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研究

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研究粤剧艺术是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它不仅有着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而且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特点和发展趋向两方面进行研究。
1. 选材广泛粤剧中的戏剧题材涉及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神话传说、现实生活等方面,其中不乏涉及社会热点的作品。
选材广泛使得它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更加适应了广大观众的需求。
2. 代表南方文化粤剧艺术多元并融合前辈之精华,体现了南国文化的品格,融合了许多粤方民俗节庆、宗教宗祀、饮食习俗、闽南客家文化元素等,依旧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3. 音乐独特优美粤剧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情感色彩,将中国南方的传统音乐、曲艺和戏曲等表现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赢得了极高的欣赏度和平辈的尊重。
4. 角色形象鲜明粤剧中的人物角色形象丰富多彩,其中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又有喜剧角色也有悲剧角色。
不同的角色具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确保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度和艺术感染力。
1. 融入现代元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理念的变化,传统的粤剧表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粤剧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如音乐、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改进,使表演更加现代化,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2. 探索国际化发展作为中国南方的代表性文化形式,粤剧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欣赏,也逐渐受到了国际的认可。
因此,探索国际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带动更多的国际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粤剧。
3. 培养年轻的艺术接班人粤剧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入学习的艺术,在当今社会,面对减少的学员和青年人的舞台空缺,培养年轻的艺术接班人成为了关键所在。
因此相应的教育和培养体系要逐渐完善,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保证粤剧日后继续发扬光大。
总之,粤剧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不断的发展趋向,让人们对其充满期待和信心。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粤剧将继续充满活力,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好的文化服务。
粤剧文化岭南艺术之力

粤剧文化岭南艺术之力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深受岭南地区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曲艺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艺术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粤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对岭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粤剧文化在岭南地区的艺术之力。
一、粤剧的历史渊源粤剧源于南音,起源于广东地区,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
它在韶州南音的基础上融合了汉调、曲调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初期的粤剧以民间戏为主,后来在官方的支持下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和传承,粤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曲艺体系,成为岭南地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粤剧的表演特点1. 独特的音乐表演:粤剧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曲调、节奏和音色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形象。
其中,击鼓和敲板是粤剧音乐的重要元素,能够令观众更好地体验剧情的变化和角色的心理活动。
2. 丰富的唱腔形式:粤剧的唱腔形式多样,包括高腔、中腔、低腔等不同音调,通过切换唱腔的方式来表现角色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
而“春怨”、“夜行船”等经典唱段更是粤剧独有的代表作品,以其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感人至深的歌词,使观众为之动容。
3. 精湛的表演技巧:粤剧演员擅长运用面朝观众的侧脸表演方式,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塑造角色。
同时,通过身段的灵活运动和舞蹈动作的展现,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三、粤剧对岭南文化的影响1. 传承传统价值观:粤剧以其悲欢离合的剧情,传递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友情和爱情的价值观。
观看粤剧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能够让人深思家庭、友情和爱情的珍贵。
2. 宣扬岭南文化:粤剧作为岭南地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岭南地区的历史、民情,更是宣扬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剧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
3. 增强民族凝聚力:粤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关于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与发展探讨

关于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与发展探讨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粤剧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装束和曲调而闻名于世。
