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唐诗五首从军行其四PPT课件

高一必修唐诗五首从军行其四PPT课件

孤城遥望玉门关。 要关隘;
楼兰:汉西域 国名。这里指 侵扰西北地区 的敌人。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磨穿。
还:归,回家。
第14页/共34页
从军行 (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法融以
, 达 到 了 十
, 并 且 巧 妙
守 边 将 士 的
诗 从 西 部
1.“青海长云暗雪山”二句,描写了哪些 景物,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景物有:青海湖 、浓云 、暗淡无光的雪山、 孤城玉门关。
特征:这些景物都是苍凉悲壮的。
第16页/共34页
从军行 (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在这样的景物环境中,将士们在做什 么呢?寄托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怀? 将士们在戍守边疆,遥望来路上的玉门关, 寄托了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第21页/共34页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 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 “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 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 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第22页/共34页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书生从军 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 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王昌龄《从军行 其四 》ppt课件

王昌龄《从军行 其四 》ppt课件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 一、解题
•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 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 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 以身许国的壮志。
题材:边塞诗
• 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 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 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 什么作用?
• 明确: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
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 的豪情壮志。
小结
•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 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 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 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 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 分洗炼、精道。
接抒情。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 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 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 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 用典 • 借用典故,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重难点分析 :
•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 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 明确:“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 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 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 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 繁艰难。
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情景交融 •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
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 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 景色里。
三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直接抒情 •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

课件《从军行七首(其四)》PPT课件

课件《从军行七首(其四)》PPT课件
精神内涵的传达
战士们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英勇和豪情,更传达了忠诚、担当、奉献等精神内涵,这些精神内涵对于当代社 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战争和和平的深刻思考
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诗歌中不乏对战争残酷、无情的描写,通过战争的残酷来反衬和平的宝贵。
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深刻反思。这种追求和平、反对战 争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以描写边地风光、反映戍边将士 生活为主,风格豪放、意境深远,常表 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反思。
王昌龄生平及创作背景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约757年), 字少伯,唐朝著名诗人,尤擅七绝,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对外战争 频繁,他多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 深刻体验,这些经历为他的边塞诗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感谢观看
课件《从军行七首(其四)》 PPT课件CATALOGFra bibliotekE目 录
•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价值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与小结
01
CATALOGUE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唐代边塞诗派概述
边塞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边塞诗派是唐朝诗歌流派之一, 以描绘边塞风光、抒发爱国情怀为主 要内容,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 昌龄等。
03
CATALOGUE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
边塞情怀与家国意识体现
边塞景象的描绘
诗歌通过对边塞荒凉、艰苦环境的描 绘,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 情。
家国意识的体现

八上《从军行(其四)》教学课件

八上《从军行(其四)》教学课件

注释
•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 ②横笛:笛子。 • 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Βιβλιοθήκη 区内。作者简介• 陈羽
• (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 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 和初前后在世。工诗,与上人灵一交 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 九二年)以第,二人登进士第与韩愈、 王涯等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佐。 羽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传世。
诗词鉴赏
•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 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 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 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 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 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 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 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 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 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译文
•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 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 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 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 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 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诗词鉴赏
•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 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 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 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 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 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 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 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 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 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 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ppt课件(25页)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ppt课件(25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拓展阅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内容:边塞之景、吹管望乡 2、感情:思 乡 3、景与情的关系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诗歌仍洋溢 着爱国热情,却多些凄凉,多些惆怅,多些悲愤。 例句:
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从军行(其四)》ppt课件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从军行(其四)》ppt课件

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
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
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
也有明显的体现。
h
8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
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
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
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
从军行(其四)
唐 王昌龄
•全诗 •作者简介
•注释 •参考译文
•提示 •赏析(1) •赏析(2)
h
1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h
2
绝和乱后 诗士 元字 王
。反社期 以, 十少 昌
映会的 多授 五伯 龄
。作黑 种汜 年, (
698- 757 727
他过暗 题 水 (京
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
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
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

从军行其四课件

从军行其四课件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边地之景:荒凉 思归之情:深切 久戍之苦:残酷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敌之志:豪壮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 势力范围。这里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 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关山月》李白
自 君 之 出 矣 ,
不 复 理 残 机 。
思 君 如 满 月 ,
夜 夜 减 清 辉 。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陇西行》
(唐)陈陶
•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 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 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 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 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 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 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 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 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 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 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 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 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 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 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 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 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 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 壮。

《从军行(其四)》课件.ppt

《从军行(其四)》课件.ppt

2019-7-16
谢谢欣赏
8
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 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 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 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 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 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
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
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 2019-7-16
2019-7-16
谢谢欣赏
18
比较阅读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2019-7-16
谢谢欣赏
19
导读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 月》,曲调名,其词内容都是 写征戍之苦、夫妻离别之情。 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即无奈,指无法消除思 亲之愁。
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019-7-16
谢谢欣赏
24
王昌龄诗作延伸阅读一: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019-7-16
谢谢欣赏
25
2019-7-16
谢谢欣赏
26
王昌龄诗作延伸阅读二: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2019-7-16
谢谢欣赏
14
思考和讨论 4)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 么关系呢?
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 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和气概。
2019-7-16
谢谢欣赏
15
本诗概要1、2
第一、二句:描绘了当时西北 边戍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 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 鸟瞰,一个概括。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含蓄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边地之景:荒凉 思归之情:深切 久戍之苦:残酷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敌之志:豪壮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 势力范围。这里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 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王昌龄,字少伯, 京兆长安人 。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称。盛唐时著名边 塞诗人,擅长写七言 绝句,被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
从 军 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 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 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从军行(王昌龄) 漫天的阴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阴云漫天,遮蔽了远处雪山,遥望来路孤 城玉门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铠甲,古代兵士穿的战衣
古代通往西北的边 塞关口,在甘肃省
这里借代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将士们在黄沙大漠身 经百战,金甲磨穿,不灭 强敌,誓不归还。 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 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 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Fra bibliotek《关山月》李白
自 君 之 出 矣 ,
不 复 理 残 机 。
思 君 如 满 月 ,
夜 夜 减 清 辉 。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陇西行》
(唐)陈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