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合集下载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张 瑾(南京经济学院 210003)摘要 语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汇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

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同样一个词汇(如动物、颜色等),尽管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文化差异而生发不同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意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而文化也制约着语言形式,并不断将其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构成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表现的基本内容。

词汇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词汇的内涵(conno tati on ),中国学者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它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

国外学者L eech 认为:内涵是指一个词汇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一种交际价值(comm u 2n icative value )。

由此可见,词汇的文化内涵义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以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表达意义的内涵差异即是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具体反映。

本文拟从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以及某些词汇的伴随意义,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作初步探讨。

一、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而不同民族对问题的认识和观察的方式以及态度也一不样,对待动物所表现的爱憎情感存在很大差异,使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出现截然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

以“龙(dragon )”一词为例,在汉族文化里,“龙”总含有褒义的语义,蒙有一层极其尊贵、神秘的色彩,是帝王之称,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

“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喻豪杰之士。

像“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藏龙卧虎,望子成龙”等带有“龙”字的成语,无不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还素以“龙的传人”为自豪。

从文化层面看英汉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

从文化层面看英汉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

帮助 。 关 键词 : 化层 面 文 英 汉 词 - 联 想 意 义 r 差 异
义 划 分为 七种 . 归 纳 为三 大类 型 : 一类 型 是概 念 意义 可 第 文 化 是 人 类 文 明 进 程 中所 创 造 的 所 有 物 质 财 富 和 精 神 财 富 的 综 合 , 可 以 分 为 表 层 、 中层 和 深 层 三 个 文 化 层
规 则 和 假 设 带 入 异 性 交 往 之 中 ,虽 然 各 自都 想 获 得 良 性
的 交 流 , 是 事 与 愿 违 。 也 提 醒 我 们 在 出 现 异 性 交 际 矛 但 这 盾 时 不应 偏祖 任 何一 方 。
关 系 最 密 切 、 映 最 直 接 的 是 词 汇 ” 2 0 : 3 。 由 此 可 反 (0 2 8 ) 见 。 词 汇层 面研 究 文化 对语 言 表 情达 意的 影 响作 用 , 在 具 有 “ 一斑 而 见全 豹 ” 重 要意 义 。 窥 的 G.e c 在 其 著 作 《 义 学 》 S ma t s 中 , 词 汇 意 L eh 语 ( e ni ) 将 c
1社 会 地 住 与 社 会 偏 见 .
在 历 史 上 , 性 长 期 处 于 低下 、 属 于 男 性 的 地 位 , 女 附 在 语 言使 用 上 必 然 有 所 反 映 。 女 性 为 了 提 升 自己 的社 会 地 位 。 会 尽 量 使 用 文 雅 的 、 貌 的 语 言 , 男 性 留 就 礼 给 有 面 子 : 在 男 女 共 同 参 与 的 谈 话 中 尽 量 兼 顾 到 对 方 的
会 导 致 谈 话 的 不 同 步 和 交 际 意 图 的 误 解 。 这 种 理 论 是 建 立 在 规 则 和 假 设 Gu ez 跨 种 族 交 流 问 题 的 框 架 上 的 。 mp r Bo k r .a n n 为 在 异 性 之 间 交 往 上 也 会 发 生 这 样 的 re 和 rn e 认 情 况 , 们 成 年 以 后 . 各 自在 儿 童 和 少 年 期 学 会 的 交 际 他 把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学院名称:人文与法律学院班级:汉语132班姓名:王方学号: 1327282016年12月 15 日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英汉语言中词汇含义都很丰富。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传统习俗等不同, 英汉词汇所承载的含义也有所差异。

从英汉词汇对比的角度, 对英汉语言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作一些对比并揭示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词汇内涵意义文化差异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蕴涵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的部分,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denotation)外, 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cultural connotation), 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

因此,必须把汉英语言知识对比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1.英汉词汇对比看文化差异1.1称谓词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如Aunt(姨、姑、伯母、舅母),“aunt”一词在表示亲戚关系时才使用。

