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合集下载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张 瑾(南京经济学院 210003)摘要 语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汇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

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同样一个词汇(如动物、颜色等),尽管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文化差异而生发不同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意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而文化也制约着语言形式,并不断将其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构成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表现的基本内容。

词汇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词汇的内涵(conno tati on ),中国学者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它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

国外学者L eech 认为:内涵是指一个词汇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一种交际价值(comm u 2n icative value )。

由此可见,词汇的文化内涵义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以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表达意义的内涵差异即是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具体反映。

本文拟从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以及某些词汇的伴随意义,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作初步探讨。

一、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而不同民族对问题的认识和观察的方式以及态度也一不样,对待动物所表现的爱憎情感存在很大差异,使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出现截然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

以“龙(dragon )”一词为例,在汉族文化里,“龙”总含有褒义的语义,蒙有一层极其尊贵、神秘的色彩,是帝王之称,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

“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喻豪杰之士。

像“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藏龙卧虎,望子成龙”等带有“龙”字的成语,无不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还素以“龙的传人”为自豪。

从文化层面看英汉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

从文化层面看英汉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

帮助 。 关 键词 : 化层 面 文 英 汉 词 - 联 想 意 义 r 差 异
义 划 分为 七种 . 归 纳 为三 大类 型 : 一类 型 是概 念 意义 可 第 文 化 是 人 类 文 明 进 程 中所 创 造 的 所 有 物 质 财 富 和 精 神 财 富 的 综 合 , 可 以 分 为 表 层 、 中层 和 深 层 三 个 文 化 层
规 则 和 假 设 带 入 异 性 交 往 之 中 ,虽 然 各 自都 想 获 得 良 性
的 交 流 , 是 事 与 愿 违 。 也 提 醒 我 们 在 出 现 异 性 交 际 矛 但 这 盾 时 不应 偏祖 任 何一 方 。
关 系 最 密 切 、 映 最 直 接 的 是 词 汇 ” 2 0 : 3 。 由 此 可 反 (0 2 8 ) 见 。 词 汇层 面研 究 文化 对语 言 表 情达 意的 影 响作 用 , 在 具 有 “ 一斑 而 见全 豹 ” 重 要意 义 。 窥 的 G.e c 在 其 著 作 《 义 学 》 S ma t s 中 , 词 汇 意 L eh 语 ( e ni ) 将 c
1社 会 地 住 与 社 会 偏 见 .
在 历 史 上 , 性 长 期 处 于 低下 、 属 于 男 性 的 地 位 , 女 附 在 语 言使 用 上 必 然 有 所 反 映 。 女 性 为 了 提 升 自己 的社 会 地 位 。 会 尽 量 使 用 文 雅 的 、 貌 的 语 言 , 男 性 留 就 礼 给 有 面 子 : 在 男 女 共 同 参 与 的 谈 话 中 尽 量 兼 顾 到 对 方 的
会 导 致 谈 话 的 不 同 步 和 交 际 意 图 的 误 解 。 这 种 理 论 是 建 立 在 规 则 和 假 设 Gu ez 跨 种 族 交 流 问 题 的 框 架 上 的 。 mp r Bo k r .a n n 为 在 异 性 之 间 交 往 上 也 会 发 生 这 样 的 re 和 rn e 认 情 况 , 们 成 年 以 后 . 各 自在 儿 童 和 少 年 期 学 会 的 交 际 他 把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学院名称:人文与法律学院班级:汉语132班姓名:王方学号: 1327282016年12月 15 日从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看东西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英汉语言中词汇含义都很丰富。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传统习俗等不同, 英汉词汇所承载的含义也有所差异。

从英汉词汇对比的角度, 对英汉语言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作一些对比并揭示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词汇内涵意义文化差异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蕴涵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的部分,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denotation)外, 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cultural connotation), 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

因此,必须把汉英语言知识对比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1.英汉词汇对比看文化差异1.1称谓词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如Aunt(姨、姑、伯母、舅母),“aunt”一词在表示亲戚关系时才使用。

