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声腔术语
京剧声腔知识

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真嗓真嗓亦名本嗓,大嗓,真声.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声带缩紧,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假嗓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声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小嗓,二本嗓,假声都与假嗓相同)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之二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吊嗓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需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之三丹田音京剧声乐名词。
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者。
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的远,听得清)。
京剧的八种板式细分三十九种并例

京剧的八种板式细分三十九种并例8种。
西皮、二黄、反二黄、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娃娃调、吹腔。
1、西皮: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一般认为出于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
西皮腔流传亦甚广,湘剧、桂剧等中称为“北路”,粤剧中称为“梆子”,滇剧中称为“襄阳调”。
2、二黄:原系清初在长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声腔。
二黄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扬扬扬格,亦即所谓“板起板落”。
旋律多级进,曲调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度较慢,胡琴定弦为Sol、re,唱腔最后大多也结束在此两音上,具有商调或商、徴结合的调式特征。
3、反二黄:在二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调式交替和暂转调,形成双重调式性或直接转入上五度宫调系统,直至形成独立调性的唱腔结构,谓之反二黄。
胡琴定弦由二黄的sol、re变为反二黄的do、sol,音高不变,唱名变化,前者内弦唱名变为后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调之名。
4、四平调:亦称二黄平板。
四平调的结构,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其上句为扬抑扬格,下句为抑扬扬格,加上词组内各自的节奏交叉,它兼有西皮与二黄的结构特点。
5、高拨子:源自于徽调中的拨子腔,于明末清初时,南来的西秦腔和当时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调融合演变而成。
主要继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点,但旋律情调则显得高亢中带有悲愤,激越中带有苍凉,和梆子腔有所不同,显然受了徽调中其它南方腔调的影响。
6、南梆子:梆子腔的南化,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抑扬格。
比西皮多一抑格,因而比西皮更接近梆子腔。
南梆子有导板和原板,且只用于旦角与小生。
7、娃娃调:本为娃娃生所唱,后亦用于其它行当,属西皮腔系,为快三眼板式,结构和西皮同类板式相同,唯调门较高,演唱音区也相应提高,曲调更为高亢激昂,有时也显得迂回华丽。
8、吹腔:渊自于徽调中的吹腔。
京腔昆韵单元

京腔昆韵单元
京腔昆韵是京剧中常用的一种声腔,它是由京剧人物的表演特点、京剧唱腔以及昆曲唱腔相结合而形成的。
京腔昆韵有着独特的音调和韵律,能够准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京腔昆韵也有一定的单元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
1. 唱腔单元:这是京腔昆韵表演中最重要的单元之一,通过不同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形象。
2. 念白单元:京剧表演中的台词通常以念白的形式出现,念白单元是指京腔昆韵中念白部分的表演。
3. 旦角单元:旦角是京剧中的女性角色,旦角单元是指女性角色在京腔昆韵中的表演单元。
4. 丑角单元:丑角是京剧中的喜剧角色,丑角单元是指喜剧角色在京腔昆韵中的表演单元。
5. 武戏单元:京剧中的武戏是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武戏单元是指在京腔昆韵中通过武打动作来表达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单元。
这些单元的划分有助于京腔昆韵的演员准确把握角色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使得京剧表演更加生动和精彩。
京剧的发音技巧解析

京剧的发音技巧京剧的发音技巧(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
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
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
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
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
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
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
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
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
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
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
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
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
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
吊嗓的作用:1。
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
2。
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
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6)丹田音,又名响堂,京剧声乐名词。
京 剧 声 腔 板 式

