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

合集下载

【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广东的粤剧传承保护

【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广东的粤剧传承保护

【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广东的粤剧传承保护【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广东的粤剧传承保护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间性、历史性及艺术特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融汇、吸纳、创新等不断的实践和演化,以其坚实的历史基础与丰厚的文化基础构成其文化优势。

但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粤剧在当今文化格局中逐渐处于劣势。

特别是在当今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粤剧作为民族音乐的一个艺术门类逐渐被当代年轻人所忽视。

面对这种社会现状,政府及相关部门、教育工作者等已发出了对粤剧保护的呼吁,因此关于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粤剧的起源与发展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

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粤语方言区,明清两代,外省戏曲班社纷纷入粤演出,将外省戏曲音乐传入广东,使牌子曲和江南小曲小调成为粤乐的源流。

牌子曲对粤乐来说,多数直接衍化为粤剧曲目的牌子曲,如《诉冤》《雁落平沙》等等。

被粤剧吸收常用的牌子曲,现今有乐谱的约有110首。

至于江南小曲小调,如《剪剪花》《送情郎》《凤凰台》《卖杂货》《梳妆台》等,大约也有百余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受本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具有地方风格色彩,都被称为“广东小曲”也基本上都成为粤剧曲目。

粤剧在唱腔上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唱腔音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变化灵活,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并在生、旦、丑等行当中产生多种流派唱腔,由此也造就了许多以演唱著称的名家。

粤剧经过多年的洗礼,无论是从曲牌、规模、题材还是唱腔都有很大的发展。

粤剧艺术家不断努力吸收兄弟剧种的精华完善粤剧,使粤剧更富活力。

二、目前粤剧发展的窘迫现状分析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兴起,曾经盛极一时的戏曲艺术――粤剧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市场,由于粤剧曲目的老化以及其他各种媒介表演艺术的兴盛,现在喜爱观看粤剧的观众越来越少,而且均偏于老龄化。

当今粤剧的传承与发展要采取的措施

当今粤剧的传承与发展要采取的措施
[ 关键 词 ]粤剧 发展 现状 传承


粤剧的起源
粤剧是广东最大 的戏 曲剧种 ,起源于外省戏 曲声腔 的流入 。在 明清 两代 时期,外省戏 曲班社纷纷入 粤演
出,将 外省戏 曲音 乐传入广东 ,使牌子 曲和江南小 曲小调成为粤乐的源 流 。牌子 曲对 粤乐来说,多数直接 衍
化为粤剧 曲 目的牌子 曲。至于江南小 曲小调,在长期的流传过程 中,受本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具有地方风格
梨 园弟子编 成义军参与到太平天 国运动 当中。当时清政府 为 了消灭其势力 ,残 杀艺人 ,烧毁佛 山琼花会馆 , 并禁演粤剧 。这一时期 ,使粤剧 的发展 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而有所停滞 。但经过这 次的革命斗争 ,使得粤
剧 艺人 受到了极大的锻炼 ,培养 了革命精神 ,对粤剧 的发 展有着 重要的影响 。
神州民俗 2 0 1 5 年 第 2 4 2 期
艺术教育与研究
当今 粤 剧 的传 承 与发 展 要 采 取 的措 施
陈美斯
( 佛 山市祖庙博物馆 广 东 佛 山 5 2 8 0 0 0 )
[ 摘 要 ]粤剧作 为岭 南文化 的象征 ,凭借 其 坚实的历 史基础 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曾深 受
色彩 ,被称 为 “ 粤 剧 曲目”。粤剧在唱腔上 以板腔体为主 ,曲牌体为辅 。唱腔音乐节奏鲜 明,旋律优美 ,变
化灵活,形成独有 的艺术特色 。 粤剧是 岭南文化 中最 富有特色 的文化品种之一,周恩来总理 曾将粤剧 比作 “ 南 国红豆 ”。主要流行于广
东 ,广西 ,香港,澳 门等粤语流行 的地 区。2 0 0 9 年 ,粤剧还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 三 ) 改 革 开 放 时 期 ,受 新 思 想 的影 响 ,人 们 的政 治 、 经 济 生 活 发 生 了 巨 大 的变 化 。这 一 变 化 像 一 个 个

粤剧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

粤剧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

粤剧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江淑芬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7期摘要:粤剧是优秀的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也是岭南的文化瑰宝。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吸纳、创新等不断的实践和演化,以其坚实的历史基础与丰厚的文化基础构成其文化优势。

但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粤剧在当今文化格局中逐渐处于劣势。

因此关于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粤剧;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151-01一、粤剧的起源粤剧,又称“广府大戏”,被誉为“南国红豆”。

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明清两代,外省戏曲班社纷纷入粤演出,将外省戏曲音乐传入广东,使牌子曲和江南小曲小调成为粤乐的源流。

