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植物的热害及抗热性

合集下载

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热害防治方法

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热害防治方法

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热害防治方法1. 引言高温是指温度在35摄氏度(℃)以上的环境条件。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高温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农业生产中,高温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一些热害的防治方法。

2. 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1 高温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高温对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一些种子在高温下会失去活力,导致发芽率降低甚至完全无法发芽。

幼苗也很容易受到高温的伤害,导致生长缓慢、长势差。

2.2 高温引发叶片氧化和脱水高温会导致叶片的氧化反应增加,加速叶片老化。

同时,高温也会加速植物体内水分的蒸发,使植物出现脱水现象。

这些影响会导致叶片萎蔫、叶片颜色变黄等。

2.3 高温降低光合作用高温对光合作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高温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平衡被破坏,导致光合产物的合成减少,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养分合成和转运。

2.4 高温加剧植物的代谢负担高温会对植物的代谢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植物为了应对高温环境,会增加能量代谢和营养合成的过程,导致代谢负担增加。

如果高温持续存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3. 热害防治方法3.1 选择适应地方的作物品种在高温地区种植作物时,应选择耐热的作物品种。

耐热品种通常具有较高的温度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抵御高温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3.2 控制高温环境条件可以利用遮阳网、湿帘等措施来调节温室内的温度,减轻高温对植物的影响。

同时,科学合理的通风也有助于降低温室内的温度,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

3.3 提供充足的水分高温环境下,植物容易脱水,需要提供充足的水分来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及时浇水、覆盖土壤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高温对植物的脱水影响。

3.4 施用适当的肥料高温下,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增加,所以要合理施用肥料,满足植物的养分需要。

同时,要注意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植物生理学-第十一章-植物抗逆生理

植物生理学-第十一章-植物抗逆生理

第一节抗逆的生理基础一、逆境和植物的抗逆性(一)逆境的概念和种类逆境(stress)是指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逆境种类:1.物理逆境:热害、冷害、干旱、淹水、光辐射、机械损伤、电伤害、磁伤害、风2.化学逆境:养分缺乏、养分过剩、低pH、高pH、盐害、空气污染、农药污染、毒素3.生物逆境:竞争、病害、虫害、动物危害、人类危害、共生微生物缺乏、有害微生物、生化互作(二)抗逆性及方式抗性是植物在对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植物没有动物那样的运动机能和神经系统,基本上是生长在固定的位置上,因此常常遭受不良环境的侵袭。

但植物可用多种方式来适应逆境,以求生存与发展。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植物对逆境抵抗和忍耐能力。

抗性的方式: 1.逆境逃避(stress escape)是指植物整个发育过程不与逆境相遇,或指植物在逆境胁迫到来之前,植物已完成其生育周期。

2.逆境忍耐(stress tolerance)是指植物通过自身的生理生化变化来适应环境的能力。

抗环境胁迫涉及到植物体的忍耐胁迫和逃避胁迫二、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一)形态结构变化(二)生理生化变化植物以细胞和整个生物有机体抵抗环境胁迫:植物体可以受到和识别的环境信号组成了应激性反应。

进行环境胁迫识别后信号被传输到细胞内和植物体全部。

典型的环境信号传导导致细胞水平的可变基因的表达,反过来有可以影响植物体的发育和代谢。

三、渗透调节与抗逆性 (一)渗透调节的概念 多种逆境都会对植物产生水分胁迫。

水分胁迫时植物体内积累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其渗透势,保持一定的压力势,这样植物就可保持其体内水分,适应水分胁迫环境,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调节(osmotic adjustment)。

(二)渗透调节物质:参与渗透调节的可溶性物质称为渗透调节物质。

包括:1.无机离子;2.脯氨酸;3.甜菜碱;4.可溶性糖常见有机渗透调节物氨基酸甜菜碱物(三)渗透调节物质的共性及作用分子量小、易溶于水;生理中性、两性离子;稳定酶结构;合成迅速。

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及耐热性

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及耐热性

柑橙日灼病
冬瓜日灼病
冬季涂白的树
3.耐热性
植物对高温胁迫(high temperature stress
)的适应和抵抗能力称为耐热性(heat
resistance)。 最适温度




