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中医症候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

五、护理难点
1.大肠息肉(结肠息肉)患者一般存在不良生活 习惯,如喜食肥甘厚腻或饮酒,运动少,发现 病情后也难完全纠正,故常易复发。 2.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 患者手术难以切除干净,且易复发。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鼓 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 进行针对性干预。 3.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及效果评价。
(三)便血
1.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腹痛及腹 泻次数、量、色、形等,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估 计出血量及出血部位。 2.指导患者便血期间勿进食猪肉、牛肉、羊肉等血 制品。 3. 灌肠治疗。 4.埋针治疗:取脾俞、大肠俞、八髎、关元、阿是 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四)便秘
1.饮食须含适量纤维素,主食不宜过于精细,晨起空 腹饮一杯淡盐水。 2.适当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胃肠蠕动。 3.睡前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心情舒畅, 规律生活。 4. 灌肠治疗。 5.穴位贴敷:取穴肾俞、大肠
1.内服中药 2.外用灌肠
(二)特色技术
1.针刺治疗 2.耳针治疗 3.灌肠治疗 4.烤灯治疗 5.穴位贴敷疗法 6.药物罐 7.中药塌治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注意 休息,重症者应卧床休息,轻症可适当活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但应保证充分睡眠及休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急性发作时宜 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制定食谱,改 变以往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 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肠道感染。 5、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 久坐、久立、就行和过度劳累。
胃息肉中医证候分型探讨

胃息肉中医证候分型探讨【摘要】:目的: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通过分析胃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规律,为胃息肉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胃息肉患者10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胃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胃息肉患者106例,患者以60岁以上最为常见(62例),其次是40岁至60岁患者(43例),40岁以下(1例)患者少见;男性29例、女性77例,男女比约1:2.6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胃息肉患者中辨证为痰凝湿阻证29例(27.4%),气血两虚证26例(24.5%),湿热郁结证24例(22.6%),脾胃虚寒证23例(21.7%),瘀血组络证4例(3.8%)。
结论:胃息肉以老年患者发病率高;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四川盆地胃息肉患者以痰凝湿阻证最常见,其次是气血两虚证、湿热郁结证、脾胃虚寒证,瘀血组络证患者最少。
【关键词】:胃息肉;中医证型Classification of TCM syndrome of gastric polypsXu Zhixiong,Liu Xiaotang,Wang Ying,Shao Wei,Jing Guiping,Le ShuangJintang Coun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ichuan Chengdu 610400 China[Abstrasct]:Objective: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he ideology of dialectical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gastric polyp patients.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astric polyp.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study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TCM syndrome of gastric polyp patients,and 106 cases of gastric polyp were collected in thisstudy.Result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 were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Patients over 60 years old were the most common (62 cases), followed by patients aged 40 to 60 (43 case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under the age of 40 is minimal(1 case).29 cases for men and 77 cases for women, the ratio of men to women about 1:2.66 . The prevalence rate is higher in women than in men.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 29 cases were spittoon condensation dampness obstruction syndrome(27.4%), 26 cases of deficiency of qi andblood(24.5%), 24 cases of Damp-heat stagnation syndrome (22.6%), 26 cases of stomach Deficiency (21.7%), 4 cases of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collaterals (3.8%).Conclusion: Gastric polyp is most common in elderly patients. The incidence is higher in women than in men. Spittoon condensation and dampness obstruction syndrome was the most common in the patients of gastric polyp in Sichuan province,this was followed by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Damp-heat stagnation syndrome, stomach Deficiency.The patients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collaterals is minimal.Keywords:gastric polyps,the syndr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胃息肉(gastric polyps)是指发生于胃黏膜的局限性上皮隆起性病变,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的不断发展及推广,胃息肉检出率逐年增高[1],已成为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轻者可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可并发出血、梗阻,甚至癌变可能[2-3]。
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候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在 中医证 型 中, 痰瘀互
阻型 占3 1 . 9 6 %; 气滞血瘀型 占2 8 . 8 7 %; 气虚血瘀 型占 2 3 . 7 1 %; 湿热血瘀 型 占 1 5 . 4 7 %。在 中医体质 方面 , 子宫 内膜息 肉患者 以痰湿 质为 多 , 占2 0 . 6 2 %, 其 次 为气郁 质 , 占1 6 . 4 9 %; 平 和质 占 1 5 . 4 7 %。
p o l y p s a n d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mo r b i d i t y o f e n d o me t r i a l p o l y p s a n d T CM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 i s t i c s . a s we l l a s t h e r e l e v a n t t h e o r e t i c e v i d e n c e s i n TC M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e n d o me t r i a l p o l y p s . Me t h o d s F o r 9 7 c a s e s o f e n d o me t r i a l p o l y p s i n c o mp l i a n c e w i t h t h e i n c l u s i v e s t a n d a r d s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C M p a t t e r n / s y mp t o m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T CM p a t t e r n s /s y n d r o me s a n d t h e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o f T C M c o n —
中医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辅助治疗

