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教学资料》第9章 蕨类植物

合集下载

植物学实验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植物学实验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藓 的 孢 蒴 上 的 蒴 帽
• 葫芦藓成熟孢子体孢蒴
• 葫芦藓孢蒴蒴齿
葫 芦 藓 孢 子 萌 发 形 成 的
原 丝 体 、 芽 体 及 假 根
藓纲其它代表
• 镰叶泥炭藓
波 叶 提 灯



• 大叶藓
万 年

真藓生活史
苔纲的代表种类
▪ 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L.)
楔叶亚门孢子囊长筒形,5~10枚生孢子叶(孢 囊柄)六角形盘状体的下面
成 熟 孢孢 子子 绿叶 色底 面 及 顶 面
孢子叶切面观
成熟孢子
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
真蕨亚门的主要分类特征
▪ 除树蕨外,孢子体仅具根状茎 ▪ 大型叶,具各式脉序 ▪ 幼叶拳卷 ▪ 孢子囊聚集成囊群生孢子叶背面或背缘,多
• 地钱配子体的背腹面
• 地钱配子体剖面观
• 具生殖托的地钱雌雄配子体
• 地钱雄生殖托雌纵剖面
• 地钱精子器
地 钱 雌 生 殖 托 纵 剖 面
• 地钱颈卵器
地 钱 成 熟 孢 子 体
孢 蒴 切 面 局 部
地 钱 胞 芽
地钱生活史
毛 地 钱 的 成 熟 孢 子 体
• 蛇苔雄配子体
3.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无根,具根状茎、气生茎, 叶鳞片状,2-3个孢子囊聚生,孢子同形。
4.楔叶亚门(Sphenophytina):具根状茎、气生茎,茎具 明显的节,叶轮生成鞘状,孢子囊生于胞囊柄上。
5.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大型叶,茎多为根状茎,孢 子囊生于孢子叶的边缘、背面或特化的孢子叶上,聚成各种形 状的孢子囊群。配子体多为背腹性的叶状体。

《蕨类植物》PPT课件

《蕨类植物》PPT课件

HO
O
OH O
O
HO
O
扁柏双黄酮 OH O
HO
O
OH
OH O RO
O
OH
OH
O
R=CH3 苏铁双黄酮 R=H 穗花穗双黄酮
21
分类学研究
苏铁目与银杏目在植物体型、结构上有许 多共同之处,复叶、木质部有分泌腔、胚 珠生长等
苏铁目与银杏目的化学成分也有相似之处, 含有双黄酮,苏铁种子含有苏铁毒苷偶氮 化合物,银杏种子含有氰苷
石松目中国产2科:石松科和石杉科 两科区别 石松科:茎短而直立或上升,有规律地一至多回等
位二叉分枝,孢子囊生于营养叶的腋内,通常不 成明显的穗状序,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 石杉科:茎长而水平匍匐,孢子囊集生于枝顶成明 显的穗状序,孢子叶与营养叶不同形,不为绿色 药用植物:石松(伸筋草),垂穗石松(灯笼草)
本科全球仅1属9种,我国有7种3变种 三尖衫植物茎皮、枝、叶、根、种子中含有多种
生物碱,其中三尖衫酯碱和高三尖酯碱为抗癌有 效成分,是我国首创推荐应用于临床的抗白血病 药
35
红豆杉纲-三尖衫目-三尖衫科
化学研究 主要含有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 1、生物碱 已确定结构的三尖衫生物碱有28种,根据结
N
O
H
lycopodine
12
化学分类研究
2.石衫属和马尾衫属共有成分较多,主要含 有石衫碱甲、石衫碱乙,化学成分具有相 似性,结合形态分类及孢粉形态,归属同 一科是合适的
3.石松科各属植物的相同成分较多,这些类 群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13
卷柏目
卷柏属于1805年建立,隶属于石松科,1807年建 立了卷柏科,使卷柏属从石松科分离出来
二氢黄酮类在蕨类植物中普遍存在,常见 的有山姜素、柚皮素等;甲基取代的有荚 果蕨素和杜鹃素等