活 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温度
嗜冷细菌
二.植物体的温度状况
1.喜冷植物:生长温度为在零上低温(0-20℃),当
温度在15-20℃以上即受高温伤害。例如某些藻类、 细菌和真菌.
海栖热袍菌
棉花 喜温植物
一些作物的临界温度
本节小结
1.高温对植物的热害可分为:高温害和日灼伤害 2.植物对温度状况的分类可分为:
(1)喜冷植物 (2)中生植物 (3)喜温植物
3.农作物的临界温度
目录
第一节:高温伤害及植物耐热性的概述 第二节:高温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第三节:高温对植物伤害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第四节:植物耐热性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第五节:植物热激蛋白及其分子作用
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及耐热机制
闵 雄
1.高温害
• 高温害是高温 天气对开花至成 熟期作物产生的 热害,多发生在 我国南方早稻和 中稻抽穗、开花 到成熟期之间, 尤其进入盛夏酷 热较早的年份。
2.果树树木日灼伤
• 果树日灼是由强烈的太阳辐射增温所引起的果 树枝干伤害,也称灼伤。分为夏季日灼和冬季日 灼两类。
发财树 喜冷植物
2.中生植物: 生长温度为 10-30℃,超 35℃就会受伤 。例如水生和 阴生的高等植 物,地衣和苔 藓等。
水稻
3.喜温植物:其中 有些植物在45℃以 上就受伤害,称为 适度喜温植物,例 如陆生高等植物, 某些隐花植物。有 些植物则在65100℃才受害,称 为极度喜温植物, 例如蓝绿藻、真菌 和细菌等。

第三章植物的热害及抗热性

第三章植物的热害及抗热性

4、高温对植物体内碳素代谢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中,把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 相等时的温度指标称为温度补偿点。当植物处于 补偿点以上的高温逆境下时,光和产物积累小于 呼吸消耗,植物会发生饥饿。短期出现时会影响 植株器官间碳素分配的矛盾而发生落花落果。长 期出现是可能导致植物死亡。
高温条件下植物体内碳素代谢失控的主 要机制是:
1)许多植物具有御热保护结构,如叶片或果 实表面有蜡质层和茸毛等。 2)有些植物在高温下气孔开启度加大。 3)C3及CAM植物的特殊碳代谢途径。 4)有些植物体内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3、耐热性 :当高温逆境出现时,植物 体随之发生与环境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生 理生化代谢变化,使植株能少受或不受 高温的伤害,或能自我修复高温伤害的 特性,叫耐热性。
3、减少蛋白质的水解作用 在高温逆境下,植物体内蛋白质合成的速
度大于降解的速率时,可以相对减少蛋白质的 水解,防止生物膜系统的破坏,有利于蛋白质 的修复和再合成。近年的研究表明,有些作物 在高温逆境下产生了某些特异性的蛋白质 (HSP)
4、防止膜脂丧失 植物体内脂肪酸的高度饱和可以降低生 物膜上脂质的流动性。
物受高温刺激后大量表达的一类蛋白,它最早 是在果蝇中发现的,现已证明普遍存在于动物、 植物和 40℃时,(仅低于致死温度),就抑 制一些细胞中常见的mRNA和蛋白质 合成,但却促进30-40种其他蛋白的转 录和翻译。这些蛋白就是HSP。热激 后3-5 min就可测出新mRNA转录。
从生理机制上区别,可分为间接伤害和直接伤 害两个方面: (一)间接伤害
间接伤害是指高温导致代谢的异常,渐渐使 植物受害,其过程是缓慢的。高温持续时间越 长或温度越高,伤害程度也越严重。
1.饥饿 前面说过,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一般都低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当呼吸 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时的温度,称为温度 补偿点(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point)。 所以,如果植株处于温度补偿点以上的温 度,呼吸大于光合,就会消耗贮存的养料, 时间过久,植株呈现饥饿甚至于死亡。

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及耐热机制

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及耐热机制

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及耐热机制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及耐热机制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高温对植物的影响日益凸显。

高温天气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最终导致植物的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研究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及其耐热机制,对保护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温对植物的伤害1.1 光合作用受抑制高温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化学反应和碳合成受到抑制。

光合作用是植物中最为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能提供养分和能量,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高温增加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害氧化物,如超氧阴离子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1.2 蛋白质、酶活性失调高温会引发蛋白质的氧化和降解,导致酶活性失调。

蛋白质是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础,承担着多种功能。

在高温环境下,蛋白质的氧化和降解会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和生理过程。

1.3 水分失去平衡高温会增加植物的蒸腾速率,导致植物水分失去平衡。

蒸腾是植物体内水分从根部经植物体上部整个水导管系统传输至叶片表面蒸发出去的过程。

高温会加快植物体内水分的蒸发速率,导致组织水分的减少和水分失去平衡,影响植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和水分运输。

