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寒潮的分析

合集下载

河西走廊中部一次区域性寒潮天气分析

河西走廊中部一次区域性寒潮天气分析

@青海气象»>河西走廊中部一次区域性寒潮天气分析安婷婷1阙龙凯1崔宇2张文光3(1.甘肃省张掖市气象局,张掖734000;2.甘肃省气象局,兰州730020;3.甘肃省高台县气象局,高台734300)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9年11月16日一18日河西走廊中部一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天气成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这是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冷空气源自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经西北路径影响河西走廊。

(2)500hPa和700hPa乌拉尔山高压脊、脊前偏北急流、高空冷涡、横槽,及地面冷高压和冷锋是产生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3)根据高空冷中心强度、冷平流强度和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等,结合本地前期地面基础温度和天空状况及数值预报,判断寒潮强度。

寒潮路径以高空冷中心、地面冷高压中心和冷锋的移动路径等来表示。

(4)预报寒潮大风时须考虑地面气压梯度、高空风动量下传、冷平流强度及特殊地形等因素。

(5)从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分析是否产生降雪。

关键词:寒潮;大风;降雪;河西走廊0引言张掖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处在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

寒潮是我国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它关系到季节推迟或提前,甚至是反常气候的重要标志叫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其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淞或霜冻。

寒潮所带来的剧烈降温、大风、雨雪天气,给工农业生产、电力输送、通讯和交通安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叫做好寒潮天气预报,服务于国防、经济生产部门以便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危害、利用其有利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服务情况又错综复杂,寒潮标准也不尽相同,其中甘肃省的寒潮天气标准为:最低气温24h下降幅度M10%或48h下降幅度&8^,且过程最低气温<4T。

通过对高、低空环流形势等资料进行分析,为提高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榆林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榆林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贝湖 至 巴湖 的 低槽 在 东移过 程 中发展 加 强 , 拉 尔 山 高压 脊 异 常 增 强 , 得 强 冷 空 气在 西 西伯 利 亚 乌 使 堆 积 。横 槽 在 东移 过 程 中转 竖 , 导槽 后 强冷 空气 沿 西 北路 南 下是 本 次 寒 潮 的 主要 影 响 系统 。 地 引 在
文章编号 :6 3 8 7 2 1 1 1 o 4 _ 3 1 7 - 8 X(0 1 一 o 8 o 0
榆林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陕 西省榆林 市 气象局
摘 要
李晓 利
慕美霞
刘 飞飞
利 用常规 气象资料 , 分析 20 0 8年 1 2月 3日 5日出现 大范围强降温天 气过程 , 一 结果表 明,
锋 区 中冷 平 流几 乎 与等 高线 垂 直 , 槽后 较 强 的冷 平流 向低
平均气温下降了 1  ̄一 2 日最低气温 2 下降了 8C, 0C 1 %, 4 h  ̄
4 下 降 了 1 % , 中定 边 县 最 低 气 温 降 到 一 2C, 5 8 h 4 其 2 ̄ 有
槽输送 , 使低槽在东移过程中不断发展加深 。甘肃东部到 河套北部为偏西气流控制 , 西风气流及槽前暖平流有利于 气温升高。
寒潮天气是指大规模 的强冷空气在一定环流形势下
向南爆 发 的大 型天 气过 程 , 陕 西省 冬 季最 常 见 的灾 害性 是
表 1 寒潮出现时的各县( 降温幅度及 1 区) 2月 5日最低气温

天气之一 。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与大风 , 有时 名 还伴有雨雪等天气现象 。 寒潮所带来 的剧烈降温 、 大风 、 2 雨 4 雪天气 , 给工农业生产、 电力输送 、 通讯和交通安全带来极 为不利的影响。 本文利用天气学原理以及天气动力学 的方 法, 对这次寒潮天气过程 中的降温进行了重点分析。

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在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天气异常寒冷,气温持续低于正常水平。

