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6章--寒潮天气过程--张苏平教授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天气学原理课件

(最新整理)天气学原理课件
但由于向上的气压梯度力与向下的重力达到准静 力平衡,所以虽然垂直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大,但运 动不明显。而水平方向上力虽小但运动明显,故大气 基本上是准水平运动。
2021/7/26
12
二、地心引力
万有引力: 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引力:
(地球半径为a,质量为M,空气块质量为m,离地高度为z)
2021/7/2618五、地转偏向力(科力奥利力) 方向:垂直于 与 组成的平面,指向运动方 向右侧
大小:
2021/7/26
19
设:局地直角坐标系 原点:地表某点 y轴:沿原点所在经圈切线方向指向北 x轴:沿原点所在纬圈切线方向指向东 z轴;指向当地天顶方向
2021/7/26
20
• 常用水平地转偏向力
2021/7/26
体积:
质量:
B面所受压力:
A面所受压力:
2021/7/26
8
x方向受的压力为:
同理:y方向所受净压力为: z方向所受净压力为:
2021/7/26
9
总的净压力为:
气压梯度力:
2021/7/26
10
讨论:
1.气压梯度力是由气压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2.气指压G 向 梯低 度压 力P , x 的 垂x 方y 直y 向 z 于z 指等 向 压– 1 线 。P 的 方 1 向 ,P x即i 由 P 高y j压 P zk
2021/7/26
23
六.摩擦力(850hpa以下考虑)
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称摩擦力. ( 为摩擦系数)
2021/7/26
24
• 摩擦力的简化形式:
2021/7/26
25
综上所述,单位质量空气加速度——旋转坐标系的 大气运动方程为: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6章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6章

冬季季风
西伯利亚高压 印度尼西亚季风槽 对流层低层季风涌升
马来西亚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的降水和云 覆盖 太平洋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
在夏季风期间,上升运动和降水消失在陆 地,下沉运动消失在海洋。
在冬季风期间,上升运动和降水消失在海 洋,下沉运动消失在陆地。
1. 夏季季风
夏季亚洲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两支季风子系统:
§6.3.2 季风数值模拟争论的现状〔略〕
§6.4 冬季季风与寒潮
§6.4.1 概述 §6.4.2 〔略〕 §6.4.3 寒潮天气形势
§6.4.1 概述
亚洲冬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当高 压离开源地向南爆发时,在其东侧和南侧 可产生很强的北风或东北风,这就是冬季 常见的冷空气活动。
2. 冬季季风
亚洲冬季风最明显的地区是中国的东岸,经南海到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在700hPa以下这 里盛行强的偏北或东北风。
冬季风的建立一般在10月中旬,这正是亚 洲大陆高压加强,寒潮首次侵袭到华南沿 海以至东南亚的时候。这时,南亚地区大 气环流正处于明显的季节变化时期,热带 和副热带的凹凸空流场急剧地从夏季环流 型向冬季环流型过渡,在南亚和东南亚地 区冬季季风渐渐建立起来。
南海-西太平洋夏季风
中国大陆东部-日本副热带夏季风
可见,东亚夏季风完全不同于印度夏季风,其不 是单纯的热带季风,而具有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 风的双重特性。
在高空,这两支季风环流都伴有较强的偏 东气流,
东亚地区偏东气流强度比印度上空的弱, 但越赤道的经向风强度比印度洋西部强。
差异之二
(2)再从大气热源的分布看,两个系统有各自 的热源中心(位于北半球),有各自的冷源中 心(位于南半球)。
§6.2.2 低频振荡与季风活动的关系(略)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6章--赵勇--整理模板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6章--赵勇--整理模板

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第一节1、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过程。

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

2、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规定,以过程降温与温度负距平相结合来划定冷空气活动强度。

过程降温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的始末,日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及最低值之差。

而温度负距平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最低日平均气温与该日所在旬的多年旬平均气温之差。

3、过程降温(℃)温度负距平绝对值(℃)冷空气强度等级≥10 ≥5 寒潮8—9 4 强冷空气5—7 ≦3 一般冷空气4、寒潮出现的时间,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结束最晚是第2年5月。

春季的3月和秋天10—11月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季节,也是寒潮和强冷空气对生产活动可能造成危害最重的时期。