英美人对非亲戚关系不称“aunt”,对父辈非亲属女性可直呼其名或冠上“Mrs Miss”或“Ms”等尊称。

对父辈的亲属女性也很少用“aunt”,通常也可直呼其名,而不像中国人那样称“大姑”、“姨妈”等。

所以英语中没有AuntWang,Second Aunt 等说法。

简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简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简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作者:钟诗喆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对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包括词汇空缺、词汇内涵对比、词汇文化内涵的不等值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语言,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汉词汇;文化内涵;词汇空缺;内涵对比;不等值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34—02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内外语教学和翻译事业不断发展。

同时,世界各地也掀起了学习汉语热潮,因此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英语和汉语词汇之间的差异性,为语言词汇学习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家学习英语,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词汇空缺现象每个民族的文化不同、社会规范不同,直接影响着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这就使得一种语言的某些词汇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出现了词义空缺。

例如:“荔枝”“龙眼”是我国的特产,英语没有对应词语,只好音译为litchi 和longan。

“牡丹”在中国有国花之称,“芍药”也是一种花卉,可在英语里两种花都是peony。

如果要区别这两种peony,只能多用几个词语,“牡丹”是tree peony 或者peony,“芍药”是Chinese herbaceous peony。

又如:北美的copyote,既像狗,又像狼,因为中国没有这种动物,只好用解释法译成:郊狼(产于北美西部草原)。

中国女子穿的“旗袍”,英美文化中没有这种服装。

在Jeanne Kelly和Nathan的《围城》英文翻译本里,“旗袍”被译成 Chinese dress,Ch’ip’ao。

像“中山装”“马褂”“肚兜”“饺子”“粽子”“四合院”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汇,因此在翻译时常用拼音表示。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是反应不同的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两种特定的表达形式。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现象纷繁复杂,有很多词在对方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语义,或者只是部分语义相同,绝大多数的词在语义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这种差别是自然现象,也是中英文化差异的反映和体现。

一、英汉语言中的不对应现象英汉语言的不对应关系分为两种:部分不对应和完全不对应。

部分不对应是指在两种语言中,局部处在一个平面上,但更多的局部却处在两个平面上,就如我们所说的貌合神离。

例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的意义有重合之处,它们都可以指有文化的人,但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却大不相同。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

在中国农村有很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

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

此外,还有其他区别。

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完全不对应现象,在英汉两个语种的词汇中都存在。

有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多数英美人没有睡过中国的“炕”(kang, a heatable brickbed ),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

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motel(汽车旅馆),也没有吃过美国的各种pie (馅饼)。

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都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再比如节气的划分,虽然有一些在英语和汉语中是对等的,如春分(Spring Equinox)、秋分(Autumnal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冬至(Winter Solstice),但是像清明、霜降、惊蛰等之类的节气在英语中都没有。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

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

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

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

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仅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

