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6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7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8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9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1.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其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3.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地球 (Earth): 人们生活的行星,它的物理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

5. 大气层 (Atmosphere): 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发生的空间。

6. 地形 (Topography): 描述土地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山谷等。

7. 气候(Climate): 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等。

9.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描述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等。

10.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11.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化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12. 磁极 (Magnetic pole): 地球内部磁场较强的区域,南磁极和北磁极。

13. 地质 (Geology):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14.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研究物种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1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现象。

16.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被水、风或人类活动侵蚀的过程,对农业和环境有害。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理概念1、地理:是研究人类作为自然界一部分及其协调及其发展的手段的科学。

概念包括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的研究。

2、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结构。

根据地理五要素,可分为山川、河流、平原、海洋、湖泊等。

3、气候:指一定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的平均气温、气压等大气环境,和其它气象因素由此产生的气候现象。

4、生态:指地球表面生物种类和地表植物等元素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生物地理学中所指的生态地理学。

从这一概念的角度来看,包括地理因素、自然是及人类文明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

二、地理基本规律1、地球的形状与位置:地球上的物质的分布与空间的关系是地球的形状和位置的重要反映,从地球表面看,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有明显水起山降的地形结构,受到太阳照射,气候因素又会形成不尽相同的表现。

2、地球的大气环流:地球表面空气的运动具有阻力性,一般阻力最小,速度最快的,就是赤道地区。

这种运动叫做大气环流,根据这种运动,形成了分布在地球周围的气候。

3、运动的距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物质的运动是不同的,从长距离的万里之行到短程的小步,物质运动的空间距离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是不同的。

4、时间的变化:物质运动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一些瞬时几秒种的运动,物质所需要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是最短的;而有些运动需要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这种运动涉及到地壳构造的变化等长期演变,这种运动的时间则是最长的。

三、地理现象1、地质现象:指地球内部及地表岩石等各类物质交互变化的结果,以及它们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便是地质现象。

2、气候现象:根据大气环流和地球表面空气的不断流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气候系统,它一方面受到地球表面物质的热量辐射影响并改变,另一方面也影响着表面物质的分布和变化,它们各自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有秩序的气候现象。

3、生态现象:指地球表面物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植物、动物等重要成分,它们都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它们各自的生长变化为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生态现象。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一、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因此有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地理名词的解释。

1.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热带风暴:是一种位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其特点是风力强劲、降水量大。

热带风暴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低气压等种类。

3. 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单位。

4. 洪水: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涝灾。

洪水常常会导致城市和农田的淹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5.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

6. 土地开垦:指对原本未经开发的土地进行开拓、改造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开垦常常涉及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7. 污染:是指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的释放。

污染会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地理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地理现象和研究方法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术语。

1. 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差异,也称为经度。

通过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空间位置。

2. 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距离,也称为纬度。

纬度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纵向位置。

3. 峰谷系:指一块地球上连续的山脉和河谷。

峰谷系通常由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组成。

4. 生物圈:指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命群落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居住和交互关系的区域。

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6.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关注地球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3. 大洲:大洲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区域,有七个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4. 国家: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自己的政府、领土和人民。

5. 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行政中心,通常是该国或地区的最重要城市。

6. 山脉:山脉是许多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地形,它们通常在地壳板块碰撞时形成。

7. 河流:河流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水流,流经地表到达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

8. 湖泊:湖泊是由淡水填充的地理形态,通常由地壳运动或冰川形成。

9. 海洋:海洋是覆盖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咸水区域,包括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10. 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缺乏水源和植被,通常有极高的温度和少量降水。

11. 气候:气候是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湿度等因素。

1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壳震动的自然现象,可能引发地震海啸和地质灾害。

14.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开口,通过火山口喷发岩浆、热气和火山灰。

15. 水循环:水循环是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降水并流回海洋、湖泊和河流的过程。

16.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单元。

17.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例如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

18.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古生物的学科,通过化石记录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9. 地图:地图是用符号和比例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图,用于导航和理解地理信息。

20.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大气和海洋系统的长期变化,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

