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修辞手法大全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修辞+Microsoft+Word+文档

修辞+Microsoft+Word+文档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唐朝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例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中下片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甚至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下片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这样写,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完整word版)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完整word版)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1。

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完整word版)对偶与对仗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文档

(完整word版)对偶与对仗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文档

对偶与对仗的差异对偶与对仗是两个看法,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相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词句,这两个词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友善和内容上的互相映衬,拥有独到的艺术收效。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地址的词语必定“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地址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友善,加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到达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圆满。

所以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吻合上述原那么的诗词联句即是对仗的;否那么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比方:(1〕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光景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有头无尾基础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照,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看法: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相同性质的事物,互相有好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局部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组成比喻必定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定是实质不相同的事物,否那么不能够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够单看有没有喻词,以下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14页word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14页word

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一)比喻的概念:对于两种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把其中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 (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如: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

(三)比喻的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

(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加深感情色彩。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四)比喻的三个基本类型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如”“犹如”“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如: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如: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如: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直接用“灰色的幔”来比喻黑云。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喻指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五)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完整word版)小学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常用)

(完整word版)小学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常用)

小学语文语法资料注意保存多读哦!姓名: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的修辞手法。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直接当作人来写。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例句:a、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b、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

——表示猜测★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是一种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 a、马路都要被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c、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5、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修辞手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修辞手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2)

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练习题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完整版)修辞手法专题

(完整版)修辞手法专题
(2)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对或相反。
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串对: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关系。
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偶从形式上分为两种:严对(必须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和宽对(只要求字数相等。)
六、对比:把两种互相对立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加以并举形成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作用在于使对立面显得更加鲜明突出,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25、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26、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7、小稻秧脱险记。()
②排比的作用:增强句子语言的气势,更有力的表达感情,使内容层层深入,更好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③排比词:当……当……当……,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有……有……有……,等等
★练习:
例:1、爱心是一股甜甜的泉水,使不幸的人忘记生活的苦涩;爱心是一首动听的歌谣,使生活枯燥的人感到生活的乐趣;爱心是一眼潺潺流动的泉水,使饥渴的行人感到人生旅途的甘甜……
修辞手法:()
作用:()
3、这座山真真高,把天都插破了!
修辞手法:()
作用:()
五、对偶
①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多用与诗歌与对联中!如“满招损,谦受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②对偶的作用: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简练,有音乐美。
十、顶真:把前一句子的结尾或句中的某些词语作为后一句的起头。
例:被挖车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
十一、引用:在说话或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言材料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可氛围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完整版)修辞手法大全

(完整版)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弓I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

1 •比喻:即打比方。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2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托),互(寄文,设问,反问,引用1.比喻:1、定义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一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女口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他的性格像母亲一同类事物做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一表示猜测(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一词的比喻意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一一《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一一《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3•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1)扩大夸张。

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夸张的用法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

否则就分不清实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

严肃的汇告、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6.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7.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8•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一《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一一《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一一《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一《最后一次讲演》表达方式:1、记叙2、描写3、抒情4、议论5、说明(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⑵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