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
关于幼儿园儿童立场教育理念的感悟

关于幼儿园儿童立场教育理念的感悟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我们时刻关注儿童的立场,贯彻儿童立场教育理念,以尊重儿童、寓教于乐、全面发展、正面教育、倾听与理解、启发式教学、良好的环境、家长参与为指导思想,不断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一、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是儿童立场教育理念的核心。
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
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差异,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儿童的意愿和感受,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
二、寓教于乐儿童立场教育理念强调寓教于乐。
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我们要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竞争。
三、全面发展儿童立场教育理念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
四、正面教育儿童立场教育理念主张正面教育。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儿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自信自强。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
五、倾听与理解儿童立场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倾听和理解儿童的心声。
我们要耐心倾听儿童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六、启发式教学儿童立场教育理念提倡启发式教学。
我们要以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儿童立场(成尚荣)

小孩立:教育从里出(成尚荣)一、教育站在小孩的立上故事常常引我教育的深度思虑,近来期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想象小《遥的声音》,又我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中的主人公正彦的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乐得示。
假期来了,堂哥悠地去,而正彦却被逼着每日坐一个小的去上班。
那一天,了,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打示,不幸被汽撞死。
在惨生的那一瞬,堂哥正好路,听正彦着向:“⋯⋯玩⋯⋯好?” 以后正彦家里接到逝世的正彦打来的。
一天,堂哥去他家,响了,果真是正彦那狐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堂哥着筒悄声而又定地:“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自行。
” 此后,逝世的正彦再也没来。
[1] 篇小用那来自遥的声音来表示:一个被剥了游乐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望,也不得平易。
是一个虚假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忍的:成人常常站在自己的立上,以了孩子的名,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果却害了孩子,甚至牲了他宝的生命。
是一个生在日本的故事,却我感到它就真切地生在中国,生在我的身,震惊着我的心灵。
我不得不追:此刻教育的中心价终归定位在哪里?教的崇拜使命终归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一命就么峻地抵达我眼前,需要我作出回答。
此,我绝不含糊地回答:小孩的展是代教育中心价的定位,小孩立是代教育的立。
教育是有立的——尽管你可能不自也可能你未思虑。
立,是和理所抱的度和所的地位,即你是的。
不一样的立,表示了不一样的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局。
教育的立有三条基准:教育是了的,是依靠来睁开和行的,又是从哪里出的。
无须置疑,教育是了小孩的,教育是依靠小孩来睁开和行的,教育从小孩出。
就是教育的立,所以,教育的立是小孩立。
小孩立明地揭露了教育的根本命,直达教育的主旨。
教育是以最有价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睁开的活和程。
种道德的方式,就是受教育者尊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
受教育者“尊”,教育者就得站在他的立上,保他,想着他,引他。
因此,种道德的方式,是“人”的方式,彰的是教育者立的道德,既反响了教育本和主旨的深刻,又反响了受教育者在教育程中地位的正确掌握。
儿童立场的教育新样态的读后感

儿童立场的教育新样态的读后感读后感一
嗨,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新样态的书,真的是感触多多呀!
现在的教育,可不能再这样啦!得听听孩子们心里咋想的。
比如说,学习的方式,不能总是老师讲、我们听,得让我们能动手、能讨论,这样才能学得带劲!还有课程设置,不能只重视那些考试的科目,像画画、唱歌、做手工,这些也很重要啊,能让我们发挥创造力,发现自己的兴趣。
而且呀,老师和家长也得改改态度。
别总是批评指责,得多鼓励多表扬。
我们小孩子也有自尊心的,一句表扬能让我们高兴好久,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啦!
读后感二
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的这本《儿童立场的教育新样态》。
哇塞,读完之后,我脑子里面就像放电影一样,闪过好多想法。
你们知道吗?以前总觉得教育就是老师教、我们学,好像很简单。
但这本书告诉我,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童立场,就是要把我们小朋友当成主角,围着我们转。
比如说,教室里的布置,不能只是大人觉得好看、整齐,得问问我们喜欢啥样的。
还有作业,不能布置得太多太难,要适合我们的水平,不然我们压力山大,都没心思玩啦。
而且我还想到,老师和家长跟我们交流的时候,得蹲下来,看着我们的眼睛,这样我们才会觉得被尊重,愿意跟他们说心里话。
另外,教育也不能只看成绩,我们的品德、我们的社交能力,这些都很重要呢。
要让我们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合作,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在社会上吃得开。
反正呀,读了这本书,我就希望大人们能多听听我们的想法,让教育变得更有趣、更贴心,这样我们才能茁壮成长,成为有出息的人!你们觉得呢?。
儿童立场(成尚荣).docx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成尚荣)一、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
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
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不幸被汽车撞死。
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
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
”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
[1]这篇小说用那来自遥远的声音来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到它就真切地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是有立场的一一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
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
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
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成尚荣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
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
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他不幸被汽车撞死。
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
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
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
”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
这篇小说用幻想的方式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
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个日本人讲述的故事.却让我们产生共鸣。
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
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教育应是有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
即你是为谁的。
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
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
又是从哪里出发的。
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
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
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
儿童立场第一章概括

