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的定义

岩石圈的定义岩石圈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地质圈层,它是由岩石构成的,覆盖在地壳下部,是地球上最底下的圈层之一。
岩石圈是地球上岩石和岩石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化的总和,也是地球表面上岩石的主要来源。
它由地壳和上部的一部分上地幔组成,以及一小部分下地幔。
岩石圈是地球的外壳,它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地球的最外层。
岩石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圈之一,它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岩石,如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这些岩石形成了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演化的基础。
岩石圈的形成和变化是地球自身演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岩石圈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会发生熔融和变形,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
这些岩石通过地壳上升到地表,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和海洋。
同时,岩石圈也受到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如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这些运动导致了岩石圈的变形和破裂。
岩石圈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地球演化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
在地球形成初期,岩石圈主要由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这些岩石形成了地球上的大陆和山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表面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演化,岩石圈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不断地形成和消失,岩石圈也随之扩张和收缩。
岩石圈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石圈中的岩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化学元素,它们是生命存在和演化所必需的。
岩石圈中的岩石还包含了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通过研究岩石圈中的岩石,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揭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岩石圈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地质圈层,它是地球表面岩石的主要来源,也是地球演化的重要标志。
岩石圈的形成和变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表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它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岩石圈中的岩石,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生命的起源。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PPT教学课件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界 沧海桑田的变化
重点、难点: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一、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陆地 海洋
2
、
地壳
岩
石
圈
地幔
的结构源自地核岩石圈 软流层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高原
高山
硅铝层(密度约2.7)
地壳 硅镁层(密度约2.9)
平原
175.6
175.6
煤炭 (亿吨)
12.4
5.72
美 产量 3.863
5320.9
9.35
国
消费量 8.079
5924.1
4.92
我国煤的分布图
上京煤矿
宁夏优质无煤 — 太西煤露天采区
求知课堂互动 一、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组成
组成元素:主要是碳元素;(还有少 量的H、O、N、P、S、卤素等)
变质岩的形成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已成岩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石灰岩 举例
页岩
大理岩 板岩
三类岩石的成因
1.岩浆岩
成因: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举例:花岗岩、玄武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
成因:沉积物固结成岩 举例: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成因:变质作用而成
举例:大理岩、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火山
沉积岩
侵入型 岩浆岩
4、你知道形成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是的地 理环境么?有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呢?
❖ 花岗岩石是一种常见的岩石,作为优良的建筑 材料和装饰材料被广泛使用,经常有人把其误称 为大理石。但是只要你正确的辨认组成花岗岩和 大理石的主要矿物、成因和特点,你就能正确地 认出哪种是花岗岩,哪种是大理岩。
2019-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优质课件(共37张PPT)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重熔再生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
熔
再 生
重熔再生
上升冷却凝固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
表现: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侵蚀 作 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冲击平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板块构造学说
1、主要内容: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 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 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板块出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 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于地壳运动比较活 跃,多火山、地震分布(如环太平洋火山、地 震带)
高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岩石圈与生物圈

高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岩石圈与生物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多个圈层组成,包括大气圈、地壳圈、岩石圈、生物圈等。
其中岩石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圈层之一,它们在地球的运行和生命的存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岩石圈:地球的壳和上部地幔组成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层固体圈层,它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地壳是岩石圈最薄的一层,质地坚硬,由地球上的各种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它延伸到地球的中心,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岩石圈的厚度和组成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着,被称为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导致了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同时也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和形成了大陆和海洋。
岩石圈的存在和运动对生物圈的发展和生命的存在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壳上的山脉和河流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和水资源,同时也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二、生物圈:地球上的生命存在区域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区域,它包括陆地、水域以及地下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特点是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的互依互存。
生物圈中的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关联,形成了生态平衡。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动物提供氧气。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和循环营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密切。
例如,植物的根系能够侵蚀地壳表面的岩石,形成土壤,为其他植物提供生长的基础。