5、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的源地:第一个是在新地岛以西的洋面上,冷空气经巴伦支海、苏联欧洲地区进入我国。

它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也最多。

第二个是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苏联地区进入我国。

它的出现次数虽少,但是气温低,可达到寒潮强度。

第三个是在冰岛以南的洋而上,冷空气经苏联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

它出现的次数较多,但是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

6、西伯利亚中部(70。

—90。

E,43。

—65。

N)地区称为寒潮关键区。

冷空气从关键区入侵我国有四条路径:①西北路(中路)②西路③东路④东路加西路。

第二节1、极涡的移动路径主要有三种类型:①经向性运动②纬向性移动③转游性运动。

2、根据极涡中心的分布特点,按100百帕的环流分为四种类型:①绕极型,②偏心型,③偶极型,④多极型。

这四种极涡型在冬半年各月分布的频率并不相同,绕极型在10月份占绝对优势,频率占50%,11—12月偶极型频率占40—50%,到1—2月偶极型频率接近60%,其平均持续也最久可达11.8天。

3、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所普查了1962—1971年的历史天气图,发现所有中等以上强度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都是出现在北半球对流层中、上部。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2.大气运动的守恒定律?(P10):大气运动总是受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基本物定律所控制。

3.大尺度系统的运动方程及其的简化方程式,组成部分?(P13-/公式1.16、1.80):12dV p V g F dt ρ=-∇-Ω⨯++ (右一为梯度力,右二为地球自转角速度,右三为重力(惯性离心力与地心引力),右四为摩擦力)该式就是选装坐标系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称为单位质量空气的相对运动方程,也就是一般称谓的旋转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方程。

简化方程:{ 5.地转风的定义、表达式、意义?(P37/1.81):水平运动方程的零级简化方程表示了两个力的平衡关系,即: { 这个关系式通常称为地转关系或地转平衡方程。

满足上式的风称为地转风。

意义:①从运动方程简化中,当加速度、摩擦力项以及垂直速度引起的水平地转偏向力项略去时,才能建立地转平衡。

在中纬度,自由大气的大尺度系统中,这种平衡是近似成立的。

地转平衡只能看成一种近似关系,绝对的地转平衡是不存在的。

②地转风速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

③地转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④地转风速大小与纬度成正比这是因为纬度愈高,同样的风速,地转偏向力愈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纬度愈高地转风速愈小。

10.锋的概念(P63):天气图上温度水平梯度大而窄的区域,如果它又随高度向冷区倾斜,这样的等温线密集带通常称为锋区。

就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11.锋的类型:a.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b.根据锋伸展的不同高度分为:对流层锋、地面锋、高空锋 c.根据气团的不同地理类型分为:冰洋锋、极锋、副热带锋。

△19.涡度(P109):表示流体质块的旋转程度和旋转方向。

流场中某一质块的涡11p fu y p fv x ρρ∂=-∂∂=∂ 零级简化: 一级简化: 10p fv x ρ∂=-+∂ 10p fu y ρ∂=--∂ 1du p fv dt x ρ∂=-+∂ 1dv p fu dt y ρ∂=--∂度定义为质块速度的旋度,其表达式为:V ξ=∇⨯ 这里的V 是三维速度。

寒潮-6(3)

寒潮-6(3)

整个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由两个大洋暖高压脊 发展——寒潮爆发——东亚大槽重建,一般为 期2-3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3.2 两大洋暖脊在中期天气过程中的作用 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
海两个地区有高压脊向极区发展,并在北冰洋形成反
气旋打通而形成。 预报员常把乌拉尔山的高压脊作为预报寒潮和强 冷空气的关键系统。综上所述,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 系统应是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在平直西风带中不断有小波动东传,小 波动快速东传时引导小股冷空气南下,使锋 区南压,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持续降温,但 每日降温幅度小。 如果北支槽与南支槽或高原槽同位相叠加, 低空变形场有锋生,也会使冷空气加速向南 爆发,形成寒潮。
多个小槽在西风带东传
河套东槽在锋区入口区,等高线汇合 负涡度平流输送,将减弱东移
乌拉尔山
黑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⑶ 结合型: 由阿拉斯加暖脊切断出极地高压,沿西伯 利亚北部、北冰洋向西移到泰莱尔半岛并南下,与原在 乌拉尔山的弱脊合并而成为强大的乌拉尔山高压脊。
极地高压 西移
(a)
结合型
(b)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鄂霍次克海高压脊的发展
分两类: ⑴ 阿拉斯加高压脊西退到鄂霍次克海 发展而成; ⑵ 由阿拉斯加脊分裂出闭合高压(极 地高压),极地高压西移到东西伯 利亚、鄂霍茨克海与该地区的弱脊 合并而成。
综合动态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支大槽作用:
大槽前的暖脊构成上暖条件,变形场冷空气南下较 为浅薄,东西两路冷空气合并造成强的下冷条件。 表现为700hPa气温在0℃附近,而低空气温低于0 ℃。 暖层下降的雨滴或过冷却雨滴,在低空低于0 ℃的 环境中,碰到地面任何物体都可能冻结形成雨凇天气。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引言:寒潮是指冷空气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并且影响范围广泛的天气现象。