京剧声腔板式京剧的曲牌就是曲调的名称,俗称牌子,如「点绛唇」、「将军令」等。
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
不过有些曲牌没有唱词,只用它的曲调作为器乐演奏的吹打曲牌(亦名工尺牌子),如「水龙吟」、「柳摇金」之类,可以自由反复,也可以中途停止,以及只念不唱的干牌子,则属例外。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二黄西皮,京剧主要声腔。
西皮在胡琴上的定弦是:63弦。
西皮的曲调跳跃、活泼、刚劲有力,节奏紧凑,唱腔明朗、轻快,比较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西皮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娃娃调、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二六、流水、快板、反西皮等。
二黄,京剧主要声腔。
原作二簧。
二黄在胡琴上的定弦是:52弦。
二黄是一种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
节奏比较平稳,起音、落腔多在板上。
由于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比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因此悲剧题材的戏,多用二黄腔。
二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反二黄等。
另外有唢呐二黄。
京剧声腔板式:反西皮、反二黄反西皮,京剧西皮的腔调、板式。
反西皮这种腔调发展较晚,现在只有散板、摇板和二六几种板头,不如反二黄板式那样完备。
反西皮多用于生离死别或哭祭亡灵等极其悲痛的情境。
这种腔调虽名为反西皮,但并不完全是正西皮的转调,有的是把西皮上下句唱腔的落音做了些变动,变为二黄腔,于是就成为用西皮定弦唱二黄腔的格式。
老生戏《连营寨》中刘备唱的“点点珠泪往下抛”的唱段,是反西皮二六;《鱼肠剑》中伍子胥唱的“子胥阀阅门楣第”的唱段,是反西皮散板。
旦角戏《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唱的“不由得春娥女痛在心”的唱段,是反西皮二六。
反二黄,京剧二黄腔调与板式。
反二黄基本是把正二黄的曲调,降底四度来唱的腔调。
正二黄胡琴定弦为52弦,转反二黄后即为15弦。
由于转调后的反二黄调门降低了,相应地唱腔活动的音区也就加宽了,故反二黄调腔比正二黄的唱腔起伏跌宕大,曲调性更强。
京剧的一些专有名词解释

京剧的一些专有名词解释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精妙的技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然而,对于不熟悉京剧的观众来说,其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常见的京剧专有名词,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欣赏京剧的魅力。
1. 花旦(Huādàn):花旦是京剧中的一个角色类型,通常由女性扮演。
花旦的服装华丽而艳丽,身段婀娜多姿,动作灵活轻盈。
她们扮演的角色多为少女、贵妇或重要女性角色,形象常常被赋予柔美温婉的特点。
2. 旦角(Dàn jiǎo):旦角是京剧角色的一种分类,指的是女性角色。
旦角又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等不同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角色特点。
3. 净角(Jìng jiǎo):净角是京剧中的另一种角色类型,通常由男性扮演。
净角的表演特点是动作干净利落,舞台上的形象通常是英武潇洒的,他们扮演的角色多为正面英雄或义士,代表着正气和力量。
4. 丑角(Chǒu jiǎo):丑角是京剧中的喜剧角色,常常由男性扮演。
他们的服饰多为夸张滑稽,动作夸张而滑稽,经常以搞笑和讽刺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
丑角是京剧中的笑料之王,为戏中增添了欢声笑语。
5. 武行(Wǔ xíng):武行是京剧中负责武打动作的演员。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擅长各种武术技巧,并在表演中展示出高超的身体灵活性和武打功夫。
6. 形体(Xíng tǐ):形体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体态、动作和形象展示。
在京剧中,演员的形体非常重要,他们通过艺术化的动作表演,来塑造角色的形象和特点。
7. 声腔(Shēng qiāng):声腔是指京剧中演员所使用的唱腔。
京剧的声腔独特而丰富,既有高亢激越的唱腔,也有低沉悠扬的唱腔。
声腔的运用能够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8. 化妆(Huà zhuāng):化妆是京剧演员上台前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京剧声腔板式·汉调、徽调和吹腔

