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分布

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夏至日
春、秋分日
冬至日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是 一致的
夏季
冬季
北半球
(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地球自转,假设地表均一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0°
赤道低压带
东南信风带
30°S 60°S
副热带高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压带
90°S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概念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既不自转 也不公转
【思考】在此假设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 的因素是什么?
(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 ----单圈环流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
60 66.5ºN °
30 °
23.5ºN
0 0º °
30 23.5ºS °
60 °
冬至日-春分日
90 冬至日-春分日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
60 66.5ºN °
30 23.5ºN 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分布规律:
由高压带吹向低压带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气压带、风带与降水
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降水少;低气压控制的 地方降水多。
西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多; 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处于信风的迎风坡); 大陆中部和西岸—降水少(处于信风的背风坡); 极地东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少。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赤道
赤道地区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高纬环流和 极地东风带
极锋
中纬环流和 西风带
低纬环流和 信风带
极地9高0O气N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60ON 30ON 0O
北半球三圈环流 和风带示意图
60 °
夏至日-秋分日
夏极至日地-秋高9°分0日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
60 66.5ºN °
30 °
23.5ºN
0 0º °
30 23.5ºS °
60 °
秋分日-冬至日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6.5º N
移 动 规 律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23.5º N
赤道低气压带
0°
0º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23.5º S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90°
90° 极地高压带
夏至日-秋分日
夏至日-秋分日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6.5º N
移 动 规 律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23.5º N
赤道低气压带
空 气 堆 积 下 沉
东北信风带
空 气 冷 却 下 沉
极地东 风带
东南信风带
900S
600S
300S
00
300N
600N
900N
极地高 副极地低 副热带高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副极地低 极地高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单圈环流——理想状况(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光滑、均质)
甲
东北信风带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东南信风带
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北半球)
甲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0 0N
甲地,夏季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进入湿季。
冬季,东北信风带南移。(北半球)
东 北 信 风 带
甲
0 0N
甲地,冬季受南移的东北信风带控制,进入干季。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冬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面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面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
理想模式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引起的大气环流及其 形成的 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回答此题应明确三圈环流高空 风向与近地面风向相反,同时要熟悉 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的 名称及分布。
答案 (1)
(2)(自北而南)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
(3)
(4)低纬 中纬 高纬
气候 带 气候类 型 分布 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 多雨 全年高 温,干、 湿季明显 全年气温 高,雨季 集中 全年高 温,干旱 少雨 亚马孙河流域、 赤道低气压带控 热带雨 南北纬 10° 之 刚果河流域、 制,盛行上升气 印 林气候 间 度尼西亚 流 非洲中部、 南美 热带草 北纬 10° 至北 巴西、 澳大利亚 赤道低气压带和 原气候 回归线之间 大陆北部和南 信风带交替控制 部 北纬 10° 至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 热带季 亚洲中南半岛、 回归线之间 异和气压带风带 风气候 印度半岛 大陆东岸 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北回归线 撒哈拉沙漠、 阿 热带沙 至南北纬 30° 副热带高气压带 拉伯半岛、 澳大 漠气候 之间的大陆 或信风带控制 利亚中西部 内部和西岸
(4)图 2 为三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将其 序号与上述气候类型的代表字母对应填空: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C B A
图2
解析 分析气候类型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它的气 温特点,气温受纬度因素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图中 A,B,D 为温带的气候类型;二是分析它的降水特点,不同地区的大气 环流形势决定其降水状况,降水量还受距海洋远近的影响,图 中 D 地距海洋远,故降水少,B 地常年受西风影响,一年四季 降水均匀,C 地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 因而气候具有冬雨夏干的特点,A 地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答案 A地 B地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湿润
地处大陆西部,常年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 气候成因 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和 带控制,冬季受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带影响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考点一
【图解考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影响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 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 点应注意“三抓”: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 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4.(2010· 海南地理,1)2010年夏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 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 图,冰岛位于 ( )。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A.极地高压带 C.西风带 解析
B.副极地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由图可读出冰岛位于60°N~66.5°N之间,该纬
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A.① B.② )。
(3)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 ,那么①②③ 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 B.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建立模型图,把地理原理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
以老师为主导,通过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议、讲、练等活动,掌握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微课、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问:全球大气运动情况很复杂,实际大气如何运动?有什么运动规律?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节的内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是有效学习的基础1.温故知新---热力环流[温故知新] 学案上完成A、B、C三地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学案画热力环流图,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及时回顾,做好铺垫【综合思维】2、(承转:地球上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很多,我们从简单入手,把热力环流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球)(师生共同交流: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是两极地区,赤道和两极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的冷热不均将产生怎样的大气运动呢?)探究一: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学生自主探究:冷热不均会形成热力环流,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怎样的环流呢?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出单圈环流的运动箭头,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完整)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板书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2、移动状况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教学目标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二、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三、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一)1、什么是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问)风是怎样形成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近地面和高空两处大气作水平运动,即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问)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外,还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