英美人对非亲戚关系不称“aunt”,对父辈非亲属女性可直呼其名或冠上“Mrs Miss”或“Ms”等尊称。

对父辈的亲属女性也很少用“aunt”,通常也可直呼其名,而不像中国人那样称“大姑”、“姨妈”等。

所以英语中没有AuntWang,Second Aunt 等说法。

从文化层面看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差异

从文化层面看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差异

从文化层面看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差异/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语言文化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从文化层面看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差异导言: 文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总和。

它包括抽象的语言、思维等等。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文字符号系统。

它的基本成份是词汇和语法结构。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它的内涵。

英语和汉语存在着显着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自然也体现在语言的词义语法及文体等方面下面以几个典型词的词义就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词汇是语言的根本要素,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因素。

语言学家对语言的研究已有悠久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 他们关心的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研究的是语言的内在体系,而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的探讨则是最近三十年才开始的。

现在他们中很多认识到, 在语言中至少有两套规则, 其中一个是结构规则, 即语音、词汇、语法等; 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比较突出,涉及的面也很广。

(胡文仲,1994) 1、英汉文化各自特点汉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特性。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无论诸子百家、礼乐刑政都是建立承认人的认识能力、调动人的心理功能, 规范人的道德情操和维系人的相互关系这种人本主义基础上的。

中国文化的侧重于把握“生命”但其并非对生命科学的把握,而是道德上的“把握”,重点是如何调养、安顿生命。

中国人运用心灵是内敛的,追求的是至高的“人天合一”。

(申丽珊,2007) 然而英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的,它的重心在于把握自然。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

另外 ,一 些颜色词 为中西两种文 化所共有 ,然而 它们 的内涵却 截然不 同。英 语 中的 y e l l o w与汉语 中的 “ 黄色 ” 就是 一个 很 好 的例 子 。在 汉 语 中 , “ 黄色 ” 常表示 “ 淫秽 、下流” ,有 “ 黄色 电影 ” “ 黄 色书刊 ” 等说 法 ,但 在英语 中 ,y e l l o w则 没有此 义 ,相 反 ,它 往往 象征 正义 、坚定 、智 慧 ,y e l l o w b o o k ,y e l l o w p a — p e r 是极 其严肃 的政府报告 ,而不是 “ 黄色书籍 ” 。 3 . 性 质 上有所 不 同。 地 理 环境 不 同也 决定 了 中英两 种语 言 中一些 词 汇性质 上有 所差 异 。英 语 中 的 e a s t w i n d与汉 语 中 的 “ 东 风 ”在 字 面意 义是 一 致 的 ,但性 质 上 迥然 不 同 。 中 国位 于东半 球 ,在亚 洲东部 ,东 临太平洋 ,以大 陆 性气 候 为 主 ,所 以 ,汉语 中的 “ 东 风 ”是 和 煦 温 暖 的 ,代表着 春天和美好 事物 。而英 国在西半球 ,是 一 个岛 国 ,西临大西洋 ,属海洋性气候 ,所 以 ,英语 中 的e a s t w i n d是 指萧 瑟 的秋 风 ,是从 欧 洲大 陆北 部 吹 来 的寒冷 的风 ,和我国 的西风 ,甚至北风相 似 。英 国 人在 e a s t w i n d前所 用的形容词 ,都是极其 凛烈 的。
一 踩 躲 啦 一
踩 寸躲 廿 ∞ l 0
英汉词汇的文化 内涵差异
何 素
摘 要 :词 汇是语 言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语 言的 民族 特性 自然会 由词 汇反 映 出来 ,这 就使 得 不 同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是反应不同的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两种特定的表达形式。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现象纷繁复杂,有很多词在对方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语义,或者只是部分语义相同,绝大多数的词在语义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这种差别是自然现象,也是中英文化差异的反映和体现。

一、英汉语言中的不对应现象英汉语言的不对应关系分为两种:部分不对应和完全不对应。

部分不对应是指在两种语言中,局部处在一个平面上,但更多的局部却处在两个平面上,就如我们所说的貌合神离。

例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的意义有重合之处,它们都可以指有文化的人,但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却大不相同。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

在中国农村有很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

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

此外,还有其他区别。

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完全不对应现象,在英汉两个语种的词汇中都存在。

有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多数英美人没有睡过中国的“炕”(kang, a heatable brickbed ),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

