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风情评课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王秀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音乐问卷综合数据:总人数:662 是否喜爱音乐爱听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外国民歌中国歌剧西洋管弦乐曲人数652 595 101 43 122 30 82 122百分比98.5% 90% 15.3% 6.5% 18.5% 4.5% 12.4% 5.43%从表(一)分析可以看出:(1)、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
(2)、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
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介绍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创作来源及结构特点了解何为变奏和双主题变奏
聆听,模唱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第一主题及三次变奏了解俄罗斯民歌特点,及旋律特征。
熟悉并视唱《卡玛林斯卡亚》第二主题,并分析创作特点
探究一:寻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大音乐主题的旋律共同点
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分组合作,课件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学生讲学生听的方式使学习更主动而非被动的接纳。
了解相关音乐专业知识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为更准确的理解音乐做铺垫。
聆听,演唱音乐主题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分组探究交流回答问题
个别同学做总结性发言
学生相互探讨,
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以美丽的心情和姿态走进教室,为感受、鉴赏美的音乐做好铺垫。
导入新课
精彩视频培养和激发学习热情
介绍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背景及音乐家,使同学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音乐、感受、体验音乐形象
体验性教学方法:欣赏法
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表演法
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探究性教学方法:发现法
知识与技能
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并学会演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大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及代表音乐家
观看微视频分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并结合课前预习及微视频自制PPT将搜集整理的内容介绍给其他同学
个别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借助课件介绍强力集团及格林卡等俄罗斯音乐家
学生聆听主题一及三次变奏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
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
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主题: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一)熟悉两个主题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家——格林卡,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的学唱,并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体会俄罗斯人民深沉柔情和活泼乐观的性格。
教学环节一、导入欣赏歌曲《北方的星》,引导学生感受旋律。
二、授入新课1、介绍格林卡2、《北方的星》是根据民间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创作而成,对比《北方的星》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的旋律,并学唱主题选录。
3、作曲家运用民间素材不只在歌曲的创作上,在其他音乐创作中也运用了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听辨主题A是用什么乐器演奏。
4、通过对主题A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并提问主题重复几次?用什么乐器演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展现俄罗斯人民深沉柔情的一面。
5、《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采用双主题变奏而成,引导学生听B主题。
6、B主题的听辨与分析。
感受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舞蹈性,总结俄罗斯舞蹈的特点和技巧。
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
鉴赏B主题,提问主题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展现俄罗斯人民活泼乐观的性格。
7、鉴赏A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提问有什么变化?描绘什么样的场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变化三次,预示庄严、神圣的仪式正式开始。
8、鉴赏B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提问有什么变化?描绘什么样的场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展示人们用热烈的舞蹈祝福新人,呈现一副热闹的场面。
9、引子。
欣赏引子,简短、饱满有力的演奏拉开全曲的序幕。
10、完整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视频)11、总结。
格林卡用本土的音乐和西方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开辟了俄罗斯音乐的创作道路,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并了解音乐家——强力集团。
三、拓展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再次感受俄罗斯音乐。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教案主题: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使学生了解俄罗斯的传统服饰和美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俄罗斯的视频,引导学生对俄罗斯产生兴趣。
2.教师用地图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3.教师用图片展示俄罗斯的历史名胜和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
二、核心活动:1. 教师用图片展示俄罗斯的传统服饰,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服饰文化。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俄罗斯的传统服饰和中国的传统服饰有何区别。
3.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学习制作俄罗斯传统美食(如饺子和地瓜煎饼等),并分组进行制作。
三、展示活动: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制作的俄罗斯传统美食,并介绍制作过程和口感。
2.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俄罗斯传统服饰秀,展示自己穿着俄罗斯传统服饰的形象和姿势。
四、总结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俄罗斯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 学生逐一发言,分享自己在制作俄罗斯传统美食和穿着传统服饰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评价和肯定。
2. 学生通过展示和发言,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和艺术,比如俄罗斯的芭蕾舞和音乐等。
2. 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或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俄罗斯的印象和想法。
教学资源:1. 录制好的关于俄罗斯的视频。
2. 地图、图片等视觉教具。
3. 俄罗斯传统服饰和传统美食的相关图片和材料。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产生、格林卡的贡献、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元素。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能够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色,通过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学会如何去分析、欣赏交响曲。
3、感情目标:通过本作品的鉴赏,感受俄罗斯特有的民族风格,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民族性格;了解要发扬一个民族的音乐需要了解的是它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牌,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教学难点:鉴赏交响曲、体会俄罗斯人民性格中豪放热烈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示范、体验、启发、听辨等教学用具: 钢琴、手风琴、多媒体教学环节一、导入教师演奏《贝加尔湖畔》二、1.通过两首风格不同的民歌的欣赏感受俄罗斯人民性格中的两面性,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对比埋下伏笔。