在3月初,这一地区受到了一个强冷空气团的影响,持续了几天的降温,并且带来了强劲的风力。

这个冷空气团的路径在西伯利亚经过蒙古国北部,最终进入中国的内蒙古和河套地区。

这个冷空气团过后,极地冷空气源源不断地向里流,导致地面温度急剧下降。

在这个寒潮天气过程中,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20多度,是河套地区长期以来最低的气温记录。

这样的低温使得土壤迅速冻结,导致植被受到严重冻害。

农作物的叶片和嫩枝遭
受了严重的霜冻破坏,许多作物的农田损失惨重。

除了农作物,畜禽养殖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气温过低,许多家禽和家畜无法耐
受住寒冷,导致大量死亡。

养殖户们为了保护家禽和家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保温,提供足够的饲料等,但仍然无法避免损失。

寒潮天气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由于道路结冰,交通非常困难,许
多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出行变得十分危险,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在家里待着,影响了人们的
正常生活。

这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持续了几天,直到冷空气团移出该地区后,天气才逐渐回暖。

虽然寒潮天气给河套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不便,但人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加强
农作物保护措施,选择能够适应寒冷环境的作物品种等。

也提醒人们在类似天气到来时,
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危险。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18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大举向南下,西伯利亚低槽明显向南加深,冷空气势力显著加强,并向东南爆发,受此强冷空气的影响,垦区经历了一次以大风、降温、降水和霜冻为主的寒潮天气过程。

全垦区普遍出现了重度霜冻灾害或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地方出现大风灾害。

关键词:寒潮;气压梯度;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p458.1+22 文献标识码:a前言寒潮是我国春冬季严重的灾害天气之一,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伴有雨、雪、霜冻等,会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人类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文利用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17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寒潮天气的科学认识,为今后寒潮天气的预警和防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强防灾减灾的能力。

1 天气实况据83团气象站观测,最低气温由16日10.2℃下降到19日-3.3℃、降幅达13.5℃,18日、19日、20日最低气温分别降到-1.9℃、-3.3℃、-2.9℃。

地面最低温度由16日5.7℃下降到19日-9.0℃、降幅达14.7℃,18日、19日、20日地面最低温度分别降到-4.6℃、-9.0℃、-8.2℃。

最低气温由16日11.8℃下降到19日-1.9℃、降幅达13.7℃,18日、19日、20日最低气温分别降到-1.4℃、-1.9℃、-1.3℃。

89团气象站观测地面最低温度由16日8.5℃下降到19日-6.1℃、降幅达14.6℃,18日、19日、20日地面最低温度分别降到-5.1℃、-6.1℃、-5.6℃。

17日15时29分风力7.4米/秒,最大风力出现在17日19时06分,14.4米/秒。

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一、天气过程
2011年3月9日至11日,河套地区出现了一次寒潮和霜冻天气过程。

受北方冷空气侵袭,全区气温骤降,平原地带最低气温达到-10℃左右,山区更是降至-20℃。

其中,3月9日夜间至3月10日早晨,是此次天气过程气温最低的时段,多地出现了霜冻现象,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天气原因
从气象学角度看,此次天气过程是由于北方一股较强的极地冷空气南下,与西北高压脊汇合而形成的寒潮天气过程。

同时,地面上水汽少,大气层稳定,也为本次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次寒潮天气的特点是降温幅度大、时间长、范围广,且伴有较强的风力,风速达到7-8级。

三、影响及应对
此次寒潮天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霜冻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果树等经济作物遭受了大面积的冻害,损失惨重;另一方面,极端天气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道路结冰、交通受阻等问题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影响。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各地应急部门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做好了道路清雪和救援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四、结论
此次天气过程表明,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还存在着寒潮天气的发生可能。

因此,各地应加强气象信息的收集和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开展好应对工作,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海东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分析