药用植物学 蕨类植物门蕨类植物概述护理课件

药用植物学 蕨类植物门蕨类植物概述护理课件

苹科
01
苹科药用蕨类植物主要生长在淡 水或沼泽环境中,具有清热解毒 、利尿通淋等功效。
02
苹科植物以全草入药,常见的苹 科药用蕨类植物有苹、槐叶苹等 。
槐叶萍科
槐叶萍科药用蕨类植物主要分布于热 带和亚热带地区,以茎和叶入药,具 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作用。
常见的槐叶萍科药用蕨类植物有槐叶 萍、蜈蚣萍等。
定期进行除草、松土、修剪等田间管理,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 整洁和卫生。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识别
了解和掌握常见药用蕨类植物病虫害的症状和特点,以便及 时发现和处理。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 生和蔓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药用植物学 蕨类植物 门蕨类植物概述护理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蕨类植物概述 • 药用蕨类植物的种类 • 药用蕨类植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药用蕨类植物的采集与加工 • 药用蕨类植物的护理与种植技术
01
蕨类植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蕨类植物是一类具有维管束的植 物,属于高等植物中的一大类。
部分药用蕨类植物能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临床应用
感染性疾病
利用药用蕨类植物的抗菌消炎 作用,可辅助治疗呼吸道感染 、皮肤感染等常见感染性疾病

肿瘤治疗
在肿瘤化疗和放疗期间,患者 可适量使用含有抗肿瘤成分的 药用蕨类植物,以减轻副作用 和增强疗效。
肾脏疾病
对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肾脏疾病,可采用具有利尿消 肿作用的药用蕨类植物进行治 疗和调理。
长期使用
长期大量使用药用蕨类植物可能产生 一定的副作用,如肝肾损伤、胃肠道 不适等,需遵医嘱使用。

药用植物学课件(蕨类植物)

药用植物学课件(蕨类植物)

全草为活血化瘀药,活血 通经。
四 、 木 贼
( 笔 头 草 )
地上茎单一,直立,有节和节间之分,中 空,有纵棱20~30条,棱背上有2条疣状突起, 极粗糙。孢子叶穗生于茎顶,无柄,长圆形具 小尖头。全草能收敛止血,利尿,明目退翳
五、紫萁 叶丛生,二型,营养叶绿色,具开放性二叉分 枝叶脉,孢子叶小,黄褐色,狭线形,边缘生有大 量孢子囊,孢子绿色。
八、石韦
叶近二型, 远生,革质, 叶片披针形, 背面密被灰棕 色星状毛,叶 柄基部具关节。
孢子囊群紧密而整齐排列在侧脉间。 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治疗刀伤、烫伤等。
九、槲蕨
根状茎肉质,密生钻 状披针形有睫毛的鳞片; 叶二型,不育叶灰棕色, 革质;能育叶纸质。 根状茎作骨碎补用, 能补肾坚Βιβλιοθήκη 、活血止痛, 治跌打损伤,腰膝酸痛。
祛风湿,舒筋活络,利尿通经。
二、蛇足石杉(千 层塔) 为石松科, 肾形的孢子囊着 生于孢子叶腋, 成熟的孢子囊沿 一侧开裂, 孢子 叶扁平,叶缘呈 波纹状,具不规 则重锯齿。 全草能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三、卷柏
主茎直立, 通常单一,上部 多分枝而丛生, 莲座状。复叶斜 向上,不平行, 背叶斜展,长卵 圆形,孢子叶卵 状三角形,龙骨 状,锐尖头,四 列交互排队列。
二、蕨类植物孢子体
(一)根、茎、叶的分化 根为须根。 茎通常为根状茎,少数为地上茎。 叶根据起源及形态特征分为小型叶 和大型叶;根据功能又分为孢子叶和营 养叶。
蕨类的茎内维管系统 孢子体茎内维管系统形成的中柱 类型较为复杂,有原生中柱,管状 中柱、网状中柱和散状中柱。 网状中柱、真中柱和散状中柱 (最进化类型)
图15-5 中柱类型横切面图解 ⒈ ⒉ ⒊原生中柱 ⒈ 单中柱⒉星状中柱⒊编织中柱⒋外韧管状中柱