儿童立场第一章概括
摘要:
1.儿童立场的定义和重要性
2.儿童立场的核心理念
3.儿童立场对教育者和社会的启示
正文:
儿童立场,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的是将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儿童的权利,保护儿童的利益,以儿童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儿童立场的定义和重要性。
儿童立场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活动应当以儿童的需求和发展为依据。
这种立场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儿童立场得到了明确的法律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保护儿童权益,尊重儿童人格尊严,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等内容。
其次,儿童立场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发展儿童。
尊重儿童,意味着教育者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将儿童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
保护儿童,是指教育者和社会应当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
发展儿童,是指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审美、劳动等各方面的发展。
最后,儿童立场对教育者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对教育者来说,应当转
变教育观念,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发展儿童。
对社会来说,应当重视儿童的权益保护,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的来说,儿童立场是一种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发展儿童的教育理念。
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于幼儿园儿童立场教育理念的感悟

关于幼儿园儿童立场教育理念的感悟幼儿园是孩子们走上教育舞台的第一步,也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平台。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幼儿园教师应以立场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和塑造幼儿的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我近几年的从业经验中,我深刻感受到幼儿园儿童立场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一、立场教育理念的意义立场教育理念是一种针对幼儿开展的教育方法,旨在引导和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平台,也是他们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非常容易被外界影响,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立场教育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具有积极品质的人格。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直观性、判断力、记忆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得幼儿能够正确理解和认知世界,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立场教育的方法1. 关注孩子的特长与兴趣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着不同的特长和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注重发掘和培养他们的特长。
通过发现幼儿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每位幼儿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考,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可以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3. 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他们积极品质的基础。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当善于把握教育时机,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尊重劳动、友爱互助、勤俭节约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立场_教育从这儿出发

