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俄罗斯风情——荒山之夜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
高中音乐_张少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山之夜》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学习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知识,介绍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及“强力集团”。
(2)通过欣赏《荒山之夜》,让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荒山之夜》,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聆听、分析、感受和实践,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诸多音乐要素在乐曲中塑造的不同形象,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曲家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更进一步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时代意义,由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分析】:《荒山之夜》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第二十节的内容《俄罗斯民族风情》,有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课时欣赏的是《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根据神话故事创作的交响音画,这部作品和《卡》都有其精神内核,就是体现了作者对民族以及民族音乐的深深的热爱和俄罗斯人对于困难必胜的信念。
这是首单乐章的标题性乐曲,有叙事和描绘的特点,结构自由,接近于音画或散漫的变奏曲,原名为“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由作者题献巴拉基列夫。
里姆斯基在他修订和配器的这份总谱冠上了下面一段简单的提纲:“地府里神怪的声音——冥界精灵上场,魔鬼本人继之——礼赞魔鬼,黑弥撒——安息日狂欢——高峰时分,远处响起村里教堂的钟声,精怪四散溃逃——黎明来到。
”从这段说明中可以看出,这里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出场,还有各种不同的场面转换,有形象,有情节,而且都表现得相当鲜明、生动。
作品三个主题。
主题一: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
乐曲开始时小提琴的一些上下回旋的音型结合着木管乐器的滑奏式动机,提供了一个狂风劲吹、阴森可怖的背景,这就是从地底下涌出来的那种像漩涡般翻滚的声响和那些精灵的怪声怪叫。
主题二:群魔的出场,为黑暗之神——车尔诺波库登场作了渲染,狂欢进入了癫狂阶段。
在这粗暴的喧嚣声中,黑暗之神出现了——由三个长号和一个大号齐奏奏出的这个主题,具有一种威慑的强力,两次在不同调上(第二次升高半音)呈现,更加强了它的威势和戏剧性效果。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欧洲风情》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欧洲风情》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俄罗斯民间音乐感兴趣,能够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2.能够感受、体验《伏尔加船夫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说出歌曲所表现的意境3.分辨男低音音色4.了解民歌中的劳动号子5.能够参与音乐活动中的即兴表演教学重、难点:体验感受俄罗斯音乐情绪,总结出乐曲所揭示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三首好听的歌曲片段(《灯光》、《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同时思考:1. 这三首歌曲出自哪个国家?(俄罗斯)2.歌曲的情绪有什么特点?音乐色彩是黯淡的还是明亮的?黯淡的。
这种忧郁、黯淡的音乐曲调属于大调式还是小调式?二、新课(连接)(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俄罗斯,感受其地域特有的音乐风格。
同学们知不知道俄罗斯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什么?(伏尔加河)1.出示伏尔加河的风光图片,老师介绍2.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伏尔加河纤夫生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由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创作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纤夫》提问:这幅作品的色彩是怎样的?主要描绘的是人还是景?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3.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也曾经写过一首表现俄罗斯纤夫的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一遍。
通过绘画和诗歌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伏尔加河上纤夫的生活,那么音乐又是如何表现这个时代背景下伏尔加河纤夫的生活呢?4.下面,我们就来聆听一首歌曲—《伏尔加船夫曲》,请同学带着下面两个问题用心聆听A:歌曲的情绪B: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原唱是由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演唱的。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演唱者5.下面,老师范唱这首歌曲的一部分,请同学们听一听,老师演唱过程中重复最多的那段旋律是什么?教师简介劳动号子:我国民歌中有这种伴随劳动而歌唱并直接为劳动服务的歌曲,我们将这类体裁的歌曲称为劳动号子。
《伏尔加船夫曲》就是类似于我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
而且音乐自始自终贯穿着劳动号子动机。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王秀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音乐问卷综合数据:总人数:662 是否喜爱音乐爱听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外国民歌中国歌剧西洋管弦乐曲人数652 595 101 43 122 30 82 122百分比98.5% 90% 15.3% 6.5% 18.5% 4.5% 12.4% 5.43%从表(一)分析可以看出:(1)、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
(2)、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
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
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
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主题: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一)熟悉两个主题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荒山之夜》,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2、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及相关的音乐知识。
3、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尝试用探究的方式深刻理解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卡玛林斯卡亚》两个不同的音乐主题。
难点: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将欣赏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重点曲目,浏览性的聆听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教学资源建议】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为核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运用绘画、语言表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
1、你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了吗?
