力调整系数见表 1、2、 3。
一级剪力墙,当满足小震抗剪要求时,中震抗剪不屈服的性能目标基 本可以实现。由于系数推导的一些简化、设计配筋时内力组合的变化 以及未考虑轴力变化对结构的影响,本文的结论带有一定的近似性, 仅供设计人员在进行性能化设计时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223-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8. [4]赵明.超限高层小震设计与中震设计的对比分析[J] 建筑结构 2010 第 10 期 作者单位:王广宇 昆明恒基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云南昆明
用设计值,不考虑地震内力调整;中震不屈服是在中震作用下薄弱部
位或重要部位构件不屈服,计算时作用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和抗
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均取为 1,即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不考虑地震内
力调整。对于中震地震作用的放大系数可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
术规程》JGJ3-2010 第 4.3.7 条推导出来,详表 4:
在确定复杂高层结构的某些薄弱部位或重要部位构件的抗震性 能目标时,工程师经常会采用设防地震(下称中震)弹性或中震不屈 服的的性能目标。如昆明地区的某一工程,建筑高度 99.4 米,平面 尺寸为30× 36 m,高宽比为 3.3,结构形式为带 2 层框支转换的框支剪 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0.2g,第三组,场地类别为 III 类, 场地特征周期为 0.65 秒;上部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落地剪力墙及 框支框架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结构设计时,对于落地剪力墙按中震抗 剪不屈服、框支柱按中震不屈服进行性能化设计。其结构平面图及配 筋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部分框支柱如 A 柱, 小震作用下纵向钢筋的配设量比中震不屈服时大,落地剪力墙如 B、 C 墙,小震作用下的水平抗剪钢筋比比中震不屈服时大,这究竟是何 原因?下面将就规范对于小震的各种放大系数经相应的推导来说明 此问题。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
6度
7度
7.5 度
8度
多遇地震
0.04
0.08
0.12
0.16
设防地震
0.12
0.23
0.34
0.45
放大倍数
3.00
2.88
2.83
2.81
4、小震与中震调整系数对比
8.5 度 0.24 0.68 2.83
表4
9度 0.32 0.90 3.00
对于 8 度(0.2g)地区,中震设计采用的地震作用约为小震设计
荷载分项系
1.3
数
柱(框支结构,转换柱 1.3 1.56 1.5 2.1 1.2×1.5 =1.8
上端及底层柱柱底)
注1
注2
汇总 框剪结构 1.56 1.87 1.82 2.55
2.18
框支结构 1.69 2.03 1.95 2.73
2.34
注 1:1.3×1.2 = 1.56
注 2:1.4 ×1.5 = 2.1
多遇地震作用下柱(框架结构)内力调整系数 表 1
内容 抗震等级
二级
一级
特一级
备注
竖向 构件 柱(框 架结 构)
调整内容
强柱 一 弱梁 般
层
弯矩 剪力 弯 剪力 矩
弯矩
1.5 __ 1.7 __ 1.2×1.7 = 2.04
剪力 __
抗 6.2.2
底 1.5
__ 1.7 __ 1.2×1.7 = 2.04
1.8×1.2× 2.1
=4.536
3.67 5.89
抗 5.4.1
高 10.2.11 高 3.10.4 抗 6.2.3
多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墙内力调整系数
内容 抗震等级
二级
一级
特一级
表3
备注
竖向 构件 剪力
墙
调整内容 一般层 底部加强区
弯 剪 弯矩 剪力 矩力 __ __ 1.2 __
__ 1.4 __ 1.6
650041 杨智勇 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41
二级 一级
特一级
落地剪力 墙(框支结
构)
二级 一级
特一级
剪力墙(剪 力墙结构)
二级 一级
特一级
剪力墙(剪 力墙结构)
二级 一级
特一级
位置 一般层
一般层
框支结构 的转换柱 上端及底 层柱柱底 框支底部 各层
底部加强 区
一般层
调整内容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
中震与小震设计内力的对比分析
n 王广宇,杨智勇 n Wang Guang Yu,Yang Zhi Yong 【摘要】在超限高层审查过程中,经常碰到采用“中震不屈服”来进 行竖向构件截面设计。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小震弹性设计内力放大 较多,导致中震内力设计值小于小震。本文通过一个实际工程对中、 小震设计内力进行比较分析,为实现合理的性能化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震弹性;中震不屈服;中震弹性 1、问题的提出
小震弹性
1.95 2.54 2.21 3.32 2.65 4.77 1.56 1.87 1.82 2.55 2.18 3.67 1.69 2.03 1.95 2.73 2.34 5.89 1.69 1.82 1.95 2.08 2.34 2.47 1.3 1.82 1.3 2.08 1.43 2.47 1.3 1.3 1.56 1.3 1.69 1.82
等级为一级时,强柱弱梁调整系数将弯矩放大了 1.7 倍,强剪弱弯调
整系数又在此基础上放大了 1.5,因此框架柱剪力设计值较地震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