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合集下载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

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新闻导语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为了方便初学者,我们大体上可以按照表现手法上的区别,把导语简单分为三大类型。

1.叙述型导语与新闻报道要可观地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应,大多数新闻导语采用叙述叙述型导语。

叙述型导语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多种表现形式。

(1)叙述型导语,要求开门见山,把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

例如——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出新一届中央军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通过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等决议后,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又如——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昨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设茶会,与数百位长期默默耕耘,为香港回归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基层人士共度中秋佳节。

这种导语适合于快速报道新闻,适合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但是要写好它,并不容易。

这类导语弄不好,易陷于平淡,缺乏吸引力。

要避免这个弊病,首先必须鉴别一下,你所要报道的内容中,哪一个新闻事实最有新闻价值,对读者最有吸引力,就在导语中突出这个新闻事实。

一般而言,这样的导语必须具有较大的新闻信息量,而且所涉及的人或事必须有较为显著的特点。

(2)概括式导语,又叫综合性导语。

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

这类导语通常适合那些内容较为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

例如,浙江省仙居县百货公司有一大批女带鞋积压在仓库里,曾经委托几个供销社“移动代销”,并削价出售,结果仍未销出去。

后来又两个商贩买去60双下乡摆地摊,仅20分钟就被争购一空,第二天又去带了900双,不到一个钟头全部卖光。

《浙江日报》在报道这件事时,用了一个概括式导语:本报讯积压在仙居县百货公司两年半的两千双女带鞋,和农民见面后,竟变成了畅销货。

这条导语从纷繁的内容中,概括出积压商品与农民见面后成畅销货这个主要新闻事实,突然了全文精华,对读者有一定吸引力。

概括式导语对于所报道的内容应该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

新闻导语写作的“四个必须”

新闻导语写作的“四个必须”

其实,形象描写关非文学作品的专利,
新闻导语的写作是完全可以“借用”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既说明了导语的重要,更说明了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只有这样,方能激起读者“探知”的欲望和好奇心,诱惑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四、导语必须创新,不能墨守陈规、死守教条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新华社写了许多闻名中外的新闻,在新闻导语写作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这条著名消息的导语是:“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不但全国人民关注,世界各国也关注。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最振奋人心,最有意义。因此,将它写在最前面的导语里,是最吸引读者的。
下面是消息《墙外种菜墙内香》的导语:“本报讯 白生生的萝卜、红通通的辣椒、紫莹莹的茄子……近日,从龙山县八面乡运来的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在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上市,走进了星城的千家万户。”(2000年9月4日《长沙晚报》)这则导语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用简炼的语言,描写也新闻内容中最富有特色的事实,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人产生强烈的欲望。这就是创新。墨守陈规,死守教条,对导语写作是没有前途的。
三、导语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导语要把读者的兴趣逗出来,就需要依靠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影响的广泛性、后果的严重性、地点的接近性及事情的特殊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但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果新闻事实比较一般,怎样才能使导语写得生动活泼,引个入胜呢?这就需要选用形象的事实,用富于文采的语言来写导语。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1)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1)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新闻导语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为了方便初学者,我们大体上可以按照表现手法上的区别,把导语简单分为三大类型。

1.叙述型导语与新闻报道要可观地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应,大多数新闻导语采用叙述叙述型导语。

叙述型导语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多种表现形式。

(1)叙述型导语,要求开门见山,把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

例如——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出新一届中央军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通过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等决议后,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又如——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昨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设茶会,与数百位长期默默耕耘,为香港回归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基层人士共度中秋佳节。

这种导语适合于快速报道新闻,适合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但是要写好它,并不容易。

这类导语弄不好,易陷于平淡,缺乏吸引力。

要避免这个弊病,首先必须鉴别一下,你所要报道的内容中,哪一个新闻事实最有新闻价值,对读者最有吸引力,就在导语中突出这个新闻事实。

一般而言,这样的导语必须具有较大的新闻信息量,而且所涉及的人或事必须有较为显着的特点。

(2)概括式导语,又叫综合性导语。

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

这类导语通常适合那些内容较为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

例如,浙江省仙居县百货公司有一大批女带鞋积压在仓库里,曾经委托几个供销社“移动代销”,并削价出售,结果仍未销出去。

后来又两个商贩买去60双下乡摆地摊,仅20分钟就被争购一空,第二天又去带了900双,不到一个钟头全部卖光。

《浙江日报》在报道这件事时,用了一个概括式导语:本报讯积压在仙居县百货公司两年半的两千双女带鞋,和农民见面后,竟变成了畅销货。

这条导语从纷繁的内容中,概括出积压商品与农民见面后成畅销货这个主要新闻事实,突然了全文精华,对读者有一定吸引力。

概括式导语对于所报道的内容应该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

常见的新闻稿结构

常见的新闻稿结构

常见的新闻稿结构
新闻稿的写作,其结构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不同的写作要求。

作为新闻写作小白来说,新闻稿的写作并不容易。

其最基本的新闻写作,从新闻结构而言,就要重点关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

一、标题方面:
要做到高度概括,抓人眼球,文字不应过多过长。

二、导语方面:
导语是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因此导语部分要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浓缩。

三、主体方面:
主体写于导语之后,是新闻稿的主干,这部分内容重点是集中叙述事件、阐述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方面:
一般指稿件所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赖于内容的需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可写可不写。

