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讲述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越剧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国际文化交 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和理解。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产业 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有助于推动 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05
越剧的传播与影响
越剧在国内的传播与影响
起源与发展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进入繁荣时 期,不仅在浙江地区广为流传, 还逐渐走向全国和海外。
越剧的代表作品
《红楼梦》
越剧版本的《红楼梦》是越剧的经典 之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代表作之 一。Fra bibliotek《西厢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 剧的另一经典之作,讲述了梁山伯与 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越剧版本的《西厢记》也是经典之作 ,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服饰特色
01
服饰华丽
越剧的服饰非常华丽,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演员的服饰多采用丝绸、
锦缎等高档面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02
服饰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越剧的服饰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能够展现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例如,
贵族角色的服饰通常华丽、高贵;平民角色的服饰则简朴、自然。
03
服饰与剧情相呼应
越剧的服饰与剧情相呼应,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觉享受。例如,在
地域特色
越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唱为主,融合了说、念、做、打、舞 等多种表演形式。
经典剧目
越剧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厢记》等,深受观众 喜爱。
越剧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 2
国际化进程
越剧在20世纪初开始走出国门,逐渐在国际舞台 上崭露头角。
越剧发言稿

越剧发言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演出一场精彩绝伦的越剧。
首先,我代表全体演员向大家献上最诚挚的问候和感谢!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浓郁的地方特色、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越剧有着丰富的剧目,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代题材等多个领域,每个剧目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演绎的是一部经典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部上承古典传统、下接现代审美的作品。
剧中讲述了一个千古绝恋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情感与艺术之美。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我们的演员们。
他们是我们剧团中最优秀的演员,他们经过多年的培训和实践,对越剧的表演、唱腔都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们用心挖掘每个角色的个性和沉积在剧中的情感,力求让每个观众都能够在他们的表演中找到共鸣。
同时,我们剧团还配备了一流的舞美团队和音乐团队。
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舞美布景和灯光效果,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而有气氛的舞台。
音乐团队则通过精湛的演奏和合唱,为剧情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我们相信,这些精心筹备的元素,会让观众们沉浸在故事情节和艺术氛围中,获得难忘的观剧体验。
《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是一部具有民间色彩的戏曲,透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剧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真挚,触动了人们对爱情、友情、家庭、道义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在这部戏中,我们将看到两个年轻人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了爱情而不惜一切。
他们之间的爱情纯真而坚定,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激情。
他们为了保护爱情,不惜抵抗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终于在一起。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们的爱情无法圆满,最终以悲剧收场。
这部戏以其伤感情结和思想意义而成为经典。
在越剧中,唱腔是一大特色。
越剧唱腔独具魅力,以其含蓄细腻、婉转动听的风格深受演员和观众的喜爱。
我们的演员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越剧的唱腔技巧,并在今天的演出中将其展示给大家。
关于越剧的介绍

关于越剧的介绍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浙江省的绍兴市。
它是浙江省
戏曲的代表,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的演员以女性为主,
以其婉转、清丽、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越剧的音乐风格以越调为基础,以婉转悠扬的唱腔为主,伴以各
种乐器演奏,如琵琶、二胡、梆子等。
越剧的表演特色是以“唱念做打”为主,讲究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在身段、腔调等方
面则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越剧常常描绘明清时期的宫廷、江南水乡的生活、历史传奇等题材,其剧目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红楼梦》、《霸王别姬》等,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针对现代观众的需求,越剧也不断进
行改编和创新,引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如时装、舞美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越剧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现代社会接轨,成为一种富有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越剧发言稿

越剧发言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越剧”。
越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起源于浙江和上海一带,深受人们喜爱。
越剧追溯至上世纪初,其独特的唱腔、形体语言和戏曲功底使其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越剧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越剧的历史。
越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
当时,受到京剧、评剧和昆曲等其他剧种的影响,地方戏剧的发展非常迅速。
越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了。