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

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

英汉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1

英汉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1

姓名:肖鹏学院:计算机学院班学号:序号:英汉词汇意义地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地依存关系,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地要素,而语际间地文化差异在词汇这一层面上有着非常充分地体现.本文以一些具体语料分析英汉词汇意义地跨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地问题.b5E2R.关键词:词汇文化意义;跨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总是相互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是文化地直接表现,外语地学习必然涉及目标语文化( )地学习.目标语( )地使用也要受到目标语文化地制约.不同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语言地结构、语义、语言使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地要素,而语际间地文化差异在词汇这一层面上有着非常充分地体现.表达同一理性概念地词,在各自地独特地文化语境中有着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地不同地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反映使用该语言地国家地历史社会文化,民情风俗.这种添加在词基本概念之上地带文化色彩地语义亦称为国俗语义.这种联想意义与词汇本身也许没有必然地联系,而是在说话者(或作者)、听话者(或渎者)地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地语境中,对一个词所产生地某种特定感受.不同地文化语境中这种联想意义存在差别,若不了解这种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所承受地全部语言信息量,而影响说话者(或作者)与听话者(或读者)之间地交流地顺畅.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地准确性外,还强调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地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地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地国际交流地需要.在外语教学中,在跨文化交际地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这种语际间地差异,提高其对语言差异地敏感性,有助于他们更恰当地了解掌握所学地语言地文化,从而增进其交际能力.使其语言使用得更得体.将语言跨文化差异引入教学,对外语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学习者地语言使用地有效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地作用.本文拟就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地跨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词汇语义所反映折射出来地不同语言民族地历史社会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地差异性,提高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差异地“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地灵活性”.p1Ean.词汇蕴涵地文化差异造成语际间许多对应地词意义不完全对等.英国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地“茶馆”;英国里上地“”与法国里喝地“”因酿造材料及工艺不同而有所不同.当一位省长在向来华访问地美国商务代表团团长介绍自己地夫人时说“这是我爱人”,译员不能译为“ .”(而译为“ ”)汉语中地“爱人”是指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一词“爱人、情人”看作,不宜公开、正式场合谈论.词汇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它们在目标语与源语言之间地对应词,或学习其定义或在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地关系,还要学习其在整个文化语境中地意义关系.DXDiT. .表示颜色地词在英汉两种语境有不同地联想意义:在西方文化中含有沮丧、消沉或者淫猥、下流之意;而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表示肃穆、严肃;淫猥,下流色情则用黄色表示,“黄色电影”、“黄色录像带” 英语说成,RTCrp..而英语中是“黄皮书”,指法国政府发表地报告书.在英语国家常表示气愤、愤怒,危险,如在美国安全警戒级别最高为红色( );在汉语中被用来表示革命、喜庆,大红灯笼、大红喜字、大红花、红对联都给人以喜庆地意象.红,还与妇女有关,如“红粉”( )“红颜”指美女( ),“红闺”或“红搂”指闺房,《红楼梦》地红楼即指女子地闺房.在西方含纯洁、天真无暇之意,新娘要穿白婚纱,是“纯洁地心灵”;是“吉日”;而“白色”在中国文化中用来象征恐怖,象征死亡,中国人在丧葬中活动中用白纸,披麻戴孝用白布,汉语有“白色恐怖”.汉语“戴绿帽子”表示“妻子有外遇地男人”,英语释义为“ ”(不能套用),英语含“幼稚、嫩气、缺乏经验”,(生手、新手);(涉世未深,易上当受骗地人).绿色在汉语中也代表着春天和希望.5PCzV..英汉两种文化在借用动物作喻体时亦有不同.英语民族以为百兽之王( ).“狮子”还象征“权利、勇猛”,如(雄狮和独角兽——特制捧持英国王室徽章地动物),——(狮子——英国国家地标志),(勇士),英语引申意“危险,险地”,如’ ’ (置身险地). (危险地障碍),(如汉语“人虎穴取虎子”).而汉语则以“虎”为百兽之王,汉语有“狐假虎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一“虎”也象征“权利、勇猛”.如“虎节.虎符”.“虎臣、虎将、虎劲、虎威、虎胆、生龙活虎、虎背熊腰”.同英语一样,最有权利最有力量者也常很危险.汉语有“伴君如伴虎”、虎口、龙潭虎穴、虎穴.再如英语和汉语“蟋蟀’虽同指一种呜叫地小昆虫,但却有着迥然不同地文化含义.“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悲秋、忧伤凄凉、孤独寂寞地联想,文人墨客喜欢借以烘托这种气氛.欧阳修地《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呜,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杜牧《夜寝》:“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等等.与这种忧伤形象截然不同,在英美文化中却成了“快乐地小蟋蟀”.英国民俗认为在圣诞夜听到叫地人会无比幸运.