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合集下载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墓碣文》写于1925年6月19日,发表在同年6月22日《语丝》第32期上。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五卅”惨案发生,“女师大风潮”骤起。

“五四”落潮了,鲁迅思想上却又一次陷于彷徨,但跟十多年前的那次抄古碑却截然不同。

从鲁迅这时的行为来看,他关注“五卅”,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斗争,特别明显的是敢于跟许广平这样的女弟子交往通信。

语言和行为中,都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情绪上苦闷较之十多年前的那一次似乎也减少了很多。

即使是造坟造塔借以埋葬自己的过去,也可以看出其中闪着几分灵动和鲜亮,这是一种积极的思考。

《墓碣文》全文共十二小段,连题目带落款不足350个字。

可分为三节:一至四段为第一节,五至九为第二节,后三段为第三节。

全文是写梦中的奇遇。

这个梦境让人感到惊奇、阴森、诡秘。

是鲁迅思想上的困惑在百思难解的情况下,思想游离于身体之外,幻想解脱现有苦厄而产生的超现实的解析。

梦中的“我”正对着墓碑,读着上面的碑文。

这里有个问题,这是谁的墓碑?这个祭文又是写给谁的?如果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很肯定的答案,笔者的设想是这墓碣是鲁迅为自己设的,这碑文也是写给自己的祭文。

墓碑乃沙石所制,说明无异于其他的墓碑,似乎质地要疏松,易于分化:“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说明年代似乎不短。

这是鲁迅先生的假想,墓中的“我”死后多年,尚存留于人世间的“我”给死去的“我”写墓志铭。

从仅存残留的碑文来看,这还是一个追述往事、剖析思想沿革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鲁迅先生以此种方式来对自己的过去思想进行反躬叩问。

按常理来说,碑文的正面要概述死者的生平,交代死者一生的主要成就或事件。

鲁迅先生用这么隐晦的语言要交代什么呢?于此,诸多的研究者确实已经达成共识:鲁迅是在交代自己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碑文的第一段有两句话,四个主题词,属于正反相对。

“浩歌狂热”对“中寒”,“天上”对“深渊”,“一切眼中”对“虚无”,“无希望”对“得救”,一般的研究者也把这对立的思想作了区分,前者非鲁迅所有,后者属于鲁迅自我陈述。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篇1读了鲁迅先生的《野草》,觉得这部散文诗集很有韵味。

我收获颇多,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却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掀翻压在自己身上的巨大的石块,坚强地露出他那小脑袋,鲁迅写野草,暗示着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小草,即使经受无数次摧残,依旧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得站起来,拿起笔来抨击现实的黑暗。

他亲眼目睹黑暗的社会现实,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去拼搏,让生命之树最终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醒了那一代的青年。

鲁迅,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他忍受着孤独,审视生命的本体,感受人类灵魂深处的感情,努力用笔杆去战斗,唤醒人民的心智。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人是渺小的,可渺小又怎么样呢,小草是渺小的,它却靠着自己的毅力,顶开了巨石。

小草能顶开巨石,精卫能填海,那还有什么是我们不可以做到的呢,即使自己的力量再微薄也可以撼动面前巨大的石头,所以,即使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也一定可以克服。

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野草,即使现在生活安逸,不需要再向前人一样去开创崭新的时代,但我们还应以那苦难的时代为戒,勇于面对生活,直面挑战,要有永不言弃的勇气和信心。

奥运会上,一个个运动员努力拼搏,即使自己没有冠军强,也要拼尽全力;即使落后20、30分也要打出自己的特点打出自己的气势,不为祖国丢脸,不让人民失望,所以,奥运场上杀出了一匹匹黑马。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要努力拼搏,拼搏过了,人生才精彩。

对人生而言,重要的决非凯旋,而是战斗。

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就要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面对巨大的挑战时,拿出自己的勇气,要以野草般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即使知道对手很强又怎么样,要知道一切皆有可能,不去努力,不去拼搏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就算输了,也不要紧,站起来,重新面对挑战,要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勇气,终归有一天会迎来胜利的。

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自己肯努力,肯拼搏,终将会有所成就的。

《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激励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本文将从情感、展现手法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野草》进行赏析。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直击人心,并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和愤怒。