儿童立场_教育从这儿出发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儿童来说,教育更是影响着他们终身的发展。
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儿童自身在教育中的立场和意见。
本文将探讨儿童立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儿童出发进行有效的教育。
首先,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因此他们的立场至关重要。
儿童在教育中有自己的需求、兴趣和意愿,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有着独特的看法和想法。
忽视儿童的立场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挫败感,甚至抵触教育。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在教育中的个体差异。
其次,儿童的参与是有效教育的关键。
过去,教育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传授和灌输,孩子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重视儿童的主动参与。
通过鼓励儿童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和分享意见,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参与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个人价值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是教育的核心。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负担。
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情感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
教师和家长应提供安全、支持和理解的环境,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并教导他们如何处理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和适应困难的能力。
只有孩子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得到充分关注,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全面发展。
最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需要具备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为此,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广泛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
通过让孩子们参与问题解决、创造性思考和团队合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儿童立场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他们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并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以及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成尚荣《人民教育》2007年23期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
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
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他不幸被汽车撞死。
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
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
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
‛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
这篇小说用幻想的方式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
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个日本人讲述的故事.却让我们产生共鸣。
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
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教育应是有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
即你是为谁的。
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
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
又是从哪里出发的。
毋庸臵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
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
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
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
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
让受教育者有‚尊严‛,教育者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
从某种角度说,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鲜明的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由教育的本质和主旨所规定的,儿童立场是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鲜明标志和成功的根本动因。
儿童立场的命题也使我们想起教育中的主体。
‚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
‛①教育这种活动的主体究竟是谁呢?这就要考察活动的‚发出者‛是谁。
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
是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那么.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就应站在儿童立场上。
儿童立场是主体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然的、合理的。
但是,命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常常被遮蔽。
在教育的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成人(当然包括教师)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
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
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儿童‛,最流行的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看起来.儿童立场似乎是鲜明的、坚定的,但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
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使儿童立场异化为成人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立场。
其后果是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
‚一切为了儿童‛被改写成了‚一切为了成人‛。
这种以为了儿童名义的成人立场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导致了教育的分数至上.这一切又在。
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下畅通无阻。
教育应当解蔽,应当如马斯洛所说的‚再圣化‛,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这就是教育的本义。
是我们的回答。
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
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
也许我们回答坚守儿童立场的理由还相对容易,而回答儿童立场的特质与核心却不易。
1.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所有学问中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儿童就在我们面前。
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
更未真正发现他们。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
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显然,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
可以这么判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2.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但事实却是,我们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
不过。
我们正在改变,改变自己。
改变教育,因而改变了立场。
有这样一个案例:冬天,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冰块化了,他们比试着,并讨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子的胶卷盒做实验,实验后.小朋友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
然后,有的小朋友发现水变成冰‚长个子‛了.于是老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瓶子、画上线的杯子、盒子里做实验,知道‚长个子‛的冰是水变成的。
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
小朋友就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实验的结果是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
杯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变成冰的力量真大呀!②在这个案例里.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应‚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
此类的案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立场和教育也随之不断改变。
3.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至少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
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
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
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
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需要谨慎,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
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
‚完成‛是个过程。
教师要学会在儿童不同的阶段,促使儿童一步步逼近目标.又在他们面前树起新的目标。
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
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看待可能性。
就一定要向可能性敞开。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
因为是可能性,所以‚不应用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来使之成为问题‛③。
而应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
因此.儿童的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
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来挑战、改变教育。
4.儿童发展的密码——童心童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着可能性,可能性隐藏在童心中.寻找可能性首先要呵护童心。
我们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
首先。
童心意昧着创造性。
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过一首诗《梦中》:‚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
/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
//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力。
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比什么都宝贵。
可见,创造力是童心不灭。
成人的创造性是儿童品性的延续。
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永葆创造性。
其次。
童心意味着独特的思维。
李肇星在《儿子三岁》中说,儿子常常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比如,‚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
我有两条腿,太好了。
‛又比如,‚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
…‘为什么许多字不认识呢?‛‚它们没告诉我它们的名字。
‛……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
读了这些自问自答,笑声总是从心里响起,在笑过后我们想到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意味着创新的开始。
童心啊,你总是把我们导引到一个新的视域、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啊,如果轻慢了、忽略了、挤压了童心,那绝对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5.童年永远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当下的环境对儿童提出了种种严峻的挑战。
一是享受式、娱乐化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引导儿童追求快乐和幸福.但不能追求生活的享受.不能让娱乐化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更不能代替教育.否则会‚娱乐至死‛。
二是虚拟世界中的陷阱。
虚拟世界能让儿童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但是虚拟世界存有很多诱惑。
布有很多陷阱。
低劣、恶俗的东西会慢慢侵蚀儿童的心灵.消蚀高尚和圣洁的情感。
儿童必须靠教育增强自己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三是家庭环境的变化。
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各种‚问题家庭‛的增多.儿童心理悄然发生变化,产生心理缺陷与障碍.亲情的淡漠导致情感的偏狭甚至异化。
四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发生猛烈碰撞.核心价值观被遮蔽被模糊。
在鼓励学生尊重、吸纳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如何澄清、辨别和选择: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如何让他们学会倾听等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教师对儿童的引领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儿童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他们按照自己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东西,只会是粗糙的东西。
‛④儿童立场。
决不是对儿童的迁就和放任。
严格要求是另一种爱的方式和形式。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并未过时。
儿童立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儿童立场上的教师:长大的儿童儿童与成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常常发生冲突。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
这种描述和比喻并不夸张.儿童立场始终向教师发出最为严峻的问题:教师,你该是谁?你该怎么办?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作了最为简洁和鲜明的回答:我,一个长大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