作为广东省的地方戏曲,粤剧在近年来面临着生存状况和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粤剧的生存状况,以及对其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粤剧起源于中国南方,流行于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
它以潮剧和客家戏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粤剧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面临着生存困境。
首先,互联网的兴起给传统戏曲带来了竞争。
年轻人更喜欢通过互联网观看短视频、听音乐等方式来获得娱乐,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去剧场观看戏曲。
这种多样化的娱乐形式使得粤剧的观众人数逐渐减少,导致其经济来源减少。
其次,粤剧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的故事情节和表演方式可能缺乏兴趣,他们更喜欢现代化和新颖的元素。
因此,传统的粤剧表演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例如,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故事情节和现代化的元素,结合舞台技术的创新,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
另外,传承是粤剧发展的关键。
很多传统的粤剧表演技巧和曲调只能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传递给后人。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年轻人对于从事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传承的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粤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传统戏曲教育的推广。
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对于粤剧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场地和演出机会,鼓励年轻人参与到粤剧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方式,保护和宣传粤剧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另外,广告和推广也十分重要。
社会上对于粤剧的认知度较低,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粤剧这一戏曲形式。
因此,需要加大对于粤剧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播粤剧的价值和魅力。
最后,要鼓励和支持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
通过将粤剧引入国际舞台,可以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市场的发展空间。
同时,与其他地方戏曲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不同戏曲形式之间的互动及艺术创新。
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研究

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研究粤剧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广东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腔调婉转抑扬:腔调是粤剧的特色之一,它婉转抑扬、富有变化。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腔调,演出时需要根据角色性格变化相应调整腔调。
2、唱腔自由多变:粤剧唱腔自由多变,旋律复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许多唱腔曲调和旋律都经过长时间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古朴风格。
3、舞蹈唱和秀丽动人:粤剧舞蹈唱和形式多样,秀丽动人。
演员在舞蹈唱和的时候需要掌握住每一个节拍,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4、人物造型生动传神:粤剧的人物造型非常独特,色彩鲜艳。
许多角色的造型都非常传神,可以很好地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
5、表演技巧精湛:粤剧的表演技巧非常精湛,演员需要具备才艺和功底。
演员需要掌握多种演出技巧,能够在演出中自如地切换各种人物角色。
2、融合创新: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粤剧需要不断进行融合创新,加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以扩大受众群体。
3、国际化发展: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粤剧需要进行国际化发展,以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增加国际影响力。
4、提高艺术水平:粤剧艺术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赞誉。
三、结语综上所述,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重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进行融合创新,加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以扩大受众群体;需要进行国际化发展,以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增加国际影响力;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赞誉。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及传承意义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及传承意义南派粤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排场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代表了南派粤剧的精髓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和传承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推动和传承粤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南派粤剧自诞生之初即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浓烈的地方特色和讲究的排场而蜚声中外。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作为南派粤剧的一大特色,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其价值和传承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价值:南派粤剧传统排场是一种历史感极为浓厚的表演形式。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和传统民俗风情,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的表演方式,也是古代广东民众的娱乐方式。