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同时也表达出对于人性的关怀与同情。

例如,他在《阿Q正传》中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虚伪的官僚体制,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人格剖析,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反复受挫后的心理状态,并引发读者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展现手法是鲁迅在《野草》中的又一独特之处。

他采用了多样的文体和写作手法,如小说、散文、讽刺、杂文等,使整部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击和思维碰撞。

鲁迅以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将社会现实与文学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除了情感和展现手法外,主题意义也是《野草》的重要课题。

作品中的主题涵盖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通过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示,鲁迅以无情的讽刺和激烈的批判呼喊着“废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口号,以期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反抗精神。

同时,他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关注和呼唤着人性的光辉和自由。

最重要的是,《野草》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鲁迅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总之,《野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情感、展现手法和主题意义等多个层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社会关怀。

作品中浓厚而复杂的情感、多样而丰富的写作手法,以及深刻而犀利的主题意义,使其成为一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文学力作。

《野草》散文诗赏析

《野草》散文诗赏析

《野草》散文诗赏析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具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的拘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

在中国古代,《庄子》或《楚辞》的个别断片,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小赋,如《小园赋》、《枯树赋》之类,约略近之。

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文体形式毕竟是从异域移植过来的。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从发表的作品看,当始于1918年,基本上与新文学运动同步。

一批诗人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等人都曾有过尝试性写作,却十分幼稚。

鲁迅的《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写过几首新诗,确是不押韵的,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

在写作资源方面,无庸置疑的是,他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

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虽然篇幅有限,却显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鲁迅从来视生命为第一义,重视无数个体生命的保存、充实和发展。

他的小说和杂文,就是面对生命遭到压迫和残害所作的抗议性言说。

《野草》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或竟至于是黑暗本身。

《野草》有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

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构成为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鲁迅《墓碣文》赏析

鲁迅《墓碣文》赏析

【《墓碣文》原文】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
望中得救。

……〞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

……〞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

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

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

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

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

否那么,离开!……〞
我就要离开。

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
【鲁迅《墓碣文》赏析】
《墓碣文》可谓《野草》中最难解的诗篇之一,然而,却又是无法绕过的诗篇,甚至可以这么说,《墓碣文》代表了鲁迅作品所抵达的哲学深度,它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悖论,其所遭遇的困境,决不仅仅只属于鲁迅个人及他所处的时代。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野草文学评论

野草文学评论

在坚持中彷徨,在绝望后坚守——走进野草,探寻鲁迅的内心世界激情终究还是退潮了,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了,有的退隐了,有的前进了,只剩下一个他,孤独到看不清方向。

夜阑人静时,直视自己的心灵,那是无尽的孤独,虚无,彷徨甚至是绝望。

也罢,那就用绝望反抗,用虚无抵挡,用无所寄托去抨击黑暗!鲁迅是一个体验大绝望大悲哀的人,然而他并不将这暗黑表露出来。

并不是说看了《野草》就能够走近鲁迅,而是看了这本书,也许你会走进绝望和虚无,与鲁迅一同彷徨。

灵魂的痛苦是因为最初的探索,亦是因为最终的坚守。

敢问路在何方?也许答案并不存在,也许答案就在心中,也许这痛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本文试图从鲁迅与尼采,贝多芬的对比中探索鲁迅的心路历程,剖析他心中的痛苦与彷徨。

(一)真正的超人——尼采式的探索酒神迪奥尼索斯的肯定生命,是超人在大地上的意义,是绝望中的希望那无中生有的痛苦与彷徨。

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在鲁迅的文章中,我嗅到了一股尼采的味道:假如你向往灵魂的安宁与幸福,就信仰吧:假如你要做一个真理的追随者,就探索吧。

我叫他们掀翻古老的狂妄所踞坐的教席;我叫他们取笑他们的道德巨匠、圣者、诗人和救世主!“重估价值”与“反偶像”引起先驱者的共鸣,那是心怀着稽康的愤世,尼采的超人,配合着进化论的鲁迅。

在鲁迅创作《影的告别》的同一天给李秉中写的信中有言道:“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