高中地理知识的名词解释

高中地理知识的名词解释
答:草甸草原和普通意义上的(疏林)草原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差异造成了草的类型有差异,草甸草原里的草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个头比较大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可以形象的记忆为,草甸就是“草长得沉甸甸,长得茂盛!”
5.
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的区别是什么?
答:这是两个经常被搞混的概念,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应该是活着的人的所有年龄叠加/人口数约为42岁。
30.为何同纬度的海洋上暖流流经地区海水盐度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答:暖流流经地区水温高,蒸发强;并且溶解的盐分多,所以同纬度暖流比寒流的盐度高。
31.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何异同?
答:三者都是由于流水的冲积作用,但位置有所不同,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冲积平原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
12.
太阳大气结构的色球层和日冕层为何看不到?
答:主要由于光球层的亮度非常高,色球层和日冕层发出的微弱光芒便黯然失色,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只有借助光学仪器或在日全食时才能肉眼观察到色球层和日冕层。
13.
为何海拔较高的山地从山脚向上,降水量是先增加后减少,一般在山腰地带降水最多?
答:山地降水一般在迎风坡,水汽沿着地形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在山脚没有大量水汽凝结,降水较少,越往山腰水汽凝结越多,空气达到过饱和形成降水,达到一定高度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又减少。所以迎风坡山腰地带降水最为丰富。
答:不能,因为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东侧也有一个内流区,名为:乌裕尔河内流区。
3.
西藏的江南指的是哪些地区?
答:西藏的江南包括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林芝察隅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兼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呈现出一片浓郁的亚热带甚至热带风光,植被景观体现出强烈的垂直地带性。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领域,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口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各个区域和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也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有陆地和水域,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使得地球成为了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地方。

3. 地球表面地球表面是地球的外部面貌,包括陆地、水域和冰冻区等。

地球表面的特征各不相同,而且不断发生变化。

4. 地形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高度变化。

地形的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沙漠等。

地形对气候和生物分布等起着重要的影响。

5. 气候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时间的平均天气情况。

它与温度、降水、风向、湿度等因素有关。

气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6.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上覆盖着的一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是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植被植被是指生长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植被等。

植被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8. 水域水域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水域是生物栖息地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

9. 人口人口是指居住在某个地区的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0. 山脉山脉是指由一系列山岭组成的地形地貌,通常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山脉对气候形成和物种分布有重要影响。

11. 河流河流是地表的水流系统,由源头、支流和河口组成。

河流是水循环和水资源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湖泊湖泊是一种较大的静态水体,由降水和地下水聚集而成。

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13. 沙漠沙漠是缺乏水源的干旱地区,植被稀少。

沙漠的特点是高温、大风和少雨。

14. 冰冻区冰冻区是地球表面温度极低、几乎全年都被冰雪覆盖的地区。

冰冻区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二、潜水位线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

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绿肥?答:绿肥是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有时将绿色植物体直接翻压于农田耕地之中以增强土壤肥力。

例如:常见的豆科绿肥,黄豆、绿豆、豌豆,黄豆根部有大量固氮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能被作物吸收的氮肥,以增加土壤肥力。

豆科绿肥的优势在于种植期短而且可以与作物套种。

2.能否说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均属于外流河?答:不能,因为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东侧也有一个内流区,名为:乌裕尔河内流区。

3.西藏的江南指的是哪些地区?答:西藏的江南包括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林芝察隅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兼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呈现出一片浓郁的亚热带甚至热带风光,植被景观体现出强烈的垂直地带性。

4.什么是草甸?草甸和草原的区别是什么?答:草甸草原和普通意义上的(疏林)草原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差异造成了草的类型有差异,草甸草原里的草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个头比较大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可以形象的记忆为,草甸就是“草长得沉甸甸,长得茂盛!”5.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的区别是什么?答:这是两个经常被搞混的概念,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应该是活着的人的所有年龄叠加/人口数约为42岁。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则是根据一段时间(例如一年)已死的人的年龄总和/总人数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3岁。

所以平均寿命只是一个预测值,但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

6.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答:咸水湖可以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一个淡水湖,但由于流入的水小于流出的水,湖面会逐渐变小,而蒸发量也会逐渐变小,最终实现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的平衡,湖泊面积不再变化。

而汇入湖泊的河水必然有少许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逐渐沉积,随着湖泊面积的缩小,盐度也逐渐升高,最终变成了咸水湖。

7.为何说洪泽湖是一个悬湖?答:洪泽湖,在江苏洪泽湖区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

洪泽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

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

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

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

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8.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区别?答:地理位置一般有差异:滑坡一般在坡面上,泥石流则一般出现在山谷之中物质组成不同:泥石流的含水量较大滑坡发生后坡面的坡度会有所降低,即等高线会由密变疏。