中医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辅助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许多女性带来了不少困扰。
传统中医学认为,子宫内膜息肉多由于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引起,中医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辅助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方面的作用及其相关的中医疗法。
一、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子宫内膜息肉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子宫内膜息肉病情可分为气滞血瘀、肝郁血瘀、脾虚湿困等几种证型。
对于不同证型的患者,中医会采取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常常伴有腹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
例如可以选择乌草、川穹、丹参等药物,以及刮痧、拔罐等疗法,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症状。
2. 肝郁血瘀型肝郁血瘀型的患者多表现为心境烦躁、颜面潮红等症状。
中医会采用解郁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柴胡、益母草等,也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等手段来辅助治疗。
3. 脾虚湿困型脾虚湿困型的患者常伴有腹胀、水肿等症状。
中医会采用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使用的药物包括茯苓、白术等,也可以通过中药泡脚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二、中药调理中医治疗子宫内膜息肉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辅助治疗。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有关,因此可通过中药进行调理。
1. 温经散寒对于寒凝型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医会选择温经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选用艾叶、仙灵脾等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子宫内环境,减少息肉生长。
2. 活血化瘀对于气滞血瘀型和肝郁血瘀型的患者,中医会选择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选择丹参、川穹等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血流循环,减轻症状。
3. 健脾理气对于脾虚湿困型的患者,中医会选择健脾理气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选择茯苓、白术等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缓解症状。
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哪些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一些有效的方法:1. 扶正祛邪法:中医认为息肉多为气滞血瘀、热毒蕴结引起,所以要先清除体内的邪气,平衡阴阳气血,再用药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白芍、枸杞子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草药。
2. 活血化瘀法:与扶正祛邪法类似,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消除息肉。
中医认为,息肉的形成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所以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少或消除息肉。
常用的中药有红花、当归、川芎等可以激活血液循环的草药。
3. 清热解毒法:中医认为,息肉的形成与体内湿热有关,所以要通过清热解毒来处理。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栀子等具有清热解毒的草药。
4. 强脾健胃法: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和湿热停留在体内。
如果体内湿热过多,就容易引发息肉的形成。
因此,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可以达到治疗息肉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参、白术、茯苓等具有健脾健胃作用的草药。
5. 补肝养血法: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血充足可以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而肝郁血瘀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形成息肉。
因此,通过调理肝和补充营养素,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或消除息肉。
常用的中药有首乌、龙眼肉、枸杞子等具有补肝养血作用的草药。
除了以上的中药调理方法,饮食上的调理也是很重要的。
中医认为,饮食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有息肉的患者,应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还应该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以促进肠胃蠕动,避免便秘,降低息肉形成的风险。
总之,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适合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息肉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药治疗需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

2024.0516祝您健康▎聊聊息肉的“中医史”肠息肉,字面解释就是肠中赘肉,中医认为这是肠“积”的表现之一。
虽然中医典籍中并没有明确出现过“肠息肉”,但“息肉”一词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中有一段对“肠覃”的解释,其中记载道:“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意思是,肠覃病是寒气凝结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击,正气不能荣旺,气滞血瘀,积聚成癖而附着于内,于是恶气乘机而起,息肉随之而生。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有息肉的相关描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意思是,外邪停滞在胃肠,就会转而侵入胃肠之外的脂膜间,存留于脂膜的细络中;外邪在脂膜中滞留,就会在这里形成积块。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中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专家简介顾 超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江苏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究项目培养对象,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会非静脉曲张学组青年委员,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
擅长消化道内镜操作,包括针对消化道疾病的胃肠镜检查及早期诊断,通过内镜进行消化道微创手术,如胃肠道息肉切除、EMR、ESD,消化道支架植入等;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等。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专家谈病◎ 钟星辰2024.0517祝您健康意思是,如果突然外受寒邪,内又被忧郁气怒所伤,就会导致气向上逆,会使手足三阳六经的经气闭壅不通,阳气不能运行于周身,凝结的血液蕴藏在内而不能化解消散,这样便会形成积症。
从这些中医典籍中的描述里不难看出,古代医家认为人体正气不足、体质虚弱,加之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是“息肉”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
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