动物的活动也会对地球表面产生影响,例如鸟类迁徙带来的种子传播、昆虫的蛹穴改变土壤结构等。
三、岩石圈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岩石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两个密切相关的圈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了栖息地和资源,同时生物圈的活动也会对岩石圈产生影响。
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例如水域、山脉、平原等。
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一)岩石圈类型岩石圈主要由玄武质层(硅镁铁层)、花岗质层(硅铝层)和沉积岩层所组成,由于地壳是岩石圈的主体,所以对于岩石圈的类型划分可以通过地壳加以讨论。
根据地壳厚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地壳可以分为三类: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
1.大陆型地壳大陆型地壳简称大陆壳或陆壳,主要指大陆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约占全部地壳面积的1/3。
平均厚度为35km,在大陆边缘地区厚度较薄约20km,但在年青造山带厚度很大,可达60-70km(如喜马拉雅山区)。
陆壳的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顶层为沉积岩盖层。
厚0-10km,密度为1.46g/cm3 。
纵波波速Vp=2-4km/s;中层为花岗岩质层,厚度为10-20km,密度为2.7g/cm3,纵波波速Vp=5.8-6.2km/s;下层为玄武岩质层,厚度为1.5-2.5km,密度为2.9g/cm3,纵波波速Vp =6.5-6.9km/s。
其中顶层和中层组合称上壳层,与下层的下壳层形成明显的双层结构,康拉德面为上、下壳层间的分界面。
地震和电导资料分析,陆壳区的康拉德面并不十分清楚,可能呈逐渐过渡关系。
大陆型地壳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上壳层的成分大致与花岗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相当,下壳层的成分大致与辉长岩、闪长岩或硅质石榴石麻粒岩成分相当。
2.大洋型地壳大洋型地壳简称大洋壳或洋壳,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约占地壳面积的2/3,全为4km深的海水覆盖。
洋壳顶部除有薄层沉积外广泛发育玄武岩质的硅镁层,缺少陆壳中所特有的花岗岩质层,故洋壳内部结构较陆壳简单,组分也较单一。
洋壳可分为三层:表层为水体下松散或半松散末固结的沉积物,厚度0-1km,Vp=2-4km/s,在海岭区较薄,大洋盆地较厚;中层为玄武岩质火山岩,厚度为0.7-2.0km,Vp=4.5-5.5km/s;下层由大洋型拉斑玄武岩与辉长岩组成,厚度为3-7km,Vp=6.5-6.9km/s。
岩石圈的结构和演化

岩石圈的结构和演化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
它们形成了地球的外壳,并且扮演着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岩石圈的结构和演化。
1. 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地壳和上部地幔。
地壳分为两种类型: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的厚度通常为20-70公里,而海洋地壳只有5-10公里的厚度。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岩石层,位于地壳下方。
它的厚度大约为2,900公里,占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三。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边界称为"莫霍面"。
从地球表面到莫霍面的深度约为35公里,位于大陆地壳下方的深度更深一些。
2. 岩石圈的演化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而熔岩则是由熔融的岩石组成。
地球的内部是很热的,地幔温度约为1,000℃,因此地幔中的岩石可以部分熔化。
如果这些熔岩开始上升到地表,它们会冷却并凝固成新的岩石,例如玄武岩和花岗岩。
这个过程称为火山活动。
岩石圈还经历了许多其他的演化过程,例如地壳和地幔的重熔和再结晶,地壳的碎裂和运动,以及地壳和海洋地壳之间的互换。
这些过程对地球的表面特征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岩石圈的演化产生了大陆漂移。
科学家认为,大陆漂移开始于20亿年前左右,又称古生代大陆漂移。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上的大陆陆地不断被分裂和重新组合。
这导致了新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地球上的板块运动也是岩石圈演化的重要部分。
地球的外壳可以分成多个大小不同、运动速度不同的板块。
板块运动可以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等现象。
科学家认为,板块运动始于4亿年前左右,并且它们的移动速度非常缓慢,通常是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每年。
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对岩石圈的了解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科学家使用地震波监测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使用岩石样本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我们的星球。
3. 总结岩石圈是一组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层,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貌
背
山岭(新)
斜
向上拱起 或谷地
向
向下弯曲
谷地(新)
斜
或山岭
(2)断层
①概念 (flash)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 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就会 发生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 动、位移。
②形成的地貌 (图)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 地貌
块状山地 谷地
裂谷
或高地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侵入岩:结晶度好, 晶体颗粒较大
喷出岩:具有气孔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具有片理结构或 重结晶明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外 力 作
重 融 再 生
冷 却 凝 固
变 质 作 用
用
岩浆
重融再生
重融再生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组成
集合
元素
矿物
岩石
back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①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 东非大裂谷
(图)
大洋 大西洋 中脊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图)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图)
内力作用的“足迹”
褶皱 断层
(1)褶皱(flash)(背斜、向斜)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back
back
back
背斜穹隆结构的储油、储气图
向斜储水的自流盆地
back
(1)地球圈层
内部圈层 (由地心向地表)
地核 地幔 地壳
外部圈层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及示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及示意图
岩石圈,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
圈层。
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
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
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
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
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颗粒较粗。
浅成
侵入岩颗粒细小或大小不均。
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常成玻璃质、半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气孔、流纹等构造等。
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
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流纹构造显着的酸性喷出岩——流纹岩等。
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
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着;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
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常见的沉积岩有:
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
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质岩
岩浆
侵入型 岩浆岩
地
幔
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侵入地壳上部 喷出地表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冷却、凝固岩浆Fra bibliotek高压(软流层)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花岗岩:我国的黄山、华 山、衡山等都是花岗岩分 布区 玄武岩:如我国东北的五 大连池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产生 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玄武岩形成 许多气孔?