9.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是有机质丰富这种说法正确吗?答:不对,黄土高原属于风力沉积而形成。

黄土高原富含丰富的矿物质例如氮、磷所以土壤比较肥沃。

10.伊犁河谷为何成为西北的湿岛?答:位于西风带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遇天山山脉的抬升作用,成为新疆降水最为丰沛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400毫米以上。

11.国土和领土有何区别?答:国土的概念比领土要大,国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及其专属经济区。

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而中国的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960万+300万】,其中的300万是由3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拓展出的专属经济区。

12.太阳大气结构的色球层和日冕层为何看不到?答:主要由于光球层的亮度非常高,色球层和日冕层发出的微弱光芒便黯然失色,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只有借助光学仪器或在日全食时才能肉眼观察到色球层和日冕层。

13.为何海拔较高的山地从山脚向上,降水量是先增加后减少,一般在山腰地带降水最多?答:山地降水一般在迎风坡,水汽沿着地形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在山脚没有大量水汽凝结,降水较少,越往山腰水汽凝结越多,空气达到过饱和形成降水,达到一定高度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又减少。

所以迎风坡山腰地带降水最为丰富。

14.如何简单识别月相?如何用月相来辨别方向?答:上弦月呈“D”字形,月面朝西,可能有人说既然是“D”字形,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月面是应该朝东啊!但实际观察月相的时候对中国的观察者来说总是必须面向南方的天空,那么就成了“面南背北,左东右西”。

残月呈“C”字形,月面则是朝东的。

15.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季节为何不是夏季?答:喜马拉雅山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在7—8月降水特别充沛,而在冬季风力又特别的强,相对来说只有4—6月(春季),9—10月(秋季)为攀登的最佳季节。

16.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珠穆朗玛峰为何南坡较北坡的雪线低?答:对于雪线处必然是(降雪量=积雪消融量),故雪线的高低既受降水多少的影响又受气温的影响,虽然珠穆朗玛峰南坡光照强积雪消融量大,但是它的降雪量也大,因此南坡的雪线比北坡的雪线低500米也就不足为奇。

请自己分析天山是南坡还是北坡的雪线较低?17.地球上有几个无风带?答:两个,赤道无风带【南北纬5度之间】和副热带无风带【南北纬30度附近】,由于附近地区气压差小,故而风力相当小。

注:【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无风带可以说是世界上风浪最小的海峡。

】18.三峡工程如何蓄清排浑?答:首先三峡水库保证一定的水位有利于发电、通航、供水。

由于长江上游冬季降水较少,河流的含沙量也小,进入10月后开始蓄水在11月水位便提升至175米。

而夏季由于河流的含沙量大,为避免三峡水库的淤积和河口三角洲的退化,三峡库区的水位在4月以前又退回到了145米以利于汛期排浑。

当然在长江流域洪水来临的时候,为保住长江中下游平原,即使河水的含沙量再大,也只有滞留在三峡水库之中。

【注:黄河小浪底的调水调沙也是在夏季进行,一般为6—7月】19.什么是套种?什么是轮作?什么是休耕?答:套种是同一块耕地,同时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例如玉米地里套种豆类作物;轮作即是同一块耕地轮番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休耕即是在某块耕地本该种植作物的时候,让地休养生息一年,以积累一定的肥力。

20.什么是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答:地带性包含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海陆位置)、垂直地带性,这些因素共同影响某地的气候,气候则决定植被,气候和植被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是地带性土壤。

例如:江南丘陵的红壤属于地带性土壤;东北的黑钙土属地带性土壤而沼泽土则属非地带性土壤;四川盆地的棕黄壤属于地带性土壤,而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则属于非地带性土壤。

因为同纬度地区紫色土非常少见,从成因上分析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在盆地堆积形成,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元素较为肥沃。

由于人为耕作而逐渐形成的土壤例如水稻土、黑垆土都是非地带性土壤。

21.关于在野外如何扎营的问题?答:野外扎营一般遵循“平坦开阔、近水当道”的原则,即在地形平坦(或山脊的缓坡)、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的开阔地扎营,以利于紧急事件的处理。