2、通过学生预留作业的完成,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全面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
3、通过探讨题:(在同一首作品中出现了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主题旋律,你认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他为了表现什么?),让学生善于思考和表述自己的观点。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熟悉《卡》的音乐主题;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作品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此曲于1848年在华沙写成。
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
两个主题不论体裁或性格都迥然相异:一个悠长、抒情、缓慢而略带哀伤感;另一个欢乐、活跃而快速。
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足以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体现了他们性格的典型特征。
《卡》曲是用两重变奏曲式写成,即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
引子,简短饱满而有力,取材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三个变奏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婚礼歌。
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的深沉和悲痛方面主题一 1 = F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中速 3/4 (曲谱略)第一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变奏加进弦乐器;第三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合奏(好象合唱加入)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13个变奏。
主题二 1 = D 《卡玛林斯卡亚》快板 2/4 (曲谱略)第二主题取材于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变奏手法除了衬腔复调之外,还广泛运用了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围绕主题装饰加花的变奏手法。
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有三个,宣告喜宴开始,速度、节拍、调性、情绪发生显著变化,展示宴饮欢舞场面。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

第20节俄罗斯民族风情人音版高中音乐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王秀
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
音乐问卷综合数据:
总人数:662是否喜爱音乐爱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欣赏【课题】第十单元俄罗斯民族风情
——荒山之夜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测试学科:音乐
姓名:胡雪英
第十单元俄罗斯民族风情
——荒山之夜
【教学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设计“荒山之夜”这一课时,以现代高中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切入点渗透具有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力图通过用聆听、分析、探讨、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的俄罗斯民族乐派风格特征,并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理解多元文化这四个基本理念,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荒山之夜》,让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及拓展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
二、通过《荒山之夜》的分析作品表现手法及各种配器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对比我国民族音乐的方法,间接促进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与喜爱。
【教学重点】
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风情
【教学难点】
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讲解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音乐、影视片段、课件。
【教学内容】
一、聆听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二、《荒山之夜》作品分析:
1.作品结构介绍:三个主题。
主题一: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
主题二: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
主题三: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
2.了解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3.《荒山之夜》表达出作曲家什么样的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我认为教学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根本的能力素质。
这一能力素质的显现在教师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阻止好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作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1.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
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3.成为课堂活动的合作者;4.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荒山之夜》的MP3,初步感受、
体验此作品。
二、提问:
欣赏《荒山之夜》并思考三个主题音乐的情绪变化,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三、聆听(边听边讲解)
1. 三大画面:
画面一:乐曲开始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引领弦乐组以极低的音量演奏的急速三连音,起初声音微弱随后迅速提高,在弦乐飞速的行进后,木管、铜管乐器组先后加入,不协和的小二、增四、大七度以及复音程等多次出现,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
画面二: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所做的铺垫,长号与大号在低音声部的齐奏演绎出威严而低沉的旋律。
这是一个具有宣叙调一样悠长的旋律线条。
在这一旋律出现后,马上出现乐队齐奏,并升高半音模仿前段旋律,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
乐曲逐渐加强力度,并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乐曲到达激烈的高潮,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仿佛一个个幽灵在空中飞舞、骑着扫帚的女巫呼啸而过……
画面三: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牧歌一样的旋律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这段纯朴的旋律与前面戏剧性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乐曲也在这样的平静安宁中结束。
四、再听一遍作品,根据作品的情绪变化把画面串连起来。
五、让学生根据以上串联起来的画面编写故事。
六、让个别学生分享个人编写出来的故事。
七、提问:
问:分析完作品了,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部作品是哪位作曲家写的呢?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的呢?这部作品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八、解答以上问题:
1.穆索尔斯基生平:穆索尔斯基出生于1839年,他是俄国民族乐派著名组织“强力集团”里的一员,也是创作作品较多的一位。
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等。
2.《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在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兴起后,俄国民族乐派利用本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响乐画。
3.在《荒山之夜》中,穆索尔斯基通过梦境与现实、鬼魅与人世、寒夜与黎明的鲜明对照,表达出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管弦乐曲所充分着墨的群妖狂欢场面,不过是对美好世俗生活的一个强烈的反衬而已。
九、最后,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课有更深刻的印象。
播放动画《荒山之夜》,又名: Night on Bald Mountain 。
1.动画片介绍法国导演: Alexander Alexeieff / Claire Parker 根据《荒山之夜》这个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一部动画《荒山之夜》,又名: Night on Bald Mountain 。
上映日期: 1933 语
言: 法语2006年6月在Annecy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评选出的“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第七名。
2.播放动画片《荒山之夜》。
十、课后作业
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了俄罗斯音乐,使俄罗斯民族乐派有了东方魅力的国际影响,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一些具有神话背景的中国音乐作品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