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目录
01 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 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03 二、方法
02 一、引言 04 三、结果
05 四、讨论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五、结论
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对比分析
谚语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动物词汇在英汉谚语中扮演着不 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 深入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点以及动物词汇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有些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存在误解。例如,“狗”在英语 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忠诚的朋友,而在汉语中,“狗”有时候被用来形容卑劣的人 或行为,这可能是由于历史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三、研究方法
研究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语料分析法:收集英语和汉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分析它们的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形象和寓意为人们所喜爱。这些谚语不 仅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的认知和情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两种语言 中,动物谚语的存在和含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英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 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英语中的动物谚语大多源自西方文化传统,其中涉及的动物种类和象 征意义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老鼠成精)这条谚语中,猫被用来象征权威或纪律,而老鼠 则代表了顽皮或懒散。在西方文化中,猫和老鼠的关系通常被用来形容社会中不 同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内容二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英语和中文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方面的 差异日益突出。本次演示将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旨在 探讨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 化。
英汉动物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浅析

英汉动物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浅析【摘要】表达同一事物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是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文章通过分析和对比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让读者体会英汉文化的异同,强调了词汇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语词汇汉语词汇动物文化内涵对比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恩格斯宗教哲学思想新论”(编号:ZK0944)阶段性成果。
引言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地域的差异会形成生活习惯和民情风俗的不同,由于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能够反映这个民族文化特色的国俗语义,这是语言的语义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所以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和思维定势等方面的影响,不同民族对相同词汇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使得其语言内涵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曾把动物当作神来崇拜,比如说中国文化中人们祈求下雨时就会拜“龙王”,而且中国文化中还有十二生肖,英语中也有“Love me,love m y dog”(爱屋及乌),所以英汉语言中的动物词汇有着深深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文章简要分析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之间的异同。
英汉语言中同一种动物词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虽然英汉语言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但人类生活的外部大环境存在着种种共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人们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会逐渐趋同。
不同民族的人对于同一种动物的基本属性会有共同的认识,这就使得同一动物的名称在英汉语言中具有了相同的文化内涵。
“猪”作为一种常见的动物,和英语中的pig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集“懒、笨、蠢、馋”于一身,肮脏又丑陋,即使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也是一个又脏又懒、又蠢又笨的形象,英语中pig也有“greedy,dirty and bad-m annered”之义,eat like a pig来比喻贪婪地大吃大喝,不顾及形象;you greedy pig(你这个贪吃的家伙)等。
浅析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

企业导报2014年第13期作者简介:崔意茁(1990-),女,辽宁大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务英语硕士研究生。
浅析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崔意茁(天津外国语大学,300204)摘要:本文将从英汉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含义方面进行对比,并通过分析其文化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旨在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汉文化差异以实现最小障碍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习语;含义;文化差异一、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每个词汇都有其本身的含义,但是当其出现在特定的富有喻意的句子中时,这些词汇就被赋予了内涵。
许力生对内涵的定义是:内涵指的是单词或短语超出其中心含义所具有的附加意义。
他认为,人们通过这些附加意义来表达其在特定场合的态度和感受。
不论在中英文中,人们都会用不同的动物隐喻表达其情感或描述其行为活动。
但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异同,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在英语和汉语中有的相近甚至相同,有的则截然不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习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
(一)同一动物词语在英汉习语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在英汉习语中,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是相近甚至相同的,这说明文化是相通的,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产生共识,进而产生文化重合现象。
“蛇”在英文和汉语中都是贬义的,暗含狡猾、残忍之义。
如英文中的“a snake in the grass ”指的是暗藏危机,“a serpent in one ’s bosom ”意思是姑息养奸。
在汉语中,人们用“蛇蝎心肠”来形容心肠狠毒的人,用“佛口蛇心”来比喻说话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在英汉习语中,马的内在含义也很相似。
英文会用“like a horse ”来赞扬某人辛勤工作,而中文也会有“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祝福语。
“鼠”在汉语中是“怯”的代名词,在英语中也如此。
英文中有“as timid as a mouse ”,汉语中则有“胆小如鼠”,都是用来形容胆子特别小的人。
再者,“狼”一贯象征着凶残和贪婪。
自-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的语言,词汇极为丰富,其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
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
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已被融入到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referentialmeaning)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ﻫ(一)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
在我国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的本领,能上天,能入地,能在路上走,能在水里游,能在空中飞。
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的象征。
龙的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
