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合集下载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2015年12月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合肥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年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和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112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岸边,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见附图8)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合肥东部新中心城市设计方案简介——中规院

合肥东部新中心城市设计方案简介——中规院

南淝河湾
十五分钟城市生活圈与东部新中心的关系
围湖聚心
结合水道形态、用地条件,将局部河道拓宽,一方面增加河道行洪能力,另一方面成为周边开发的核心开敞空间。
站点立心
优化轨道线的走向,使 站点和中心位置有更好 的匘配关系。
四、结构
空间结构
两带多廊 一环四核
两带:南淝河带、二十埠河带 多廊:多条风-水廊道 一环:“8”字功能环 四核:南淝湾、瑶海湾、官镇湾、发展走廊交点
连 续 界 面 围 合 庭 院
六、总平面布置图
三大三小空间环境 四廊合一风水绿带 四核一环融享格局
用地规划图
效果图
绿环成心 第1

第3

南淝河
第2环
水与环的图底关系:环水、穿水、聚水
在合肥,环城公园全国闻名,名城被水环绕,可称为“第一环”; 大湖则是水聚之处,被生态森林环绕,可称为“第二环”;东部新 中心地匙可以成为连接大湖与名城、联通南淝河两岸的创新“第三 环”。
规划结合南部关镇河及北部风-水绿廊、原厂匙铁路形成 “8”字形 绿环,绿环是园匙、社匙、城匙互劢的重要界面。绿环内安排创意 阶级喜欢的户外运劢等功能,比如滑板场地、攀岩练习场、迷佝高 尔夫等,还可以丼行马拉松、COSPLAY等事件活劢。
东部新中心 东部新中心5公里范围产业分布情况
二、问题
问题1:如何带动特色产业,吸引文创集聚
对文创产业而言,东部新中心所具有的独特的建成环境是其核心价值:滨水、工业区、历史遗迹、靠近城 市中心、土地成本相对低等等,但这些外在条件并不能保证文创产业的聚集,因此,如何吸引文创产业仍 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场地动廊
休闲场地
体育场地
运劢场地
游戏场地

合肥巢湖治理规划方案-更新版

合肥巢湖治理规划方案-更新版

合肥巢湖治理规划方案一、概述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合肥市的重要水源地。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破坏,巢湖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

为了保护巢湖的生态环境,合肥市政府制定了治理规划方案,力求实现巢湖的治理与修复。

二、问题分析治理巢湖的问题主要包括污染、富营养化、生态破坏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1. 污染巢湖的水质一直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污染物质包括化工废水、工业排放、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其中最主要的污染源是农业活动带来的面源污染。

2. 富营养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巢湖周围区域的农业生产不断增加,造成了污染物源的增多,导致湖泊中富营养化问题愈加突出。

富营养化的主要表现是藻类爆发,导致水质恶化、味道难闻,严重时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3. 生态破坏巢湖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但由于滥捕滥猎、恶意砍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湖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4. 水资源利用巢湖是合肥市的重要水源地之一,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巢湖周边地区的用水需求也日益增加,这给湖区的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压力。

三、恢复措施1. 污染治理对于巢湖的水质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化工企业排污控制、旱厕的改建、面源污染治理等。

2. 富营养化综合治理针对巢湖富营养化的治理,可以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人工放生、人工控制、增加养殖等多种方式,避免藻类的爆发。

3. 生态修复与保护为了改善巢湖的生态环境,要规划生态修复项目,尤其是要加强对鸟类等珍稀物种的保护,进行重新造林、植树之类的工程,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

4. 合理利用水资源巢湖的水资源必须被科学地管理和配置。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利用新技术、储备和提高托管等措施来管理和配置巢湖的水资源。

四、总体实施方案实施巢湖治理规划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五大方面:水资源保护及治理、水环境保护及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土地资源保护及利用等,逐步建立合理的巢湖生态经济体系。

