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软胶囊剂 保健食品企业标准范例
关于保健食品试制过程批生产记录的规范化研究(软胶囊剂)

关于保健食品试制过程批生产记录的规范化研究(软胶囊剂)1 前言保健食品的生产应当按照《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7405-1998)的要求进行。
其样品试制生产是注册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对批准后保健食品的大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所以试制样品的生产是否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非常重要。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对人员、设施、原料、生产过程、成品贮存和运输、品质管理和卫生管理等进行了规定,但未对相关批生产记录文件如何记录和管理进行规定。
而记录,尤其是批生产记录,记载着每一批产品真实的生产和检验情况,也是成品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批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直接影响到保健食品的产品质量。
此外,及时、真实而且完整的批生产记录也有利于产品的可追溯。
对于保健食品试制样品而言,批生产记录还直接影响着后期现场核查结果的准确性。
保健食品并不同于药品,但是其采用的各类剂型(例如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等),以及部分中药材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使得保健食品难以脱去药品的影子;反之,药品中很多科学成熟的东西也可用于指导保健食品的生产。
2010年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批记录定义为用于记述每批药品生产、质量检验和放行审核的所有文件和记录,可追溯所有与成品质量有关的历史信息。
批记录包括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批检验记录和药品放行审核记录等与本批产品有关的记录。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保健食品试制过程批生产记录予以规范化管理,具体操作可以借鉴药品的批记录文件管理方法。
对于《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欠缺的批生产记录管理,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药品的批记录文件管理方法。
软胶囊剂因其在大众心目中的高技术含量外观的特性使其较受欢迎,在保健食品申报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笔者统计了软胶囊在近几年中新产品申报比例中大概都占到五分之一略多,分别为22%(2010年)、21%(2011年)、20%(2012年)、22%(2013年)和21%(2014年)。
保健食品企标编写模板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Q x x x x x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xx牌xxx胶囊(xxxx粉、灵芝)前言本标准编写格式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规定进行,本标准贯彻了国家强制性标准GB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7718-200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本标准的实验方法执行了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500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本标准由南京xxxxxx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本标准首次发布日期:2004年9月2日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xx牌xxxx胶囊(xxxx粉、灵芝)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xxx牌xxxxxx胶囊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xxxxxxxxx粉、灵芝(赤芝)为原料,经混合充填加工制成的xxxx牌xxxx软胶囊。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2000 包装贮运图示标志GB/T4789.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4789.4-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T4789.5-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T4789.10-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T4789.11-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GB/T4789.15-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发酵计数GB/T5009.3–200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GB/T5009.4–2003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T5009.5–2003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T5009.11–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T5009.12–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GB/T5009.17–2003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准则GB13731-1992 药用明胶硬胶囊YBB0012-2002 口服固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YBB0015-2002 药品包装用铝箔YBB0021-2002 聚氯乙烯固体药用硬片JJF1070-200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技术监督局第43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Q/3201NLY001——快买牌睡不好冻干粉要求原料要求睡不好冻干粉应符合Q/3201mnnY001的规定。
03 软胶囊剂 保健食品企业标准范例

