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合集下载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摘要】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事件进行了技术分析。

首先从气象背景入手,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寒潮天气形成的原因。

然后详细讨论了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寒潮天气对当地气象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气压系统等对天气的影响。

结合预警与应对措施,指出了如何有效地面对寒潮天气的应对方法。

最后探讨了技术手段的应用,包括气象预报、气象雷达等在处理寒潮天气中的作用。

在总结了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并展望了未来的趋势。

最后给出了技术改进建议,为未来应对类似天气事件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呼伦贝尔地区的寒潮天气及应对技术。

【关键词】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技术、气象背景、天气形势、影响因素、预警、应对措施、技术手段、总结、未来趋势、技术改进建议1. 引言1.1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核心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由于地处高纬度,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气温极低,一次寒潮天气往往会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探讨其气象背景、天气形势演变、影响因素、预警与应对措施以及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和分析,结合当前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趋势,揭示寒潮天气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气象机制。

通过本次技术分析,我们将更好地了解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天气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呼伦贝尔地区应对寒潮天气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保障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和健康。

2. 正文2.1 气象背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极低,常年寒冷,是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寒潮天气对于北方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

呼伦贝尔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地区,也经常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

在寒潮天气来临之际,气象部门尤为重视,及时准确地预测和分析寒潮的动态特征对于做好抗寒潮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寒潮天气通常是由极地冷空气南下引起的。

当极地冷空气南下并在陆地上空部分滞留时,就形成了寒潮天气。

寒潮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冷空气源地的积冻冷空气;2. 冷空气源地与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地区的气压差较大;3. 冷空气活动时,我国北方地面高压系统和低空急流的位置与层次等。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会引发寒潮天气。

二、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寒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

在寒潮来临时,该地区的气温骤降,风力加大,风吹雪扬,天气寒冷刺骨。

寒潮带来的风雪天气还会对交通、农牧业、能源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三、寒潮天气的成因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成因经过气象部门详细分析,主要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低压偏弱造成。

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会导致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而东亚低压偏弱则使得冷空气南下后不易东移。

这两者的结合导致冷空气南下后很难转移,使得呼伦贝尔地区长时间处于强冷空气影响之下。

四、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预测分析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预测分析,气象部门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预测。

利用卫星云图进行天气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寒潮的迹象,为预测提供依据。

借助数值模式对冷空气的路径、强度进行模拟预测,为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准确的预警信息。

对气压场、天气图、风场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预测判断,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通过观测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天气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更新预报信息,为防范寒潮提供及时支持。

榆林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榆林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贝湖 至 巴湖 的 低槽 在 东移过 程 中发展 加 强 , 拉 尔 山 高压 脊 异 常 增 强 , 得 强 冷 空 气在 西 西伯 利 亚 乌 使 堆 积 。横 槽 在 东移 过 程 中转 竖 , 导槽 后 强冷 空气 沿 西 北路 南 下是 本 次 寒 潮 的 主要 影 响 系统 。 地 引 在
文章编号 :6 3 8 7 2 1 1 1 o 4 _ 3 1 7 - 8 X(0 1 一 o 8 o 0
榆林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陕 西省榆林 市 气象局
摘 要
李晓 利
慕美霞
刘 飞飞
利 用常规 气象资料 , 分析 20 0 8年 1 2月 3日 5日出现 大范围强降温天 气过程 , 一 结果表 明,
锋 区 中冷 平 流几 乎 与等 高线 垂 直 , 槽后 较 强 的冷 平流 向低
平均气温下降了 1  ̄一 2 日最低气温 2 下降了 8C, 0C 1 %, 4 h  ̄
4 下 降 了 1 % , 中定 边 县 最 低 气 温 降 到 一 2C, 5 8 h 4 其 2 ̄ 有
槽输送 , 使低槽在东移过程中不断发展加深 。甘肃东部到 河套北部为偏西气流控制 , 西风气流及槽前暖平流有利于 气温升高。
寒潮天气是指大规模 的强冷空气在一定环流形势下
向南爆 发 的大 型天 气过 程 , 陕 西省 冬 季最 常 见 的灾 害性 是
表 1 寒潮出现时的各县( 降温幅度及 1 区) 2月 5日最低气温

天气之一 。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与大风 , 有时 名 还伴有雨雪等天气现象 。 寒潮所带来 的剧烈降温 、 大风 、 2 雨 4 雪天气 , 给工农业生产、 电力输送 、 通讯和交通安全带来极 为不利的影响。 本文利用天气学原理以及天气动力学 的方 法, 对这次寒潮天气过程 中的降温进行了重点分析。