上海合肥最新规划方案-最新版

上海合肥最新规划方案-最新版

上海合肥最新规划方案背景上海和合肥分别是中国东部和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两座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

然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如土地、交通、环境等随之而来,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提出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以应对这些问题。

规划原则上海合肥最新规划方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国土资源合理利用,推进城市绿化;2.市政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城市运行效率;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排放;4.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5.便捷交通网,加强区域间联系。

上海规划方案城市建设1.上海市将继续拓展黄浦江畔的城市公园带,同时推进城市森林和田园景观建设;2.上海市将实施“新空间计划”,加快市区空地整治,增加公共空地;3.上海市将继续推动工业向郊区和长江口方向转移,规划新产业功能区。

市政基础设施1.上海市将建设更加智能的城市,着力加强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2.上海市将推进市区停车位管理,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缓解停车难问题;3.上海市将继续拓展城市地铁,实现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联系。

合肥规划方案城市建设1.合肥市将加大城市绿化,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实施“新增一绿地、补绿一片区”的绿化计划;2.合肥市将加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加快老城区历史建筑和街区改造;3.合肥市将建设卫星城、新城镇,促进城市发展跨越。

市政基础设施1.合肥市将推进城市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强城市智慧交通建设;2.合肥市将加快建设市区范围内主干路、支路和快速路,提升交通效率;3.合肥市将建设轨道交通,加强与周边城市间的联系。

总结上海合肥最新规划方案中,两座城市都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公共空地、绿化建设;同时都重视城市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推进城市智慧交通建设。

在城市建设方面,上海关注工业转移和城市公园带建设,而合肥则注重历史风貌保护和新城镇建设。

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上海重点推进城市地铁建设和停车位管理,合肥则加强城市快速路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我是合肥买房参谋吴哥,211大学毕业,十余年房产经验,熟悉合肥买房政策、区域规划与学区,成功指导数千名购房者合肥置业。

以下为“合肥买房参谋”微信公众号粉丝问答精选提问分享。

合肥买房参谋公众号粉丝提问:您好,我长期外地工作,老家是安徽下面地市的,最近几年有回合肥发展的打算,但是不知道合肥未来发展怎么样?不知道可有详细的合肥空间规划发展介绍?合肥买房参谋回答:正好最近,合肥2021-2035年规划草案公布,未来15年合肥详细发展规划曝光!我们可以看到合肥未来整体的一个发展目标,全合肥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

冲国家中心城市、每年流入超24万人,骆岗成合肥中心,运河新城、少荃湖与蜀西湖同级,三县或县改区...合肥,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自古以来勇于开拓的楚风和婉约秀丽的吴韵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生长,凝结成“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永续发展的无限动力。

建国后的合肥,作为“最年轻的省会之一”,短短几十年蝶变为以科教和新兴产业著称于世的特大城市,绿楔入城的扇叶格局成为中国规划教材上的经典范例,“翡翠项链”成为合肥市民的经典记忆。

今天的合肥,正以追赶者的姿态融入长三角、逐梦新时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使命,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2020年,合肥已经站上了“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场主体超百万”的新台阶,迎来了历史发展新起点。

面向2035年的未来,我们理想中的合肥究竟应是怎样的模样?这里承载了我们关于合肥未来的无尽憧憬——明天的合肥,将成为“全球科创新枢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贡献智慧、发挥才干;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让年轻人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将成为“美丽中国新样板”,让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将成为“城市治理新标杆”,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更将成为“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诗意栖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合肥十四五规划中五大重点片区有哪些?

合肥十四五规划中五大重点片区有哪些?

