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浅析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浅析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汉英成语相比于普通词汇及表达式,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表达文化差异的重要元素。

汉英成语的出现,作为翻译的工具无疑对汉英翻译的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浅析汉英成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在汉英翻译中应采用的策略,来探讨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效的实现汉英成语的文化翻译。

首先,讨论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和英语的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语言习惯,从而形成了差异。

比如,英语中“品尝到甜蜜的果实”一语,在汉语中则表达为“吃苦中得甘”,强调在付出努力之后,才能获得甜蜜的收获。

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出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以及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此外,汉英成语也存在特有的文化背景,如英语中的“For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和汉语中的“芸芸众生,皆有一死”,两者都反映出时空逝去的真理,但因文化情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成语表达。

其次,讨论在汉英翻译中应采取的策略。

首先,在翻译汉英成语时,应准确理解成语的文化含义,并考虑译文读者的信息需求,以此确定译文的具体内容,以达到完美的翻译。

例如,汉语“顺其自然”在英语中可以表达为“Let it be”,这里面反映出了“接受必然、顺其自然”的思想观念,更容易被英文读者所理解。

此外,在翻译汉英成语时,还可以采用语义近似法、回归法、理解转译等技巧。

例如,汉语成语“三思而行”可以以“Think twice, act wisely”的方式进行表达,此外,理解转译方法也是有效的,如把汉语里的“蹉跎岁月”转译成“Time flies”,此时的“蹉跎”和“Time flies”之间仍然有相似的意思,但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

最后,应当指出汉英成语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把握翻译技巧,同时把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巧妙地融入译文,才能够有效地通过翻译实现文化的转换。

综上所述,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探讨。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张 瑾(南京经济学院 210003)摘要 语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汇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

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同样一个词汇(如动物、颜色等),尽管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文化差异而生发不同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意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而文化也制约着语言形式,并不断将其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构成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表现的基本内容。

词汇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词汇的内涵(conno tati on ),中国学者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它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

国外学者L eech 认为:内涵是指一个词汇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一种交际价值(comm u 2n icative value )。

由此可见,词汇的文化内涵义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以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表达意义的内涵差异即是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具体反映。

本文拟从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以及某些词汇的伴随意义,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作初步探讨。

一、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而不同民族对问题的认识和观察的方式以及态度也一不样,对待动物所表现的爱憎情感存在很大差异,使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出现截然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

以“龙(dragon )”一词为例,在汉族文化里,“龙”总含有褒义的语义,蒙有一层极其尊贵、神秘的色彩,是帝王之称,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

“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喻豪杰之士。

像“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藏龙卧虎,望子成龙”等带有“龙”字的成语,无不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还素以“龙的传人”为自豪。

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比较及其翻译

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比较及其翻译

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比较及其翻译本文尝试通过对中英文化及其词汇差异的比较,来探讨中英文化翻译的相关问题。

中英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而随着越来越多英语国家及地区的接触,中英文化翻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的文化语境里的文字意义不尽相同,而英语中的词汇也正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所塑造。

因此,当涉及到中英文化翻译时,翻译者除了要注意语言本身的句法结构与习惯之外,有时也要考虑到特定文化背景下言辞的意义,以此来更好地拟合双方文化语境。

从词汇差异来看,中英文化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英语中大量涉及到宗教和历史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汉语文化里一般不涉及;另一方面,中文里的形容词和动词更侧重于表达抽象的思想,而英语中则更加侧重于表达实际的情况。

在对英文进行翻译时,要考虑如何将英文的词汇表达准确的转化为汉语的表达,以保持原文的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有时,翻译者不得不审慎考虑并精心挑选词语,以此来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例如,英文中的“faith”(信仰)一词,在汉语文化里可以用“信任”、“信心”等词来表达,这就要求翻译者从不同角度来把握文本的语义,以此来进行准确的翻译。

此外,有时翻译者也要权衡中文语言习惯与英文原文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达到有效的中英文化翻译。

比如,在中文里一般不用“一样”这个词,而是用“也”或“同样”,但是有时将“一样”用在句子里会更有力,则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权衡后者带来的句子表达力和中文习惯之间的平衡,以此来达到较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从中英文化及其词汇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英文化翻译的相关问题。

最后,除了考虑语言本身的句法结构与习惯外,翻译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仔细挑选词语,权衡原文的表达力和中文习惯之间的平衡,以此来达到更准确的翻译效果。

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学院名称:人文与法律学院班级:汉语132班姓名:王方学号: 1327282016年12月 15 日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英汉语言中词汇含义都很丰富。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传统习俗等不同, 英汉词汇所承载的含义也有所差异。

从英汉词汇对比的角度, 对英汉语言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作一些对比并揭示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词汇内涵意义文化差异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蕴涵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的部分,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denotation)外, 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cultural connotation), 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