它最初是由许多艺人汇聚在上海组成的,这些艺人来自浙江、江苏等地,他们将自己的地方戏剧传统与其他剧种相结合,并创造出了越剧的独特风格。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越剧的独特特点。
首先,越剧的唱腔以“柔美”、“绵细”为特点,它采用了浙江地方方言的发音方式,使演唱更加生动。
其次,越剧的表演形式注重留白和情感表达,演员通过优雅的动作、精巧的舞姿和细腻的表情来传递情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感受。
此外,越剧注重剧情的精准和协调,通过虚实结合、快慢对比的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以上的特点外,越剧还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越剧保护、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它通过剧中角色的造型、服装、配乐、道具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的风俗、历史和文化。
同时,越剧的剧本和演出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现实问题,它使观众反思社会,关注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尊敬的评委和亲爱的观众们,越剧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戏剧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表演技巧,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了越剧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希望通过这个演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越剧,让这一珍贵的传统艺术得到保护和传承。
谢谢大家!。
越剧观后感

越剧观后感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广受观众喜爱。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越剧表演,感受颇深,以下是我对这场越剧的观后感。
这场越剧的舞台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台布置古朴典雅,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演员们的服饰华丽多彩,与角色的身份相得益彰。
灯光和音效的配合也恰到好处,营造出了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这些细节之处的设计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越剧的独特魅力。
越剧的语言和唱腔非常优美动听。
在表演中,演员们的唱腔抑扬顿挫,声音柔和且富有感情,让我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韵律之美。
同时,演员们的台词也十分生动有力,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表演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越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剧情方面,这场越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家族荣誉的故事。
剧情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让人不禁为剧中人物的经历和命运感到担忧和感慨。
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剧情的魅力。
除了剧情和表演之外,我还对越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越剧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它是由民间曲艺逐渐发展而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越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也成就了它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越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观看这场越剧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了越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越剧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同时,越剧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总之,这次观看越剧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越剧的舞台设计、表演技巧、语言唱腔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越剧演讲稿

越剧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越剧。
越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省的嵊州、绍兴一带,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首先,我们来谈谈越剧的历史渊源。
越剧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浙江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音乐形式。
它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戏曲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越剧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婀娜多姿,被誉为“东方歌剧”。
其次,越剧在表演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越剧以女性演员为主,她们要求唱、念、做、打全方位的表演,所以越剧也被称为“四技皆备”的戏曲。
越剧的表演注重细腻、婉转,讲究唱腔的抑扬顿挫,舞台动作的婀娜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越剧的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魅力。
再者,越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历史传说、现代题材等。
越剧《红楼梦》、《牡丹亭》、《雷峰塔》等经典剧目,都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剧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也积极吸收了现代文化元素,使其在不断发展中保持生机。
最后,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
越剧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
越剧的表演艺术和文化内涵,正逐渐被世界所了解和认可。
总的来说,越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越剧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瑰宝继续闪耀光芒,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越剧,是中国戏曲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源于中国浙江省的绍兴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越剧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一、越剧的特点1.优美的旋律和唱腔越剧以腔调婉转动听、正音清朗而著称。
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婉转,常常被人们形容为“欢快、抑扬顿挫”。
越剧的唱腔有特定的韵律节奏和方言语调,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2.精湛的表演技艺越剧是一种注重形体和表演的戏曲剧种,它有着精湛的表演技艺。