合肥十四五规划中五大重点片区有哪些?一、前言根据十四五规划,合肥重点发展五大片区,分别有:1、南边的骆岗中央公园(包河)2、西边的运河新城(蜀山)3、东边的东部新中心(瑶海、包河和肥东)4、北边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庐阳)5、北边的新桥科创示范区(经开北)二、五大重点片区1、骆岗中央公园(1)级别:城市中央活动区(2)定位:集现代与生态于一体,展示合肥国际化形象、引领未来的城市会客厅。

骆岗中央公园2、运河新城(1)级别:二级城市中心(2)定位: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实现三生,三创,三宜理念的合肥新城建设4.0升级版。

运河新城3、东部新中心(1)级别:一级城市中心(2)定位:活力四射的华东青年中心、全生命周期的安徽双创中心、三生一体、产城融合区。

东部新中心4、大科学装置集中区(1)级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团(2)定位:科技引领发展,下好创新先手棋,助力打造国际级创新高地。

大科学装置集中区5、新桥科创示范区(1)级别:二级城市中心(2)定位: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长三角区域门户枢纽,科创型临空产业集聚区,国际生态宜居的精英航城。

新桥机场三、简评1、网传的合肥城市多级中心体系,十四五规划的1358政策中的5,就是五大片区,定位都很高。

(1)骆岗中央公园是合肥乃至安徽的对外的名片,位于包河和滨湖的交界,是整个合肥南部的重中之重。

预计5年内就可以建成一座崭新的城市会客厅。

(2)东部新中心是合肥四个一级中心之一。

相比于政务中心、滨湖中心和老城中心,东部新中心是合肥最新打造的一级中心,也是合肥均衡发展的重要中心。

预计5-10年内能够呈现出一座不一样的合肥东城中心。

(3)运河新城是合肥9个二级中心之一,也是合肥最西边的二级中心。

运河新城位于蜀山区小庙镇。

最近小庙动作频频,一分为二,运河以南划给了高新区,打造合肥未来科技城。

运河以北纳入蜀山经开区,蜀山经开区也是最新升级的国家级开发区,打造运河新城。

预计8-15年内能够呈现出一座崭新的合肥未来科技城。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5〕122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5〕122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5〕12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9月30日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黄金结合点,在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皖政〔2015〕1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国家、省新型城镇化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突出产业发展、城镇承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人、地、钱、规划、建设、管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等,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约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左右,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4个百分点;到2020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约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7个百分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基本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方案1新合肥构建“1331”新格局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规划方案认为,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使得未来新合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

并提出远景规划形成合芜马铜中心城市群,根本上改变安徽区域联系离散的格局,从而令合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

合肥应在长三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自己从“中部增长极”变身“长三角第四极”,实现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的又一中心城市。

合肥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该方案对合肥的建议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的大湖名城。

该方案还提议合肥城市规划应从“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实现“城湖联动,多元发展”。

同时还提出了“两城映十镇”的合肥旅游新格局。

“1331”市域空间战略方案提出“城湖联动,多元发展”战略,意在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升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实现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

其中,首个“1”是指优化提升中心城区,“3”是指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另一个“3”指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最后的“1”指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打造“南淝河通风廊道”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城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的理念,方案将以合肥城区大量增加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的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

传承和发扬环城公园的精彩,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都市。

依托湿地绿带网络,以“老城中心、新城CBD”双心引领,串联拓展和优化提升商务办公、休闲游憩、科技研发、创意产业、文化展示、高端会展等多种复合功能空间,形成服务职能密集的南北两扇。

方案着重提出保护“南淝河通风廊道”,建议在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绿廊及其两侧,布局CBD商务中心,公园总部基地,钢铁厂遗址创意文化区,滨湖CRD,南淝河文化、科研、服务外包产业区,大学及科技研发区,徽派文化展示园,科学岛,低碳生态住区等重要功能空间,建设成为合肥最具生态美景和人文魅力的“名片空间”。

重组产业空间形成都市区东西两翼产业新城。

东翼以职教城为依托,壮大新站、整合双凤,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西翼则以大学城为纽带,组合高新区与经开区,突出自主创新。

“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对于未来合肥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认为环巢湖地区大湖风光悠旷,温泉资源优质,皖韵村庄独特,可以通过功能和空间的创新利用,构筑“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