海东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分析

青海气象2008年第2期海东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分析何卓玛1 马学莲2 王志远1 雷生国1(1.海东气象台,海东 810600;2.青海省气象台,西宁 810001) 摘 要:利用天气学及物理量场分析方法,对2006年3月12~13日海东地区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天气主要成因为强暖平流致使西西伯利亚脊加强北挺,脊点伸至新地岛、太梅尔半岛一带,脊前强烈偏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南下,并在脊前形成横槽及地面冷锋,逐渐南压,促成这次海东地区寒潮天气过程。

关键词:寒潮;西伯利亚脊;横槽;急流冷锋;寒潮冷锋1 引言寒潮是严重的自然灾害性天气之一,其突出的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大风,有时也伴随雨、雪、霜冻等天气,常给工农业及运输业等带来巨大影响,春季寒潮对农业区影响很大,常造成农作物的大面积冻害。

3~5月是海东地区出现春季寒潮天气的主要时段。

深入分析研究特殊的寒潮天气个例对做好寒潮天气预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6年3月12~13日海东地区出现了寒潮天气过程,12日海东地区日平均气温24h内下降幅度达9.0~11.7℃。

过程期间,海东大部出现小雪天气,部分地方伴有4~5级东南风。

14日全区日平均气温逐渐回升,寒潮天气结束。

3月中旬海东地区农作物还未出芽,果树未开花,因此,3月寒潮天气主要影响交通运输及人们的生活。

2 天气形势特征分析这次寒潮天气过程是由于强暖平流使西西伯利亚脊发展北挺,其脊点伸至极地的新地岛、太梅尔半岛一带,并在脊前形成一横槽及槽底强的急流锋区,其脊前的偏东北气流携带极地冷空气南下在横槽后积聚并逐渐南压,造成海东地区的寒潮天气。

2.1 寒潮的初始阶段3月9日08时500hPa高空图上(图略),欧亚上空为一槽一脊型,脊在西西伯利亚,脊点在新地岛一带,巴湖东北部至鄂霍次克海为一宽广的低槽区,温度场上有稍落后于高度场的温度槽与之配合,并在贝湖西北部的低槽区有℃冷中心配合,西西伯利亚脊上暖平流向北输送,此动力加压作用促使高压脊向北加强发展,变高配置为脊的东北侧最大, 24h变高中心值为+23gpm,脊附近变高大值区也呈东北~西南向,脊前槽底形成强的急流锋区。

青海海东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青海海东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天 屯 及 预 狠 技 术

青海海东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何 卓玛 殷 显 辉 张春 秀 马 秀梅
8 1 0 6 0 0 ) ( 青 海省 海 东地 区气 象 台, 海东
摘要: 利 用 Mi c a p s 平 台提 供 的 实况 资料 。 从 天 气学 角度 对 2 0 1 0年 1 2月 1 3 —1 5日青 海省 海 东地 区寒 潮
天 气过 程 的环 流 背 景 , 影 响 系统 进行 了分 析 , 结果表 明 : 阻塞 高压 强 烈发展 , 脊 前横 槽 建 立 是 此 次寒 潮 天 气
爆 发 的 主要 环 流 背景 , 横槽 后 偏 北 气流 引导 极地 冷 空气 南下 在 蒙古 西部 堆积 , 形 成 强 大的 冷 高压 , 横 槽 逐 渐
南压 , 引导冷 空 气 南下 , 促 成 了此 次青 海 海 东地 区寒潮 天 气。
关键 词 : 寒潮 天 气 ;天 气学 分析 ;海 东地 区
1 引言
2 . 1 寒 潮 标 准
根据 《 D B 6 3 / T 3 7 2 -2 0 0 1 青海 省 气象 灾 害标 准》
寒 潮 是冬 半 年严 重 的灾 害性 天 气 之一 ,其 突 出 规定 : 冬春 季 节 日平 均 气温 2 4小 时 内下 降 8 c 【 = 以上 : 特 点 是 剧 烈 降温 , 有 时伴 有 吹 风 、 降雪 和沙 尘 天气 , 或7 2小 时 内 日平 均气 温 连 续 下 降 8 c ( = 以上 为寒 潮 。 常 给工农 业 和 运输业 等 带来 严重 影 响 。 冷 空 气 影 响 时 段 :当 下 一 时 次 比上 一 时 次 降 温 幅
5 ] 李 艳 春, 李 艳芳 . 宁夏 近 百 年来 的气 候 变 化及 突 变 的5 — 9月 份 ,防雷装 置 的施 工 应严 格 按 照规 程 , 即 [ J J . 高 原气 象, 2 0 0 1 ( 1 ) : 1 0 0 -1 0 4 . 先接地体 、 再 引下线 、 后 接 闪器 , 严禁脱 节 , 以 防意 分析[ 外发 生 ; 大 规模 敏 感 电子 设 备 的 安 装 、 调 试 应 尽 量