我虽竭力遮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总不免感到悲哀者以此。

”先生于野草中袒露了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不避自我的批判和超越。

查拉图斯特拉在等待那种精神更健康、更充盈、更无所畏惧、更懂得游戏和自嘲、更善于从失败中重新开启战斗的伟大邻人正是鲁迅。

他如此善于战斗,善于游牧和逃逸,善于自嘲,甚至善于及时地走入孤寂、浴火重生。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论创造者的道路”中说:“你必然要在你自己的烈焰中焚毁你:倘若你先不变为灰烬,你怎能更新呢!”于是我们在《墓碣文》中看到了鲁迅的“自啮其身”和“抉心自食”,乃至“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有人说尼采和鲁迅对古圣先贤的反对以及自身的批判都显现出极端的偏执,我不赞同。

鲁迅《野草》中《死后》和《墓碣文》二文所表达的意思?

鲁迅《野草》中《死后》和《墓碣文》二文所表达的意思?

鲁迅《野草》中《死后》和《墓碣文》二文所表达的意思?《死后》一文,梦中既已死,有人给了他一本古书,他为何会惊异得说难道我现在还要它吗? 此作何解?《墓碣文》中,抉心自食,......本味何能知?到骷髅从墓中坐起,说待我成尘时,你将看见我的微笑又作何解?本味又是指什么?---------------------《死后》和《墓碣文》都是《野草》中最晦涩难懂的。

历来说法不一。

个人认为《死后》中的书代表腐朽的儒家文化,只能是马后炮,毫无用处。

《墓碣文》应该是当时的革命者。

“待我成尘时,你将看见我的微笑”应该是一种献身精神。

---------------------关于《野草》《野草》,于我们这类不曾仔细研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人,无疑是个惊喜。

一直以来,以为先生的作品是“硬”的,铮铮的,大男子主义的。

时时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时时在谴责、反思和战斗。

然而读了《野草》后,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在愈加了解到先生的“阳刚”的同时,发现先生竟也有“阴柔”的一面。

有人说,《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

短时间的研究自然无法完全透析清楚,只能大致了解一些皮毛上的东西。

(一)解读《野草》,首先从解“梦”开始。

在《野草》之前,鲁迅先生曾发表过一首题目为《梦》的诗。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野草》大概可以算是鲁迅先生梦的影子。

下面便来看看先生的梦究竟是怎样的颜色。

在《野草》的二十四篇文章中,有七篇都是这样开头的:“我梦见自己……”其他的,也多是在或幻象或回忆中延展,或在“睡到不知时候的时候”开启。

可见,先生创作《野草》的灵感,来源于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底层的思想感情。

可以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他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尽量保持头脑的冷静和内心的平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墓碣文》写于1925年6月19日,发表在同年6月22日《语丝》第32期上。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五卅”惨案发生,“女师大风潮”骤起。

“五四”落潮了,鲁迅思想上却又一次陷于彷徨,但跟十多年前的那次抄古碑却截然不同。

从鲁迅这时的行为来看,他关注“五卅”,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斗争,特别明显的是敢于跟许广平这样的女弟子交往通信。

语言和行为中,都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情绪上苦闷较之十多年前的那一次似乎也减少了很多。

即使是造坟造塔借以埋葬自己的过去,也可以看出其中闪着几分灵动和鲜亮,这是一种积极的思考。

《墓碣文》全文共十二小段,连题目带落款不足350个字。

可分为三节:一至四段为第一节,五至九为第二节,后三段为第三节。

全文是写梦中的奇遇。

这个梦境让人感到惊奇、阴森、诡秘。

是鲁迅思想上的困惑在百思难解的情况下,思想游离于身体之外,幻想解脱现有苦厄而产生的超现实的解析。

梦中的“我”正对着墓碑,读着上面的碑文。

这里有个问题,这是谁的墓碑?这个祭文又是写给谁的?如果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很肯定的答案,笔者的设想是这墓碣是鲁迅为自己设的,这碑文也是写给自己的祭文。

墓碑乃沙石所制,说明无异于其他的墓碑,似乎质地要疏松,易于分化:“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说明年代似乎不短。