牌子曲对粤乐来说,多数直接衍化为粤剧曲目的牌子曲。

至于江南小曲小调,如《剪剪花》《送情郎》《凤凰台》《卖杂货》《梳妆台》等,大约也有百余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受本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具有地方风格色彩,都被称为“广东小曲”也基本上都成为粤剧曲目。

粤剧在唱腔上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唱腔音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变化灵活,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并在生、旦、丑等行当中产生多种流派唱腔,由此也造就了许多以演唱著称的名家。

粤剧经过多年的洗礼,无论是从曲牌、规模、题材还是唱腔都有很大的发展。

粤剧艺术家不断努力吸收兄弟剧种的精华完善粤剧,使粤剧更富活力。

二、目前粤剧发展现状分析(1)缺乏市场,由于粤剧曲目的老化以及其他各种媒介表演艺术的兴盛,现在喜爱观看粤剧的观众越来越少,而且均偏于老龄化。

具有400多年历史且产生广泛区域影响的粤剧现在已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据行内人分析,广州市内的铁杆粤剧观众大概3000人左右(铁杆观众就是能掏钱买票的),且大多是老人家,现在除了南方剧院、江南大戏院及文化公园的粤剧文化广场偶有粤剧演出,基本上看不到粤剧演出的身影,因为在城市的演出基本上是演一场亏一场,即使偶尔在大剧院、友谊剧院、黄花岗剧院和蓓蕾剧院的粤剧演出也基本上是政府指令或特殊情况,已不是常态化演出。

粤剧传承措施

粤剧传承措施

粤剧传承措施引言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改变和观众口味的变迁,粤剧面临许多挑战,包括传承困境和市场竞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粤剧传承的措施,以及它们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1. 增加对粤剧的宣传和推广粤剧作为文化遗产,需要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为此,应该加大对粤剧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政府可以组织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将粤剧纳入其中,并向公众普及粤剧的历史、特点和优秀作品。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如电视、电影、网络等,展示粤剧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粤剧感兴趣。

2. 增加对粤剧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教育传统的粤剧表演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

为了传承这些技艺,需要加大对粤剧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教育力度。

可以成立粤剧文化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年轻人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教授他们粤剧的唱、念、做、打等技巧。

此外,还可以组织粤剧大师和老艺人的讲座和工作坊,传授他们的经验和技艺。

3. 支持粤剧剧团和演出团队粤剧的传承离不开有实力的剧团和演出团队。

政府应该给予粤剧剧团和演出团队更多的支持,包括资金支持、场地提供、演出机会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打造更多粤剧演出品牌和节目,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增加粤剧的市场需求。

4. 加强粤剧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粤剧的传承还需要加强粤剧文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应该支持粤剧相关的学术机构和研究团队,资助他们开展粤剧的历史、表演风格、戏曲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可以举办粤剧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学者、艺术家和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粤剧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5. 培养年轻粤剧演员和观众年轻一代是粤剧传承的未来,需要重点培养年轻粤剧演员和观众。

可以通过举办粤剧培训营、青年演员选拔赛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粤剧的学习和表演。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将粤剧纳入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粤剧的兴趣和理解。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东地区,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观众口味的变迁,粤剧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粤剧的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对粤剧的生存状况进行探析。

粤剧的传承问题是粤剧生存状况的关键。

由于粤剧的表演形式独特且要求演员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技巧和功底,传统的师父传徒方式成为传承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家庭结构变化,现代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导致传统的师徒制度受到破坏。

许多年轻人因为选择移居他地、就业压力等原因,不再愿意进入传统戏曲行业,这导致了粤剧传承面临着断代绝传的风险。

加上近年来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年轻人对于粤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也大大减弱,更加剧了粤剧的传承困境。

粤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影响了其生存状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对于娱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粤剧具有古老的历史积淀和地方色彩,既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又存在一些与现代观众需求不符的问题。

粤剧的唱腔与现代人的音乐审美有一定的差异,粤剧的演员多以戏子的身份在舞台上进行表演,不做化妆和服装的变化,这与现代观众对于精美舞台效果的需求有一定的冲突。

粤剧的剧本多是古代故事,与现代观众的生活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影响了其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粤剧在发展中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寻找到与时俱进的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保持其生存状况。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粤剧的传承和发展并非一无可为。

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广东省政府制定了《广东省传统戏曲保护办法》,鼓励戏曲艺术组织和个人从事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政府还加大对于戏曲院团的投入支持,提供场地和资金等保障,鼓励戏曲艺术家创作新作品,提高艺术水平。

学校和社会机构也积极开展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举办各种戏曲文化交流活动,开设戏曲培训班,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和专业能力。

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文化厅•【公布日期】2016.11.15•【字号】•【施行日期】2016.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3年起步以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提高对保护工作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保护工作队伍日益壮大;全省各级文化部门依托重大庆典活动、节假日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展示、展演活动,现将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等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宣传、学习法律法规情况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非遗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