正是对“龙”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的道德观念,从而构成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
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就特别多。
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扬之词。
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是邪恶的象征。
英汉词汇文化差异比较

二、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与动物的关系向来很密切。一方 面,动物是人类重要的衣食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许多动物被 人们赋予神性,视为图腾,顶礼膜拜。这些动物形象积淀着特 定的民族心理,负载着人们的感情,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动物 文化。 ► Dog 狗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养狗的习惯,但看法不同。在汉语文 化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虽在古代,说狗是忠臣,猫 是奸臣,但用狗的形象比喻人时,都是贬义,如:狗东西、 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等。 由于受到民族心理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时很少会用到与 dog有关的语句。
Chinese
浑水摸鱼
形象不同、意义相近
骑虎难下 养虎入
在英汉语言中,某些动物词汇表达的意义相近或相对应。
English as timid and tame as deer
as sly as a fox as slow as a snail as lovely as a little sheep as busy as a bee as naughty as monkey as dirty and greedy as a pig to 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 as proud as a cock
(大亨)、 cool fish(厚脸皮的人)、cold fish(孤僻的 人)、fresh fish(新囚犯)、drink like a fish(牛饮)、 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a fine kettle of fish(一 团糟)等。
而中国人更了解和熟悉陆地生活的农业耕作。因此“牛”在 汉语中的意义也非常丰富。 如:牛劲、牛饮、九牛二虎之力、 多如牛毛、牛脾气、孺子牛 等。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内容简介: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一、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文化的差异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朝夕相处,密不可分。
人类通过与动物的长期接触,逐渐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天性和生活习性,并把与动物的感情反映在自己的语言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一、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文化的差异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朝夕相处,密不可分。
人类通过与动物的长期接触,逐渐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天性和生活习性,并把与动物的感情反映在自己的语言中。
然而,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同一种动物的理解和情感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下面以英汉两种语言中对几种动物的不同理解为例。
1 、龙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动物之一。
它象征着君王,体现着权利,在人们心中是最神圣的。
因此自古以来皇帝穿的是龙袍,祝福自己的孩子成功就叫望子成龙,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等等,这些词都是褒义词。
相反,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dragon 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大多数都做贬义词来使用,比如凶悍的女人就是a dragon of oman 。
而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龙又象征着邪恶凶险,在圣经中,把Satan 比作是the great dragon 。
2 、老虎一词在汉语语言文化中一直是英勇威武的象征,因此我们常说卧虎藏龙虎将等,然而在英美文化中,常常用狮子lion 一词来表示勇猛,成为百兽之王,英国甚至将狮子当作国家的象征,British Lion 是英国的别称。
3 、猫头鹰在汉语文化中被看作是不祥的征兆,尤其是害怕看到或者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然而,在西方社会中,ol (猫头鹰)却象征着智慧。
在婴幼儿的故事中,ol 的形象是个裁判,非常严肃,并且有头脑。
二、动物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1 、历史条件不同的原因以狗为例,西方尤其是美国最早以渔猎、畜牧为主,主要食用牛羊,狗在当时是人类的帮手,所以西方将狗看成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中英动物词对比翻译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对比于翻译一、动物词文化语义不同的原因:1.传统习俗东西方传统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英文里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别。
在中国人眼里,喜鹊是吉祥鸟,它的出现预示贵客来监。
但在英语国家里却是唠叨的象征。
中文里的蝙蝠从古到今都象征福气,而英语文化中却与福无关,甚至有邪恶与憎恶之意,像“as 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与“have bats in thebelfry”(异想天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鹤象征长寿,所以有“鹤发童颜”与“鹤寿松龄”等。
英文中长寿的象征却是大象。
中文里凤代表吉祥幸福,也代表用来比喻少见的人才与罕见之物,如“凤毛麟角”。
英语中的凤凰则是复活与永生的代表,如“I believe that a phoenix that rises from its ashes will be even more dazzlingly beautiful.”(我始终相信浴火重生的凤凰将会更夺目。
)英汉两个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英汉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动物词文化意象的不同。
例如,凤凰( phoenix) ,依照Br 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的说法, 凤凰是传说中的长生鸟,在阿拉伯沙漠上生存了五六百年,临死前衔草木筑巢,在唱完一首挽歌后用翅膀扇火自焚,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出一只新凤凰。
于是,西方文化便取凤凰不死的神性,在英语中赋予其“复活”、“再生”的文化意象。
在汉语传统文化中,因凤凰的神异与美丽人们将其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人们赋予了它“吉祥、珍贵、美丽”的文化意象,如“龙凤呈祥”喻指婚姻的完美,“凤毛麟角”表示非常珍贵的东西,以“凤姿”来象征女性的优美等。
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特征,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
这种例子, 举不胜举。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1.地理环境差异:由于英语和汉语所使用的地理环境不同,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动物种类和对动物的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是以英国为母语的语言,而中国则位于亚洲,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种类不同,因此对一些动物的认知和习惯词汇就会有所差异。
2.文化传统和习俗差异: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对动物的重视程度和称呼方式也存在差异。
以英语为例,由于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原因,英语中对狗、牛、马等动物的词汇相对较多,而对猪、鸡等被视为普通食物的动物的词汇较少。
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猪、鸡等动物在饮食和农耕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这些动物的认知和相关词汇较为丰富。
3. 宗教和意象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意象也会影响对动物的称呼和赋予的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lion”(狮子)在宗教和文化意象中常被认为是勇敢和权威的象征,而在汉语中,“狮子”在文化中更多的被用来指代狮子舞和娱乐表演中的形象,其象征意义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习俗、宗教和意象等因素。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动物的观念、重视程度和用途的差异,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动物内涵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的语言,词汇极为丰富,其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
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
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已被融入到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一)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