不宜扎营于山谷之中,以防滑坡、洪流;不宜扎营于山顶之上以防雷击;不宜扎营于陡崖之下以防崩坡、坠物、山洪等。

不宜扎营于密林之中,以防森林火灾或野兽突袭。

22.等值线有多少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能反映什么信息?答:无数多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都是反映的某一地理量的变化率,例如:①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大小,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水流越急;②等潜水线的疏密则反映出地下水流速的快慢,等潜水线越密,地下水流速越快;③等压线的疏密反映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23.什么地方适合修坎儿井?答:坎儿井实为地下暗渠,一般修建在西北地区高山的山麓附近,修建时要选择水量比较大,工程量比较小,隔绿洲又比较近的地区。

24.气旋是如何移动的?答:热带气旋自东向西移动,温带气旋自西向东移动,这种移动规律与低压中心与副高中心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有关。

25.白尼罗河流域和青尼罗河流域主体都是热带草原气候,为何白尼罗河的水量比青尼罗河稳定得多?答:白尼罗河流域和青尼罗河流域的气候主体确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同样是热带草原气候其实也有一定的差异,白尼罗河的源头逼近赤道,虽由于地形原因只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但靠近赤道受赤道低压控制的时间显然要比青尼罗河流域长得多,因此书上提到了白尼罗河处于“赤道多雨带”更加之白尼罗河上游有稳定的湖泊水补给,所以白尼罗河水量稳定。

当青尼罗河进入汛期的时候,尼罗河干流也迎来了汛期。

26.低压就是气旋这句话对吗?答:99%的情况下是对的。

一般情况下低压就是气旋,但是不是绝对的,倘若在赤道附近有一个低压中心,由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几乎为0,所以气流无法旋转也就无法形成气旋。

27.全球气候变暖为何会使中纬度更加干旱,高纬度变得湿润?答: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蒸发更为旺盛,山体冰川逐渐退缩终将无冰可融,干旱地区的河流逐渐消失,河流下游的绿洲也会逐渐消失,会加剧土地的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高纬地区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水汽上升易凝结成云致雨,降水反而增多,变得适宜耕作。

28.如何区别风化和侵蚀?答:风化是外力使岩石表面变碎(但还贴在母体上),侵蚀是外力把上面形成的碎块儿剥离下来,搬运是外力再把这些剥下来的碎块搬到其他地方去。

29.墨累-达令河冬夏均出现汛期的原因?答:墨累-达令河源头部分主要是亚热带湿润气候,中游大部是热带草原气候,这两种气候都是夏季降水多,因此出现夏汛,下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冬雨型,因此出现冬汛。

30.为何同纬度的海洋上暖流流经地区海水盐度高于寒流流经地区?答:暖流流经地区水温高,蒸发强;并且溶解的盐分多,所以同纬度暖流比寒流的盐度高。

31.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何异同?答:三者都是由于流水的冲积作用,但位置有所不同,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冲积平原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

32.水文里的水深和水位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答:水位时水表面到海平面的高度——海拔高度;水的深度是水面到河谷(海底、隔水层等)之间的相对高度33.北美同纬度的大陆东岸与亚洲相比为何没有形成大范围的季风气候?答:北美大陆比亚欧大陆小了很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对较小,受海洋影响大。

34. 雨影效应和焚风效应的区别?答:二者大致相同,都是讲气流越过山地后在山地背风坡温度升高、降水很少的情况。

雨影效应只不过强调降水少而已,提到焚风,人们通常联想到高温的情况,但是二者是同时存在的。

35.什么是井排井灌?什么是井渠系统?答:【以北丘洼为例】:井排就是钻去浅层机井抽去机井附近的浅层咸水使得地下潜水位下降,井灌就是抽取深层的地下淡水用作灌溉,同时淋失地表盐分,以治理土地的盐渍化。

井渠系统:井(竖井)渠(横向沟渠):输送地表淡水和深层地下淡水用于灌溉。

深层地下水:(上百米深)上有隔水层保护极难得到大气降水补给属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后不易恢复,容易出现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还会造成地质灾害;滨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

36.太行山西坡的自然带为何要高于东坡呢?答:我在【第1辑】第27问中已经提到,自然带延伸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太行山东坡、西坡的降水量都超过了400毫米,但是东坡降水略多于西坡,则造成了东坡的光照热量不如西坡,故而西坡的自然带延伸得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