蕨类植物PPT教学课件

蕨类植物PPT教学课件
3 蕨类植物的一生依次是( B )
①产生精子和卵细胞②产生孢子 ③ 形成原叶体④形成胚⑤形成受精卵 A① ⑤②④ ③ B ② ③ ① ⑤ ④ C ③ ① ⑤ ②④ D ④⑤ ③ ① ②
二、填空题:
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主 要原因是其根茎叶里有(输导 ) 组织和(机械 )组织。
三、填图题:
复叶 叶柄
茎 根
1)说出图中1、 2、3、4的名 称:
2)许多蕨类 植物通过 ( 叶片)背面 边缘上生长的 孢子囊中的 ( 孢子 )进行 繁殖
返回
四、 动 动 脑筋 ?
课本第32页第1题和第2题
附媒体材料 1
附媒体材料2
附媒体材料3
附媒体材料4
➢冬天几乎见不到苍蝇、蚊 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 节蚊、蝇就多了起来?
具根茎叶分化
2、蕨---------- 生长在森林和山林阴湿环境中,
具有根茎叶分化
思考:铁线蕨 、肾蕨、 蕨等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植株具有真正的根茎叶,不 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靠 孢子繁殖后代。
2、
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 境中。
返回
五、蕨类植物经济价值
1. 有些可供观赏 2. 有些可供药用 3. 有些可作绿肥,饲料或供食用 4. 古代蕨类植物形成煤
针对本节内容,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 学进行交流并互相评价。
练习
➢列表比较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 家蚕 有性生殖,发 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
育为变态发育 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 不同,为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经过卵、若虫、和成虫 蝗虫 有性生殖,发 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

《植物学教学资料》第9章蕨类植物

《植物学教学资料》第9章蕨类植物
松叶蕨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其原始性?
05
真蕨亚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列出常见的真蕨植物6种。
06
思考题
01
了解真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主要形态特征; 识别常见的真蕨植物。
实验目的
02
野外观察寸金公园的蕨类植物。 比较凤尾蕨科、海金沙科、乌毛蕨科、里白科、骨碎补科等科的特征差异。 识别半边旗、井栏边草、蜈蚣草、海金沙、乌毛蕨、芒萁、肾蕨等常见蕨类。
无真根, 孢子囊形成聚囊
B
D
F
A
C
E
孢子体有根、茎、叶的分化;
小型叶,具叶舌或无;
孢子同型或异型。
茎多为二叉分枝,;
孢子囊集生成孢子叶球或孢子叶穗;
配子体两性或单性。
9.4.1 主要特征
9.4 石松亚门
石松属(Lycopodium)
9.4.2 代表植物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或直立,叉状分枝; 叶鳞片状,螺旋状排列,无叶舌; 孢子叶常聚生枝顶形成孢子叶球; 孢子同型。 配子体与菌根共生,雌雄同株。
代表植物: (1)厚囊蕨纲 狹叶瓶尔小草
观音座莲 Angiopteris esculenta
(2)原始薄囊蕨纲
紫萁 Osmunda japonica
(3)薄囊蕨纲
蕨( Pteridium aquilinum )
铁线蕨 (Adiantum capillus veneris L)
肾蕨 (Nephrolepis cordifolia )
小型叶:叶脉单一不分枝,无叶隙和叶柄。
大型叶:叶脉多分枝,有叶隙和叶柄。
同型叶: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
异型叶:孢子叶与营养叶完全不同。
单叶:全缘不分裂的叶功能
复叶:1~多回羽状分裂的叶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植物的分类和识别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吸水和保水能力较强。

3.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点。

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4. 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课堂实验,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植物,尝试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植物分类和识别的实践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植物特征。

2. 实物标本:提供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实验材料:进行植物分类和识别的实验所需材料,如放大镜、镊子、分类卡片等。