因此,必须把汉英语言知识对比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1.英汉词汇对比看文化差异1.1称谓词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如Aunt(姨、姑、伯母、舅母),“aunt”一词在表示亲戚关系时才使用。

英美人对非亲戚关系不称“aunt”,对父辈非亲属女性可直呼其名或冠上“Mrs Miss”或“Ms”等尊称。

对父辈的亲属女性也很少用“aunt”,通常也可直呼其名,而不像中国人那样称“大姑”、“姨妈”等。

所以英语中没有AuntWang,Second Aunt 等说法。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当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往往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习俗、传统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

从词汇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都表达了共同的意境,但在文化背景上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源自欧洲的航海文化,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则源自中国的传统水文化。

同样,英语中的“black sheep”和汉语中的“害群之马”虽然都表示“不合群的人”,但在文化意象上却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从语法和表达方式方面来看,英汉习语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英语常常采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而汉语则更注重对仗、平衡和和谐。

例如,英语中的“talking through one's hat”和汉语中的“纸上谈兵”都表示“空谈”,但英语中的比喻让人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英语中的习语往往言简意赅,而汉语中的习语则更为凝练、含蓄。

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和“家丑不可外扬”都表达了相似的意境,但英语中的习语更显得简洁有力。

针对这些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英语中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就直接音译为“瓦伦丁节”,既保留了其文化源头,又让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对于一些在意象和语法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更注重译文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例如,“to break the ice”可意译为“打破僵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意。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对比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对比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外语学院笔译班林立胜1311051093孙诗钊1311051085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直接意义⏹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词语的英汉文化差异⏹原因分析1颜色词语的英汉文化差异to make a blue joke 开一个下流的玩笑汉语中的蓝色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

在英美国家,蓝色表示高雅和忠诚,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沉”、“黄色的”、“下流的”。

她皮肤白皙。

不宜译成:She has a white skin.应译为:She has a fair skin /complexion.因为汉语的“白”也不等于英语的white。

英语中的白色表示纯洁、高贵,故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白色意味着死亡、疾病。

a white man 忠实可靠的人2亲属称谓词语的英汉文化差异⏹亲属称谓⏹1汉语详繁VS 英语简单(举例cousin、aunt)2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常用于非亲属之间泛化英语中亲属称谓一般只限于家庭内部举例:爷爷、奶奶(举例:开车)汉语中出于礼貌VS 英语中嘲笑意味3动物词语的英汉文化差异英语中百兽之王狮子汉语中百兽之王老虎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 虎头蛇尾4数字词语的英汉文化差异⏹英语单数吉利数字⏹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

中国双数吉利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美不可言为“十全十美”。

英汉词汇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1.自然环境⏹英国是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

英汉词语对比分析

英汉词语对比分析

英汉词语对比分析中西方生存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传统和思维方式等也不同。

这些差异必然致本不相同的两种语言差异性更大。

具有极其不同的文化底蕴。

1.礼仪语之别1.1 称呼语讲英语的人多直呼其名,不用头衔,尊词。

美国人尤其如此。

美国人的意识中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孩子可以叫长者的名字。

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如此。

学生可以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怎么敢对父母,对老师,或其他长者直呼其名?1.2 送客语中国的习惯,把客人送到门口。

主人说“走好”、“慢走”。

客人说“请留步”之类的客套话。

这些说法直接译成英语Go slowly;Walk slowly; Stay here;很不自然。

或有些不解。

而英语常用Bye; See you; Good night. 等。

2.习俗语之别2.1 文化习俗不同决定语言的使用不同。

如:汉语对各个“节气”的描述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语。

对此文化不通者难以理解其义。

“节气”是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把“节气”译成 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不理解。

尽管西方人在《汉英词典》中,可以查到“雨水” Rain Water,“惊蛰” Waking of Insects,“清明”Pure and Brightness。

但这些名称不加注他们依然搞不情其含义。

还有汉语传统语和中医学语的“阴”“阳”之说,英语里也没有。

中医的“阴”和“阳”概念就更难对西方人讲清楚。

2.2 无法对应的人物描述语:汉语中找不到 cowboy 和hippie(或hippy)的对应词。

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

cowboy与美国西部开发有关,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

汉语中把 hippie音译成“希比士”或“希比派”也没反映出60年代美国青年的特点。

译成“嬉皮士”也会造成误解,因为那批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情绪,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往往蓄长发,身穿奇装异服,甚至行为颓废等等。

