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诗歌教学衔接教案(语文)
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
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
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安排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阶段性目标,总共五大项四十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课标还专门介绍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
例如高中教材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五” 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
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等方面比较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学习打下基础。
与此对应的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
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
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探究

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探究作者:刘贤週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05期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衔接有两条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掌握知识。
一、教师个人素养与专业教学1.研究初高中诗歌的差异,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初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初高中诗歌的差异;最后,要注重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科学性。
开学之初,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分析初高中诗歌的异同点,召集有经验的高一教师尽快了解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指导性建议,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同时,诗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方面的专业知识,在高一开学初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初高中诗歌教学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在高中诗歌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2.排查初中基础知识中的“盲区”,强化初高中诗歌知识衔接的针对性“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
如高中时,要求学生掌握汉语基本语法、对诗歌鉴赏影响较大的文言七大特殊句式及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弄清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让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的水平,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效。
二、学生学习1.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高中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应该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他们充分的适应和调整时间。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如果能在初中阶段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就能更快地适应繁重而又快节奏的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诗歌专题整理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专题整理教案
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背诵诗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
人的情感,以及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因此,教案的设计应当围绕这些核心目标展开。
教案需要明确诗歌教学的目标。
这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形式、韵律、修辞等;
对选定诗篇的深入解读,包括诗意的把握、情感的体验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通过诗歌
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教案应详细规划教学内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诗歌背景介绍:包括诗人生平、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建立诗歌的知识框架。
2. 诗歌形式分析: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3. 诗歌内容解读:逐句逐段地分析诗歌的内容,揭示其深层含义,指导学生如何捕捉诗歌
的意象和象征。
4. 诗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投入情感,体会诗人的情绪变化,增进学生的情感共鸣。
5. 诗歌语言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6. 诗歌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案应注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诗歌朗
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教案还应包含评价与反馈环节。
通过作业、小测、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
果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要有基础知识的讲解,也要有深度拓展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
初高中语文衔接之古诗词(1)

• 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3 名、长江学者 95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108人。北京大学的中科院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 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 首。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 书馆,北大图书馆现有藏书已逾600万册。
• • •
高考古诗词中的常见到意象汇总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 (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 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 押 平 声 韵 , 一 韵 到 底 。
•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
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 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 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 • • • • •
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 写景(抒情)诗、 记事(咏怀)诗、 咏史(怀古)诗、 咏物(言志)诗、 田园(山水)诗、 边塞(征战)诗
