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数学建模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过程需要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模型构建、模型求解和结果验证等多个环节,要求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并能合理组织思路和结构化地解决问题。
通过数学建模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建模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建模任务。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并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和支持。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经过调研、分析和创新,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通过数学建模的实践,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在未来面对未知问题时能够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1. 引言1.1 背景介绍数学建模素养不仅包括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未来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已经成为各教育机构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深入研究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重要性,以及现状分析和培养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和实践推广,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可以揭示高中学生在数学建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方法和推广策略。
研究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现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求,为培养方法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2. 正文2.1 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数学建模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建模活动中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素养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建模素养首先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这包括数学分析、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数学领域的知识。
2.问题分析和建模能力:数学建模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分析和抽象实际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数学模型。
3.计算和编程能力:在数学建模中,计算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模型求解等操作。
4.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数学建模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所长,共同完成建模任务。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而高中阶段是学生接触数学建模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至关重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建模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系统的培养和教育,高中学生才能够具备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其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影响因素分析、培养策略探讨、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指导等方面的研究,为提升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数统计、段落格式等等。
在高中阶段,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数学建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其培养的意义重大。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建模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数学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研究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其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希望通过对此领域的深入研究,能够为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指导。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1. 引言1.1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的重要性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培养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建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对高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数学建模素养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数学建模素养培养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素养培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其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需要加大力度推进。
2. 正文2.1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含义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学生需要具备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包括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技巧。
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数学建模任务。
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施。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素养,既包括数学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建模是建立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上的,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的三个路径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的三个路径摘要:古人云“学以致用”,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鉴于数学是模型的科学这一特征,让高中生认识数学模型、学习数学建模并提升自身的数学建模素养,是帮助他们把握数学本质、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三学”——学生、学校、教学三个方面将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路径总结为以下三点:体认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建模兴趣;开发数学建模技术,发展学生建模能力;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提升学生建模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建模素养;数学建模;高中数学模型是借助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是学科育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1]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基本目标。
如何落实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归根到底还是得以学生为主体并落实到数学建模的教学上,还是得聚焦于“三学”——学生、学校和教学,基于此,本文将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路径总结为以下三点:一、体认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建模兴趣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需要以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为教学基点,让学生能够在结合自身身体经验的背景中亲身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即让学生“体认”数学建模过程。
基于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何为数学建模”以及“为何数学建模”的根本问题。
首先,何为数学建模?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内涵是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前提,在这里不妨把数学建模总结为“数学建模就是借助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化和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进行数学运算、推理,进而对得到的数据分析和预测,最后带入到实际问题中检验的过程。
”[2]教师可以借助于“削菠萝”的例子,通过介绍菠萝的刨削艺术,[3]即削好的菠萝纹路为何是螺纹状,来展示数学建模的艺术内涵。
然后,为何数学建模?事实上,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习“数学化”,“数学模型”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经过“数学化”后变得简单明了。
核心素养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指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
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基础,学生需要具备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归纳问题、推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础,才能应用到
实际问题中进行建模。
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和技能有机整合,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让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建模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
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方案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介绍数学建模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
讲解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包括问题提出、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与检验、模型应用与推广。
2、常见的数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通过实际案例,如生产计划安排、资源分配等,引导学生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求解。
函数模型: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销售增长、成本分析等。
概率统计模型:例如抽样调查、风险评估等问题中的概率统计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几何模型:利用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测量计算等。
3、数学软件的应用介绍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如 Matlab、Mathematica 等。
指导学生使用数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模型求解和图形绘制。
4、实际问题的建模实践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如交通流量预测、环境污染治理、市场需求分析等,让学生分组进行建模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建模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建模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建模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实践教学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建模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建模应用案例,如天气预报中的数学模型、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评估模型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知识讲解阶段详细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方法。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及培养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实际问题的引入和应用。
数学建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意义,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实践,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应用。
数学建模不是纯粹的数学问题,它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物理、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将数学建模与多学科知识相融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因此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建模任务。
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能够理解和倾听他人的观点,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和反思的结合。
数学建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建模能力。
因此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建模问题解决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
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反思意识,能够对自己的建模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实际问题的引入和应用、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实践和反思的结合。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实践,发展自己的建模能力和素养。
家长应该在家庭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共同促进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
作者:欧阳炼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年第07期
[摘要] 数学建模素养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之一。
数学建模活动体现出全面的数学能力。
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是提高学生应用素质的最好途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提升高中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兴趣与意识;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的训练,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打下基础;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形成数学建模的能力;通过反思和运用,完善学生数学建模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数学阅读;合作学习;反思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得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具有以下实践意义:1.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运用能力;2.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从各个方面接收到的信息就是高中数学很难,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对数学建模没有兴趣。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笔者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来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样就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
这些有一定的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从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高中,并且,学生宿舍没有配备洗衣房,这样,学生每天都需要自己洗衣服。
从这个生活实际出发,在研究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笔者就引入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
假设大家在洗衣服的时候,衣服已经用了洗涤剂,并搓揉得很充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衣服上的洗涤剂冲洗干净。
首先我们把衣服拧一拧,把脏水拧掉,当然不可能拧干,拧后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公斤。
如果我们还有20公斤清水用来漂洗,最多只能漂洗两次,问题是要怎样漂洗才能将衣服洗得更干净?
