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教案
行路难教案设计

行路难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行路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李白的《行路难》这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通过图片和音乐的搭配,创设一个远古时代的山水画境。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山水画,并播放与之相搭配的古典音乐。
引导学生产生关于山水的联想和想象,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导读诗歌背景:给学生简要介绍李白这位伟大的古代诗人,让学生了解他的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
特别提及《行路难》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即李白在挣扎和迷茫中写下了这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3. 分析诗歌内容:将《行路难》分成几个部分,通过每个部分的解读,向学生展示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个字句,感受其中的忧愁和无奈。
4. 阅读和朗读诗歌:让学生独立阅读《行路难》,感受诗歌的诗意和表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让学生从口语表达上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鼓励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传达诗歌中的情感。
5. 学习反思和讨论: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行路难》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其他的文学作品来展开思考,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 创作情感画: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行路难》的情感和理解。
学生可以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将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和形象进行表达,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验。
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分享自己对《行路难》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互动。
三、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2. 学生完成的情感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行路难》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行路难(其一)》教案

《行路难(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
2.感受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难点:感受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行路难(其一)》的情境。
2.朗读诗歌: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讲解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诗歌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行路难》的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李白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激发学生对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强调《行路难》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行路难》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3 词语解释解释诗中难懂的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以李白的生平引入,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艰难。
3.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4 诗歌解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4.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指定教材,提供诗歌的原文和注释。
5.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像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创作背景探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行路难》的创作背景,包括李白的生活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等。
6.2 诗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行路难》所表达的主题,如人生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6.3 诗歌朗诵与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诠释诗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教学难点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教学课时及教学时间2课时20xx年12月27日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0分钟)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5分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10分钟)《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45分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行路难》(其一),读懂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
(重点)3.通过演读,体会诗人以浪漫笔法抒写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诵读,以“酒”为题,巧妙切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关于“酒”的诗句,并明确李白现存诗文中“酒”出现的次数。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饮中八仙歌》杜甫设置悬念:如此喜爱饮酒的李白,为什么在《行路难》(其一)中却有酒而不饮呢?(难)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畅所欲言,引入课题——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冰与火交织的复杂心情。
二、析读,理解情感脉络【一】感悟诗题,辨析“路”难问题:如何理解诗题“行路难”的理解,思考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预设:行路难,表层意思是人行走之路的艰难险阻,深层内涵是人生之路的艰难不顺。
“路”,一语双关。
“难”是诗歌的诗眼,暗示了诗人李白对人生的感慨。
过渡:虽然“难”是诗歌诗眼,但诗歌的开头,却为呈现了一幅不一样的画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预设:品诗句笔法:李白因受奸臣排挤被迫离开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
“金樽”与“玉盘”,“斗十千”与“直万钱”,一妙用对偶,二极尽夸张,表现宴席的华美奢侈,渲染欢乐的宴饮气氛。
品诗句写法:欲扬先抑,以乐景反衬哀情,强化了诗人此时此景苦闷、茫然的心绪。
(二)任务:寻证据,感悟“路”难——自读,批注诗人“路难”的痕迹,体会作者情感。
预设:1.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是实写吗?(想象+虚写——“冰塞川”“雪满山”,看似是写路途的艰难险阻,实则象征诗人人生的坎坷不平,写出诗人无限惆怅、无所适从的迷茫)(理解:李白本是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变相撵出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道出作者仕途艰难以及无限的悲慨。
行路难初中教案

行路难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
(2)了解作者李白的相关背景资料。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仕途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意象分析和象征意义。
(2)作者李白的相关背景资料。
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如何理解作者对友情、仕途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诗歌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行路难”这首诗吗?它表达了什么主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行路难》。
2. 写一篇关于《行路难》的作文,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九上《行路难(其一)》教案

行路难(其一)李白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先熟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行路难》的思想内容及专题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以意递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诵读与感悟积累。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扣鉴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含英咀华,体悟诗人的感情探究阅读。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用典象征手法和诗人的情怀,引导学生认识被朝廷“赐金还乡”的愁闷及自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鉴赏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材料六、教学课时一课时行路难<->李白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的大意。
2.品味诗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情景,诗人的介绍、诗句的解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四、教学边程:(一)情境导入联系诗人生平唐诗是酒,宋词是画,它们是中国艺术宝库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是中国诗歌的双臂。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伟大的盛唐时代,谈到唐诗,分为四个阶段。
它们的代表诗人分别是初唐的“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等。
中唐诗人: 韩愈、白居易、孟郊、柳宗元等。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等,其中有一位诗人上至99下至刚会走,可谓妇孺皆知—李白李白诞生西域碎叶城,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评价李白“涌入愁肠、七分代作月光,三分呼成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在李白“赐金还乡”时还写下《赠李白》,诗云“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其一)
教学目标
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同学们想一个这样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
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
同学们看这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yǐn,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问:那老师在这里问一下,同学们,诗人在这里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自己说:(同学们理解的很透彻,看来同学们听课都非常专心啊!)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五、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行路难》这首诗,通过本节课,我们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思想境界。
六、作业: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