在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表演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广东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了解古代社会的习俗和审美观念,这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极为重要的。
二、艺术价值:南派粤剧传统排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表演形式、唱腔、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中的角色扮演、唱腔演绎、动作表演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要求。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演员们具备扎实的唱功和演技,更需要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有深入的了解和领悟,这对于提高演员的艺术表现力、塑造独特的戏剧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和传承意义是无比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日益流失,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传承与保护显得更加迫切。
唯有通过深入的研究与挖掘,加强对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并为后人传承。
要加大对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全面了解和掌握其表演形式和特色。
要积极推动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如举办专题展览、举办演出、推出专题研究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南派粤剧传统排场,从而推动其传承与弘扬。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粤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广东地区,因此又称广东戏。
粤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唱词和表演形式而闻名,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粤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生存状况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粤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以书场民间演出形式广为流传,后来逐渐形成了专业的戏曲剧种。
粤剧的唱腔独特、唱词优美、表演技艺精湛,深受广东地区观众的喜爱,也在海外华人社区广受欢迎。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变迁,粤剧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随着现代传媒和电子娱乐的兴起,粤剧的传统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年轻一代对于粤剧的兴趣不如前几代人那么浓厚,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的文化娱乐形式,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这使得粤剧的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迅速,传统文化艺术受到了市场的竞争,演出场所逐渐减少,艺人收入不高,这使得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艰难。
虽然粤剧面临不少困难,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扶持,粤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改善。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通过文化补贴、演出补贴等方式,鼓励粤剧艺人的创作和演出。
一些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也积极参与到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通过举办粤剧展览、比赛等形式,促进粤剧的传承和发展。
二、粤剧的生存状况粤剧作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之一,其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粤剧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同时也有一些积极因素。
粤剧的传统观众群体正在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传统观众对粤剧的喜爱程度逐渐减弱,这使得粤剧的市场需求不如前几年那么旺盛。
一些传统的粤剧演出场所也面临着关闭或改造的命运,给粤剧的生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粤剧的演员队伍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演员的培养不足。
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研究

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研究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深受广东人民和海外华人的喜爱。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粤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发展趋向。
本文将就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进行研究,旨在全面了解粤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粤剧艺术的特点1. 流畅优美的音乐和唱腔粤剧的音乐是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之一。
它以悠扬、流畅的唱腔和优美的旋律著称,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感。
在表演中,演员通过婉转动听的歌唱,将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
粤剧音乐还注重和声的处理和音乐伴奏的运用,丰富了演出的艺术感染力。
2. 精湛的表演技艺粤剧的表演风格细腻而精湛,要求演员在表演中能够掌握丰富的唱念做打技巧。
唱腔要求清晰、流畅,做功要求精准、利索,打功要求准确有力,做技要求细腻生动。
演员在表演中还需要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将角色的内心感情传递给观众。
这种综合表演技艺的要求,使粤剧演员需要具备全面的艺术素养和技能,成为独具特色的粤剧表演形式。
3. 富有特色的戏曲剧目粤剧的戏曲剧目以“四大名旦”和“三十六花旦”为代表,曲目丰富多样,内容广泛。