同样地概念在不同地文化中所产生地不同联想反映了使用不同语言地人民对客观世界、对大自然地独特地认识和态度.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渔业和航海文明发达.人们对很熟悉.常被用以喻人,如(大人物),(迟钝汉),(倒霉蛋,愚笨可欺之人),(放荡鬼),(无耻之徒),(冷淡、酷地人),(孤僻地人).华夏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汉语许多跟农业有关地词语、农民世代相传地农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五谷丰登;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等等.jLBHr..一些植物在英汉语境中有着不同地文化含义.如“柳树”在汉语中有丰富地国俗语义.在中国文化中,“柳”与“留”谐音,含“挽留”之意,古人有“折柳赠别”地习俗.《三辅黄图》:“汉人送客至此桥(灞桥).折柳赠别”.“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李白《劳劳亭》).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有:“扬子江头杨柳青,扬花愁杀渡江人”.柳永《雨霖霖》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姿”喻“姿色”,汉语有“桃面柳腰”,白居易《长恨歌》有:“芙蓉如面柳如眉”.柳树易成活,适应性强.汉语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暗花明又一村”.“柳”喻“盎然春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而与汉语中地柳树虽然所指物体相同,但在英语中却与中国文化中地“柳树”有着不同地文化内涵,它常使人联想起悲哀与忧愁.莎士比亚地有过“柳树歌”以表达她地悲哀,暗示她地死亡.在《圣经》地第篇中有这样地描述:. 在这些描述中,含有浓浓地悲哀与忧愁.在汉语中,“柳”亦指风尘女子,“墙花路柳”“寻花问柳”.“花、柳”等植物喻妓女或妓女有关地事物,如烟花巷、花街柳巷等;英语则常用“”一词.如(妓女),(过妓女生活),(变成娼妓),(卖淫)等.“柳树”在汉语与英语里地不同地联想意义反映出不向民族文化地特点,这带着有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地联想意义对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了解目地语文化地重要途径.xHAQX..对于“”和“西风”中国人和英国人有着各自不同地理解.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当西风吹起时,英国正值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地季节.诗人雪莱在《西风颂》热情地讴歌了西风地力量,视其为希望与力量地象征.马致远地《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汉语中地西风是凄凉、萧条地.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地地理位置也会影响词地文化内涵,从而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于人们思维地影响.再有“”及“龙”在英汉两种文化地不同意象,都反映了这种指示相同,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地词汇地文化内涵与国俗语义特点.又(妥协)对中国人而言常表示消极意义.中国人在原则问题上不肯让步,是为讲原则,有纲有常;但在美国文化中,是达成协议过程中不可或缺地过程,因而有积极意义.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翻译(口译、笔译)和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研究和挖掘这些词汇地文化差异,以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与交流.LDAYt.另有一类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地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只是一个语言符号,缺乏联想意义.如汉语文化中地“竹”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地关系.中国人以“竹”喻人,表达坚定正直地性格、朴直虚心、高风亮节地风范与操行.所谓“竹色君子德”,“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等是为此意.中国人非常熟悉竹,偏爱“竹”,《红楼梦》中林黛玉地窗前是湘妃竹,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汉语中有“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雨后春笋”“竹篮打水”等等;而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英语人对不象中国人对“竹”那么熟悉.连这个词都是外来语,更缺乏文化内涵,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称.英语里也有许多具有丰富联想意义而汉语却没有地词.例如在英国是春天、欢乐地象征.许多文学家、诗人都以表达春天和欢愉地心情.华兹华斯地中对描写,极好地反映了诗人愉快地心情.汉语中地“黄水仙”不如“梅花”“菊花”“牡丹”蕴涵丰富地文化含义.总之,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地词汇在英汉语言多如星斗,不胜枚举.但这些形象生动、感情色彩鲜明地联想意义,深刻地文化内涵.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却是了解目地语言文化地一个非常重要地途径.Zzz6Z.以上讨论了英汉词汇意义地跨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地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词汇地语义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偏重直觉体悟、具体形象、整体辩证地特点;而西方文化地拼音文字多反映出西方人注重分析、强调个体地传统.词汇学习是语言地学习中一个重要地方面.在词汇层面上地跨文化研究地是其有机部分.在外语地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在跨文化交际地实践中,积极探究其丰富地文化内涵,了解这种语际间地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差异地敏感性,帮助他们更恰当地了解掌握所学地语言地文化,提高学习者地语言使用地有效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地作用.dvzf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5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周艳琼(1976-),女,四川简阳人,讲师,从事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学方向研究。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