学生一拿到这个问题,马上就议论纷纷:
学生甲:肯定是分两次洗得干净,可以漂洗两次。
学生乙:那可不一定,水的总量是20公斤,是固定的。
学生丁:我自己洗衣服都是漂洗次数越多越干净,应该是分两次洗会更干净,每次用10公斤的水来漂洗就可以了。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非解决这个问题不可。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很快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对数学建模产生兴趣,愿意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数学建模的兴趣和意识。
二、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的训练
数学阅读能力就是学生阅读、领会和理解数学材料的能力。
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制约各因素的条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准确地在情境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进行转化,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打下基础。
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特殊情况研究法。
先解决一个很简单的特殊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制约各因素的条件,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解决学生怎样漂洗才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这个问题时,笔者在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之后再问了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1.如果洗一次,把衣服放进20公斤的水里面,那么连同衣服上那1公斤的水,一共有多少公斤的水?拧干后,衣服还有1公斤的水,污物残留量和原来残留量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分两次洗,第一次用5公斤水,污物残留量是原来量的多少比值?再用15公斤的水,污物残留量是原来量的多少比值?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这两个问题,就能得到结论:一为 [121],二为 [16×116=196]。
这事实上就是学生完成对这个问题的数学阅读,搞清楚问题中各个因素的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清题中重要的关系,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将题中具体的数量关系理清,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最后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或者数字语言,建立数学模型。
三、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学生描述和交换他们的数学思维。
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尽力解释和论证自己的模型,倾听并理解他人的模型,形成新的模型。
例如在解决怎样漂洗才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这个问题时,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
同学甲:同样分两次洗,也可以每次使用10公斤水,每次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
[110+1=111],两次漂洗后,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11×111=1121]。
相比较把水分成分成5公斤和15公斤的水洗两次残留[196]要更少。
我觉得应该是把水平均分来洗效果最好。
同学乙:有没有同学算到比[1121]还小的数?
同学丙:虽然我们都没有算到比[1121]还小的数,但是数有无穷多个的,我们怎么保证其他所有情况都比[1121]大呢?我觉得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函数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再一次陷入了思考和讨论中。
同学丁:将这桶水分成两部分,设其中一部分是[x],则另一部分是[20-x],其中[x
同学甲:这个问题可转换为求[g(x)=(x+1)(20-x+1),x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数学思维的碰撞,经历了整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方法,形成了数学建模的能力。
四、通过反思和运用完善学生的数学建模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反思包括对问题表征的反思、对策略选择的反思、对模式识别的反思、对推理过程的反思。
及时进行反思,系统归纳、总结经验可以完善数学建模的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解决学生怎样漂洗才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这个问题后,让学生反思整个数学建模的过程:
1.模型分析:认真阅读问题的背景,对问题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特殊情况的研究,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2.模型建立: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
3.模型运用:通过数学知识来解答这个数学模型,并对问题进行现实意义的解释。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反思和运用,对数学模型的认识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
在这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责任编辑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