京剧声腔板式·汉调、徽调和吹腔京剧皮黄声腔的前身是徽汉调,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吸收与融合,又从昆曲、秦腔、弋阳腔不断吸收营养,而形成了京剧。
所以在京剧剧目中除了皮黄声腔以外,尚有一些既保留了原剧种的音调,又京味化的唱腔,例如汉调就是一例。
在京剧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汉剧、徽剧的音调,有些经过了京剧艺人的修改,有些则直接引用,成为京剧的声腔板式之一,《赵氏孤儿》中的这段唱腔就是京味化的汉调,它与二黄声腔十分贴近。
《红娘》中“我小姐红晕上粉面”是旦角的汉调唱腔。
《白蛇传》中“亲儿的脸,吻儿的腮”这段唱腔是由著名琴师李慕良所编,由赵燕侠首演的。
徽调在京剧剧目中的应用不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那么多。
吹腔是用笛子伴奏的腔调,最初是受西北秦腔的影响,在安徽石牌一带形成的腔调,故吹腔也叫石牌腔。
它与四平调以及西皮都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
吹腔的上下句落音基本上与四平调相同吹腔的曲调悠扬动听,流畅华丽,可以表达多样感情,例如《奇双会》中的吹腔哀婉凄切,《打樱桃》中的吹腔轻松活泼,《古城会》中的吹腔庄严威武。
京剧声腔板式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曲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古今剧目,数以万计。
众多的戏曲剧种在声腔上分为四大系统:高腔、昆腔、梆子腔和皮黄腔。
在声腔结构上基本分为三大类:板腔体、联曲体(曲牌连缀体)和综合体。
京剧被誉为“国剧”,视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声腔属于戏曲四大声腔中的“皮黄声腔系统”(京剧以皮黄声腔为主),是板腔体结构,以板式组合、变化形式为特征。
皮黄声腔系统的“皮”即“西皮”,“黄”即“二黄”。
京剧表演有“四功”:唱、念、做、打。
“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谈京剧的唱暨京剧声腔。
“声”是声音的声,“腔”是腔调的腔,京剧的唱、念、做、打都需遵循一定的程式进行,京剧的声腔艺术,既有程式严谨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灵活、变格的一面。
京剧术语小集

京剧术语小集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自20世纪以来,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青睐。
因此,学习并熟悉京剧术语已经成为了一位学习京剧的必修课。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京剧术语:1. 三板:指演员演唱时的基本姿势,即两腿分开,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手捏拳放在胸前,左手在身侧,身体保持直立。
2. 旦角:京剧中的女性角色,主要分为花旦和老旦两类。
4. 神机妙算:指在一些戏剧中常常出现的能够处理复杂问题并化解危机的才华出众的角色。
5. 猪毛锤:京剧演员用来敲击锣鼓的乐器,制作方式与普通锤子类似,但根据使用时需要的音色,猪毛锤的大小和重量都不尽相同。
6. 双簧:指一种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和速度的快慢表现不同角色、情绪、气质的声乐表现方式,由两名演员演唱。
7. 小放屁:指演员在表演中缓解身体紧张和释放情绪的一种自我调节动作,具体表现为短暂的迈步和快速转身。
8. 大打出手:指在京剧剧情中出现的搏斗场面,通常通过特殊的动作和配乐来表现戏剧在这一情节中的高潮。
9. 换装: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更换服装、化妆等的环节,通常由一名专门的化妆师辅助完成。
10. 晕倒:指京剧中某些角色在戏剧情节中被击败或遇到不幸的情况时,失去知觉或昏迷的情节。
11. 京剧步法:指演员在表演中使用的一系列舞蹈动作,包括九宫步、虎跑步、步步生莲、转出平沙落雁步等。
12. 场景转换:指一幕戏剧场景与另一幕场景之间的过渡。
13. 伴奏:指为京剧演唱提供音乐伴奏的乐器表演。
14. 化妆师:指一个专门为京剧演员化妆和更换服饰的化妆师,需要精通京剧武术和造型设计。
15. 师爷:指为京剧演员搬演戏装、做车、转场等的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声腔术语
京剧网(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
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
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
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
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本嗓同“假嗓”。
(3)大嗓同“真嗓”。
(4)真声同“真嗓”。
(5)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
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
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
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6)小嗓同“假嗓”。
(7)二本嗓同“假嗓”。
(8)假声同“假嗓”。
(9)左嗓京剧声乐名词。
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
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
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10)吊嗓亦作调嗓。
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
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
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
吊嗓的作用:1。
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
2。
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11)调嗓同“吊嗓”。
(12)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
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13)丹田音京剧声乐名词。
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
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14)响堂同“丹田音”。
(15)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
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
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
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16)塌中京剧声乐名词。
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
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
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17)脑后音京剧发生的一种。
又名背工音。
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
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
调。
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
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
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18)背工音同“脑后音”。
(19)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
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
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
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20)黄调同“荒腔”。
(21)黄腔同“荒腔”。
(22)凉调同“荒腔”。
(23)冒调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
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
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24)走板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
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25)不搭调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
习称跑调。
(26)跑调同“不搭调”。
(27)气口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
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
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
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28)换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
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
唱腔中在何处换气,因人而异,一般称为气口。
(29)偷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
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六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一衬字向内“偷”吸一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30)嘎调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
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黄忠唱“扫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称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