它是冬季天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带来大风、降温和降雨或降雪等极端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本章将从寒潮的形成原理和预测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寒潮的形成原理寒潮的形成原理主要有冷空气的移动和暖气团的抬升两个过程。

1.冷空气的移动寒潮的形成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冷空气源地,使冷空气得以移动并向低纬度地区推进。

冷空气源地通常位于高纬度地区,如蒙古、西伯利亚以及北美地区等,这些地区有强大的冷空气形成和储备能力。

当这些冷空气因为高压脊的移动而得以推进时,就形成了寒潮。

2.暖气团的抬升暖气团是指温度高于周围环境的气块,它在遭遇冷空气的边界时会被迫抬升。

暖气团的抬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抬升沿着冷空气的前缘,这种情况下暖气团往往形成弯曲,被迫向上抬升;二是抬升沿着冷空气的高度,也就是因为地理障碍物阻挡暖空气的前进而导致抬升。

在抬升过程中,暖气团会遇到饱和的条件,引发云雨形成。

二、寒潮天气的预测方法寒潮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预测寒潮天气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两种主要的寒潮天气预测方法。

1.静力学方法静力学方法是通过分析冷空气的移动情况和高压脊的位置变化来预测寒潮天气。

通过监测高空大气环流和高层的大气压力分布,可以得知冷空气移动和高压脊的变化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地面天气图和气象要素的变化,如气温、气压和湿度等,来推测冷空气的到达时间和对气温的影响。

2.数值预报方法数值预报方法是通过使用数值模型对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从而预测寒潮天气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

数值模型通常包括大气环流模型和物理参数模型,通过输入实时观测数据和初始场条件,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取决于初始场数据和模型的精度,因此在实际预报中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结论:寒潮天气是冬季天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寒潮-6(4-5)

寒潮-6(4-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4.1.寒潮中期过程的能量研究
Saltzman波数域能量方程,近似地写成如下形式:
动能
K (o) M ( n) F (n) C (o) D (o) 纬向平均 t n 1 n 1 K (n) 分波方程 M ( n) L ( n) C ( n) D ( n) t P (o) R (n) BFP( n) G (o) C (o) 纬向平均 t n 1 n 1 P ( n) 分波方程 R ( n) S ( n) G ( n) C ( n) t
M (n):n波动能向平均动能的转换率;F(n):n波对 平均动能的净边界通量;C: 有效位能向动能的转换率, 即斜压转换;D: 摩擦耗散; L(n)其它波向n波的动能 输送率,波波相互作用;R(n):n波有效位能向平均有 效位能转换率;BFP(n):n波对平均有效位能的净边界 通量; G: 非绝热制造率;S(n):其它波向n波的有效位 能输送,波波相互作用。
1
冷空气活动 (1) 高空图有冷舌 500hPa -48 700hPa -36 (2) 地面图有强冷高压配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冷空气的堆积
要预报冷空气是否会堆积成强冷空气,需考虑:
(1) 与冷舌相配合的小槽是否属于不稳定小槽
(2) 冷空气在东移过程中有无来自不同方向的 新冷空气补充或合并加强; (3) 高空的极涡是否分裂南下到亚洲北部 ; (4) 冷舌中,有无产生绝热上升冷却的环流条 件,若有正涡度平流,辐散有利上升产生绝热 冷却,冷舌增强。
气现象也可间接说明寒潮强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寒潮路径的含义
寒潮路径一般以地面图上冷高压中心、高空 图上冷中心、地面图上冷锋、冷锋后24小时正变 压、负变温的移动路径等来表示。日常工作中经 常使用的是地面冷高压,24小时正变压和高空24 小时负变温这三项中心的移动路径。