一次寒潮的分析

一次寒潮的分析

寒潮天气过程小节冷空气堆积的过程(9日—11日):从9日的500hpa高空图上可以看到,欧亚大陆的环流形势基本上是移动性的两槽一脊性,两槽分别位于欧洲上空和东亚沿岸附近,脊位于西西伯利亚附近。

位于欧洲上空的低槽附近有一温度低于—40度的冷中心,且高度槽与温度槽近乎重合,这样的配置使该低槽在短期内不会发展。

而欧亚大陆的环流形势基本以纬向环流为主,经向环流很弱。

所以,槽脊系统在这样的环流形势和温压场配置下向东移动,暂时不发展。

对应的地面图上,里海附近有一中心气压高于1025hpa的冷高压,且逐渐东移,冷高压外沿有一接近南北走向的冷锋,该冷锋强度较弱。

从图上观察可以得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此时受冷高压的控制。

10日500hpa图原欧洲上空的低槽也移至乌拉尔山南部,与—40度的冷中心配合,该冷低压南部的冷平流对地面天气系统产生影响:对应该时次的地面图上地面低压中出现了副冷锋(新鲜冷空气的强度)。

槽后有弱脊伴随移出。

注意,从新地岛—喀拉海的冷低压中摆出一个小槽,在槽线附近等高线疏散,并有已一—40度冷中心配合,中股冷空气沿系欧脊前西北气流快速向东南向移动,追赶自欧洲东移过来的前部冷空气。

对应地面图上,原来位于里海附近的冷高压在大的环流背景下东移,冷高压外围的冷锋由于副冷锋的出现—新鲜冷空气的汇入而增强,并且从原来的南北走向逐渐偏向东北-西南方向。

11日500hpa的高空图上,东亚沿岸低压中心和冷中心重合,系统减弱东移,这样有利于东部系统(低槽)的东移发展。

位于低槽后的高压脊的后方有非常明显的暖平流输送,高压脊有发展的趋势,经向环流增强。

9日位于欧洲上空的低槽现在已移动到巴尔喀什湖附近,槽后有明显的冷平流,且槽前等高线呈疏散状,低槽加深发展。

对应的700hpa和850hpa图上,贝加尔湖至我国新疆北部有很强的冷平流,且等温线密集,说明锋区很强。

10日从喀拉海上空的冷低压中摆下的小槽,伴随着冷中心东移到鄂毕河口,中心温度已经下降到—44度,它追赶着自欧洲东移的冷空气,500hPa图上,一44℃与其东南部—40℃的冷中心在东西方向只有5个经距的距离。

青海海东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青海海东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天 屯 及 预 狠 技 术

青海海东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何 卓玛 殷 显 辉 张春 秀 马 秀梅
8 1 0 6 0 0 ) ( 青 海省 海 东地 区气 象 台, 海东
摘要: 利 用 Mi c a p s 平 台提 供 的 实况 资料 。 从 天 气学 角度 对 2 0 1 0年 1 2月 1 3 —1 5日青 海省 海 东地 区寒 潮
天 气过 程 的环 流 背 景 , 影 响 系统 进行 了分 析 , 结果表 明 : 阻塞 高压 强 烈发展 , 脊 前横 槽 建 立 是 此 次寒 潮 天 气
爆 发 的 主要 环 流 背景 , 横槽 后 偏 北 气流 引导 极地 冷 空气 南下 在 蒙古 西部 堆积 , 形 成 强 大的 冷 高压 , 横 槽 逐 渐
南压 , 引导冷 空 气 南下 , 促 成 了此 次青 海 海 东地 区寒潮 天 气。
关键 词 : 寒潮 天 气 ;天 气学 分析 ;海 东地 区
1 引言
2 . 1 寒 潮 标 准
根据 《 D B 6 3 / T 3 7 2 -2 0 0 1 青海 省 气象 灾 害标 准》
寒 潮 是冬 半 年严 重 的灾 害性 天 气 之一 ,其 突 出 规定 : 冬春 季 节 日平 均 气温 2 4小 时 内下 降 8 c 【 = 以上 : 特 点 是 剧 烈 降温 , 有 时伴 有 吹 风 、 降雪 和沙 尘 天气 , 或7 2小 时 内 日平 均气 温 连 续 下 降 8 c ( = 以上 为寒 潮 。 常 给工农 业 和 运输业 等 带来 严重 影 响 。 冷 空 气 影 响 时 段 :当 下 一 时 次 比上 一 时 次 降 温 幅
5 ] 李 艳 春, 李 艳芳 . 宁夏 近 百 年来 的气 候 变 化及 突 变 的5 — 9月 份 ,防雷装 置 的施 工 应严 格 按 照规 程 , 即 [ J J . 高 原气 象, 2 0 0 1 ( 1 ) : 1 0 0 -1 0 4 . 先接地体 、 再 引下线 、 后 接 闪器 , 严禁脱 节 , 以 防意 分析[ 外发 生 ; 大 规模 敏 感 电子 设 备 的 安 装 、 调 试 应 尽 量