大学植物学 6蕨类植物

大学植物学 6蕨类植物

1.2.2中柱的类型

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和具节中柱、真中柱、散生中柱。 原生中柱为原始类型,仅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无髓和叶隙,它 又分为单中柱、星状中柱、编织中柱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管状中柱的特点是具髓和叶隙,维管系统围在髓的外面形成圆筒状。 可分为:外韧管状中柱、双韧管状中柱等。 网状中柱是由管状中柱演化而来的。由于茎的节间缩短,管状中柱 中的许多叶隙相互重叠,从横切面上观察,在髓部的外方有一圈大 小不同而彼此分开的维管束。
孢子
配子体
同型
地下生 需菌根共生
同型
绿色心形
多同型 稀异型
绿色心形
真蕨类植物的形态
1.不定根 2 根状茎 3 叶柄 4 叶轴 5 羽片
6 小羽片
7 羽轴 8 小羽轴
肾蕨 Nephrolepis cordifolia
Used for gardening .
铁线蕨 Adiantum capillus
2.3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2.3.1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为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形世 代交替。孢子体、配子体均能独立生活。 2.3.2 水龙骨生活史
2.2.3特殊繁殖方式 无孢子生殖:不经孢子产生配子体,配子体2n 无配子生殖:由配子体细胞发生孢子体,孢子体n
2.4生境和分布 蕨类植物分布广泛,除了海洋和沙漠外,无论平原、森林、草地、岩 缝、溪沟、沼泽、高山和水域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尤以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 现在在地球上生存的蕨类植物约有12 000 多种,其中绝大多数为草本 植物。我国约有 2 600 种,多分布于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及台湾省等地,仅云南省就有1 000 多种,在我国有“蕨类王国” 之称。
2)孢子的类型
大小来分: 同型孢子:多数蕨类植物的孢子囊中产生的孢子形态大小相同,称为 同型孢子 异型孢子:而卷柏属植物和少数水生蕨类的孢子有大、小之分,称异 型孢子。 形态特征来分: 两面型孢子:赤道面观肾形,单裂缝,两侧对称 四面型孢子:赤道面观为圆形或钝三角形,三裂缝,辐射对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18
大型叶蕨类的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sorus)
ppt课件
19
孢子:
两面型孢子:肾形、单裂缝、两侧对称。 四面型孢子:圆形或钝三角形,三裂缝,辐射对称。 同型孢子:孢子大小形态相同。 异型孢子:孢子大小形态不同。
ppt课件
20
(3)生活史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
生活史特点:
A. 孢子体发达,
都称为维管植物,包括蕨类和种子植物。
蕨类植物的维管组织(vascular tissue)
分化程度不高,木质部主要由管胞和木薄 壁组织构成,韧皮部主要由筛管和韧皮薄壁组 织组成。
ppt课件
3
中柱(维管柱)类型
中柱分为5种类型:原生中柱、管状 中柱、网状中柱、真中柱、散生中柱。
ppt课件
4
星状中柱:木质部向周围形成脊状突起
仅具根状茎。 ◆叶:分叶柄和叶片。
ppt课件
14
叶片又可分为:
小型叶:叶脉单一不分枝,无叶隙和叶柄。 大型叶:叶脉多分枝,有叶隙和叶柄。
同型叶: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 异型叶:孢子叶与营养叶完全不同。
单叶:全缘不分裂的叶功能 复叶:1~多回羽状分裂的叶
ppt课件
15
真蕨类植物的形态
1.不定根 2 根状茎 3 叶柄 4 叶轴 5 羽片 6 小羽片 7 羽轴 8 小羽轴
第第九五章章节蕨类蕨植类植物物
ppt课件
1
学习要求:
•了解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特征差异; • 掌握蕨类植物5个亚门的基本特征及识别一些 代表植物; •掌握蕨类植物的生活史过程及特点。
ppt课件
2பைடு நூலகம்
维管植物(vascular plant)
何为维管植物的特征: 凡是有维管系统 (vascular system) 的植物
真蕨类(大型叶蕨类)
多少被毛和鳞片
大型叶(叶大型,单叶或 复叶,有叶柄、叶隙,叶 脉多分枝) 幼叶拳卷
孢子囊
孢子叶 配子体