气科天气分析I—寒潮

气科天气分析I—寒潮
西北路 • 西北路(中路):关键区—蒙古—河套附近—长江中下 游及江南。
东路 • 东路:关键区—蒙古—华北北部—主力继续东移同时,低 西路 空的冷空气折向西南,经渤海侵入华北,再从黄河下游
向南可达两湖盆地。
• 西东路:路关键加区西经新路疆、青海、西藏高原东南侧南下,影 响西北、西南及江南各地区。
• 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
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2013年10月
寒潮含义和出现时间
寒潮的含义 :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 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其天 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 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
出现时间:9~次年5月,其中春季的 3月和秋季9~11月是寒潮和强冷空气 最为频繁的季节。
寒潮的标准
中国中央气象台规定凡一次冷空气入侵 后,该地区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 大于或等于8 ℃ ,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 于或等于12 ℃,并且该地最低气温下降 到4 ℃以下,称之为寒潮。
冷空气活动在天气图上分析(表示)
冷空气强度 冷中心温度:在500hpa上达 –40 摄氏度——-50摄氏度.
在700hpa上达 -30摄氏度. 锋区: 一般在10个纬距内△T(温差)达10摄氏度以上. 冷高压G强度: 蒙古高压1050-1060mb以上
2、寒潮强冷空气爆发的分析和预报
有冷空气的堆积,但不一定能向我国爆发成为 寒潮。有利于寒潮爆发的情况是:①符合寒潮环 流形势;②东亚大槽有可能重建;③南支槽与北 支槽叠加;④地面气旋发展。
(3) 蒙古气旋、东北低压强烈发展又向东北移 去,有利冷空气主力向东偏北移。黄河气旋及 江淮气旋发展将导致冷空气南下而爆发寒潮
此槽快速东南 移动,配合-44 冷中心,能否 与东移的冷空 气合并成为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概述--寒潮过程等级的划分
全国性寒潮:
– 凡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10º C,负距平的绝对值>5 º C的站点数, 北方>=32站(占北方站点数的三分之一)、南方>=13站(约占南方 站点数的四分之一);或南北方达到上述影响强度的总站数>=40站, 同时过程总降温>=7 º C,负距平的绝对值> 3º C的总站数大于90(占 南北方站点总数的60%),则作为“全国性寒潮”。
– 涡度平流与热成风涡度平流的应用
地面冷高上空500百帕有负涡度平流或负热成风涡度平流,则有利于冷 高发展 地面冷高处于高空槽后脊前,同时高空暖舌落后于高压脊,地面冷高压 也处于暖舌和冷舌之间,则高压易发展 当温压场结构趋于对称,二负涡度平流为零,则高压强度变化与否取决 于热力因子、地面摩擦和地形影响
– 冷空气源地偏南,温度较其他型偏高,一般势力较弱
冷空气由位于我国以西的低槽东移发展所引发
– 西来槽在到达蒙古西部山区前一般不会发展 – 能引发寒潮的西来槽有两种:一是长波调整中移出的长波槽, 另一种是移动性的有一定振幅的低槽
中亚有高脊发展
– 此型中亚高脊比小槽发展型寒潮的乌山地区的高压脊位置偏 南,且很少能形成阻塞形势
3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在其整个生命史中,往往与半 球范围的超长波、长波活动由密切关系,有阶段性 特点,构成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初始、酝酿、爆发)。 三类:倒Ω型(70-80%)、极涡偏心型、大型槽脊 东移型 倒Ω型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两个大洋的脊挟持 一个大极涡。酝酿阶段,大倒Ω型向亚洲收缩,乌 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建立高压脊,亚洲极涡加强南 压,形成东亚的倒Ω型。爆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 速发展,或横槽转竖,或横槽南压,引导冷空气侵 入。最后东亚大槽重建。
– 实质:强冷空气向南侵袭我国、东亚大槽重建的过 程 – 必要条件:冷源、环流条件 – 高空图上表现:冷中心或冷舌 – 地面图:冷高压、寒潮冷锋活动 – 引起天气:温度剧降,气压急升,偏北大风 – 大范围热量的南北交换
不同点:
– 冷空气源地不同(欧亚大陆北面的寒冷海洋、欧亚 大陆) – 路径不同(西北路;西路;北路;东北路) – 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同 – 冷高压南下形式不同:(整个冷高东移;冷高分裂 南下;冷高补充南下;冷高扩散南下) – 促使寒潮爆发的流场不同
一般冷空气:
– 凡未达到强冷空气标准的过程,一律作为“一般冷空气”。
寒潮概述—发生频数
发生频率:
– 平均4.5次/年,全国类2.1, 北方类1.1, 南方类1.3 – 强冷空气6.3, 3.8, 2.1, 0.4 – 一年中寒潮最多9次,最少2次,加上强冷空气分别为17,6次
(1951--1980年资料统计)
出现时间:最早9月下旬,结束最晚次年5月 活动最频繁:春季3月和秋季的10-11月(青岛11月)
寒潮概述—冷空气源地
冷空气的源地:北冰洋 –新地岛以西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占40%): 经巴伦支海、前苏联欧洲地区,次数最多, 达到寒潮强度也最多。 –新地岛以东洋面上(18%): 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前苏联;次数少, 强度强 源地 –冰岛以南洋面上(33%): 地理 经前苏联南部、地中海、黑海、里海;次 数多,强度弱,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
– – –