为配合做好《非遗法》的宣传工作,2011年5月,我厅发出《关于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文的通知》(粤文法[2011]0015号),要求厅直属有关单位在馆内公共区域采取张贴海报、摆放宣传单(册)等方式向市民公布《非遗法》全文,适时开展讲座和图书、藏品的展览、展示等活动宣传《非遗法》。

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也相应开展了《非遗法》宣传活动。

为提高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对《非遗法》出台重大意义的认识,准确把握非遗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同时,也为学习2011年10月即将出台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非遗条例》)内容。

我厅于2011年8月在广州市举办了“学习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培训班”。

各地级以上市文广新局分管局领导、科长、保护中心负责人等近100人参加培训。

培训班邀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周小璞同志对《非遗法》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同志对《非遗条例》的起草、颁布实施过程进行了说明。

两天的培训,使全体参训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达到预期目的,取得良好效果。

粤东地区的非遗数据文件

粤东地区的非遗数据文件

粤东地区的非遗数据文件粤东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粤东地区的非遗项目繁多,代表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

一、粤东地区的非遗项目概述粤东地区的非遗项目多样独特,其中包括潮剧、客家木偶戏、岭南画派、粤剧、粤剧鼓词、舞狮、舞龙、传统染织、陶瓷制作、木雕、金银饰品制作等。

潮剧是粤东地区的重要非遗项目之一,它起源于潮汕地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客家木偶戏是粤东地区的另一项非遗项目,它是一种传统的木偶戏剧形式,以其精湛的木偶制作和生动的表演艺术而闻名。

岭南画派是粤东地区的传统绘画艺术,它源于广东岭南地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而著称。

舞狮和舞龙是粤东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们寓意着祈福、庆贺和驱邪。

传统染织是粤东地区的手工艺传统,以其精湛的染织技艺和独特的图案风格而闻名。

陶瓷制作、木雕和金银饰品制作是粤东地区的传统工艺,它们代表了该地区的手工艺传统和技艺水平。

二、粤东地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粤东地区的非遗项目,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

其次,开展了非遗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非遗资料。

同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演出,宣传和推广粤东地区的非遗项目。

还成立了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培养和选拔了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

同时,鼓励社区和学校开展非遗项目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公众对非遗项目的认识和理解。

还成立了非遗项目保护基金,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经费支持。

三、粤东地区非遗项目的价值与意义粤东地区的非遗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们代表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反映了粤东地区的历史和社会变迁。

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粤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广东粤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粤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并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粤剧的历史与特色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起源于粤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表演形式多样,除了歌唱、念白和动作外,还包括了音乐器乐和化妆服饰等元素。

粤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备受瞩目,曾经是广东地区流行的文化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改变,粤剧的受众逐渐减少,传统班社面临着逐渐式微的现实。

二、粤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1. 生存环境恶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冲击,粤剧的传统表演场所逐渐减少,传统班社的生存环境越发恶化。

演员的收入途径变得困难,传统戏曲的后继者不易招纳。

2. 文化认同危机在新一代观众眼中,流行文化和大众娱乐逐渐取代了粤剧这一文化传统,年轻人的文化认同逐渐发生改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演员、编剧、导演等从业者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青年人的价值观认同问题。

3. 教育与传承问题粤剧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

然而在教育体系中,粤剧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学校的音乐教育中缺乏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和关注持续减少。

三、如何促进粤剧的保护与传承1. 引导社会关注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引导社会关注粤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举办粤剧表演、展览和推广活动,提高人们对粤剧的认识和了解,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粤剧传承的行列中来。

2. 教育推广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教育推广,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接触到粤剧这一艺术形式,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也应该加大对粤剧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粤剧。

3. 提高从业者待遇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粤剧从业者的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粤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创作和表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36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7.05.08
【实施日期】2017.07.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36号)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已经2017年4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马兴瑞
2017年5月8日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粤剧的保护与传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粤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传播。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保护传承对象,包括下列具有历史、美学、艺术价值的粤剧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粤剧的代表性剧目、唱腔音乐、传统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剧本乐谱等;
(二)与粤剧密切相关的乐器、服装、道具、舞台、化妆原料等制作技艺;
(三)与粤剧密切相关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器具实物、场所设施;
(四)粤剧特有的传统习俗、信俗;
(五)与粤剧密切相关的其他保护传承对象。

第四条粤剧保护传承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原则。

第五条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粤剧保护传承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粤剧保护传承工作。

本规定所称相关市、县(区),是指粤剧流传分布的市、县(区)。

第六条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粤剧保护传承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粤剧保护专项规划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的粤剧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建立粤剧资料档案和相关数据库。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粤剧资料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

调查粤剧资源,应当收集属于粤剧组成部分的历史文献和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
作中取得的资料,并予以妥善保存,防止损毁、流失。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粤剧资源信息,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告知提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