1970年11月12日-14日寒潮天气分析过程

1970年11月12日-14日寒潮天气分析过程

小结
此次寒潮过程为低槽 东移型,地面冷高压东移 南下。来自新地岛以南的 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堆 积,在高压脊的作用下与 新鲜的冷空气汇合使得强 度加强,形成寒潮。 我国 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天 气,蒙古以及东北地区出 现降雪。 1970年11月9—15日综合动态图
谢谢观看
12日 地面
由于12日500hpa高空 槽的加深,12日地面高 压增强,地面出现冷锋, 东北地区伴随有大范围 的降雪过程
13 500hpa
此时低槽快速移动到 贝加尔湖附近,槽继 续加深发展,冷空气 南下
13日 地面
13日,地面锋线已 经沿南通-海参崴 东北西南走向,
14日 地面
此时冷空气高压边 缘已经推进到南岭 一带,此次寒潮过 程接近尾声
一次寒潮过程的分析
20151331031 程锦辉
概述
此次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堆积,在 高压脊的作用下与新鲜的冷空气汇合使得强度加强,形 成寒潮。 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天气,蒙古以及 东北地区出现降雪。
12日 500hpa
在暖平流的作用 下里海附近高压脊向 北发展,脊前的西北 气流增强,,促使新 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 速南下与原低槽中的 冷空气合并。合并后 在500hpa上冷中心 变为-44°C,冷平流 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天气过程小节
冷空气堆积的过程(9日—11日):
从9日的500hpa高空图上可以看到,欧亚大陆的环流形势基本上是移动性的两槽一脊性,两槽分别位于欧洲上空和东亚沿岸附近,脊位于西西伯利亚附近。

位于欧洲上空的低槽附近有一温度低于—40度的冷中心,且高度槽与温度槽近乎重合,这样的配置使该低槽在短期内不会发展。

而欧亚大陆的环流形势基本以纬向环流为主,经向环流很弱。

所以,槽脊系统在这样的环流形势和温压场配置下向东移动,暂时不发展。

对应的地面图上,里海附近有一中心气压高于1025hpa的冷高压,且逐渐东移,冷高压外沿有一接近南北走向的冷锋,该冷锋强度较弱。

从图上观察可以得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此时受冷高压的控制。

10日500hpa图原欧洲上空的低槽也移至乌拉尔山南部,与—40度的冷中心配合,该冷低压南部的冷平流对地面天气系统产生影响:对应该时次的地面图上地面低压中出现了副冷锋(新鲜冷空气的强度)。

槽后有弱脊伴随移出。

注意,从新地岛—喀拉海的冷低压中摆出一个小槽,在槽线附近等高线疏散,并有已一—40度冷中心配合,中股冷空气沿系欧脊前西北气流快速向东南向移动,追赶自欧洲东移过来的前部冷空气。

对应地面图上,原来位于里海附近的冷高压在大的环流背景下东移,冷高压外围的冷锋由于副冷锋的出现—新鲜冷空气的汇入而增强,并且从原来的南北走向逐渐偏向东北-西南方向。

