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一、作品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二、作品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东港区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拓展学习《从军行》(王昌龄)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万盏灯”——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11、灯 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教学反思:《灯光》这篇短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九四七年的初秋,我军在一个叫沙土集的小地方围歼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师,在攻击部队受到阻力时,带领突击队的郝副营长点燃了随身携带的书本,用火光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结果自己光荣牺牲了。
教授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把握故事内容,还要学习郝副营长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是篇阅读课文,在四十分钟的授课时间里,通过文本的阅读,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是熟悉的,对文中主人公的品质是了解的,基本的教学要求算是达到了.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诗意是:第一首诗描绘了边疆思乡、乡愁的景象;第二首诗描写的是民团在部队里听乐观舞曲而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了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了将军要求埋葬阵亡将士的遗骨,表现了将军对将士的爱戴。
第四首诗表现了战士们保卫祖国坚定不移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描写了奔赴前线的边防军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高兴心情,体现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渴望去边境杀敌立功;第七首诗主要描写了有山有篝火的边塞景观。
诗的意境苍凉慷慨,充分展现了盛唐气象。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侧,有一座瞭望塔。
黄昏时分,我独自坐在瞭望塔上,让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我的衬衫。
这时,传来一阵凄苦的羌笛声,奏出的曲调,但笛声却增添了对千里之外妻子的思念。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进,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在部队跳舞时,琵琶伴随着它奏出一种新的声音。
无论怎么翻修,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勾起边防官兵的伤感。
杂乐乱舞交织着思乡之情,对理智的渴望混乱而无止境。
此时,秋月高照滚滚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城市边缘的榆树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
晚上,一场战斗刚刚结束。
环顾战场,只见薄暮云低,荒山起伏。
将军让皇帝把小分队请来,让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将士们也不能为埋葬在外地的战友而悲伤哭泣。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蒸腾而起的长云覆盖着连绵的雪山,古城与玉门接壤,相隔千里。
在黄沙湾里,频繁的战斗磨破了戍边战士的盔甲,但他们决心不打败来犯之敌,誓不还乡。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北方沙漠,狂风肆虐,尘土飞扬,天空一片漆黑。
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昨晚,先头部队在洮河北岸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从军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想了解《从军行》这部作品到底描写什么样的情感就不要错过这篇文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从军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从军行七首》作品介绍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作者简介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作品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其三翻译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其三翻译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其三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其三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词句注释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翻译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赏析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
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
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
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作者简介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描写边塞的诗句大全

描写边塞的诗句大全导读:本文是关于描写边塞的诗句大全,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七》2、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3、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6、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8、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王贺《南国》11、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1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13、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14、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李颀《古从军行》1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1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其二》1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1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19、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从军行》2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21、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无悔当兵的七绝诗

无悔当兵的七绝诗无悔当兵的七绝诗有哪些?
具体如下:
《从军行七首》
作者:唐代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古代边塞的古诗词优秀6篇

古代边塞的古诗词优秀6篇描写边塞的古诗词篇一1、《出塞二首》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古塞下曲》李颀唐代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3、《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代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碛中作》岑参唐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5、《战城南》吴均南北朝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6、《出塞》徐锡麟清代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描写边塞的古诗词篇二1、《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二首·其一》王翰唐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唐代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4、《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卢纶唐代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5、《紫骝马》李白唐代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从军行(七首其三)古诗赏析
【注释】
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③表:上表,上书。
④掩尘骨: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⑤龙荒:荒原.
【译文】
深秋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欲坠,大风突起,一转眼城外的古战场就被如云的风沙弥漫.风沙过后,无数枯骨暴露在战场上。
这些年来,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死还在游荡。
【赏析】
这首诗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描写一阵大风吹过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当时的战争有多么的惨烈,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唐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但在边关战火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无
数离开故乡到边关去争战的将士们都死在了离故乡几万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但他们的的报国热情却感染着诗人。
关山迢递,戎马劻勷,奋槊进击,血染征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