二、植物的耐热机制2.1 膜热稳定性提高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通过提高膜热稳定性来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

较高的热稳定性可使细胞膜在高温下能够保持完整,抵御高温对细胞膜的伤害。

植物通过调节膜磷脂的脂酰链长度、膜蛋白的合成以及各种溶质的积累等方式来提高膜的热稳定性。

2.2 抗氧化能力增强植物细胞中存在大量的抗氧化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这些物质能够清除细胞内产生的有害氧化物,保护细胞免受氧化伤害。

在高温环境下,植物通过增加抗氧化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来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高温对细胞的伤害。

2.3 热激蛋白的表达与功能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植物在高温环境中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它们可以保护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植物的抗热性

植物的抗热性

直接危害
蛋白质变性 膜结构破坏
高温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的危害
间接危害
代谢性饥饿 有毒物质积累 生理物质活性缺乏 蛋白质合成下降
直接危害
高温直接破坏原生质体的结构。直接伤害在短时间内(几秒到几十秒)就出 现伤害症状,并可以从受热部位向非受热部位蔓延。
蛋白质变性:高温打断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氢键和疏水 键,破坏蛋白质空间构象。 膜结构破坏:在高温作用下,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和脂类 之间的键断裂,类脂脱离膜形成一些液化的小囊泡,从而 破坏膜的结构,导致膜选择透性和主动吸收特性的丧失。
三、提高植物抗热性的途径
• 高温锻炼
将萌动的种子在适当的高温下锻炼一段时间后再播种,可以提高耐热 性。
正常温度
40℃诱导后, 生长在45℃条件下
未进行高温诱导 直接生长在45℃条件下
大豆幼苗耐热性诱导实验
• 改善栽培措施 1. 充分灌溉 2. 合理施肥 3. 高秆与矮秆间作套种 4. 人工遮阴
四、植物适应高温的生理机制
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植物的抗热性
目录
热害及其表现 影响植物抗热性的内外因素 提高植物抗热性的途径 植物适应高温的生理机制
一、热害及其表现
热害:由于植物体所处的环境中溫度过高所 引起的植物生理性伤害称为热害。 抗热性:植物对高温胁迫的抵抗与忍耐能力 称为抗热性。
热害病症:
1、树干(特别是向阳部分)干燥、裂开; 2、叶片出现死斑,叶色变褐、变黄;鲜果(如葡 萄、番茄)烧伤,后来受伤处与健康处之间形 成木栓,有时甚至整个果实死亡; 3、出现雄性不育,花序或子房脱落等异常现象。 高温对植物危害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 3、耐热性
在高温时植物体的代谢发生变化,以减少或 者修复由高温造成的伤害。

最新植物生理学02379形考作业五

最新植物生理学02379形考作业五

植物生理学02379:形考作业模块三植物的逆境生长第五次形考作业一、填空题题目1种子的成熟,主要包括胚和胚乳的发育以及种子内贮藏物质的变化和积累。

题目2风旱不实的种子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较高。

题目3油料种子成熟过程中,其酸价逐渐降低。

题目4单性结实的果实里不含种子,所以称这类果实为无籽果实。

题目5花不经受精,子房就发育成果实的形成过程称为XK5-1-。

题目6果实成熟前出现呼吸高峰的现象称呼吸跃变。

题目7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控制乙烯来调节果实的成熟。

题目8干旱、缺水所引起的对植物正常生理过程的干扰称为水分胁迫。

题目9植物对高温的适应和抵抗能力称为抗热性。

题目10人们习惯上把以Na2CO3和NaHCO3为主要成分的土壤叫做碱土。

二、选择题题目11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植物激素最高含量出现顺序是(玉米素、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

选择一项:a. 生长素、赤霉素、玉米素、脱落酸b. 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玉米素c. 赤霉素、玉米素、生长素、脱落酸d. 玉米素、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正确题目12油料种子发育过程中,最先累积的贮藏物质是(淀粉)。