Q/XXXX 福建X X X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000XB—2012XXX软胶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技术要求 (1)3.1 原辅料要求 (1)3.2 感官要求 (2)3.3 保健功能 (2)3.4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 (2)3.5 理化指标 (2)3.6 微生物指标 (3)3.7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 (3)3.8 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 (3)4 试验方法 (3)4.1 感官检验 (3)4.2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验 (3)4.3 理化指标检验 (4)4.4 微生物指标检验 (4)4.5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检验 (5)5 检验规则 (5)5.1 原辅料入库要求 (5)5.2 组批 (5)5.3 抽样方法与数量 (5)5.4 检验类别 (5)5.5 判定规则 (5)6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藏 (5)6.1 标志、标签 (5)6.2 包装 (6)6.3 运输 (6)6.4 贮藏 (6)附录A(规范性附录)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测定方法 (7)附录B(规范性附录)原料质量要求 (8)附录C(规范性附录)辅料质量要求 (9)前言XXX软胶囊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组织生产和交验货,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参照GB 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并结合本公司产品实际的特点而制定。
本标准的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组织编写。
本标准由福建XXX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XXX有限公司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 。
XXX软胶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XX软胶囊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藏。
本标准适用于以XXX为原料,经过XXX生产工艺制成的具有XXX保健功能的XXX软胶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保健食品企业标准软胶囊16种

保健食品企业标准软胶囊16种
Q/KSB004-200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银杏总黄酮的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A.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4%磷酸溶液(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nm。
理
论板数按槲皮素峰计算不应低于2500。
A.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五氧化二磷干燥过夜的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对照品,各加甲醇制成每1ml分别含
0.03mg、0.03mg、0.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A.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50.0g软胶囊内容物,离心过滤,弃去上清液,滤渣用石油醚快速清洗3遍后,置于索氏提取器中,
加氯仿回流提取2小时,弃去氯仿,药渣挥干,加甲醇回流提取4小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5%盐酸
溶液(4:1)混合液25ml,回流30分钟,放冷,转移至50ml量瓶中,并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A.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分别计算三种黄酮
苷元的含量,以下式换算成总黄酮醇苷的含量。
A.5计算
总黄酮醇苷含量=(槲皮素含量+山柰素含量+异鼠李素含量)×2.51
——————————————————
6。
沙棘苏子油软胶囊(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沙棘苏子油软胶囊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沙棘苏子油软胶囊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沙棘籽油和紫苏籽油为原料,添加食品添加剂(明胶、甘油)和饮用水,经配料、软胶囊成型、干燥、灭菌、包装等工序制成的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保健食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4806.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GB 5009.2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GB 5009.8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GB 5009.1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铬的测定GB 5009.16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 5009.22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 5009.22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 678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明胶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674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 17405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929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299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油SL 493 沙棘籽油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监发第38号《保健食品标识规定》3 技术要求3.1 原料和辅料3.1.1 原料3.1.1.1 沙棘籽油:应符合SL 493的规定。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批生产记录通用管理规范山东标准2021版

3.5 工艺规程 master manufacturing documents 为生产特定数量的成品而制定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3.6 物料平衡 reconciliation 产品或物料实际产量或实际用量及收集到的损耗之和与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之间的比较,并考虑可
5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11 — FORMTEXT 2020
注: 物料平衡值=实际值/理论值×100 % 实际值:产品或物料实际产量或实际用量,与尾料、收集的废料及生产中的取样量之和; 理论值: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在生产中无任何损失或差错的情况下得出的最大数量。
表 3 液体制剂(口服液、酒剂)主要生产工艺参数记录
工序名称
主要生产工艺参数记录
调配
物料名称、批号、重量、加热温度、搅拌起止时间;需静置的,静置起止时间;需过滤的, 过滤参数记录
洗瓶、烘瓶
瓶、盖清洗操作起止时间、喷淋水压力、干燥灭菌温度、干燥灭菌起止时间
灌装
灌装速度,装量、密封性、外观等检查记录
