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海洋强国梦
海洋强国梦主题征文

海洋强国梦主题征文《海洋强国梦》当我们凝望着那片无垠的蓝色,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遐想与向往。
海洋,这一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广袤领域,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
海洋强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必须坚定追求的宏伟目标。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从渔业资源到矿产资源,从能源资源到海洋生物资源,无一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
在渔业方面,过度捕捞导致一些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海洋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在矿产资源领域,虽然我们已经开始探索海底的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但技术水平和开采能力仍有待提高。
能源资源方面,海洋中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清洁能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也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具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尚未被我们充分认识和利用。
为了实现海洋强国梦,我们必须加大对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洋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全球约 80%的贸易通过海洋运输完成。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海洋运输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在海洋运输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些港口的装卸效率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
海运船队的规模和结构还不够优化,高端航运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此外,国际海运市场的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给我国的海洋运输业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保障我国的国际贸易安全和经济发展,我们需要加强港口建设,优化海运船队结构,提高航运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海运规则的制定,增强在国际海运市场的话语权。
海洋科技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关键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
但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们仍存在差距。
形势与政策-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和理解

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和理解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源泉。
海洋独特的战略价值培育了非凡的中华海洋文明,丰富的海洋资源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开发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海洋战略决定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兴衰成败。
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战略关乎国运,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助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严峻。
一是长期存在的岛礁主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主权争端较多的国家之一,与多个海上邻国都存在争端,有的已经导致严峻的舆论围攻、国际司法的挑战以及域外国家潜在的军事威胁。
二是复杂尖锐的海洋划界问题。
我国与周边8个海上邻国均需划定海上边界。
目前只与越南划定了中越北部湾长约500公里的海界。
一些周边国家提交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使划界形势更加复杂。
三是日趋激烈的海洋资源争夺。
长期以来,中国渔民渔船屡遭有关国家的袭扰、抓扣,甚至开枪射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在东海正常的油气开发作业不断遭到干扰,一些南海周边国家不停地掠夺南海油气资源。
四是严峻的海洋安全挑战。
个别域外大国加强海上军事测量和侦察的力度,强化地区同盟关系,构筑对我国的战略围堵态势。
五是亟须拓展的深远海战略利益。
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南北两极是海洋强国重点关注的战略方向,是大国战略博弈的前沿。
在逐鹿“公地”的战略布局中,中国仍需奋力追赶。
六是国际规则的制定。
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际法制度、规则的形成是国家间博弈的结果。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为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权利,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2012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5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海洋是陆海交汇的天然资源宝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区域。
没有海洋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中国要实现海洋强国梦,必须坚持海洋自信,走蓝色崛起之路,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工作。