选择一项:a. 脂肪酸b. 油脂c. 淀粉正确d. 蛋白质题目13油料种子成熟时,脂肪的碘值(逐渐升高)。

选择一项:a. 骤然升高b. 逐渐升高正确c. 逐渐减少d. 没有变化题目14在碗豆种子成熟过程中,种子最先积累的是(以蔗糖为主的糖分)。

选择一项:a. 蛋白质b. 以蔗糖为主的糖分正确c. 氨基酸d. 脂肪题目15(多选)肉质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主要有哪些表现?(甜味增加, 酸味减少, 涩味消失, 香味产生, 果实变软, 色泽变艳)选择一项或多项:a. 涩味消失正确b. 酸味减少正确c. 甜味增加正确d. 色泽变艳正确e. 香味产生正确f. 果实变软正确题目16(多选)以下哪些属于种子休眠原因?(种皮的限制, 胚未发育完全, 种子未完成后熟, 种子内含有抑制剂)选择一项或多项:a. 胚未发育完全正确b. 种子内含有抑制剂正确c. 种皮的限制正确d. 种子未完成后熟正确题目17(多选)以下哪些条件影响衰老的条件有哪些?(光, 温度, 水分, 营养, 细胞分裂素)选择一项或多项:a. 细胞分裂素正确b. 温度正确c. 光正确d. 水分正确e. 氧气f. 营养正确题目18零上低温对植物的伤害首先是(细胞壁受害)。