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motel(汽车旅馆),也没有吃过美国的各种pie (馅饼)。

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都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再比如节气的划分,虽然有一些在英语和汉语中是对等的,如春分(Spring Equinox)、秋分(Autumnal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冬至(Winter Solstice),但是像清明、霜降、惊蛰等之类的节气在英语中都没有。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摘要: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对比中西文化中词语的不同用法,阐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词语意义;文化差异1 由于社会礼仪的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1.1在语言表达方式上1.1.1称呼方面的差异。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

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

1.1.2问候方面的差异。

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

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

然而在英语中,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1.1.3闲谈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可以会问这样的话: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甚至会问: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How much is your coat?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感兴趣的事,这些都是英美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

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

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

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

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

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仅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

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

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

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

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 aunt,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 在这些句子里的“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

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

如黄色、黑色。

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
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

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 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

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3.文化意义的空缺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

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

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

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而汉语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意义。

4.文化意义基本相同
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两种语言的文化意义不同,但英汉两语言群体在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大同小异。

例如:donkey(驴)在英语中象征“愚蠢”、“固执”、“倔强”; 汉语中也有“蠢驴”、“犟驴”等说法。

parrot(鹦鹉)一词,在英语中表示“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的人”;汉语中也有“鹦鹉学舌”之说。

三、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往往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

不同民族无一不将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及其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独特性反映在民族语言的词汇当中,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造成英汉词汇意义的差异。

具体说来,影响英汉词汇意义差异的文化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传统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的不同由于生活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就造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差异。

比如“东风”二字对生活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美好、春天”。

英国地处西半球大西洋东岸,是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人们常常用“美好”、“可爱”、“温和”来形容它。

因此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而汉语里夏天则是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的。

再说英国耕种主要是靠马,因此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词汇,如a dark horse(黑马-出人意料的获胜者)、change horses换班)、back thewrong horse(下错赌注);而中国主要靠牛,因此很多跟牛有关的词汇:牛劲、牛脾气、牛角尖等。

2.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生产生活也是词汇文化意义的一个重要来源。

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映在词汇方面便折射出不同的文化韵味。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用牛犁地,因此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和牛有关的词语也就比较多。

像“体壮如牛”、“多如牛毛”、“汗牛充栋”等等。

而在英语传统的社会中,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地位较为重要,和“马”有关的词语也很多,如as strong as a horse,eat like a horse,work like a horse 等等。

另外,许多日常事物或现象由于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会产生一些文化意义。

如在英语社会中,颜色词blue含有沮丧的、猥亵的、忧郁的意思,像feel blue (闷闷不乐),make the air blue(说下流话)等。

而汉语中,蓝色使人想起天空、海洋,给人以辽阔、宽广、公正之感,所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老百姓称廉洁公正的官员为“青天”。

最后,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动植物因不同的联想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意义。

例如,英语中人们认为鸡“胆小懦弱”,而汉语中认为老鼠是这样的。

在汉语文化中“松树”的联想意义是“长寿”,而英语中,“松树”却无此义。

3.文学艺术传统的不同
英语社会和汉语社会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

这些传统积累沉淀下来,赋予语言词汇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文化意义。

比如,在汉文化里提到“林黛玉”,就会有一个美丽哀怨、多愁善感的知性女子形象会立刻浮现于脑海;而对《红楼梦》无所知的西方人来说,便是很难理解这其中的文化意义,再如汉语中“松树”给人的意象是“挺拔、坚韧”,如陈毅有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而英语中却说as strong as an oak(像橡树一样坚韧)。

在《圣经》中的人物如Cain(该隐)在西方文化是“叛乱,内讧”的代名词。

而一些对《圣经》和基督教知识缺乏了解的中国人他们当然更无法理解其内在的文化意义了。

四、结论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深层的东西。

了解并掌握这些差异,无论对英汉语言学习者来说还是英汉语言工作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晓这两种语言词汇意义方面的文化差异,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语言,才能正确地、成功地进行交际交流,才能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和提高社会文化语用能力,从而能够真正地从本质上掌握这两种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