英汉词汇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词汇文化差异比较

二、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与动物的关系向来很密切。一方 面,动物是人类重要的衣食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许多动物被 人们赋予神性,视为图腾,顶礼膜拜。这些动物形象积淀着特 定的民族心理,负载着人们的感情,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动物 文化。 ► Dog 狗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养狗的习惯,但看法不同。在汉语文 化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虽在古代,说狗是忠臣,猫 是奸臣,但用狗的形象比喻人时,都是贬义,如:狗东西、 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等。 由于受到民族心理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时很少会用到与 dog有关的语句。
Chinese
浑水摸鱼
形象不同、意义相近
骑虎难下 养虎入
在英汉语言中,某些动物词汇表达的意义相近或相对应。
English as timid and tame as deer
as sly as a fox as slow as a snail as lovely as a little sheep as busy as a bee as naughty as monkey as dirty and greedy as a pig to 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 as proud as a cock
(大亨)、 cool fish(厚脸皮的人)、cold fish(孤僻的 人)、fresh fish(新囚犯)、drink like a fish(牛饮)、 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a fine kettle of fish(一 团糟)等。
而中国人更了解和熟悉陆地生活的农业耕作。因此“牛”在 汉语中的意义也非常丰富。 如:牛劲、牛饮、九牛二虎之力、 多如牛毛、牛脾气、孺子牛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和承载文化信息,蕴涵着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

关于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已有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温雁娜在文章《浅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认为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类似。

2、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

3、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

4、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有文化内涵。

5、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不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类似。

刘亚军在文章《简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词汇空缺现象。

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

三、习语与典故的差异。

四、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我个人的观点和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往往词汇文化的差异最为突出。

它主要体现在:
1、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在动物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上也各有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汉语中常用“虎”来喻“王者风范”, 如“虎虎有生气”, “五虎上将”。

而汉语中的“虎威”在英语中却不用“tiger ( 虎) ”, 而用“lion ( 狮子) ”来表示, 如“bold as a lion ( 如狮子般勇猛)。

英国人还以lion 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又如我国古代传说中, 龙( dragon) 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动物。

在封建时代, 龙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汉语中也常出现“龙袍”, “龙椅”和“望子成龙”等褒义表达法。

在英语中“龙”则是指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在西方人眼中代表着凶恶和丑陋,。

2、英汉两种语言对颜色词的使用, 从表达方式、感情色彩到运用范畴, 都反映出其文化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环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所造成的。

在颜色方面,汉语以“黄色( yellow) ”喻色情, 如“黄色影片”, “黄色录相带”, 而英语却用“blue”, 如“blue films”, 英语的“yellow books”并非指黄色书刊, 而是“黄皮书”, 是指法国政府发表的报告书。

“白”在汉语中表示“丧事”的意思, 例如“白事”指丧事( funeral) , 同时指纯洁无瑕, 如白莲花和白酒等, 在英语中则用“白”象征着“幸运吉祥”, 如a white day ( 吉日) 。

3、词汇的文化渊源差异。

不同语言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形象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渊源。

汉语中的蟋蟀与英语中的cricket 指的是同一种鸣叫的小昆虫,但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渊源。

“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印象,而在英美人们心目中,蟋蟀并没有伤感色彩,因文化渊源的关系给人的形象都是轻松愉快的。

4. 语言中的词汇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政治和法律上。

我们汉语中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英语的liberation 差距很大, 前者是指无组织和无纪律现象, 后者主要是指反对政治的、社会的束缚。

我们中国学生常将politician 译为“政治家”, 这是很不合适的。

在英语国家里politician 一词往往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会引起人们的蔑视, 因为它是指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搞政治、玩弄权术的人。

5.语言运用范围和发展的差异。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体式、不同的宗教意识与社会进程中语言词汇的运用与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英汉民族各自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别较大,词汇运用范围有着明显的差异。

英国四面环海,长期从事渔业生产和航海事业;而中国地处内陆,长期停留在农业经济阶段,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分别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济体式。

例如汉语的词汇都是与农业有关系的“牛”、“猪”、“烂泥”;“班门”、“萍水”、“桑榆”;而英语词汇则与“大海”“鱼类”“船帆”有关。

人的意识形态是由长期的看法和信仰组成。

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表现十分明显。

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

英语国家的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因此God、church、priest等词汇也是经常出现与汉语中佛教词汇相互对应。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语言也在不同的社会进程中不断地发展。

一些词汇已经少用或不用,一些新词涌现出来,更有许多旧词被赋予新的含义流行于世。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词汇,往往包括旧词新义的复出和新词的产生,这些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如汉语中的囧,英语中的in(潮),out等词。

6、汉语的日常寒喧语对于说英语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涵义
由于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的寒喧语也大不相同。

中国人见面常说“吃饭了吗’相当于英国
人见面常说的“hello 。

”或“hi ”,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吃饭, 我请你吃饭。

”的涵义。

同样“你上哪儿去了”或“你到哪去了”这些也莫过于英国人见面打招呼“hello”或“hi ”。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种招呼语有不尊重对方的涵义, 回答语往往是“少管闲事”。

综上所述,要学好英语不仅要了解它的语言学知识,还要研究语言的文化因素。

只有了解了汉英在词汇上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才能学好英语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出现文化休克和语用错误。

参考文献:[1]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20—130.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40—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