“两城”指的是合肥主城和巢湖市,“十镇”指的是环绕巢湖周边的三河、白山、盛桥、槐林、散兵、中垾、烔炀、黄麓、中庙、长临河等十镇。

在合肥中心城和巢湖城的辐射带动下,把三河、白山、散兵、中垾、中庙、长临河建成六个特色旅游小镇,把盛桥、槐林、烔炀、黄麓建成四个田园风貌小镇。

在发展时序上:近期在都市区带动下,重点优化中庙、三河,打造长临河;中期在巢湖市带动下,重点发展中垾、散兵。

滨湖对于人类有着内在的吸引魅力,人类对大湖更是充满着偏爱和向往。

方案建议合肥树立“大湖绿都·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以“水滨公有”、“亲水为公共权益”和“保护也是发展”等理念,科学打造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中庙-四顶山核心景区、巢湖时尚休闲运动等旅游项目;实现建设旅游大都市和长三角休闲度假新天堂的目标。

方案2“3030”交通圈贯通大合肥设计单位:UK H&D·上海红东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大合肥轨道交通○巢湖半岛—创新金融及科技研发基地○合肥市域空间结构该规划方案致力于将合肥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特大型环湖城市、长三角地区西端的中心城市、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全国产学研示范区、绿荫满城、湖光山色的目的性旅游城市。

其中,大合肥“3030”交通圈的提出是方案的亮点;此外,方案还提出建设巢湖半岛—创新金融及科技研发基地,为环巢湖区域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6+3”核心产业体系对于合肥的产业发展策略,方案提出要优先发展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产业能级、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依托高校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科技服务,为周边尤其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设以生态农业、新能源、休闲旅游业为核心绿色产业体系;继续承接长三角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改造现有产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方案建议合肥要紧紧围绕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打造“6+3”的核心产业体系。

六大先进制造业为: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家电产业。

三大现代服务业为:创新金融、旅游及科技论坛、航运物流。

大合肥格局有“双核”方案为未来的大合肥构建了“双核一圈两翼八板块”的产业空间格局。

“双核”:指老的合肥中心城区与新的环巢湖地带形成“双核”发展,即合肥中心城区商业与政务核心、巢湖半岛科教与金融核心。

“一圈”:环湖现代服务业产业圈。

“两翼”:生态农业及绿色经济发展翼、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发展翼。

“八大板块”: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板块、巢湖北岸科技研发与金融服务业板块、巢湖南岸生态旅游板块、巢湖旅游养身及先进制造业板块、庐江先进制造业及重化工板块、肥东绿色经济及农副食品板块、肥西先进制造业板块、长丰生态农业板块。

规划方案对大合肥提出“一心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

以巢湖为核心,发展巢湖北岸城市带、巢湖南岸生态带、庐江南部产业带,形成“半湖山水,半湖城”的城市发展格局。

方案还针对各组团城市分别提出不同发展策略。

中心城区:“核心区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三带控制”;巢湖城区:“一轴串联、双核共振、两带控制”。

庐江城区:“双向拓展、空间联动”。

大合肥“3030”交通圈方案创造性地提出要打造大合肥“3030”交通圈,即城区边缘之间30分钟到达,各城区内部任意两点之间30分钟到达。

具体规划为:建设大合肥区域大外环,修建连接中心城区、巢湖半岛、巢湖市区、庐江城区之间的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线路,实现三个城区的一体化;建设一条穿湖通道,连接巢湖南北两岸;中心城区加强快速路网建设,尤其要增加放射状的快速路网;建设环湖大道,成为一条具有综合功能的大道;建设巢湖北岸交通走廊,加强巢湖市区与合肥城区之间的关系,这条交通走廊将连接城市外部交通网,延伸到南京、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地区,加强泛长三角地区与长三角中心区之间的联系。