11日500hpa的高空图上,东亚沿岸低压中心和冷中心重合,系统减弱东移,这样有利于东部系统(低槽)的东移发展。

位于低槽后的高压脊的后方有非常明显的暖平流输送,高压脊有发展的趋势,经向环流增强。

9日位于欧洲上空的低槽现在已移动到巴尔喀什湖附近,槽后有明显的冷平流,且槽前等高线呈疏散状,低槽加深发展。

对应的700hpa和850hpa图上,贝加尔湖至我国新疆北部有很强的冷平流,且等温线密集,说明锋区很强。

10日从喀拉海上空的冷低压中摆下的小槽,伴随着冷中心东移到鄂毕河口,中心温度已经下降到—44度,它追赶着自欧洲东移的冷空气,500hPa图上,一44℃与其东南部—40℃的冷中心在东西方向只有5个经距的距离。

地面图上,9日位于里海附近的冷高压,现在已东移至咸海东侧,强度增强,中心气压高于1039hpa。

冷高压外围冷锋与副冷锋之间的距离已缩短,冷锋已进入蒙古和我国新疆北部地区。

这两股冷空气如果能够合并加强,那么这次冷空气的东移将造成寒潮天气。

过程初期,欧洲以来的冷高压强度从1025hpa增强到1039hpa;从喀拉海冷低压中摆出的小槽同时带出一股新鲜冷空气沿高空脊前的西北气流东南下,反映到地面图上,有一条副冷锋新生,并东南移动追赶欧洲来的冷锋。

由以上两点——地面冷高压的强度和高空冷中心的强度都有增强的趋势,可判断9日—11日有冷空气的堆积。

寒潮的爆发过程:
12日高空图上由于长波调整,原来的东部大槽和高压脊已减弱东移了。

欧洲脊附近明显的暖平流使得脊有强烈的发展,并且已经移动到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脊前的西北气流加强,有利于引导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移动,使来自新地岛的新鲜冷空气汇入,从低压槽的可以看出两股冷空气已合并。

大范围的南北方向低压槽的叠加和加深导致了冷空气的南下,只有纬向环流是不能导致冷空气向南爆发的。

在贝加尔湖低槽的东南方有一个高原槽东移到华东一带,使得贝加尔湖低槽的南部等高线具有疏散结构,有利于低槽向南加深引导冷空气深入南
方。

这是寒潮大举向南爆发的另一个有利因素。

同时,青藏高原也有小槽东移,它有利于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

对应的700hpa和850hpa图上,强锋区已压到哈尔滨和哈密一线,锋区内的冷平流强度和范围有明显的增强和扩大。

地面图上,当高空两股冷空气合并时,地面副冷锋并入前部主锋中,冷锋合并为一条,强度也加强了,锋后出现大风和阵雪天气;地面冷高压中心猛增到1052hpa,加上冷空气堆夜间移至萨彦岭—阿尔泰山一带,有利的山地地形引起的强烈辐射冷却作用也是冷高压中心强度猛增的原因之一。

这时在冷高压中心附近一些测点的气温最低值已降到—24度,已具备了寒潮冷高压的强度。

13日,此时500hpa图上槽在经向上非常大,且由于上游效应,高空脊由于暖平流继续发展,因此低压槽也会继续发展。

850hpa图锋区向东南方向扩展,边缘已达到渤海、山东半岛。

14日,低槽东移代替原来减弱的东亚大槽,锋区已向东南移到日本海、东海、南岭附近。

13—14日地面冷高压中心增强到1057hpa,并随着高空西北气流向东南移动,推动着冷高压前沿的冷锋南下。

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幅度的降温,不少地区24h降温达10度以上,同时陆地和沿海地区及海上出现了6—7级偏北大风。

随着冷空气的侵入,12—14日东北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南方出现降水。

到15日08时,东亚大槽已经建立。

寒潮冷锋也进到南海,本次寒潮宣告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