剧目中包括了历史剧、传奇剧、现代剧等多种类型,且大多数剧目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剧目在演出中能够展现出非凡的文化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4. 深厚的文化底蕴粤剧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广东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演出中的服饰、妆容、道具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呈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以上便是粤剧艺术的主要特点,它以其优美的音乐、精湛的表演技艺、丰富的戏曲剧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粤剧也面临着不少发展趋向和挑战。
二、粤剧艺术的发展趋向1. 创新传统,拓展表演内容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粤剧艺术需要进行创新,拓展表演内容,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及传承意义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及传承意义南派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南派粤剧被视为一种艺术瑰宝,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更是深受人们喜爱,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文化内涵。
那么,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及传承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来详细探讨。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优美的唱腔著称,表演者在舞台上的各种动作和唱腔的表达都充满了生动的艺术魅力。
南派粤剧的传统排场充满了古典韵味,它的服饰、舞台布景、道具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南派粤剧传统排场向观众展示了精美绝伦的艺术风采,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享受。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艺术表现力是无可替代的,它为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还在于它的文化内涵。
南派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所展现的故事情节、角色性格、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也会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背景,从而使得南派粤剧传统排场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厚重感。
通过南派粤剧传统排场,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到古代风俗文化的瑰宝,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价值还在于它的社会价值。
南派粤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价值。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在演出中通常会围绕着社会伦理、人情世故、家国情怀等主题展开,它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向观众传播正能量,引导人们热爱传统、崇尚美德、珍爱和平。
南派粤剧传统排场的演员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精湛演技的打磨,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社会带来了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艺术与社会文化环境不是一个单向关系,它们是互相施受的双向关系,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粤剧南派艺术传承发展的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中国的传统戏剧发展到明清,迎来了艺术上的又一个高峰,先有四大声腔竞胜,后有花部的崛起。
花部一词最早见于成书于乾隆五十年的吴太初《燕兰小谱》今以弋阳、梆子曰花部,昆腔曰雅部,使彼此擅长,各不相掩。
①稍晚的李斗《扬州画舫录》作了更为详细的介绍,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②可见清初昆腔以外,其他乱弹诸腔通通划归花部,由此花部的艺术渊源也自然比较庞杂,有明清的民歌小调,也有南北曲。
焦循在《花部农谭》中提出: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
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③根据焦氏的说法,花部继承北曲杂剧传统,形成于民间,最先盛行于乡村。
再从《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来看,花部包括了弋阳腔,与南曲戏文也断不了关系。
俞为民在《宋元南戏考论续编》中就论证了南戏在明清时期发展衍变的路径:宋元南戏进入明代后,便分为民间南戏(传奇)与文人南戏(传奇)两路发展,到了清代中叶,文人南戏(传奇)受到花部诸腔戏的冲击,其流传的范围愈来愈小。
相反,民间南戏(传奇)到了清代中叶,则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情形。
清代南戏一路以原有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另一路则衍变或融入了花部诸腔戏中。
④从前人的研究来看,花部虽崛起于清,实酝酿于明,其艺术的渊源有相当部分乃南曲戏文、北曲杂剧在明清时期民间化、地方化的结果。
花部的繁盛,昆腔的影响,还有地域文化的滋养,地方剧种纷纷形成。
在岭南地区,也有一个戏剧品种在这个艺术浪潮中傲然绽放,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粤剧。
一、南派粤剧的形成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
①麦啸霞在《广东戏剧史略》中提出:粤剧承昆弋之轨范兼汉徽秦川之精粹,剧本多由昆弋皮黄脱胎润饰而定。
②可见昆腔、弋阳腔、梆子皮黄对粤剧的形成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粤剧草创阶段,与花部的活动路径一样活跃于城镇乡村,如麦氏所言:草创之始,肇自戏船,便于涉江湖也。
古无戏院戏台,堂会演戏则在府第,乡社演戏则搭戏棚。
伶人应聘赴演,虽就近上馆(戏船每因水道关系,不能泊近戏棚,则暂假附近祠宇为居停,班语谓之上馆),仍以戏船为根据地。
③在冲州撞府的演出中,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下,粤剧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传统与习俗。
明清时期,广东的行政区划有十府一州,《大清一统志》载:明洪武初改诸路为府,置广东行省,参政九年改置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统十府广州韶州南雄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一州罗定。
本朝因之为广东省。
④其中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称上六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称下四府。
在粤剧形成之初,外江班盘踞城市,本地班被排挤到城外,如《荷廊笔记》所载:凡城中官宴赛神,皆系外江班承值,其由粤中曲师所教,多在郡邑乡落演剧者,谓之本地班。
⑤随着本地班的发展和粤剧艺术的成熟,外江班逐渐淡出广东。