打造新的巢湖半岛为了寻求大合肥未来发展空间及新的增长极,方案提出建设巢湖半岛—创新金融及科技研发基地。

巢湖半岛主体功能包括:科研机构、专利保护、科技论坛、知识产权交易、为科技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等。

巢湖半岛规划东西、南北两条发展带及CBD、科技论坛论坛、会议中心、大学园、博物馆、湿地公园等八个主题核心。

旅游规划以巢湖为核心对于大合肥的旅游规划,方案提出“一核、一环、三城、四区”的空间布局。

一核蓄势:巢湖半岛旅游景观核。

一环连通:环巢湖国家风景道。

三城协作: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市、庐江县。

四区联动:都市旅游板块、山地休闲板块、水上游览板块、乡村体验板块。

方案还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环境管理三方面对大合肥生态资源作出了科学评估。

提出大合肥要形成“一环、双轴、多点、多廊”的总体生态格局。

一环——即沿环巢湖的生态涵养带。

双轴——指紫蓬山~浮槎山的景观轴、冶父山~银屏山景观轴。

多点——特色景观风貌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系统。

多廊——是线性景观单元,是生态斑块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河流廊道、道路、铁路防护绿带等。

方案3护巢湖建新城迈向生态之都设计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体○滨湖新区草型湖泊空间意向图注重发展生态环保是该方案的最大亮点。

方案提出湖——巢湖生态修复战略、产——产业转型与旅游发展战略、城——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战略,最大亮点在于城市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保护,目标是近期到2015年,基本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巢湖,控制蓝藻水华,实现水质改善;远期到2030年,建立与修复巢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自净能力。

产建世界一流科智创新城市该规划将合肥的城市性质,从长三角区域层面、新合肥市域层面、环巢湖地区层面三个层次展开。

在长三角区域层面,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科智创新城市。

力争在2030年,形成以新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六安、淮南等皖中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大合肥都市圈将与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呈三足鼎立之势,开创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在新合肥市域层面,规划将合肥主城区建设成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同时规划巢湖市为地区中心,实施与合肥中心城区等高对接战略。

力争将长丰、庐江建设成为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城。

以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建设以信息电子、高端物流产业为重点的机场新城。

在市域层面,规划以轨道交通为手段,引导新城发展。

在环巢湖地区层面,重点发展以生态物流业为支撑的三河古城新市镇、以商务旅游为支撑的中庙新市镇、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盛桥新市镇。

三河古城延续徽派建筑风貌,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中庙以儒释道文化为内涵,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汤池、半汤的温泉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温泉旅游目的地。

湖变藻型湖泊为草型湖泊该方案着重讲解了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提出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的四大战略措施。

第一,陆地节污减排,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和农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进入巢湖;实施工程包括全面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水平,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工程,城市雨洪蓄滞生态工程,城市地表软化生态工程,农村面源污染处置生态工程等。

尤其强调的是巢湖流域的陂塘系统,源于巢湖而光大于国际,具有1200多年历史,是巢湖流域人民在深刻理解地区自然气候特征基础上,一代一代传承和试验的生态系统工程,旱能补水,涝能蓄洪,能节流化肥农药,能改善小环境,具有巢湖流域典型的历史文化特征,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湖泊藻型变草型,即恢复巢湖草型湖泊的本来面貌。

巢湖蓝藻水华的爆发,是生态系统破坏的恶果,而修复巢湖的关键和目标,就是逐渐恢复巢湖草型湖泊的生态特征。

第三,水陆设缓冲带,即为了削减人类行为活动对巢湖的直接影响,分别在巢湖沿岸10米高程以下区域、岸线陆向1000米、岸线陆向4000米,设置三层缓冲带,分别作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引导开发区,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设指标要求。

第四,湖体增收节支,即为了削减巢湖内源污染。

建议采取底泥堆岛策略,利用岛上植物吸收湖体内N、P等营养物质。

规划在湖内有计划放养各种鱼类,以逐渐提高湖体生物多样性,改善湖体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