他指出,当今世界,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海洋,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和利用有着广泛而深刻地共识。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海洋经济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坚持海洋权益维护;坚持维护海洋权益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共同发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推进蓝色崛起。
中国致力于海洋权益维护和开发,促进海洋文明共同繁荣。
•一、海洋强国的内涵海洋强国是以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国家形态。
海洋强国是一个多层次复合概念,既包括海洋的基本要素又包括海洋战略与规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战略、规划、政策等属于宏观层面的管理范畴和行动纲领。
海洋强国由国家的综合实力、海洋战略与海洋环境、国家综合实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综合评判而形成。
随着人类对海洋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与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洋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国际社会对海洋安全、海洋权益、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沿海地区经济等给予高度关注。
世界各主要海洋强国都已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和战略意义的海上强国建设方案。
因此中国实施“海权战略”(2013年3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巴西总统特梅尔时提出)需要对此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
我们要贯彻党关于海疆事业发展要求,强化维护管控与开发能力建设在我国外交全局中作用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形成的“三大法宝”――坚持党对沿海工作领导、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实施全球治理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些重大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第一篇: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提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
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
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凸显。
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
认知和利用海洋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
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基础研究,力争在知识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
加强深海生物基因研究,提高海洋探测技术研究水平。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攻关,提高海洋预报的精度和水平。
建设常态化的海洋综合调查保障机制,不断丰富和更新海洋基础数据和资料。
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
面向建设海洋强国对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重点抓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海洋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形式与政策

当前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重要变革,这对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构建与发展既是机遇同时又是异常严峻的挑战。
因此,分析当前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把握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构建,海上力量的大力发展以及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至关重要。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的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和生效,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公约所确立的主要国际法制度包括领海与毗连区制度、专属经济区制度、大陆架制度、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通过制度、公海制度、群岛和群岛国制度、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海洋环境保护与保全制度、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转让制度、海洋争端解决制度等。
这些新规定和新制度的确立,对于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其积极影响包括:12海里领海制度突破了西方传统海洋大国坚持的窄领海制度;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为各沿海国确立国家管辖区域提供了国际法律制度依据;国际海峡通行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世界海洋贸易的发展;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确立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和制度;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创立有助于争端解决;沿海国、港口国污染管辖权的确立打破了传统的污染专属管辖权。
但是,由于《公约》是世界各国主张折衷、妥协的产物,使得诸多矛盾与分歧在《公约》生效后依然存在,甚至某些矛盾还随着《公约》的生效而日趋尖锐,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6]《公约》生效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首先,《公约》的生效导致国际海洋划界争端的加剧,其根源主要在于《公约》关于划界原则的规定过于笼统、含糊,导致各国对海洋划界原则的理解和适用产生巨大分歧。
其次,专属经济区内海上冲突的可能性增多,其根源主要在于《公约》的不完善,为少数海洋大国在他国的专属经济区进行军事侦察等活动提供了借口。
中国海洋强国梦

中国海洋强国梦中国曾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有过一次通过海洋走出去的机会,不过被明朝的闭关锁国给耽误了。