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 理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 北京大学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 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 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000年4月北 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 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 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 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 科 学 研 究 、 社 会 服 务 的 功 能 。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教案的设计要围绕诗歌的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目标包括: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
握诗歌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培养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为了达
成这些目标,教案需要细致规划教学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教案设计示例。
假设本次课程选取的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开篇可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春天景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引入诗歌主题做好
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诗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诗歌朗读
教师首先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邀请学生尝试朗读,注意指导
正确的语音语调。
三、内容解析
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中的意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表达诗
人情感的。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
四、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何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鼓励学生分
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五、创作实践
布置一个小作业,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或对某个主题情感的短诗。
这不
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魅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
中相互启发。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苏州易优初升高暑假衔接班教材(讲义)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考情分析一、中考考试能力要求中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欣赏感受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四)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欣赏感受:指对阅读材料中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优美精辟语言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但均以《大纲》为依据,在《大纲》所要求的能力范围之内(渗透新课标精神)。
二、高考考试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利用和探究六种本领,这六种本领表现为六个层级。
(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本领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四)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六)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学情分析一、高中语文研究与初中语文研究的区别语文研究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
从我们会听人讲话,与人交流开始,我们就在研究或运用语文了。
进入学校之后,语文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语音、字词等练成了小学语文课永远的作业。
现代诗歌(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考教衔接现代诗歌专题讲义目录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1.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
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
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1.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浅议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对州
2 1 5 1 5 5
浅议初高 中语文教学 的衔接
薛琴
江苏省苏州点。 摘 要: 由于课 程标准、 教 学内容 、 教 学方法等的不 同, 很多 中学生在 刚进入 高一就 出现 了明显的不适应 ,为了实现初 高 高 中语文教师必须放低教学起点 , 这是非常重要 的一点 。 中语 文教 学的完美衔接 ,我们 必须探 究初 高中语 文教 学方面 因为新 高一 的教师 大部分是刚送完 高 i循环下来 的老师 , 他 的种种 不同,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 从 而让 学生更快 更好 地适 应 们更不能适应高一的教学 ,他们会不由 自主地把高一学生和 高 中 的语 文 学 习 。 高i学生进行 比较 , 在他们 眼里 , 高一学生就是一个字 : “ 差” ! 关键词 :新课程标 准 初 中语 文教 学 高 中语 文教 学 衔 学生语文基础差 , 学生学 习习惯差 ……因此 , 我们高一的语文 接 教师必须放低要求 , 用低起点来引领初高中语文教学 的衔接 。 ( 三) 注意教材关联 刚刚升入高一 的学生 , 对新 的学 习充满热情 , 他们渴望在 高 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教材本身的关联 ,做好初高 中语文 新 的学 习中一展身手 。 然而 在实 际学 习中 , 对高中阶段 的语 文 知识上 的衔接和过渡 。 高一语文教师要熟悉初 中教材 , 特别是 学 习, 他 们却 普遍 表现 出了不 同程度 的不适应 现象 , 明显 出现 初 的教材 。例如 , 初 中时学生学过不少 的诗词 , 这就可以作 了初高 中语文学习的“ 裂缝 ” 。这就为我们高 中语文教 师提 出 为高 中诗歌教学 的引入。初中学过毛泽东的《 沁园春 雪》 , 可 了一个不容忽视 的课题 : 努力探求初 高中语文 教学的不 同, 实 以成为我们 高一 诗歌阅读鉴赏 《 沁园春 长沙》 时最好的引 现初高 中语文教学的完美衔接 。 入; 初 中学 习过李 白的《 行路难 》 , 高中要进行 《 蜀道难 》 的教 学, 虽然教学要求不一样 , 但高中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 已知 的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初、 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同 ( 一) 教学 目标不 同 内容或思想 中引入 ; 还有范仲淹 的《 岳阳楼记》 , 同样可 以作为 通过 对初高 中《 语文教学 大纲》 和《 标准 》 的研究 , 我们会 高 中姚 鼐的《 登 泰 山记》 的引入教学 , 这些 都是初高 中知 识很 发现初高 中语文教学有着很 好 的过渡与衔接 。 既可以给学生创设似 曾相识的教学环境 , 又 着实拓展 、 延伸 了学生 的学科知识积累 。 