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闫思蒙;刘杨;麻树人;巩阳;高文艳;盛天骄;林一帆【摘要】目的:调查大肠息肉患者体质及证侯并研究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调查体质进行辩证,分析体质与证候关系.结果:体质出现频次较高者:阳虚质及阳虚倾向92次,气虚质及气虚倾向88次;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弱证(31%)、中虚脏寒证(22%),肝郁气滞证与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相关(P<0.05).结论:该病以阳虚质、气虚质居多,证候以脾胃虚弱证、中虚脏寒证为主,肝郁气滞证与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相关.【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6【总页数】3页(P760-761,772)【关键词】大肠息肉;中医体质;证候类型;相关性【作者】闫思蒙;刘杨;麻树人;巩阳;高文艳;盛天骄;林一帆【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关注个人体质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以及感邪后发病的倾向性,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大肠息肉起病隐匿,西医病因不明,常于出现症状或体检、尸检时发现并可癌变,治疗多为内镜下切除且易复发。
目前对此病的中医辨治并不多见,其发病多认为与脾虚、痰浊、血瘀、湿热有关,辨证分型尚未统一。
目前尚未发现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体质类型的研究,也没有对此类患者体质与证候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对大肠息肉患者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1]进行中医体质判定,同时辨证分型分析体质与证候间的关系,为大肠息肉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
大肠息肉的中医诊疗,快收藏!

大肠息肉的中医诊疗,快收藏!大肠息肉为临床多发性、常见病,以老年多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复发率也随之增加。
息肉数量呈多发状,大小一般不超过0.5cm,与肥胖、吸烟饮酒、运动量少、血脂水平异常等因素相关。
某54岁男性患者入院时自述,曾因排便困难入院,检查诊断为肠道多发性息肉,大小十数枚,一年期间多次手术切除,但息肉不断增生,反复发作,切除不尽。
遂决定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坚持服药一年后,肠镜复查未发现肠道息肉及不典型增生,病情稳定。
由此可见,中医疗法对治疗大肠息肉有较为突出的治疗效果,配合手术摘除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能有效预防病情反复,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本文就大肠息肉中医诊疗展开细致探究。
一、大肠息肉的中医认识大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改变和异型性,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伴随我国内镜技术发展,息肉检出率逐渐增高,初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存在腹胀、腹部疼痛、腹泻、便血等情况,当息肉增大后,会引发肠梗阻或肠套叠。
中医角度认为,息肉是“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
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灵枢·水胀》)”。
现代医学家大都认为脾胃虚弱是引发大肠息肉的基本病机,继而引发湿浊痰瘀的病理反应,大肠息肉发生还与饮食不节、寒湿外袭、情志失调、体质虚弱等相关,直接影响人体脏腑功能,干扰气血津液运行,导致生理状态失和,产生痰、淤、毒等产物,最终引发人体器质性改变。
二、大肠息肉的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大肠息肉可分为六个证形,即气滞血瘀证、脾虚湿蕴证、寒湿阻滞证、血虚肠燥证、大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当主症和次症满足两项及以上要求后,可参考舌脉做出较为精准的证型判断。
其中,大肠湿热证,主症为腹部热痛、大便不爽、胸脘痞满、身重纳呆、大便带血等;次症包含小便短赤、肛门灼热、口苦口黏不欲饮。
寒热错杂证,主症为:腹部疼痛不适,适当按压后可缓解,大便溏稀;次症:倦怠嗜睡、神疲乏力、恶心呕吐、头昏身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篇曰: “肠覃如何? 岐伯曰: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对于文中的“肠覃”一词的认识,《证治准绳·杂病》云:“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
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
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
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
根据大肠息肉的常见临床症状,可归属中医的“肠覃”“泄泻”“肠癖”等病证范畴。
各医家及文献报道对于大肠息肉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的认识不一,朱萍[1]等人对148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的研究,将大肠息肉分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寒邪内阻、大肠湿热及血癖内停5种证型,韩玲[2]将大肠息肉划分为肾虚夹瘀型、气阴两虚型、脾虚湿热型湿热瘀阻型、气滞血瘀型五类,薛晶等认为脾肾阳虚是大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陈良荣[3]等人对450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肠湿热、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在形成大肠息肉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添文[4]等人对109例大肠息肉患者研究发现血瘀内停证在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中比例最高,其次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
目前大多研究诊断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的中医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引用文献:
[1]. 朱萍等, 大肠息肉中医病证与VEGF、KDR、MVD表达的相关性.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3. 21(5): 第229-233页.
[2]. 韩玲, 86例大肠息肉患者复发性和中医证侯分布规律. 宜春学院学报, 2011. 33(4): 第107-108页.
[3]. 陈良荣等, 450例大肠息肉患者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1): 第9-12页.
[4]. 刘添文与陈延,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7): 第1562-1564页.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