五、背景方面:
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和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穿插在主体部分,也穿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新闻核心:导语应该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突出其重要性,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题和内
容。

2.简洁明了:导语应该简洁明了,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新闻的主要内容,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
结构。

3.引人入胜:导语应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有吸引
力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魅力。

4.准确无误:导语中的信息应该准确无误,避免使用夸张、虚构的语言,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
度。

5.符合新闻规范:导语应该符合新闻写作规范,注意语言规范、语法正确、拼写无误等方面的问题。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4.导语概念化 概念化,主要指导语言之无物,就是说导语 里面没有具体内容,全是抽象的概念。如: “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以丰收计划为龙头, 以重点项目为保证,扩大了农业技术的普及 面,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第一财 经日报》) 5.导语长而不约 一是,用一句话能够将主要新闻事实交代清 楚的要用两句话;二是,把太多的事实或可 有可无的话塞进导语里,这两点造成文章长 而不明晰。应该在导语里传达新闻的精髓或 本质的东西,不要把你手头所有的事实都写 进去。
三、导语写作经常存在的问题
1.名称罗列式 如:“记者从省轻工设计院服装研究所获悉, 由某市民族服装厂、市服装研究所、省服装 厂、省呢绒服装厂、省轻工服装研究室等单 位设计制作的25 件套女士服装,近日将送 往北京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将选定15 件套(最低数),参加今年9 月在巴黎举办的 52 届国际女装博览会。”(某省日报)
3.设问式。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 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如: “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 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 着他们的试验” (《人民日报》)设问模式 的优点是有“悬念”,缺点是有点绕弯子。 值得提醒的是:一旦弯子绕得太大。 4.引语式。直接引语用作导语是新闻上常 见的样式之一,但所用引语一定是加引号的 严格的直接引语,且所用引语应尽量挑选 “掷地有声”的“点睛”之语,所用引语应 该通俗易懂,不要让人感到很费解。
T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K
YOU
3.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 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 1957年,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 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 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 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 小中见大的功夫真了得。

写新闻导语应注意哪些问题?

写新闻导语应注意哪些问题?

写新闻导语应注意哪些问题?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语的写作,在新闻中有着引领性的功效:它既是新闻稿标题和主体部分的衔接,在整体的结构中承上启下,导出主体内容的完整信息,又是新闻稿的“广告栏”,如一道明亮的风景线,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

导语的写作既要从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有创造性。

写法因事而定,因人而定。

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写作方式,都必须照顾全篇的统一、完整、和谐。

导语要突出观点,点明主题,力求生动,尽可能写得简要明确,使读者知其要领。

总之,写新闻导语时,要尽可能做到“五要”与“四防”。

1.五要
(1)要事实新;
(2)要事实最重要;
(3)要有新闻根据;
(4)要简短扼要;
(5)要文字生动。

2.四防
(1)防公式化、概念化,不能用空洞的议论代替事实;(2)防
一开头就用很多的名字、机构和衔称,一连串
枯燥的数字,难懂的技术名词;
(3)防不分主次、轻重,把太多的事实塞进导语里;
(4)防一开始就写旧闻,孤立地写历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时间:2011-9-1 来源:铁路工程报浏览:237
要彰显新闻价值
既然第二、三代导语都强调突出处理“部分要素”,那么我们自然会问,究竟哪此要素是需要在导语中加以突出呢?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

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公安人员;也有的记者可能会突出“WHEN”——“两打”专项斗争中的一个大白天。

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也不能有太多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否则会挤掉或冲淡重要新鲜的新闻事实。

讲究语言技巧
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题。

“导语不但是个句子,更是个强调性的句子。

”这意味着必须把导语构思成对想要表达的主题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和最大的吸引力。

在导语写作中,最有强调性的技巧应该包括三种:
词序
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旨趣相同,如果把关键信息一直保留到导语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读者,所以把一条新闻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个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

这里我们比较两组导语的写作:
[例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名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

[例2] 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

我们发现,例2一下子就点出了“WHO”这个因素,引起人们对宇航员的注意,而在这里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个消息最具新闻价值的地方。

巧用动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本质就决定了新闻语言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

在任何句子中,动词都是让句子富有生命力的关键。

通过挑选生动的、有表现力的动词,使
句子获得最大限度的流动感和跳跃感,为所表达的主题造成最强的冲击。

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10个要求,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

”有效的新闻写作所选用的动词,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何事,而且还能告诉是如何发生的。

优秀的记者会说拥挤的车辆“窒息了”而不是“塞满了”市中心,龙卷风“蹂躏了”而不是“破坏了”庄稼,罢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而不是“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例: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

(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
这条导语的后半部分本来可以写成“从而成为又一个掌握了核技术的国家”或“从而使中国加入到核技术领先的行列中”,“成为”“加入”虽然是动词,活性却不强,而“闯”字一下子就显得形象化,动感十足。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固然动词的巧妙使用会令导语活色生香,但记者不能为获得此类效果而背离新闻事实。

在寻求说明事实的动词时,新闻的真实性和用词的准确性仍是第一位的。

多用短句
用短句,这是新闻句式的重要特征。

新闻界把新闻语言的简洁作为一种追求目标和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则。

在《美联社写作手册》中,“简洁”作为其中专门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

”在具体的报道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随处可见,而在一句话导语中最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