1970年11月12日-14日寒潮天气分析过程

1970年11月12日-14日寒潮天气分析过程

小结
此次寒潮过程为低槽 东移型,地面冷高压东移 南下。来自新地岛以南的 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堆 积,在高压脊的作用下与 新鲜的冷空气汇合使得强 度加强,形成寒潮。 我国 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天 气,蒙古以及东北地区出 现降雪。 1970年11月9—15日综合动态图
谢谢观看
12日 地面
由于12日500hpa高空 槽的加深,12日地面高 压增强,地面出现冷锋, 东北地区伴随有大范围 的降雪过程
13 500hpa
此时低槽快速移动到 贝加尔湖附近,槽继 续加深发展,冷空气 南下
13日 地面
13日,地面锋线已 经沿南通-海参崴 东北西南走向,
14日 地面
此时冷空气高压边 缘已经推进到南岭 一带,此次寒潮过 程接近尾声
一次寒潮过程的分析
20151331031 程锦辉
概述
此次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堆积,在 高压脊的作用下与新鲜的冷空气汇合使得强度加强,形 成寒潮。 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天气,蒙古以及 东北地区出现降雪。
12日 500hpa
在暖平流的作用 下里海附近高压脊向 北发展,脊前的西北 气流增强,,促使新 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 速南下与原低槽中的 冷空气合并。合并后 在500hpa上冷中心 变为-44°C,冷平流 增强

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引言:2005年3月,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寒潮天气过程。

这次寒潮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一、形势背景分析在2005年3月初,中国东北地区正逢冬季结束进入春季的过渡时期,气温已经有所回升。

然而,在3月10日左右,北方地区突然遭遇了一次寒潮天气过程。

这次寒潮给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带来了大风、低温、大范围的降雪等恶劣天气条件。

二、数据分析1. 高空环流状况:通过分析高空500hPa位势场图和涡度场图,可以看出这次寒潮过程发生在一个复杂的环流背景下。

北方地区从西北方向流入了一股强冷空气,与西南气流形成锋面。

同时,高空也存在准6波动扰动,对于锋面的移动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地面天气要素:(1)风场分布:寒潮过程期间,北方地区受到强冷空气的影响,风力增大且有明显的风速梯度。

气旋性冷涡沿锋面生成并移动,加强了锋面附近的风速。

(2)温度分布:寒潮过程期间,北方地区降温明显,温度普遍下降8-10摄氏度。

华北、黄淮等地最低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其中一些地区降温超过15摄氏度。

由于这次寒潮的性质是湿润型寒潮,降雪范围广,致使气温降得更快、更低。

(3)降水形式和量:这次寒潮过程伴随着大范围的降雪。

受锋面移交影响,降雪区域沿着锋面南北延伸,从皖南到河北的黄淮、华北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雪。

最重的降雪主要出现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局部地区降雪量超过20毫米。

三、原因分析1. 高空环流因素:这次寒潮过程发生在一个复杂的高空环流背景下。

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存在一个强大的高压脊,控制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气候。

同时,西南方向流入的暖湿空气受到高压脊的阻挡,形成了一个锋面。

这个锋面区域是寒潮天气生成的主要区域。

2. 低层天气系统:在这次寒潮过程中,低层有一个低槽通过,冷空气得以向南方输送。

一次春季罕见寒潮暴雨(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次春季罕见寒潮暴雨(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次春季罕见寒潮暴雨(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将对一次春季罕见的寒潮暴雨(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首先,通过对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了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接着,运用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等方面的知识,对导致该天气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

最后,结合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对该天气过程的预测和预警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寒潮、暴雨(雪)、诊断分析、大气环流、数值模拟【引言】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些极端天气中,寒潮、暴雨(雪)等天气过程是比较常见和危害比较大的事件。

本文将选择一次春季罕见的寒潮暴雨(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运用大气环流和数值模式等方法对该天气过程的产生机理进行探究。

【目的和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一次春季罕见的寒潮暴雨(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分析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产生原因,探究该天气过程的机理,从而提高对该类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准确性,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减轻其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1)分析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该天气过程期间的气象资料(如气温、降水量、风速、湿度等)的统计和分析,得出该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同时,借助相关的天气图像和资料,对该天气过程过程中的各种天气要素进行形态学的分析和诊断。

(2)分析该天气过程的产生原因采用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探究该天气过程的产生原因,例如,大范围温度异常或水汽输送条件突变等。