⑥本地班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任务后,自身又开始了地域和舞台艺术上的分化,本地班在光绪末年,分化为过山班和广府班。
过山班是在广阔的小城镇和农村演出的戏班,广府班则是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演出的戏班。
⑦过山班因活动区域的不同,又分为粤北的北路班、粤西的下四府班和粤东的惠州班。
广府班因有别于下四府班,故又称上六府班。
20世纪20年代,广府班逐渐发展为省港班,以广州、香港等城市为据点,粤剧走上现代化道路。
赖伯疆在《粤剧史》中强调,广府班与省港班在艺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广府班和过山班虽有演出地区和观众的不同,但是在艺术风格上却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保持着古老粤剧传统的剧目和艺术,以古朴而富有艺术魅力的传统技艺吸引广大的观众,因此它们都应归属于早期粤剧的范畴,与后来省港班形成后的现代粤剧有显着的分野。
也就是说广府班内部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期的广府班在艺术上保留了古老粤剧的传统,后来的省港班则成了现代粤剧的标志。
与此相对,过山班中的下四府班在表演艺术上一直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相对应的另一种艺术传统。
下四府粤剧在艺术上具有丰富的特色鲜明的传统技艺,在武打和特技方面尤为卓绝。
现在,湛江地区的老演员仍保留着丰富的粤剧南派武功艺术。
⑧因此下四府粤剧又称为南派粤剧。
省港大班演剧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表演上南北兼收甚至借鉴吸收电影、话剧中的一些表演技巧,唱腔音乐上勇于创新,逐渐形成自由灵活、通俗细腻、偏重写实的艺术风格。
而下四府的过山班主要活动于乡村和小城镇,在神庙戏台、草台上演出,多与地方的节庆与祭祀活动在一起,保留了早期粤剧的特点。
下四府民间有尚武传统,村社庙宇不仅是节庆活动的核心地点,也是地方武术队、舞狮队的根据地。
各村社的青壮年闲暇时候集中在庙里舞拳弄棒,延请武术高强的师傅传授功夫。
长期活跃于这些地区的戏班逐渐形成重武轻文的演剧特色,以大锣大钹的袍甲戏和短打武戏为主。
早期粤剧的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不少就是武戏。
明清时期,岭南武术诸家林立,各门各派均称源自少林寺,统称南派少林拳,形成南拳北腿之势。
广东南派武功有五大家:洪、刘、蔡、李、莫。
洪拳为洪熙官所创,沉桥短马,注重手法,含蓄发劲,拳势威猛。
刘拳为下四府刘生所传,流行粤西一带,短桥短马,步走四面,拳打八方。
蔡拳由少林寺僧人蔡福传入番禺,以短打为主,手法灵活,爆发力强。
李拳由少林寺僧人李色开传入新会,长桥大马,掌法多变,讲究攻防。
莫拳由少林僧人莫达士带入东莞,以侧身斜肩,左桥右单支为主,远近长短结合,攻防紧密,刚柔并用。
总的来说,南派武术皆重于拳,马步都较稳扎,讲究进退之步,侧重于以守为攻的技击性,讲求实用。
①南派粤剧上承古代百戏传统,吸收了明清以来南派武功的因素,形成了无技不成戏的表演特色,舞台风格粗犷朴实、勇武刚烈,代表了古老粤剧的艺术传统。
赖伯疆认为,在东南亚一带演出的粤剧戏班也属于过山班,与南派粤剧同属一脉。
(过山班)的演出对象,主要是城乡劳动人民和小资产阶级,较少受到商业化的影响,因此,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剧目和粗犷、质朴的民间艺术特色。
在东南亚等地演出的粤剧戏班,一则因在国外演出,为了适应华侨的欣赏习惯,戏班保持了较多粤剧原来的艺术特色,二则较少受省港澳一带竞尚新奇的风气习染,所以在风格方面,同过山班基本一致。
②赖氏的分析不无道理,古有礼失求诸野的说法,如今岂非礼失见诸海外华人欤!二、吴川粤剧团的南派艺术传承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省港大班崛起,粤剧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但也导致了传统表演技艺的日渐消亡。
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多种因素,在20世纪30年代,粤剧风行文戏,粤剧格调也因而随之逐渐由刚劲粗犷转向委婉柔情。
昔日盛行的鸣金吹角、炽烈如火的武戏日渐减少。
粤剧表演技艺也因之失去了最为鲜明的个性。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粤剧已完全走向以生旦戏为主的单一、偏狭的戏路,曾盛极一时的粤剧南派武功也逐渐走向衰落。
③目前,在广东能比较全面地传承南派艺术的戏班不多,在粤西却有一个吴川粤剧团仍保留了传统粤剧的行当、部分排场及特技表演,被粤剧界誉为南派艺术的种子剧团。
这个剧团前身叫光艺粤剧团,由南派传人老天寿、张瑞棠等艺人发起,成立于1953年。
1986年起,老天寿入室弟子林国光担任剧团团长,他和下四府地区着名的编剧家许绍钦一起整理、改编、创新了一批南派传统剧目,培养了一批南派艺术的演员。
20XX年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列入了广东省非遗名录,在20XX年7月文化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录中,吴川市与广西南宁市的粤剧南派艺术进入了粤剧的扩展名录。
多年来,吴川粤剧团传承、整理、改编的粤剧传统剧目有:《太白和番》、《五郎削发》、《贺寿》、《包公铡侄》、《杨继业碰碑》、《伯牙碎琴》、《花云带箭》、《闵子御车》、《忠孝义》、《搜宝镜》、《寻父》、《千斤钟》、《马月娥挥泪斩亲夫》以及《双雄闹殿》等等。
又根据传统排场创作了《紫玉钗》、《水泼探花郎》、《鞭打皇姐》、《绮云仙侣》、《香罗恨》、《济公制虎》、《包公主考》、《草莽英风》等剧作。
①在这些剧目中,保留了南派艺术表忠、大战、收状、闹殿、西河会妻、拗箭结拜等传统排场和双照镜、飞越照镜、高台双照镜、双人高台莲花等特技表演。
1990年该剧团到香港演出,受到专家以及观众的热评。
《明报》载云:吴川县粤剧团的创办人是老天寿和张瑞棠,他们是早期南路粤剧着名的演员,故整个剧团的唱做念打完全保留传统粤剧的唱做念打,戏服亦保持彩绣与胶片配合的形式。
其中武打戏仍用硬桥硬马的工架。
②在脚色行当方面,省港班的行当原为六柱制(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现在简化到四柱制,吴川粤剧团则大致保留了过山班的十大行当小武、武生、花旦、正旦、夫旦、公脚、总生、大花面、二花面和丑。
③而由武生小生合为文武生,总生归于公脚,花旦正旦合为花旦。
(林国光)他要求剧团必须保持所有传统行当完整,因此训练很多中年和青年演员,如文武生李伟昌、丑生王红卫、陈锦友、花旦刘笑梅、红艳女、刘凤等。
老旦、监生、大花脸、二花脸、小武等行当俱全,是以能演出各种传统的排场戏。
④文武生、丑生、花旦、老旦、监生(公脚)、大花脸、二花脸、小武构成了吴川粤剧团的八大台柱,实际上南派粤剧每个行当都有正有帮,特别是武生和小武,都有正、二、三、四。
⑤在田野调查的时候,笔者了解到,90年代吴川粤剧团的八大台柱纷纷被挖走,剧团只好重新开始培养。
在此之后,也有个别演员曾经离开剧团到散班去,两年后再回来发现跟大家已经合不上拍了。
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南派戏涉及脚色比较多,另外注重武打特技等做工,因此行当之间的配合十分讲究,用演员自己的话说就是:南派戏必须是一班人出一台戏,谁离开了都不行。
吴川粤剧团的南派艺术在表演上重做功,身段、功架、武打、排场缺一不可。
舞台风格粗犷豪放,古朴刚劲,台上时而火爆热烈时而温婉柔情,动感十足,气氛激昂。
在音乐唱腔方面,演员在表达激昂亢奋情绪时还保留了西南官话的说唱,另外还有一些南派粤剧特有的板腔如霸腔、吊板、诃子、东皮等,听起来比较古朴。
吴川粤剧团在当地备受欢迎,大部分时间活跃于乡镇农村的舞台。
剧团的编剧、导演长期生活在粤西,除了传承老一辈南派艺人的老戏,还共同编排了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新戏。
演员们平时住在一起,既是同事又是邻居,排戏的日子更是同吃同住,亲如一家人。
每年除夕,全团一定在一起吃团年饭,保留了旧社会过山班的传统。
三、粤西戏春的文化空间早在明末清初,下四府地区已经有大量演剧活动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