单生孢子叶的叶基或叶腋, 向轴着生 常集生成孢子叶穗
多形,有的需真菌共生
集生成孢子囊群,离轴着 生 从不集生成孢子叶穗
大多绿色、心形
现在地球上生长的蕨类约有12000多 种,在我国生长的约有2600余种,多数分 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 台湾等地,仅云南省就有1000多种,有 “蕨类王国”之称。
散生中柱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1.原生中柱:原生中柱的中央为木质部所占,其周围 绕着呈圆筒形的韧皮部。为最原始的中柱类型,包括 单中柱、星状中柱和编织中柱。
2.管状中柱:木质部围绕中央髓形成圆筒状。包括双 韧管状中柱和外韧管状中柱。管状中柱在蕨类植物中 普遍存在。
3.网状中柱:由管状中柱演变而来。从剖面上看中柱 被割成一束束。不少蕨类植物具有此种类型的中柱。
4.植物体生长点的原始顶细胞 的分裂过程 5.茎叶的维管系统
6.植物体表皮附属物的形态学
生殖器官系统 7.孢子囊群的形态和结构 8.囊群盖
9.孢子囊 10.孢子的产量及形态
11.原叶体的形态结构 12.有性生殖器官的位置和构造
拟蕨类与真蕨类的区别
孢子体 叶
拟蕨类(小型叶蕨类)
无毛和鳞片
小型叶(叶小、常为单叶 无叶柄、叶隙,叶脉单一不 分枝) 幼叶不拳卷
ppt课件
27
9.3 松叶蕨亚门
松叶蕨 (Psilotum nudum Grised )
无真根, 孢子 囊形成聚囊
9.4 石松亚门
9.4.1 主要特征
(1)孢子体有根、茎、叶的分化; (2)茎多为二叉分枝,; (3)小型叶,具叶舌或无; (4)孢子囊集生成孢子叶球或孢子叶穗; (5)孢子同型或异型。 (6)配子体两性或单性。
ppt课件
5
1单层表皮细胞 2机械组织层 3薄壁细胞层 4内皮层 5维管组织 6维管 7机械组织 8木质部 9韧皮部 10维管束通向不 定根
蕨类植物茎的内部结构(原生中柱:编织中柱)
编织中柱:韧皮部侵入木质部内。
ppt课件
7
双韧管状中柱
ppt课件
8
外韧管状中柱
ppt课件
9
真中柱
ppt课件
10
配子体(原叶
体)退化;
B. 孢子体与配子
体均能独立生
活;
C. 受精过程中摆
脱不了水的依
ppt课件
赖。
21
配子体:孢子萌发后形成配子体, 又称原叶体, 小型, 结构 简单, 多为绿色、具有腹背分化的叶状体, 能独立生活。
ppt课件
22
5.生境和分布
多喜生于潮湿的陆地,也有少数附生于岩 石或树干上,极少数水生。
前4个亚门为小型叶蕨类,又称拟蕨类 (fern allies), 种类
很少, 多处于孑遗状态。最后1个亚门为大型叶蕨类, 较进化,
又称真蕨类 (ferns)。
ppt课件
24
9.2 .2 现代蕨类植物的分类依据
蕨类植物分类的特有原则
营养器官系统
1.茎的外部形态
2.叶片的结构与叶脉的结构图 式 3.叶片表皮细胞的形态
ppt课件
29
9.4.2 代表植物
(1)石松属(Lycopodium)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或
直立,叉状分枝;
叶鳞片状,螺旋状排列, 无叶舌;
孢子叶常聚生枝顶形成 孢子叶球;
孢子同型。
配子体与菌根共生,雌 雄同株。
(2)无性生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子
囊孢 子
小型叶蕨类:孢子囊着生在孢子叶的叶腋或腹 面基部,孢子叶常密集呈球状或穗 状(称孢子叶球、孢子叶穗)。
大型叶蕨类:真蕨植物的孢子囊常聚集成孢子 囊群,着生于孢子叶的背面或背面 边缘。(水生蕨类孢子囊群生于特 化的孢子果内)。
ppt课件
17
小型叶蕨类的孢 子 叶 球 (strobilus)
4.真中柱:木质部与韧皮部并列成束,多束形成一圈 。木贼属、多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具有。
5.散生中柱:木质部和韧皮部并列成束,散生于茎内 。主要存在于单子叶植物中。
ppt课件
13
8.1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植物体(孢子体)有根、茎、叶的分化和 维管组织的形成,常为多为草本。
◆ 根:通常为不定根。 ◆ 茎:低等种类多具气生茎,高等蕨类绝大多数
9.2 蕨类植物的分类
9.2.1 分类系统
依照秦仁昌的分类系统,把蕨类植物分成5群: 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 :现存仅2属3种 石松亚门 (Lyco phytina) :包含石松和卷柏2目3科 水韭亚门(Iso phytina) :仅含1属 楔叶蕨亚门(Sphenophytina) :仅含1 科2属:木贼属和问荆属。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 :含3纲56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