这是鲁迅先生的假想,墓中的“我”死后多年,尚存留于人世间的“我”给死去的“我”写墓志铭。

从仅存残留的碑文来看,这还是一个追述往事、剖析思想沿革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鲁迅先生以此种方式来对自己的过去思想进行反躬叩问。

按常理来说,碑文的正面要概述死者的生平,交代死者一生的主要成就或事件。

鲁迅先生用这么隐晦的语言要交代什么呢?于此,诸多的研究者确实已经达成共识:鲁迅是在交代自己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碑文的第一段有两句话,四个主题词,属于正反相对。

“浩歌狂热”对“中寒”,“天上”对“深渊”,“一切眼中”对“虚无”,“无希望”对“得救”,一般的研究者也把这对立的思想作了区分,前者非鲁迅所有,后者属于鲁迅自我陈述。

就此也就可以看到鲁迅思想的矛盾、阴暗和空虚,其实鲁迅先生自己也是这样解释的,此前两个月在写给许广平的信里,先生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事实上,这正是先生真实心境的吐露。

“中寒”的意思也不是“得病”的意思。

鲁迅确实“感到了周围环境的冷冽”,其中就不乏在“冷冽”之下的鲁迅所特有的冷静清醒的思考。

“无希望”是在特定时代下众多人的真实感应,按鲁迅的思维“一个转身”,即可“得救”,相反相生,这又是有希望。

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在别人为革命浩歌狂热的时候,我却看到、感到了一种危机和忧虑:在别人看来自以为是在享受天堂盛宴的时候,我却看到了深渊里的罪恶和丑陋:在别人充实的眼里,我满眼看到的是虚无:当别人感到毫无希望的绝望时,我却看到了希望并得救。

这样前三个方面的内容,印证了通信中的“黑暗和虚无”,而最后一个方面充分表明了鲁迅对现实、对思想乃至命运的不止息的“抗战”。

许杰先生持有这一观点,笔者以为这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碑文的第二段的两句话,游魂化为口有毒牙的长蛇,是一种象征性的比喻,确属一种“毒气和鬼气”,在剧烈地噬啮着自己的灵魂。

它们“大如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他们使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并“终以殒颠”。

于此可以看到鲁迅思想深处的空虚冷漠对其健全的灵魂和思想的影响及危害。

严酷的剖析,预示着惨烈的斗争,精神的自赎自救是多么的痛苦,它是以牺牲整个的生命为代价的。

鲁迅先生正是徘徊在力图打破这种矛盾的心情之下,内心矛盾及其复杂。

他为了突破精神上的束缚,以生命作为代价,进行精神的救赎,这种精神真的让人敬佩。

“……离开……”,是一个独词段,是碑文残落而仅存的文字。

其含义不是“鲁迅曲折
地表达不愿将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再去‘传染给别人’的心境”,而是表达自己要离开“化为长蛇”的“游魂”,即抛弃自我思想上的空虚和阴霾,是鲁迅灵魂中坚定执著的追求与思想上“黑暗与虚无”的分离。

这“离开”就是告别或抛弃的意思。

这个词直接开启了后面墓碣阴面碑文。

诗的第二节写绕到碣后所见。

用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呼应开头,写出了鲁迅作为一个精神战士的孤独,寂寞,不像《药》的瑜儿的坟上还有一个“花环”。

但这也正是鲁迅独具匠心的构思。

从颓坏的大缺口中,恰好能“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这是自食自啮的结果,前后作了情节上的照应。

死尸的脸上“不显哀乐”,“蒙蒙如烟然”,这样子,其实并无所可怕,理解鲁迅的人,可以看出,这是先生的自画像:镇定自若,无痛无悲。

虽然鲁迅内心思想的忧惧和痛苦是惨烈的,可是他从不把它表露于形。

这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精神境界,已不是在狭隘地讨论对死亡的态度了。

在此,鲁迅的精神其实正在得以升华,同时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如此镇定的表面之下,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内心斗争该何其激烈啊,即使在如此激烈之下,仍然没有做出抉择,仍然镇定、仍然对未知不发表任何言论。