多 明显 的不 同: 现代 文阅读 中 , 在学 习方法上 , 由初 中“ 能较 熟练地运 用 ( 四) 注重教法、 学法的衔接 略读和浏览 的方法 ” , 到高 中“ 能根据不 同 目的阅读 材料 , 灵 活 初 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科素养 的养 成 , 主要应对于 中考 , 而 运用精读 、 略读 、 浏览 、 速读 等阅读方法 ” ; 在理解方 面 , 由初 中 高 中教学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 比较高 ,更何况高中还 的“ 理解 主要内容 ” 到高 中的“ 理解作者 的思想 、 观点 和情感 ” ; 面临着一个更大范同的选择性考试一一高考 ,因此初高 中在 在鉴 赏方面 , 初 中强调 “ 能有 自己的情感体验 , 初 步领悟作 品 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但 我们 也应在不同的教法和学 的内涵” , 而高 中则 更强调 “ 自己的分析 判断 ” , 从 多角度进 行 法 中寻求相 同之处。如在文言文教学 中, 我们可引入语法。我 “ 阐发、 评价和质疑 ” 。① 们高 中教师在分析“ 微斯人 , 吾谁与归” 这个句式 时, 会发现很 在 文言文阅读方 面 , 初 中只要求对 “ 浅显 文言文” , “ 理 解 多学生能脱 口说 出整个句子的解释 ,却不知道这个句子为什 基本 内容 ” , 淡化语法 、 句法 、 修辞 ; 而高中则要 求“ 了解并梳 理 么这样解释 , 对 这个句子 的结构更是一无所知 , 所 以以后在碰 常 见的文言实词 、 文言 虚词 、 文言句式 的意 义或用法 ” ……无 到 同样类型的课外文言句子的时候就不会知识迁移了 。 因而 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高 中对学生 阅读能力 的要求 都明显 我们在高 中教学 中就必须系统地介绍句子结构 中的主谓宾定 增强 。② 状补等语法知识 , 拓展学生 的知识面 , 教会学生迁移知识的能 l 二) 教 学内容不 同 力。 初 中课本 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占 3 0 %左右 ,精读课 文和 在学法上 , 在新课改 的形势下 , 初中教师大力倡导“ 自主 、 略读课 文各 占 5 0 %; 高 中则加强 了文学教育 的分量 , 在 整套 教 合作 、 探究 ” 这一学习方式, 比较讲 究师生民主平 等 , 合作性学 材 的选文 中, 古今 中外的文学作品约 占 课 文总数 的 6 5 %。 长期 习、 探究性学习在课 堂教学 中呈现较多 。 而高中阶段采用 的更 以来 , 由于受 中考“ 指挥棒 ” 的影 响 , 初 中语文教学 功利倾 向十 多 的则是 “ 满堂灌 ” 、 “ 满堂问” 的方式 , 和学生 以前所接受的教 分 明显 ,与中考有关 的内容理所 当然作 为重 点 ,教师钻之研 学 方式 不够一致 。因此, 高 中教师 在课 堂上应该继续倡导 “ 自 之, 学生 听之记之 ; 而与 中考 关系不大或 者无关的 , 自然成 为 主 、 合作 、 探究 ” 这一学 习方式 , 鼓励学生发表独 立见解 , 积极 教学次点 , 教师省之略之 , 学生避之远之 。 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 , 培养学生 的综合实践能力 。 二、 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 做法 总之 , 我们 在进行 高中语文教学 时 , 应始终坚持从语文教 真正认识到 了初高 中语文教学 目标之不 同 ,真正发现了 学 的整体性 、 相关性 等要求 出发 , 及时灵活地调节高中语文教 初 高中语文教学 内容之不 同,我们高 中语文 教师就能针对不 学 的各要素及各教学环节 ,使初高 中语文教学过程处于动态 同年级学生 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 , 设 计不同 的教学过程 , 运 的 良性运行状态 , 最终实现初 高中语文教学 的完美衔接。 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 , 完成初 高中语 文教学的完满衔接 , 我们 可 注释 : ① 全 日制义 务教 育语 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尝试从 以下几个方 面人手 : ( 一) 强化衔接意识 ② 高 中语 文新课程标准 教 师是课堂 教学 的组织者 ,语文教师 的教学观念对学生 参考文献 : [ 1 ] 陈厚才. 初 高 中语 文教学衔接 略谈 [ J ] . 文教 资料 , 2 0 1 0 会产生很大 的影 响,其衔接意识 的强弱直接关 系到高中语文 2 9 ) 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 与初 中教学 的衔接 ,直 接关 系到今后高 ( 中语文 的教学效率 。对教师而 言,必须要强化 自觉衔 接的意 【 2 ] 区培 民. 语文课程教学论[ M] . 杭, k l 1 : 浙江 出版社, 2 0 0 3 识, 要善 于分 析教 学衔 接的要 素 : 即教材 、 学生和教师 自我 , 重 [ 3 】 魏本亚. 走进 高 中新课 改( 语 文老 师必读 ) [ M] . 北 京: 人 新确认初 中的教学方法与高 中新 的教学方法 的不 同及 其各 自 民 出版 社, 2 0 0 3 的价值 。只有这样 , 我们 的高中语文教学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 4 ] 李志洪. 启航 : 初高 中衔接教程[ M] . 西安. 电子科技大 学 当然不是说初 中的教法都不要 了,我们应是在继 承的前 提下 出版社 , 2 0 0 9 创新 , 强化高 中课堂教学质量 意识 ,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语文诗歌衔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不同点,感知诗词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诗词的兴趣。
2、在初中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语文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初高中诗词教学的区别。
2、谈诗词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3、提学习诗词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去初三的三百多个日子里的一点一滴,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香艳得惊世骇俗,也并非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然而,在诗词中我们能知悉其中的变化,大家用自己熟悉的诗词说说。
二、回顾以往,走进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一)了解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差别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型:读读背背,了解内容(初中)
知识能力型:分析形象、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感情,鉴赏诗歌。
(高中)
(二)真题回放
(2016年安徽省中考试题)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②,江春人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⑥,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⑧,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中考语文试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1分)
2、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两句?请说说喜欢的理由。
(2分)
答案: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我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语言、手法、中心登角度赏析皆可)
(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
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三)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初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不同。
(提示:主要是从形象到意象、意境)
三、分析诗歌形象意象意境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1、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在初中分析诗歌的形象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情感,即从鉴赏形象到感知意境。
2、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说简单一点就是意象的特点。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初高中过渡衔接(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提问变体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目: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这初春的景象也就是意象,其特点就是意境。
四、了解诗歌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