在表演中,演员们需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达到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3.追求真实性的表演方式越剧表演时注重真实感和细腻的表演,演员在表演中尽可能地去表现角色的真实情感,使得角色具有更加真实鲜活的人性。
同时,越剧的服化和舞台设计也都力求真实和精致。
4.故事情节感人动人越剧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女性为主角,表现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况味。
它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感人,常常让人流连忘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越剧的发展越剧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推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1.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近年来,不少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为越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些演员身体素质优秀,表演技艺高超,对于越剧的传承和创新都做出了贡献。
2.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也为越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现代化的舞台设计,让越剧的表演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越剧舞台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则让越剧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3.新颖的创新元素的运用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越剧还在不断地尝试创新。
演出内容不仅有传统的经典曲目,也多了一些新颖的元素,比如现代音乐的运用、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等,让观众在欣赏越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对越剧的影响。
4.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成功的走红。
介绍中国的戏曲-越剧作文800字(精选5篇)

介绍中国的戏曲-越剧作文800字(精选5篇)介绍中国的戏曲-越剧作文800字(精选5篇)导语: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下面是介绍中国的戏曲——越剧作文800字,欢迎参考。
介绍中国的戏曲-越剧作文800字篇1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
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
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
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
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着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 新中国的成立之于越剧,恰似 广阔草原之于良驹。而以周恩来为 代表的共和国领导人之于优秀越剧 演员,又如伯乐之于千里马。仅在 1949年这一年里,就有好些史实值 得越剧史研究者重重地写上一笔: 是年7月,邓颖超在许广平陪同 下代表周恩来副主席看望和慰问袁 雪芬,并观赏了《祥林嫂》等节目 的演出。
PPT制作:沈利斌
越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嵊县(今浙江嵊州)的“落 地唱书”。从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向外拓展,受到了 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华梨园中的奇 葩。2006年,她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经过百年的繁衍流变、融合沉淀而凝聚成的越剧艺 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成为长三角一个地 域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动人的文化魅力。
越剧十姐妹合影
《山河恋》剧照
“越剧十姐妹”,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 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
3、变革期:新文艺运动的认同 越剧的繁荣固然得益于市民文化的注入,而越剧 的持续繁荣则取决于她在刚获得市民文化推重之时即 起步进行改革。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 越剧进行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编导有于 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 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 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了改革之路。
丁小蛙
由袁雪芬创立。工花旦。在越剧唱腔艺术发 展史上,袁雪芬是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袁派的特点: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 蓄,韵味醇厚,声情并茂。 流派传人:筱水招、朱东韵、陶琪、华怡青、 方亚芬,李沛婕等。
名段欣赏:《西厢记》琴心(方亚芬)
方亚芬
由傅全香创立。工花旦。傅派是越剧花旦唱 腔中的重要流派。 傅派的特点: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 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 动之以情的魅力。 流派传人:薛莺、张金月、胡佩娣、张腊娇、 洪芬飞、陈岚、何英、陈颖、陈飞、颜佳、陈艺、 裘丹莉、董鉴鸿等。 名段欣赏:《白蛇传》西湖山水还依旧(何英)
陈辉玲
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 戚派的特点: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 腔不多,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 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 流派传人:朱祝芬、周雅琴、傅幸文、王杭 娟、王毓梅、朱蔺、余福英、邹红、金静、周美 姣、徐洁明、钱丽文、戚继仙等。 名段欣赏:《白蛇传》断桥(金静)
邓颖超、袁雪芬、周恩来
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 8月3日,袁雪芬作为影剧 界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届各界人 民代表会议;9月21日,袁雪芬 作为特邀代表(戏曲界的其他特 邀代表是梅兰芳、周信芳、程砚 秋等三位名扬全国的京剧大师) 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期间受到周恩来接见,会前 在邓颖超的引见下拜会了毛泽 东……
茅威涛
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她的嗓音实、声宏 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 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 范派的特点: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 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 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 陈雪萍、江瑶、章瑞虹、韩婷婷、孟科娟、方雪 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筱明珠。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其重要征象有二: 其一是在不断向那些占领上海舞台的剧种学习的 过程中,小歌班逐渐捉摸到了上海市民的审美心理和 艺术情趣,逐渐形成了最初的为都市观众所喜闻乐见 的表演程式; 其二则更具意义,小歌班上演的《碧玉簪》和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所涉及的妇女地位和婚姻 制度问题,与方兴未艾的“五四”运动的脉搏相契合, 跟席卷上海滩的新文化思潮的热点相一致。