就像在《祝福》中,“我”对祥林嫂的害怕绝对超过了她对“灵魂的有无”的发问。

也就可以理解,鲁迅先生在直面如此阴森恐怖的场景之下,还在优游从容地剖析自己思想的矛盾和抉择。

“蒙蒙如烟然”,透出了几份朦胧,是一种不甚了解、无法明晰的状态。

与下文“求答”的意境是一致的。

尽管鲁迅严于自我解剖,善于总结和反躬,可他对产生这种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原因、结果,前行途径和方向的解证,依然是一种朦胧状态下的未知。

从碑文后面的前两段文字来看,语句较通俗,其隐性含义要少一些,但这里有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孙玉石先生认为:“这几段阴面的文字,就是象征鲁迅进行自我解剖在他的生命的精神世界中所可能产生的极端的痛苦和严酷的灵魂拷问中的矛盾感觉。

”这句话的主干就是“鲁迅进行自我解剖的痛苦和矛盾感觉”,主体当属鲁迅,或者说是鲁迅思想上积极进步的内核。

客体即指“抉心自食”而欲知的“本味”,笼统地说就是存在于鲁迅思想上的“黑暗与虚无”以及产出这种因素的根源。

鲁迅“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就是要剖析思想上阴暗虚无的现状及其根源,并最终将这种阴暗和虚无抛却,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沿着一条健康和光明的道路前行。

可是作为一个以进化论为武器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尽管经历了“创痛酷烈”的反躬、拷问、自啮、剖析,仍然难得真味,既难求其因,亦难得其果。

这真可谓是一个思想改造、灵魂净化的艰难的过程。

痛定之后的“自食”,是一种时过境迁的反思反省,然而境况变了,当时产生这种思想的客观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回过头来,再来探究其“本味”,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仍在鲁迅的心中留下永久的隐痛。

我们无须怀疑鲁迅自我解剖的坚决性和彻底性,甚至在死尸已为陈迹的今天,鲁迅依然在叩问:“答我。

否则,离开!”这句话的主体还是鲁迅,客体即叩问的对象是一个泛指,没有具体所指。

“否则,离开!”用了使令和感叹语气,是一种求问而无果的无奈的心境,尽管陷入了形而上的虚无,但却能充分地表达鲁迅先生依然希冀和渴求有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解决困扰在他思想上的疑团。

鲁迅先生最为奇绝的构思,当属诗的结尾两句: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研究者将这两句诗置之于同一个时空层面上来解释,以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是鲁迅黑暗、虚无、阴冷思想的代言,其实是不够准确的。

前一句话是鲁迅借死尸之口代言了鲁迅思想,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即鲁迅放言随着“我”的尸体的消亡,“我”思想上的黑暗、虚无与阴冷,也一定会彻底消亡,那时我将放声大笑。

笔者的这个解释大体上选用了孙玉石先生的意见。

鲁迅在小说《铸剑》中,写眉间尺和黑衣人“待到知道了王头
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了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这笑就是胜利后的欣慰,是一种精神追求的最终归宿。

后一句话是由思想的反躬叩问返回到了梦境的层面,即将死尸视为“黑暗与虚无”载体,是恐怖的对象,“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是鲁迅向旧我的决裂和告别。

两句话,言殊旨同,既合乎尘世人生的心理常态,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决绝地抛弃“黑暗与虚无”思想的决心。

我们不妨把墓碣碑文的前后两面,直接放在一起,进行一下行文思路上的分析:碑文正面的文字集中表达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是从“黑暗与虚无”方面对“我”思想与灵魂的噬啮,来阐释灵魂的虚无和阴暗给我的思想和灵魂造成致命的损伤,揭示了否定和抛弃这种虚无和阴暗的必要性。

碑文的阴面的文字直接承接上文,描述了鲁迅先生酷烈地自食自啮的过程。

切实地追寻和探究造成鲁迅思想上虚无和阴冷的根源,并竭力驱除之,成为历久而不变的追求。

这似乎也是鲁迅先生一生思想改造的历程。

再从前后文承接转换的内容来看,诗歌所描述的环境与氛围也是统一的,集中表现了一个精神战士的孤独和沉陷已久的苦痛。

没有退缩,没有隐讳,始终是在无畏无惧地直面和清醒冷峻地抛弃。

这也许就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原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