植物的抗性生理

植物的抗性生理
(二)抗性的方式 1 . 避逆性
通过对生育周期的调整避开逆境的干扰,在相对适 宜的环境中完成生活史。 2 .耐逆性(逆境忍耐)
指植物处于不利环境时,通过代谢反应来阻止、降 低或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 理活动。 抗性是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反应,逐步适应形成。
对不利与生存的环境逐步适应的过程——锻炼
胞内结冰:原生质内结冰,液泡内结冰 (机械损害)。
(二)冻害的机理
胞间结冰引起植物伤害的原因:
1 原生质过度脱水,使蛋白质变性或 原生质发生不可逆的凝胶化。 2 冰晶体对细胞的机械损伤
3 解冻过快对细胞的损伤(壁易恢复 但原生质不易恢复,细胞膜有可能被撕 破)
(三)植物对冻害的适应性 1 . 含水量下降 自由水与束缚水相对比例减小。 2 . 呼吸减弱 细胞呼吸弱,糖分消耗少。 3 . 激素变化 ABA含量增加 4. 生长停止,进入休眠 5. 保护物质增多 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冰 点;防止脱水),脂类化合物在细胞质表层集 中(水分不易透过)。
(二)渗透调节物质 1 . 无机离子
依靠细胞内无机离子的积累进行渗透调 节(特别是钾离子)。 无机离子主动吸收,积累在液泡。 2 .脯氨酸(最有效的渗透调节物之一) 积累原因: 1 脯氨酸合成加强 2 脯氨酸氧化受抑 3 蛋白质合成减弱。
大麦 叶子 成活 率和 叶中 脯氨 酸含 量的 关系
3. 甜菜碱
2 .光合速率下降 (1)呼吸速率降低(冻、热 3 .呼吸速率变化盐、淹水)
4.酶活性紊乱 2 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
(零上低温、干旱)
3
呼吸速率明显增高(病
菌)
三、渗透调节与抗逆性 (一)渗透调节的概念 水分胁迫时,植物体内积累各种有机和 无机物质,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渗透 势保持体内水分,这种调节作用称为渗 透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植物抗热性的表现形式
1、什么是抗热性:把植物忍耐高温逆境的 适应能力通称为抗热性。
1 )抗热性与植物的种类有关
2)某些植物特有的形态解剖结构有关(仙 人掌的叶子)
2、植物抗热性的表现形式: 1)避热性:植物体或某些器官、组
织的生长发育不与高温逆境相遇,从 (例如 小麦,蒲公英 ,橡胶草等)
而可以避免热害的影响,称为避热性。
油料种子对高温的抵抗力大于淀粉种子;
细胞汁液含水量(自由水)越少,蛋白质分子越变性 ,耐热性越强。
耐热性强的植物在代谢上的基本特点: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主要决定于化学键的牢固程度与键
能大小。凡是疏水键、二硫键越多的蛋白质,其抗热
性就越强,这种蛋白质在较高温度下不会发生不可逆
的变性与凝聚。同时,耐热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的速
与呼吸的矛盾 )
3、植物受热害的温度指标
4、植物致死的高温指标
二、内外条件对耐热性的影响 (一)内部因素:不同生长习性的植物的耐热性不同 。一般说来,生长在干燥炎热环境下的植物耐热性高 于生长在潮湿冷凉环境下的植物。例如C4植物起源
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其耐热性一般高于C3植物。
C4植物光合最适温度为40~45℃,也高于C3植物
氢键,使整个分子重新恢复其空间结构,
其热稳定性更大,耐热性增强。
2.湿度 一般来说,细胞含水量低,耐热性强。干 燥种子的抗热性强,随着含水量增加,抗 热性下降
三、热激蛋白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是生 物受高温刺激后大量表达的一类蛋白,它最早
是在果蝇中发现的,现已证明普遍存在于动物、
4、高温对植物体内碳素代谢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中,把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 相等时的温度指标称为温度补偿点。当植物处于 补偿点以上的高温逆境下时,光和产物积累小于 呼吸消耗,植物会发生饥饿。短期出现时会影响
植株器官间碳素分配的矛盾而发生落花落果。长
期出现是可能导致植物死亡。
高温条件下植物体内碳素代谢失控的主 要机制是:
2)、高温使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抑制植物的有氧呼 吸,同时积累无氧呼吸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如乙醇 、乙醛等。如果提高高温时的氧分压,则可显著减 轻热害。
3.缺乏某些代谢物质 高温使某些生化环节发生障碍
,使得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活性物质如维生素,核苷
酸缺乏,从而引起植物生长不良或出现伤害。
4.蛋白质合成下降 :
1)、因气孔关闭或CO2等气体扩散阻力增大,
叶肉细胞无法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
2)、高温钝化光合磷酸等有关酶类的活性,
使光反应无法进行;
3)、高温使光合器官叶绿体受到直接伤害,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在高温条件下,光合作用同化产物的运 输受到阻碍。 4、高温对植物体内激素平衡的影响 5、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从生理机制上区别,可分为间接伤害和直接伤 害两个方面: (一)间接伤害 间接伤害是指高温导致代谢的异常,渐渐使 植物受害,其过程是缓慢的。高温持续时间越 长或温度越高,伤害程度也越严重。
1.饥饿 前面说过,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一般都低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当呼吸
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时的温度,称为温度
(HSP)
4、防止膜脂丧失
植物体内脂肪酸的高度饱和可以降低生
物膜上脂质的流动性。
七、防止植物热害的对策 1、选育抗热植物良种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
温热情况和植物的抗热基因遗传潜势,有目的
的引种筛选和杂交培育抗热性较强的良种,使
较经济有效的方法。
2、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安排茬口
2)、推广节水栽培制度