金 静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 当时,嵊州剡江两岸农村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同 时清政府的苛捐杂税繁重,使嵊州农村经济破产,民 不聊生,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在这样特定历史条件 下,于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前后,部分青年农民用 民间曲艺作为谋生手段,赖以生存。越剧的“母 亲”——落地唱书产生了。 “落地唱书”经过几十年 的孕育发展后瓜熟蒂落,越 剧由此诞生。当时群众和艺 人取名“小歌文书班”,简 称为“小歌班”。
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 金其炳自有艺徒后,歌唱有了帮手,便根据佛曲、 山小调的格式,自己填词任意歌唱。又按“箫经”中 “四工合上尺”五个字或佛曲中的“阿弥陀佛”作尾 声衬字,叫艺徒帮腔,如此便形成有领唱、有帮腔的 样式,气势较前雄壮,大大激励了演唱者情绪。因为 这种曲调以“四工合上尺”为衬字,大家就叫“四工 合调”。 从1851年前后金其炳等人的田头歌唱到被人们邀 到台门、天井中演唱的十多年时间里,被称为“落地 唱书”的前身——田头歌唱。到1863年前后,田头歌 唱发展成沿门唱书,即沿门挨户卖唱。
何 英
由王文娟创立。工花旦。她以善于表演人物 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 王派的特点:具有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 意真切的风格。 流派传人:钱爱玉、周云娟、舒锦霞、单仰 萍、洪瑛、俞建华、何炯华、王志萍、李敏、陈 晓红、王桂萍、陈萍、宓永仙、夏艺奕等。 名段欣赏:《孟丽君》见玉像(单仰萍)
单仰萍
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流派中最年 轻的流派。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 高音”的美誉。 吕派的特点: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袁派 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 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素英、黄依 群、赵海英、张咏梅等。 名段欣赏:《打金枝》头戴珠冠压鬓齐(陈辉玲)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上海成为女子越剧中心,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市民文化上流层面盛行捧风的结果。越剧女演员中 最有名的莫过于越剧十姐妹。 当时上海金融界、工商界、娱乐界和新闻界的名 人多为宁波、绍兴一带移民,他们喜欢越剧。 上海无可争议地成了越剧的殿堂。在汲取了大量 含有多元文化因素的上海市民文化营养之后,越剧原 先的越地农村文化的区域属性已被大大突破,茁长为 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沪为基地的吴越文化圈的一个 特色品牌。
钱惠丽
由陆锦花创立。她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 生。 陆派的特点:演唱不尚华丽、不喜雕琢、朴 实清丽、自然流畅。 流派传人:曹银娣、许杰、黄慧、廖琪瑛、 夏赛丽、张宇峰、徐标新、裘巧芳等。 名段欣赏:《双珠凤》兴冲冲奉命把花送(徐标新)
徐标新
由毕春芳创立。她擅长演喜剧,她吸收了范 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会贯 通自成一格。 毕派的特点: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 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 流派传人:杨文蔚、丁小蛙、丁莲芳、孙建 红、毕继芳、徐宁生、阮建绒、李晓旭、杨童华、 徐文芳、戚小红等。 名段欣赏:《血手印》法场(丁小蛙)
当时的小歌班演员合影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据《越剧志》记载,越剧的流传区域多达16个省 (市)、自治区,且特别活跃于北京、上海、杭州、 南京、重庆、香港等一些文化发达的都市。这恐怕跟 越剧当初在上海滩的文化圈里几经摔打密切相关。 1917年、1918年和1919年,嵊县的小歌班三度赴 沪献演均告失败。但到了1920年,小歌班第四次进军 上海终于引起轰动。分析成功的原因,归根到底当是 小歌班一头扎进了市民文化圈的怀抱,且屡踣屡起, 义无反顾的缘故。
《碧玉簪》剧照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获得市民文化认同之后,小歌班在上海著名的娱 乐场所“大世界”有了一席之地,并于1921年在《申 报》刊出广告,自行命名“绍兴文戏”。后来上海的 报刊和广告将“绍兴文戏”改称“越剧”,那是在女 班绍兴文戏声名鹊起之际。女子演戏本是当时上海娱 乐业的时尚,但“绍兴文戏”的女班却是屡遭磨难而 后成的。到了1939年9月,上海几乎云集了所有著名 的女演员,全市有13个演女子越剧的剧场,1941年下 半年竟猛增至36处之多。
3、变革期:新文艺运动的认同 “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 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 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 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 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9月,周 恩来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 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 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 到越剧界担任编导。
饰演梁山伯的范瑞娟与喜剧 大师卓别林在日内瓦
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
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 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 浙江和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 演员。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 陈颖、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 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声海 内外。 中青年越剧表演艺术家: 从此,国外艺术界对中国戏 (上排左起)方亚芬、赵志刚、陈 曲的了解不再仅仅限于京剧,越 飞、王君安、李敏 剧也成了国际舞台上华夏文化的 (下排左起)徐铭、吴素英、张琳、 谢群英、孙伟娟 一个形象大使而博得青睐和掌声。
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
1954年,彩色电影越剧《梁山 伯与祝英台》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 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 奖”。同年,周恩来总理在 日内瓦拿这部电影招待世界各国 250多名记者,博得了国际友人的 交口赞誉。卓别林看了《梁祝》后 情绪激动,潜然泪下。 1955年,上海越剧院到前民主 德国、前苏联多座城市演出,一路 受到热情欢迎。
名段欣赏:《宝莲灯》对月思家(章瑞虹)
章瑞虹
由徐玉兰创立。工小生。吸收了绍剧粗犷悲 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 剧早期小生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 徐派的特点: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 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 流派传人:金美芳、刘觉、汪秀月、钱惠丽、 邵雁、陈娜君、郑国凤、张小君、周伟君、刘志 霞、杨婷娜。 名段欣赏:《红楼梦》金玉良缘(钱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