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引言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国家、法律和道德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在现实世界中的最高体现,具有绝对权威;法律是国家的外部表现,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则是个人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内在规范。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将国家视为绝对精神最高体现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指出,国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2.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法律的观点提出批判,认为法律应该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普遍正义的体现。
他指出,在现实中,法律往往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非公平地对待所有人。
3.马克思对黑格尔道德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其“道德至上”观点的质疑。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阶段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不能将其视为绝对的、超越历史的存在。
四、马克思批判的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为后世研究法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2.实践意义:马克思的批判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他揭示了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实际作用,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结论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揭示了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实质。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三维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解读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三维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解读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三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的一种重要的批判,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三维批判。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理想主义”,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自然规律”,但是他所提出的“自然规律”实际上是“精
神规律”,而不是“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他的哲学理论是建
立在精神规律的基础上的,并不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一种“理想主义”。
此外,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机械论”,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的基本思想是“自然法则”,而“自然法则”实际上是一
种“机械论”,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作的,这种规律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它是一种“机械论”。
最后,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抽象论”,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把一切归结为抽象的概念,而不考虑实际的社会现实,这种抽象的概念包括“自然法则”、“统一性”、“客观性”等,而
这些概念实际上是无法解释现实的社会现实的,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抽象论”。
总之,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的批判是重要的,它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理想主义”;其次,
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机械论”;最后,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抽象论”。
这些批判对于当今社会重要,因为它们强调了社会发展是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当我读到句话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所感悟的,之前令我一头雾水的内容似乎弄懂了一些,这使我又重拾信心继续读下去。
尽管对这片文章反复读了几遍,但还是没有完全掌握马克思先生在文章中所阐述思想,我只能凭借自己的一点理解,尝试写下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一点感想。
首先,我认为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状态,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先生想要表达的思想。
1843年,马克思前往巴黎,而此时在思想上,马克思也逐渐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开始吸收一些费尔巴哈的思想。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对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不满,对封建君主将人民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满……这些导致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端愤怒和不满。
这时的马克思已经从一个青年黑格尔派转变为一个富有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的思想新锐。
他主张革命,但不是盲目地暴力革命,而是需要思想哲学进行指导的革命。
在文章的开头,马克思先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为现实世界的苦难,他主张“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马克思从革命的角度要求人民放弃幻想,勇敢地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做斗争。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的一部著作,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作品。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批评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认为其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很难对全社会产生实际影响。
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过于抽象,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缺乏关注,脱离了实际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们对于法律的真实本质和运作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和认识,而黑格尔式的抽象思辨对于深入了解法律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不具备太多的帮助。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将法律抽象化,割裂了法律和社会的实际联系。
他强调法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产物。
法律的兴起和存在是为了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利益,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中,法律的内容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马克思还指出,由于政治权力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法律本质上是保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利益的工具。
它在实践中往往更多地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而非人民的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张要解放法律,就要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建立无阶级社会,消除经济剥削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总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强调了法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并主张通过解放法律来达到社会的真正公正与平等。
这部著作标志着马
克思开始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并奠定了后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的著作,是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论文。
在文中,马克思强调了市民社会中单个阶级的解放以及整个社会的普遍解放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任何一个阶级想要扮演解放者的角色,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将自己和整个社会打成一片,不分彼此,真正成为社会的心脏。
同时,马克思认为,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力,个别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
解放者的地位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优越感是不够的。
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个别阶级的解放相吻合,一定的等级就必须成为一般障碍的化身,成为一切等级所共通的障碍的体现。
一种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须被看成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
此外,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到了黑格尔哲学以及它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无法解决市民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相反,市民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应该通过具体的、实证的科学方法来解决。
总的来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它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具体途径问题,并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
这篇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演变和人类解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张楠摘要: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思想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获得重要启示。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洞察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思维及其神秘主义的真相;二是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认识,也点明其不可避免的“虚假的普遍性”。
马克思不同意以国家为目的,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克服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冲突。
他主张在市民社会中寻找解放的力量,并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于解剖市民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法哲学批判;理性国家观;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3-0091-07DOI :10.13877/22-1284.2021.03.014收稿日期:2020-12-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意蕴研究”(18YJC71005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新时代意义研究”(2020C011)。
作者简介:张楠,女,吉林大安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吉林长春130024)。
学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入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蕴含着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
就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来看,马克思正是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启了自己的思想道路。
阿维纳瑞认为,马克思后来思想的显著样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中攻击黑格尔时就已经成形了[1]。
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和基础。
确切地说,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简述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简述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作者:郝梦婕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9期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对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也为后来研究马克思的学者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黑格尔法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为王权思想、行政权思想和立法权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本书中,马克思特别对这三方面进行了批判。
深入探究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批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46-0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马克思在1843年德国莱茵省的克罗茨纳所写的,因此也称为克罗茨纳手稿。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的遭遇使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理性主义在解决物质利益矛盾问题上的苍白无力,这极大改变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看法,使他对物质利益问题产生了新的理论认识。
马克思发现了私人利益对国家和法律的决定性作用,理性道德的化身不应该是国家的官僚本质等问题。
《批判》比较系统地批判了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阐述了马克思对国家和法的基本看法。
1 对黑格尔王权思想的批判作为一个总体,以下三点从属于王权之中。
一是国家制度和法律所存在的普遍性,二是作为特殊与普遍关系之间的协商,三是作为规定自我的最后决断环节。
黑格尔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来自第三点,因为它对于其他一切东西来说是它们的最终所在,甚至是其他一切东西能够存在、能够具有现实性的开端。
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黑格尔,在他看来王权是高于一切现存权力,它的存在具有任意性,即任意就是王权。
从另一方面说,黑格尔将国家主权和普遍意志理解为单一个体,也就是他所说的君主意志。
“主权在君”思想意味君主拥有统治国家的绝对权力,他是国家的中心和主要存在,是一种人格化的主权,其他所有人都被排除在国家主权和国家意志之外,这也就致使黑格尔在坚持主权在君思想的同时撇开了人民主权思想。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
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
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
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
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及其《导言》
作者:张金婷, 李晋玲, 杨贵华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福建,厦门,361021
刊名:
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2009(18)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1982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1995
3.朱学平异化的扬弃: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4.徐春庚批判及批判的逻辑--解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期刊论文]-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eiljsz20091806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