补偿点(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point)。
所以,如果植株处于温度补偿点以上的温 度,呼吸大于光合,就会消耗贮存的养料, 时间过久,植株呈现饥饿甚至于死亡。
2.氨毒害
1)、高温抑制氮化物的合成,氨积累过多,毒害
细胞。当把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引入植物 体内,其氨含量减少,酰胺剧增,热害症状便大大 减轻。肉质植物抗热性强,其原因就是它具有旺盛 的有机酸代谢。有机酸含量高,能减轻氨危害。
一般植物器官,细胞的含水量愈少,其抗热性
愈强:第一,水分子参与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
型,两者通过氢键连接起来,而氢键易于受热
断裂,所以蛋白质分子构型中水分子越多,受
热后越易变性。
第二,蛋白质含水充足,它的自由移动与空间 构型的展开更容易,因而受热后也越易变性。 故种子越干燥,其抗热性越强;幼苗含水量越 多,越不耐热。
以上过程都较缓慢, 并主要对植物
组织或器官发生间接伤害。但当高温
持续时间延长时,热害损伤的程度就
会相应加重,甚至产生直接伤害。
(二)直接伤害
直接伤害是高温直接影响细胞质的
结构,在短期(几秒到半小时)高温
后,当时或事后就迅速呈现热害症状
。高温对植物直接伤害的原因有下列 各种解释。
1.生物膜破坏 在正常条件下,生物膜的脂 类和蛋白质之间是靠静电或疏水键相互联系着。 高温时,生物膜功能键断裂,导致膜蛋白变性, 膜脂分子液 化,膜结构破坏,正常生理功能 就不能进行,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热害病征:
1、树干(特别是向阳部分)干燥、裂开;
2、叶片出现死斑,叶色变褐、变黄;鲜果
(如葡萄、番茄)烧伤,后来受伤处与健康处 之间形成木栓,有时甚至整个果实死亡; 3、出现雄性不育,花序或子房脱落等异常现 象。高温对植物危害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发生热害的温度和作用时间有关,致伤的高温和暴
露的时间成反比,暴露时间愈短,植物可忍耐的温度
2.蛋白质变性
高温破坏蛋白质空间构型,由于维持蛋白质空间构型
的氢键和疏水键键能较低,所以高温易使蛋白质失去
二级与三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展开,失去其原有的生
物学特性。 变性特征:蛋白质变性最初是可逆的,在持续高温下 ,很快转变为不可逆的凝聚状态,高温使蛋白质凝聚 的原因与冻害相似,蛋白质分子的二硫基含量增多, 巯基含量下降。在小麦幼苗、大豆下胚轴都可以看到 这种现象。
度很快,可以及时补偿因热害而造成的蛋白质的损耗 。 生长在沙漠、干热地区的一些植物,在高温下产生较 多的有机酸,有机酸与NH4+结合可消除NH3的毒害
。一般植物也有以增加有机酸来提高耐热能力的。
(二)外部条件
1.温度 高温锻炼有可能提高植物的抗热性。
因为在适当高温时,蛋白质分子一些亲
水键断裂,但会重新形成一些较强的硫
胞中胞质溶胶、线粒体、叶绿体、内质
网等不同部分。热胁迫使得许多细胞蛋
白质的酶性质或结构组成,变成非折叠
或错折叠(misfold)(蛋白质常常聚合
在一起或沉淀),因此,丧失其酶结构
及活性。
2、大多数HSP具有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terone)的作用,它不是分子组成的蛋
白质,而是使错折叠得到合适的折叠,阻止
可以减轻高温的伤害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
植物体内有机酸的代谢与其机体抗热性有密切
的关系。
3、减少蛋白质的水解作用 在高温逆境下,植物体内蛋白质合成的速 度大于降解的速率时,可以相对减少蛋白质的 水解,防止生物膜系统的破坏,有利于蛋白质
的修复和再合成。近年的研究表明,有些作物
在高温逆境下产生了某些特异性的蛋白质
综上所述,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可用下图归纳总结:
植物三基点的温度指标
1、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指在一定低温或高 温条件下,植物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代谢受 到抑制,或开始解除抑制,植株生长发育活 动开始或停止,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但不
造成生理伤害的临界温度指标。
2、最适温度 植物适宜的环境温度指标
也只能限制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光合
1)高温一方面使细胞产生了自溶的水解酶类,或溶酶
体破裂释放出水解酶使蛋白质分解;
2)另一方面破坏了氧化磷酸化的偶联,因而丧失了为
蛋白质生物合成提供能量的能力。
3)此外,高温还破坏核糖体和核酸的生物活性,从根
本上降低蛋白质的合成能力。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遭
到破坏,原生质膜离子泵失活,导致细胞中大量离子
溢出。
高温的伤害,或能自我修复高温伤害的
特性,叫耐热性。
1)产生特殊的还原力较强的物质和疏水 性能较强的特异蛋白质。
2)使各种代谢过程在逆境下保持正常的
水平。
五、植物抗热的途径
1)隔热作用 2)降低热辐射作用 3)降低体内的含水量 4)改变蒸腾作用 5)降低生理代谢作用
六、植物抗热性的机理 植物抗热性主要取决于植株本身对高温条件的生 态生理适应性能。其机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减轻饥饿
有些植物在高温下有较强的光合作用,使净光合
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能维持碳素代谢的平衡。从
而可以避免植株遭受饥饿的胁迫,能增强抗热性。
2、减少生化伤害
在高温胁迫条累,减少生化物
质产生的伤害作用。同时植物还能产生化学保
护物质,如脯氨酸的积累和特异蛋白质的形成,
专题三: 植物的热害及抗热生理 一、什么是热害:
由于植物体所处的环境中温度过高所引起的 植物生理性伤害称为热害。而植物对高温胁迫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的适应则称为抗热性
(heat resistance)。
根据不同植物对温度的反应,可分为如下几类: 喜冷植物:例如某些藻类、细菌和真菌,生长 温度为在零上低温(0~20℃),当温度在15~20℃以 上即受高温伤害。 中生植物:例如水生和阴生的高等植物,地衣 和苔藓等,生长温度为10~30℃,超过35℃就会受 伤。 喜温植物:其中有些植物在45℃以上就受伤害 ,称为适度喜温植物,例如陆生高等植物,某些隐 花植物;有些植物则在65~100℃才受害,称为极度 喜温植物,例如蓝绿藻、真菌和细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