(3)评估该天气过程的预测和预警利用数值模式对该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和评估,从而对该天气过程的预测和预警进行探讨。

同时,将对该天气过程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今后类似事件的预测和预警提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18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大举向南下,西伯利亚低槽明显向南加深,冷空气势力显著加强,并向东南爆发,受此强冷空气的影响,垦区经历了一次以大风、降温、降水和霜冻为主的寒潮天气过程。

全垦区普遍出现了重度霜冻灾害或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地方出现大风灾害。

关键词:寒潮;气压梯度;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p458.1+2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寒潮是我国春冬季严重的灾害天气之一,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伴有雨、雪、霜冻等,会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人类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文利用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17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寒潮天气的科学认识,为今后寒潮天气的预警和防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强防灾减灾的能力。

1 天气实况
据83团气象站观测,最低气温由16日10.2℃下降到19日
-3.3℃、降幅达13.5℃,18日、19日、20日最低气温分别降到-1.9℃、-3.3℃、-2.9℃。

地面最低温度由16日5.7℃下降到19日-9.0℃、降幅达14.7℃,18日、19日、20日地面最低温度分别降到-4.6℃、-9.0℃、-8.2℃。

最低气温由16日11.8℃下降到19日-1.9℃、降幅达13.7℃,18日、19日、20日最低气温分别降到-1.4℃、-1.9℃、-1.3℃。

89团气象站观测地面最低温度由16日8.5℃下降到19日-6.1℃、降幅达14.6℃,18日、19日、20日地面最低温度分别降到-5.1℃、-6.1℃、-5.6℃。

17日15时29分风力7.4米/秒,最大风力出现在17日19时06分,14.4米/秒。

降水量17日0.2mm。

根据卫星气象单收站资料显示,温泉县18日、19日、20日08时气温分别降到了-7℃、-8℃、-4℃。

全垦区普遍出现了重度霜冻灾害或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地方出现大风灾害。

2 这次天气过程主要特点
2.1过程降温幅度大
从温度记录上看,83团气象站和89团气象站最低气温分别下降了13.5℃和13.7℃。

地面最低温度分别下降了14.7℃和14.6℃。

2.2低温持续时间长
4月18日~20日连续3天均出现了最低温度低于0℃的气温和地温,18日最低气温≤0℃的时间83团7小时30分,89团3小时17分。

19日最低气温≤0℃的时间83团5小时40分,89团6小时
47分。

20日最低气温≤0℃的时间83团5小时45分,89团4小时19分。

2.3影响范围广,受灾重
18日~20日,全师所有团场农作物均出现重霜冻灾害。

林果业也不同程度受到霜冻危害,山区畜牧业受降雪冻害影响。

2.4风力大持续时间长
90团4月17日13时左右到19日02时左右,出现7级以上大风,最大风力9~10级。

84团、87团、88团、89团等团场也分别出现了6~8级大风。

大风对农作物、林果业造成不同程度危害,使刚播种后的地膜、滴灌等设备被大风吹起损坏。

2.5降水分布不均
博乐以东地区普遍降微到小雨,博乐以西降雨夹雪转雪,山区降大雪。

3 天气形势分析
3.1地面形势
18日08时的海平面气压图上显示,在巴尔喀什湖有一个地面高压中心,中心强度达到1037.5 hpa,它的移向中轴直接指向我区,在南疆有一个热低压中心,中心强度达到999.5 hpa,高低气压场产生了40hpa的气压梯度,这是我区产生大风的主要气象因素。

3.2高空形式势
18日08时500hpa天气图上,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西
西伯利亚到巴尔喀什湖有一个大槽,并延伸到南疆以西。

这个大槽移动缓慢,到20日08时才逐渐离开我区,造成了我区17~20日的寒潮天气。

与这个大槽相配合的850hpa温度槽从17日开始不断加深加宽,到19日08时底部最宽超过5000㏎,这是造成我区18~20日持续低温的主要因素。

4总结
4.1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大举向南下,西伯利亚低槽明显向南加深,这是造成我区18~20日持续低温的主要因素。

4.2地面海平面气压场上高低气压场产生了40hpa的气压梯度,这是我区产生大风的主要气象因素。

4.3对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寒潮天气的科学认识,为今后寒潮天气的预警和防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强防灾减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
[2]何清,杨青,李红军.新疆40a来气温、降水和沙尘天气变化[j].冰川动土,2003,25(4):423-427.
[3]薛燕,韩萍,冯国华.半个世纪以来新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j].干旱区研究,2003,20(2):127-130.
[4]毛炜峄,江远安,李江风.新疆北部的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
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29(6):797-801.
[5]邓子风,张家宝.新疆降水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姚新明(1978-),男,汉族,新疆人,专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人影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