2、介绍,.《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产生的背景三、鉴赏作品(一)初步聆听,感受作品的基本风格(二)通过对主题A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1、听主题A的旋律2、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旋律,感受风格3、通过听辨环节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4、描述A旋律呈现的画面,呈现俄罗斯人民深情的一面。
(三)分析主题B旋律的舞蹈性1、聆听旋律2、教师用琴声带领学生感受舞蹈性的节奏3、欣赏俄罗斯民间舞蹈,感受里面蕴含的舞蹈成分4、教师示范踢踏舞蹈的小组和5、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四)感受俄罗斯音阶的特点1、听辨格林卡对主题B的改编2、寻找旋律中的特点3、呈现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音阶4、教师演奏钢琴曲《夜莺》、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音阶的特点。
(五)总结《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总结作品的创作特点、地位、影响2、完整欣赏全曲四、拓展:欣赏手风琴作品《俄罗斯幻想曲》—通过教师亲自演奏具有现代元素的作品,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体验俄罗斯音乐。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小学、初中的音乐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有一定的音乐方面的互动。
2023年《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

2023年《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2023年《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1__月,我参加了__市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我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荣获高中音乐学科一等奖。
欣喜之余,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我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间。
一、教学设计思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10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一节课。
课本选取了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虑到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欣赏穆索尔斯基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和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通过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通过聆听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幽默、欢快的音乐情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深刻寓义,对“强力集团”有初步认识。
重点欣赏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熟悉乐曲两个性格鲜明的音乐主题,通过聆听及体验活动,理解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民间音乐;并能用抒情、悠扬的声音演唱主题一,能伴着主题二的旋律感受简单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突破难点。
整节课通过主题对比聆听、学唱主题及感受舞蹈动作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层层推进。
二、教学片段实录。
1、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简介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是俄国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乐作品。
2、主题对比聆听。
(1)主题一:旋律来自俄罗斯一首民间婚礼歌《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
①欣赏并思考这一主题的节拍、速度、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课件出示这一主题的乐谱)。
②学生回答:节拍:3/4拍;速度:缓慢;音乐情绪:悠长、抒情、歌唱性。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俄罗斯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主要教学设计思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10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一节课。
课本选取了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虑到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在中国影响较深的俄罗斯民歌以及芭蕾舞等的音乐鉴赏课。
通过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及中国歌曲中的俄罗斯音乐风格特征的特点。
设计好了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这节课的结构,我认为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关键。
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成功课堂教学之保障。
通过欣赏芭蕾舞《四小天鹅》,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舞蹈幽默、欢快的音乐情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的深刻寓义,感受简单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突破难点。
学唱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精美的图片,加上悠扬、经典的旋律,学生被带入到俄罗斯民间风情中,引导学习感受、理解本课主题。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作品以人民生活为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风格特征。
在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时,我采用了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不足之处是没有进一步让学生体验俄罗斯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不够,下次课堂一定引起重视。
洛阳市第四中学
杜晓璐
2018年6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与舞蹈听课点评
任课教师:高一七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播放:伏尔加河纤夫曲,同学们体验音乐的情绪什么样的,导入苏联时期音乐的特
点
二、教学过程
(一)歌曲《喀秋莎》赏析
1、观看苏联时期电影片段
2、歌曲《喀秋莎》电影版本,发掘这首歌曲的时代意义
3、复听《喀秋莎》分析音乐作品本身特点
4、学唱
学生进行发声练习
5、苏联歌曲传唱至今为什么?
(二)、俄罗斯的舞蹈
1、俄罗斯的民间舞蹈
环节:欣赏民间舞片段——教师示范舞蹈——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学跳两个八拍)民间
舞
2、《四小天鹅舞曲》
环节:教师介绍芭蕾舞起源特点;欣赏芭蕾舞《四小天鹅舞曲》;学习芭蕾手位;学生
实践:分小组学跳《四小天鹅舞曲》
课后评语:
任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充满美感、富有文化气息、教学效果明显的音乐课。
这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环节的把握是成功的。
1、这节课对音乐内容的定位是准确的。
选取了学生熟悉并典型的俄罗斯歌舞,在教学中教师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为线索,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引领学生在音乐中抒发情感、感受人文、探索音乐,这说明教师清晰的认识到了基础教育的主体——即学生,课程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感知音乐、体验和探究、音乐实践等综合能力。
而对音乐课程定位准确,使教学目标能够依照三个纬度设计的要求,直接指向教学的各种行为和各个环节。
2、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看到了教学的各种要素构建起了立体丰满的教学模型。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教学的线条,即以音乐人文为贯穿的横向线条和以音乐知识技能为渗透的数个纵向线条。
如横向的“国家”、“地理”、“民族”等,这条人文线索是清晰的;而纵向的音乐要素、作曲家介绍、作品背景常识、歌唱技能、舞蹈学习等等,多条纵线形成了一个纵面。
我们看到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德育作为支撑,通过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这就是生命教育;在音乐中让学生感受到俄罗斯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教学内容中涵盖了声乐、舞蹈等多部音乐作品,满足了教学目标对于素材容量的主要需求。
3、充分发挥教师的音乐技能,引领学生多方位开掘音乐体验。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任老师在音乐的技能方面综合能力强,这些技能为引领学生体验音乐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