– – – –

– –
及布

– – – – 潮地度 关 划 键 分 区 )
寒 路冷冷定潮 径空空义 概 (气气 况 寒源强

1 概述
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规定,以过程降温与温 度负距平相结合来划分冷空气活动强度.
寒潮概述—定义
定义: (cold wave, cold curent, cold surge)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容内 要 主
寒 及冷 寒 寒 寒 寒 寒 潮 横 低 小 潮 空 三南 南 其空 潮潮潮潮 中 维下 下 槽 槽 槽 天 的 爆 的 预 型 东 发 天 槽 路冷 冷 变气 气路发强报 气 在 径空 空 化南 移展 的径的冷 南 气气 下 形 型 型 预与预空 下 教降 势冷 程温 过 报强报气 度 堆 程 空 中强 的 积 气 的度 中 预 的 中 厚的 的 报 预 的 度垂 报 结 作 变直 用 化分 构
预报强冷空气的堆积,可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 与冷空气配合的小槽有否较大发展(若小槽发展,槽后的高压脊 也将在乌拉尔山附近有较大发展,脊前偏北气流加强,引导北冰 洋或沿海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堆积) – 有否新鲜冷空气补充或合并加强 – 极涡是否分裂南下 – 冷舌中有否产生绝热上升冷却的环流条件(正涡度平流)
寒潮爆发的预报
槽脊发展的预报:
– 相对涡度平流:疏散槽,槽将加深;疏散脊,脊将加强。曲 率项对槽脊发展没有贡献。 – 温、压槽配置好,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 – 冷暖平流的配置:暖平流随高度减弱,脊发展 – 槽与其他系统关系:槽与其后的脊发展与否(脊后强暖平流) – 南北两支波动同位相叠加 – 上下游效应、长波调整 – 二冷涡打转(气旋式)
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
三大类:小槽发展型、横槽型、低槽东移型。
寒潮天气形势1
小槽发展型(经向型、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
–寒潮酝酿过程 –寒潮爆发过程 –小槽发展型寒潮过程的基本特征
冷空气源地在欧亚大陆的西北部,取西北路径侵入我 国 500百帕图上乌拉尔山地区有长波脊建立 寒潮的爆发由不稳定小槽的发展所引发
寒潮的预报
寒潮的预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的预报来考虑:
– 寒潮的强冷空气堆积的预报 – 寒潮爆发的预报 – 寒潮的路径与强度的预报 – 寒潮天气的预报
寒潮的强冷空气堆积的预报
预报关键:是否有强冷空气在西伯利亚、蒙古堆积
– 判断冷空气是否堆积,主要从地面冷高压的强度和高空冷中心强 度两方面考虑:地面有强冷高压,且周围又有很大的气压梯度, 同时500百帕上有-48°C的冷中心(700HPA-36 ° C),则说 明已有冷空气堆积了。
(70E--90E,43--65N)地区在那里积累加强,该地区就称为寒潮关键区。
图 : 冷 空 气 源 地 路 径 及 关 键 区
返回源地 返回路径
2.寒潮天气系统
极涡:以极地为中心向亚洲北部新地岛以东的 克拉海、泰梅尔半岛和中西伯利亚伸展,另 一端伸向加拿大东部。 极地高压:深厚的暖性高压,中高纬度阻塞 高压进入极地形成。 寒潮地面高压:寒潮全过程中的冷锋后地面 高压,前部强冷平流,后部暖平流。 寒潮冷锋:寒潮地面高压前缘的冷锋。
寒潮天气形势3
横槽型(阻高崩溃型)
– 酝酿过程 – 爆发过程 – 过程的基本特征