清末的海军实力据说是亚洲老大,这种“据说”延续到1894年。
甲午海战是关乎国运的一战,此战几乎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中国自此陷入一场半个世纪的内战中,而日本由此战跻身列强之中,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列强,没想到一个马背上打下的江山却断送在舟船之上。
而2010年中国海洋冲突的集中爆发,再次敲响了海洋问题的警钟,或许这能成为中国的契机。
反思国家海洋战略,建立海洋秩序及加强海上执法能力,方能奠定中国海洋强国的百年基业。
再看当今中国,是否具有再次走出去的机会以及能力?海权现状应当承认,中国的海洋家底并不厚实。
中国海洋国土绝对面积数位居世界第四,但海洋面积和海洋资源相对贫乏。
中国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线14000公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中国对12海里以内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具有完全主权。
连同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最长350海里的大陆架,中国有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水体、海床及其资源能源、海洋勘探和水体以上空域部分的管辖权。
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加上4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中国总体管辖国土面积应是1420万平方公里。
另外,在中国管辖区内,还有6500多座岛屿。
但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方面来看,不仅中国海洋国土总面积不算大,人均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更是极端贫乏,而且目前面临着被多方蚕食和瓜分的现实危险。
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受到严重侵犯。
中国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国家觊觎或侵占。
很多争议以前并不存在,各国历来对中国拥有黄海、东海、南海的主权并无异议,只是在近20年多来问题才突然增多。
让我们摊开地图:在北边的黄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有关国家与中国争夺相关海域;往南看,在东海日本单方坚持按照所谓的中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日本还无视历史事实,一直占据主权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并只字不提其长期窃据的琉球群岛,刻意抹杀其历史文化。
形势与政策海洋

(三)问题现状
• 1、被占情况
• 越南侵占我国南沙群岛数目最多,南沙群 岛的绝大多数岛屿都被越南所侵占。 从 1973年起,南越政府已经开始抢占我国南 沙群岛部分岛礁。到1975 年4月,北越打 败南越后立即派兵占领了这些岛屿,完全 背弃先前他们在南沙群岛上的主张即南沙 群岛属于中国领土。目前越南声称拥有全 部南沙群岛主权。
③毗连区: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带海域。宽度不超过12海里。 ④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 不应超过200海里。 ⑤大陆架的外部界限: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若其自然延 伸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应超过350海里。
例:东海问题
(一)东海的地理位置
例:东海问题
(二)东海权益争端
• 1、争端国家
• 2、焦点概念
• 吸管效应 • 中间线:
•
(四)东海事件发展之钓鱼岛
1、相关事件再现 2、基本简介 钓鱼岛位于东海海域,在福建省的正东,台湾 省的东北,是我国最东端的岛屿。钓鱼岛距中 国福建省东山岛约190海里,距台湾省基隆市 东北约90海里,距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约78海 里。钓鱼岛指的是一组岛屿,除主岛钓鱼岛外, 还有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等岛礁, 钓鱼岛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闽台渔民的重要渔场。人所共知的“埃默 里报告”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 油天然气资源。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略海洋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钓鱼岛
东海
目录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战略思维上的重大 突破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需要 三、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 要保障 四、近期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任务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战略思 维上的重大突破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战略思维上的重大突破
1.海洋强国的实践与理论
崇尚海权的海洋文明,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都为世界提供了繁荣富强的例证。
煤、铁等固体矿产。 世界许多近岸海底已开采煤铁矿藏。日本海底 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智利、英国、 加拿大、土耳其也有开采。日本九州附近海底 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亚洲一些国家 还发现许多海底锡矿。已发现的海底固体矿产 有20多种。中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 煤、硫、磷、石灰石等矿。
到16世纪早期,葡萄牙已占领非洲西岸、非洲东岸、印度西岸的 一些地区,控制了欧洲绕非洲到印度的航路。16世纪初,葡萄牙 主要以侵占亚洲为主。主要掠夺香料。人口150万,香料价值 350万英镑。 西班牙侵略以美洲为主,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除巴西外的中、 南美洲广大地区,都被划入西班牙殖民帝国版图。菲律宾也沦为 西班牙殖民地。仅黄金白银,自1521年---1544年间,从拉美年 均输入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44年后黄金增至 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 欧洲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 民带来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居民锐减,引起黑奴 贸易。流入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源之 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新航路开辟和西方殖民时代开始,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欧洲人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经济剥削和掠夺。