口服液灭菌
5.3.3 生产工艺参数要求
3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11 — FORMTEXT 2020
固体制剂(片剂、粉剂、颗粒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液体制剂(口服液、酒剂)生产过程至 少应记录的主要生产工艺参数应分别符合表1、表2、表3的规定。需原料前提取的,前提取过程至少应 记录的主要生产工艺参数应符合表4的规定。
剩余物料退库应填写退料单,退料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a) 退料部门; b) 退料日期; c) 物料名称(物料编码); d) 物料批号; e) 规格;
辅酶q10软胶囊企业标准

辅酶q10软胶囊企业标准辅酶Q10软胶囊是一种常见的保健品,广泛应用于各种健康领域。
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并遵守辅酶Q10软胶囊的企业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辅酶Q10软胶囊企业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一、产品名称和规格辅酶Q10软胶囊的产品名称应明确,规格应准确标注。
例如,产品名称可以为“辅酶Q10软胶囊”,规格可以为“每粒含辅酶Q10 100毫克”。
二、原料选用辅酶Q10软胶囊的原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并保证原料的质量和纯度。
企业应选择可追溯的优质原料,并确保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产品质量标准1. 辅酶Q10含量:每粒辅酶Q10软胶囊的辅酶Q10含量应符合标准规定,可以通过HPLC等方法进行检测。
2. 重金属含量:辅酶Q10软胶囊中重金属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确保产品不含有害物质。
3. 微生物限度:产品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微生物限度,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性。
4. 水分含量:产品的水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避免因过高或过低的水分含量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5. 其他指标:根据辅酶Q10软胶囊的特性,可以设定其他的质量指标,例如溶出度、胶囊壳的稳定性等。
四、生产工艺要求1. 辅酶Q10软胶囊的生产工艺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和产品的质量稳定。
2. 胶囊壳的选用和质量:胶囊壳的选用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质量应稳定可靠,确保胶囊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3. 检测方法的建立:企业应建立合适的检测方法,对原料和成品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包装和标签要求1. 包装材料的选用:辅酶Q10软胶囊的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保证产品的包装完整性和质量稳定性。
2. 标签内容和规范:产品标签应包含正确的产品名称、规格、主要成分、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标签应清晰易读,字体大小和颜色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 产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应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和用法用量说明,确保用户正确使用产品。
编写保健食品企业标准

表2 理化指标
表3 下列类型的产品、或以下列原料为主的产品指标检测项目标
微生物指标检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4 微生物指标
常引用的一些GB
标准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备案手续
谢谢各位!
THANKS!
企业标准应遵循的国家法规
保健食品企业标准的格式
保健食品原料要求
附件1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按笔划顺序排列)
附件2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按笔划顺序排列)
附件3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按笔划顺序排列)
保健食品辅料料要求
功效成分检测
表1 功效成分和特征成分检测项目表
卫生指标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XXXX 福建X X X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000XB—2012XXX软胶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技术要求 (1)3.1 原辅料要求 (1)3.2 感官要求 (2)3.3 保健功能 (2)3.4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 (2)3.5 理化指标 (2)3.6 微生物指标 (3)3.7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 (3)3.8 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 (3)4 试验方法 (3)4.1 感官检验 (3)4.2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验 (3)4.3 理化指标检验 (4)4.4 微生物指标检验 (4)4.5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检验 (5)5 检验规则 (5)5.1 原辅料入库要求 (5)5.2 组批 (5)5.3 抽样方法与数量 (5)5.4 检验类别 (5)5.5 判定规则 (5)6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藏 (5)6.1 标志、标签 (5)6.2 包装 (6)6.3 运输 (6)6.4 贮藏 (6)附录A(规范性附录)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测定方法 (7)附录B(规范性附录)原料质量要求 (8)附录C(规范性附录)辅料质量要求 (9)前言XXX软胶囊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组织生产和交验货,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参照GB 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并结合本公司产品实际的特点而制定。
本标准的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组织编写。
本标准由福建XXX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XXX有限公司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 。
XXX软胶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XX软胶囊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藏。