冷空气的源地偏东
– 多在中西伯利亚以东的内陆或北冰洋上 – 雅库茨克地区三面环山,北面开口面对北冰洋,冬季地面气温可低 达-50C以下,最有利于冷空气聚集和加强,且入侵我国路途短,势 力较强。
乌拉尔山地区有阻塞高压,阻塞高压以东有横槽
区域性寒潮:
– 凡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10º C,负距平绝对值>5 º C的南北方站点 数>=2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7 º C,负距平的绝对值> 3º C的总站数 大于40站的,则作为“区域性寒潮”。
强冷空气:
– 凡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区域性寒潮标准的一半以上时,则作 为“强冷空气”。
寒潮的路径与强度的预报
强度含义:
– 地面冷高压的强度:中心数值、范围大小、等压线密集程度 – 高空图上冷中心数值、高空锋区强度、冷区范围、冷平流强 度 – 地面图上冷锋强度、冷锋后降温程度、变压中心强度
路径含义:
– 地面冷高中心、高空冷中心、地面冷锋、24小时变压、高空 负变温中心的移动路径
脊的崩溃
– 当冷空气堆积不明显时,考虑有无不稳定槽脊发 展 – 当冷空气堆积已以明显,而相应的环流形势是稳 定的长波系统时,则预报寒潮的着眼点放在长波 槽的移动及长波脊的破坏与东移上。 – 乌山脊后其上游“赶槽”东移的影响,使长波脊 后部的暖平流区东移并由冷平流区代替,乌山长 波脊减弱东移。其下游长波槽也东移。原来堆积 在槽后脊前的寒冷空气随长波槽东移,或向南爆 发。
–寒潮天气过程是指与强大的冷高压相伴随的一种大 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中央气象台规定,对局 地而言,由于受冷空气影响,24小时气温下降10º C 或以上,而且最低温度下降到5 º C或以下,并伴有5 级以上偏北大风时,称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寒潮 可引起霜冻、冻害、降雪、大风、雨凇等严重灾害 性天气现象。 –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以及以北地区48小时降 温10 º C以上,长江流域最低温度达4 º C以下,陆上 有相当于三个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 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者,称强寒潮。
– 非绝热因素
冬季冷高移到暖洋面上减弱
寒潮天气的预报
寒潮天气:大风、降温、沙暴、降水、霜冻、冻雨 强度影响:寒潮强度越大,则风越大,降温越猛烈 寒潮大风的预报:6级(10.8-13.8m/s)
– 风压场关系(地转风、梯度风原理) – 摩擦作用(粗糙的下垫面摩擦作用使风力减小,海上风大) – 变压风(冷锋后最大风速常出现在正变压中心附近变压梯度 最大处) – 温度层结(动量下传) – 热力环流(沿海、山与谷、高原与平原毗邻地带的地方性热 力环流) – 地形作用:狭管效应、下坡风
寒潮冷高压强度与移动预报
– 作动态图:用外推法 – 用引导气流:
地面系统中心移速为500百帕地转风速的0.5-0.7倍,为700百帕的0.81.0 在风速小时系数较大,而在风速大时系数较小 对于浅薄系统效果较好 须注意地形对地面气压系统的影响。
– 变压的应用:
不同地方移来的两个24小时正变压合并,冷高压显著加强,24小时负变 压中心为未来冷空气主力侵袭的地方 24小时正、负变压中心之差达40-50百帕,则可能达到寒潮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