西、葡的海洋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概况
海洋被称为蓝色的宝库 隐藏着丰富的资源
生物资源 海盐资源 锰结核
石油和 天然气
石油含量 250亿吨, 天然气140 亿立方米
可燃冰
可再生能源
已经记录的 海洋生物达 到20278种, 动物达到 12794种
我国12沿 海省自治 区都有盐 场和盐区
是可再生 资源,每 年再生 1000万吨
海洋干冰 储量为10 亿亿到12 亿亿立方 米
(一)二战前的海洋规则
强权就是公理
从15、16世纪以来,一直到联合国 海洋法公约问世的5个世纪当中,国 际海洋法基本上就是奉行强权就是 公理的游戏规则。 海上军事实力决定着海洋权益的归 属,也决定了世界霸主的兴衰,这 就是所谓蓝色文明的本质。
(二)二战后的海洋规则
1 海 洋 法 公 约 的 制 定 2 公 约 中 的 几 个 概 念 3 公 约 的 局 限 性 《 联 合 国 海 洋 法 公 约
(一)海洋经济的发展概况
1 2 3
海洋新 兴产业
海洋船舶业 和工程建筑 业
迅速发展的 海洋经济
(二)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提出
“十二五”规划首次列入 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发 “十二五”规划首次列 展目标,坚持海陆统筹。 入了推进海洋经济发 这个目标就是坚持海陆统 展的发展目标,坚持 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 海陆统筹。这个目标 战略,提高海洋开发和综 就是坚持海陆统筹, 合管理能力。 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 战略,提高海洋开发 和综合管理能力。
海洋强国之梦
内容提要
一、我国海洋的概貌
二、海洋历史文化的亮点 三、海洋法规 四、海洋经济与强国战略
一、我国海洋的概貌
地理概况 两方面 资源概况 海洋生物资源 海盐资源 锰结核 石油和天然气 可然冰 可再生资源 蓝色星球 渤海 黄海 国土面积 东海 南海
地理概况: 蓝色星球
国土面积:包括960 万平方公里陆地和 300万平方公里海域
(三)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途径
优化海洋产 业结构 加强海洋综 合管理 创建海洋经 济开发区
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优化港 口布局,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来 加强海洋使用和海岛保护权利 。
我国的海岸线上已经形成了11个 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 。
》
海洋法公约的制定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 1982年12月正式通过, 包括中国在内的117个国 家在公约上签字,1994 年公约正式生效。《联合 国海洋法公约》是有关海 洋制度的集大成者,也是 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内 容广泛的现代海洋法典。
公约的几个概念
内水
大陆架
领海
概念
公海
专属经济区
群岛和国际海底水域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5.1亿平方公里的 地球表面海洋占71%
南海:350万平方公里, 位于九段线之内的大约 210万平方公里
渤海:面积7.7万 平方公里,平均 深度18米,最大 深度80
地球就是一个蓝色的星球
4
2
东海:面积77万 平方公里,平均 水深1000米,最 大深度2719米
3
黄海:面积38万平方 公里,平均深度44米, 最大深度140米
我国可再生 能源储藏量 为6.3亿千瓦
二、海洋历史文化的亮点
(一)
传统文化中包含海洋文化元素
(二)
海洋历史文化的亮点
(一)传统文化中的海洋元素
中国人对海洋的追求 和向往也有精彩的表 现,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内涵,即包含着所 谓的黄土文明、农耕 文化的成分,也有着 蓝色文明、海洋文化 的特点。
(二)海洋文化的历史亮点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 年,造访了30多个国家, 没有侵略过一个国家, 没有建立过一个殖民地, 没有为自己圈定一片海 域,占据一座岛礁,甚 至没有为自己建立一座 纪念碑。我个人认为这 就是东西方海洋文化最 大的差别。
隆庆开关
16世纪下半叶,出现了昙 花一现的精彩瞬间,这就 是隆庆开关。从闭关到开 关,从寸板不许下海,到 政府获得巨额的海上贸易 税收,我们看到的是国家 战略中心从重视海洋防御 到重视海洋贸易的转移, 看到的是明朝海洋政策的 大转变。
中国人进行了最早的海外探索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隆庆开关 郑氏海商集团的崛起和贡献
中国人进行了最早的海外探索
最早达到美国的并不 是哥伦布,而是我们 古代的中国人。
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 就到达美洲,存在极 大的可能性;同时也 说明了中国古代人很 早就掌握了远洋航行 的技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 武帝时期,发展于三国南 朝时期,鼎盛于唐宋元时 期,衰落于明清时期。海 上丝绸之路为沟通中外各 国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 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 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 历史贡献,为世界海洋文 明史谱写了辉煌篇章。
郑氏海商集团的崛起和贡献
郑氏父子拥有的海上武装 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 力量,郑氏父子在经营海 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凡是在海上的航行的船舶 都必须悬挂郑氏令旗,荷 兰人也视他为南中国海的 统治者,尊称他为伟大的 长官“国姓爷”。
三、海洋规则
(一)
二战前的海洋规则:强权就是公理 (二) 二战后的海洋规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公约的局限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 不是解决所有海洋权益问 题的万能钥匙。美国从 1982年公约问世以后到现 在,一直没有正式批准加 入公约,它试图保有随便 进入各国海洋专属经济区、 毗连区的权利,维持自己 的海上霸权。
四、海洋经济与海洋强国战略
(一)海洋经济的发展概况
(二)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提出 (三)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