返回48页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
向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后,由于差别 侵蚀,背斜部 位反而低于向 斜部位,形成 背斜 成谷,向 斜成山的现象
返回
练习
c
a b
北
(1). 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_____?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
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岩浆的过程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 矿产 资源; 2、改变了地表 形态,塑造了千姿 百态的 地貌景观; 圈层 之间的 3、实现了 地区 之间、 物质 交换和 能量 传输,从而改变 物质 了地表的环境。
知识窗 元素
矿物
岩石
岩石圈
思考: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 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3). c处计划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断 层 示 意
返回
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海浪、 重力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重力作用、化学作用等形式,改变地表的形态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1)侵蚀地貌(见图) (2)沉积地貌(见图) (1)侵蚀地貌(见图) (2)沉积地貌(见图)
返回
沉积岩
裸露岩石
风、流水、冰川、海浪
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沉积岩
1
2
3
4
返回
特点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常含有化石
特点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常含有化石
特点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常含有化石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返回
变质岩
已成岩石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1.在沙漠地区常见到的蘑菇石是以下哪种外力作用下 形成的(C)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2.下列地貌形态属于流水沉积而成的是(B) A.流动沙丘 B.河口三角洲 C.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D.喀斯特地貌
3.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是(C)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返回48页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地变化。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 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 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 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学地削低, 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默写
1、绘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列表表示地质作用的内、外力作 用的区别。 3、简述背斜成谷的成因。
4、分别写出流水、风力侵蚀作用和 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的“足迹”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被称 为地壳运动的“足迹”. 最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 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了岩 层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层.
返回
褶皱示意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思考:
科学家经过各种方法推断出 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但 是地球上可以找到的最古老的岩 石却只有2亿年!这是为什么?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恒的 普遍规律。看上去似乎 稳定坚固的地壳,其实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地壳里的岩石都在发生着 什么变化。
火山
喷出型 岩浆岩 沉积岩
褶 皱 景 观
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与向斜
背斜储油与向斜储水
背斜
新---老---新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 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 形成初期 , 由于岩层 受侵 蚀很 小,背斜 形成山, 向斜形成 谷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 力侵蚀 的 过 程 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张 力的影响,侵 蚀程度较大, 而向斜因受挤 压力,不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2.1
各 种 各 样 的 地 貌 形 态
一.岩石圈的结构
思考: 地球内部如何分层? 什么是地壳?地壳 结构有何特点? 什么是岩石圈?
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壳结构的特点: 1、地壳厚度不均 2、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 幔部分
变质作用
(矿物成分和结构改变)
变质岩
石灰岩
大理岩
举例
页岩 花岗岩
板岩
片麻岩
返回
返回48页
侵 蚀 、 搬 运 、 堆 积 等 作 用
岩浆岩
冷 却 凝 固 重 融 再 生 岩浆 重融再生 重融再生
变 质 作 用
岩 石 圈 的 物 质 循 环
变质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实质是
返回48页
知识窗
球状风化地貌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 海岭
海沟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 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 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 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 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 消亡。
总结
返回
机械风化示意
返回
流水侵蚀地貌
返回
流水沉积地貌
返回
风力侵蚀地貌
返回
风力沉积地貌
返回
外力
侵蚀地形
沉积地形
主要分布地区
风力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沙丘、沙漠、 黄土沉积
干旱、半干旱 地区
流水
黄土沟壑 冲积扇、冲积 湿润、半湿润 河床加宽加深 平原、三角洲 地区 石钟乳、石笋、 喀斯特地形 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