在我国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的本领,能上天,能入地,能在路上走,能在水里游,能在空中飞。
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的象征。
龙的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
正是对“龙”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的道德观念,从而构成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
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就特别多。
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扬之词。
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是邪恶的象征。
龙被认为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
《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Satan)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二)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英汉两个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牛”在我国农业史上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因此,牛在我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形象,人们对牛的情感也反映在语言上。
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牛”字的成语都富有褒义色彩,如汗牛充栋,老牛舐犊,老黄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
相反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而只是“盘中餐”。
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 a bull in a china shop 鲁莽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
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人的绰号,这个词在John Arbuthnot(1667-1735)的笔下第一次出现时,指的是一个名叫 John Bull的英国人,此人心直口快,行为鲁莽,躁动不安,滑稽可笑。
calf(牛犊)、cow(母牛)、buffalo(水牛)的文化内涵也都是贬义的,如calf比喻呆头呆脑的人;cow比喻肥胖丑陋的人;to buffalo sb.指哄骗某人。
(三)因习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英汉民族中都有人养狗,且狗与dog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但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
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
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
它们有吃,有穿,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写“狗曲”。
狗得病时可请兽医,还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
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
但在汉民族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在英语中有很多带“dog”的褒义短语和句子。
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指爱屋及乌,“a lucky dog”指幸运的家伙,“Every dog has its day”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指有功者应受奖赏,“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指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等。
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
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
因而在我国,狗的地位比起英语国家的同类来说要低得多了。
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鼠窃狗偷、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然而,中国人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对猫的喜好情感恰好与狗相反。
中国人喜欢猫,是因为它活泼可爱,可与主人作伴消遣,而且猫还抓老鼠,颇具实用价值。
因与“耄”同义,猫在中国文化中还是长寿的象征。
可在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眼中,同样乖巧也能捕鼠的猫,却是整天不务正业,到处乱窜,只知道惹事生非的家伙,以下的习语生动地体现了他们眼中的这一形象。
“No room to swing a cat.”(形容地方狭窄),“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形容像热锅上的蚂蚁),“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指掩耳盗铃),“The cat out of the bags.”(指泄露秘密)。
尤其是黑猫,更让西方人深恶痛绝。
惟恐避之不及。
人们用猫来比喻包藏祸心的人,如She is a cat.(她是一个邪恶的女人)。
(四)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不同产生文化内涵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意义,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
对该动物喜欢、欣赏,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
反之,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因而文化内涵不同。
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owl 常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
因此,在英语中,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禽兽间的争端要请它来裁决,紧要关头就得找它求救。
成语as wise as an owl(象鹰一样智慧)即是一例。
如果说某人owlish往往是形容他聪明、严肃。
如Patrick peered owlishly at us through his glasses.(帕特里克透过他的眼镜严肃而机智地审视着我们)。
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与owl在英语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由于猫头鹰昼伏夜出,常盘旋于坟场,且在深夜发出凄切的叫声,有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
并有民间传说猫头鹰落在谁家树上,或谁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他家就会有人要死。
这么一来,人们便把它的叫声与死亡、倒霉及厄运等联系在一起,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谁碰上它谁就倒霉。
中国民谚中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夜猫子抖抖翅,大小有点事”;“夜猫子进屋,全家都哭”的说法。
猫头鹰在中国人看来是厄运的象征,人见人怕。
蝙蝠bat是哺乳动物,食蚊、蛾等昆虫。
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
提到蝙蝠,英语民族会联想到vampire(吸血蝙蝠)。
传说vampire夜间离开其坟墓去吸食睡觉者的血,让人恐惧和厌恶。
英语成语中的一些表达法也表明了对于bat的坏的联想,例如as blind as a bat(象蝙蝠一样瞎);crazy as a bat(象蝙蝠一样疯狂)等。
然而蝙蝠在汉民族中,由于它的发音和“福”字相同,因而被视为好运、幸福和健康长寿的象征。
我国的传统画把蝙蝠和鹿设计在一起,构成“蝠鹿”(发音“福禄”),代表富贵荣华,保佑人们“ 有福有禄”的意思。
又因为“红蝠”与“洪福”同音,因此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同一个动物词汇具有不同文化内涵,这正好说明并反映了英汉两种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个性。
结论由以上阐述表明,我们对动物词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汇的表层指称意义上,应该深入理解词汇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语言学习者,要真正掌握词汇就必须在理解词的内涵上下功夫。
同样要真正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就应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研究其文化差异,阅读时切忌望文生义。
只有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所以,在教学中应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而且运用多种方式——大量地阅读英文原版报刊、看英文电影、录像等,让学生处于一种英语的真实情境之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汇在原文化中的涵义,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如地进行交际,真正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文,2000(5)6.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1996(2)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作者简介:王丽(1972-),女,河南鹿邑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