本标准适用于以XXX为原料,经过XXX生产工艺制成的具有XXX保健功能的XXX软胶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T 4789.1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6740 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 17405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XXJJF 1070 定型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二部3 技术要求3.1 原辅料要求3.1.1 XX:应符合附录B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
3.1.2 明胶:应符合GB XXX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的要求。
3.1.3 甘油:应符合GB XXX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的要求。
3.1.4 纯化水: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纯化水的要求。
3.1.5 XX:应符合GB XXX的规定。
(着色剂)3.1.6 XX:应符合GB XXX的规定。
3.2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 规定。
表1 感官要求3.3 保健功能本品具有XXXXXX的保健功能。
3.4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含量2、计量单位应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附件质量标准(主要内容)中规定的一致。
3.5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 3 规定。
表3 理化指标表3(续)注:六六六、滴滴涕指标适用于植物性原料,其它指标依据批件附件制定。
3.6 微生物指标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4规定。
表4 微生物指标3.7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3.8 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 17405的规定。
4 试验方法4.1 感官检验4.1.1 色泽、性状、杂质取样品内容物1 g~2 g倒入洁净的白色搪瓷盘中,在亮处用肉眼观察其色泽、组织形态及有无可见外来杂质。
4.1.2 滋气味被测定样品倒入洁净的瓷盘中,品尝其滋味,嗅其气味,检查有无异味。
4.2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验4.2.1 XX按GB XXX规定执行。
4.2.2 XX按本标准附录A规定执行。
4.3 理化指标检验4.3.1 水分按GB 5009.3规定执行。
4.3.2 灰分按GB 5009.4 规定执行。
4.3.3 铅按GB 5009.12规定执行。
4.3.4 总砷按GB/T 5009.11规定执行。
4.3.5 汞按GB/T 5009.17规定执行。
4.3.6 崩解时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XII A “崩解时限检查法”执行。
4.3.7 六六六、滴滴涕按GB/T 5009.19规定执行。
4.3.8酸价、过氧化值按GB/T 5009.37规定执行。
4.4 微生物指标检验4.4.1 菌落总数按GB 4789.2规定执行。
4.4.2 大肠菌群按GB/T 4789.3-2003规定执行。
4.4.3 霉菌和酵母按GB 4789.15规定执行。
4.4.4 致病菌(指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按GB 4789.4、GB 4789. 5、GB 4789.10、GB/T 4789.11规定执行。
4.5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检验按JJF 1070规定检验。
5 检验规则5.1 原辅料入库要求原辅料需按各自相关质量标准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5.2 组批软胶囊压丸前物料使用同一台混合设备一次混合量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5.3 抽样方法与数量XXX,抽样数量不得少于产品检验用量的3倍。
5.4 检验类别分出厂检验与型式检验。
5.4.1 出厂检验5.4.1.1 产品出厂前须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签发合格证书后,方可出厂。
5.4.1.2 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净含量、水分、灰分、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崩解时限、酸价、过氧化值、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5.4.2 型式检验5.4.2.1 型式检验项目包括该标准技术要求中所有项目。
5.4.2.2 型式检验正常情况下每半年进行一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亦应进行:a)新产品投产时;b)停产3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c)原料来源发生变化或主要设备发生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d)出厂检验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e)国家有关质量监督部门有要求时。
5.5 判定规则5.5.1 全部检测项目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为合格品。
5.5.2 微生物指标检测不符合本标准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5.5.3 如果其他指标检测不符合本标准时,可重新抽取双倍样品,对不合格项进行复检。
复检结果仍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6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藏6.1 标志、标签产品包装物上的标签、标示应符合GB 7718及GB 16740规定。
包装储运图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6.2 包装6.2.1 产品包装规格…………。
6.2.2 产品内包装用某某包装,应符合某某包装材料的要求,封口严密,不漏气。
6.2.3 产品外包装用瓦楞纸箱,应符合GB/T 6543的要求,封口胶带粘贴牢固、平整,并保证箱内产品完好。
6.3 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装、混运,防止日晒雨淋及撞击,小心轻放,不得压踏。
6.4 贮藏6.4.1 产品应放于通风干燥的仓库内,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影响产品质量的物品混放。
应距离周围墙壁20cm以上,距离地面10cm以上。
6.4.2 产品在符合本标准6.3、6.4规定的条件下,保质期为24个月。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测定方法注:未制定国标、行标、地标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测定方法列入附录A。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原料质量要求注:未制定国标、行标、地标的原料质量要求列入附录B。
附录 C(规范性附录)辅料质量要求注:未制定国标、行标、地标的辅料质量要求列入附录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