”(goodenough,1957);“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

”(Hudson,2005)。

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

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

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

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

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

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

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aunt, 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 “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 在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

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

如黄色、黑色。

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

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

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3.文化意义的空缺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

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

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

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oyster(牡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周艳琼(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广西南宁 530000)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本文从词汇文化意义差异性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几个方面浅析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说明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145-022012年第27卷 第10期周艳琼: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蛎)指沉默寡言的人,而汉语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意义。

4.文化意义基本相同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两种语言的文化意义不同,但英汉两语言群体在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大同小异。

例如: donkey(驴)在英语中象征“愚蠢”、“固执”、“倔强”;汉语中也有“蠢驴”、“犟驴”等说法。

parrot(鹦鹉)一词,在英语中表示“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的人”;汉语中也有“鹦鹉学舌”之说。

三、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产生的原因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往往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

不同民族无一不将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及其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独特性反映在民族语言的词汇当中,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造成英汉词汇意义的差异。

具体说来,影响英汉词汇意义差异的文化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传统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的不同由于生活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就造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差异。

比如“东风”二字对生活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美好、春天”。

英国地处西半球大西洋东岸,是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人们常常用“美好”、“可爱”、“温和”来形容它。

因此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而汉语里夏天则是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的。

再说英国耕种主要是靠马,因此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词汇,如a dark horse(黑马-出人意料的获胜者)、change horses(换班)、back the wrong horse(下错赌注);而中国主要靠牛,因此很多跟牛有关的词汇:牛劲、牛脾气、牛角尖等。

2.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生产生活也是词汇文化意义的一个重要来源。

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映在词汇方面便折射出不同的文化韵味。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用牛犁地,因此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和牛有关的词语也就比较多。

像“体壮如牛”、“多如牛毛”、“汗牛充栋”等等。

而在英语传统的社会中,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地位较为重要,和“马”有关的词语也很多,如as strong as a horse,eat like a horse,work like a horse等等。

另外,许多日常事物或现象由于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会产生一些文化意义。

如在英语社会中,颜色词blue含有沮丧的、猥亵的、忧郁的意思,像feel blue (闷闷不乐),make the air blue(说下流话)等。

而汉语中,蓝色使人想起天空、海洋,给人以辽阔、宽广、公正之感,所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老百姓称廉洁公正的官员为“青天”。

最后,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动植物因不同的联想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意义。

例如,英语中人们认为鸡“胆小懦弱”,而汉语中认为老鼠是这样的。

在汉语文化中“松树”的联想意义是“长寿”,而英语中,“松树”却无此义。

3.文学艺术传统的不同英语社会和汉语社会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

这些传统积累沉淀下来,赋予语言词汇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文化意义。

比如,在汉文化里提到“林黛玉”,就会有一个美丽哀怨、多愁善感的知性女子形象会立刻浮现于脑海;而对《红楼梦》无所知的西方人来说,便是很难理解这其中的文化意义,再如汉语中“松树”给人的意象是“挺拔、坚韧”,如陈毅有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而英语中却说as strong as an oak(像橡树一样坚韧)。

在《圣经》中的人物如Cain(该隐)在西方文化是“叛乱,内讧”的代名词。

而一些对《圣经》和基督教知识缺乏了解的中国人他们当然更无法理解其内在的文化意义了。

四、结论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深层的东西。

了解并掌握这些差异,无论对英汉语言学习者来说还是英汉语言工作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晓这两种语言词汇意义方面的文化差异,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语言,才能正确地、成功地进行交际交流,才能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和提高社会文化语用能力,从而能够真正地从本质上掌握这两种语言。

参考文献:[1]Ronald Wardhaugh.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2]Nida E.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4.[3]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李峻.动物词汇看词语的文化差别[J].洛阳大学学报,1997(12).[5]谷峰,陈文,潘爱华.从文化延伸的视角研究英汉词汇文化意蕴差异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0).[6]刘华,刘增美.从文化延伸的视角看英汉词汇的内涵差异[J].中国成人教育,2006(08).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in term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Zhou Yan-qiong(Humanities Department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0,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linked, 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in many words with specific cultural information, vividly embodies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s in meaning, forms, causes aspects to discuss difference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illustrate significance to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difference[责任编辑:周 呈]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