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华电邹县发电厂循环水系统动态模拟试验报告(城市中水)

华电邹县发电厂循环水系统动态模拟试验报告(城市中水)

华电邹县发电有限公司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报告委托单位:欣格瑞(山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试验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编制日期:二〇一九年三月项目编号:QUST/SESE-②24-02-2019项目名称:华电邹县发电有限公司循环水系统动态模拟试验(城市中水)项目批准人:项目实施人:项目审核人:报告目录第一章前言 (3)第二章试验部分 (4)一、评价原理 (4)二、试验用水水质分析及水处理药剂 (5)三、试验方法 (6)四、试验工艺条件 (6)五、试验材质及规格 (6)六、试验步骤 (6)七、试验数据处理 (7)八、试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9)第三章试验记录报表 (10)一、水质及水处理药剂分析报表 (10)二、动态模拟试验原始数据记录表 (11)三、动态模拟试验原始记录表 (13)四、污垢热阻图 (14)第一章前言人类日常生活离不开水,工业生产也同样离不开水。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供水不足的现象,因此合理和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发展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工业循环水主要用在冷却水系统中,所以也叫循环冷却水。

因为工业冷却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因此节约用水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经贸委批准的单位发电量的取水量标准已正式实施,其目的在于限制发电厂的取水量,具体规定如下:采取循环冷却水供水系统时单位发电量取水量定额,在单机<300MW/h,为4.80 m3/MW·h,在单机容量≥300MW/h,为3.84 m3/MW·h。

因此发电厂的工作重点应在优化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率,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提高浓缩倍率,会使结垢和腐蚀问题更加突出,这就对循环冷却水处理出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防止机组运行期间凝汽器的结垢,同时可达到节水目的,青岛科技大学受欣格瑞(山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通过对华电邹县发电有限公司循环水系统补水(城市中水)进行动态模拟试验,从而确定循环水的浓缩倍率、极限碳酸盐硬度等运行控制参数,以及衡量所选用的缓蚀阻垢剂的性能。

循环水分析报告 全套实用标准

循环水分析报告 全套实用标准

循环水分析1、碱度的测定1.1分析原理用硫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水中所有能和酸反应的所有物质。

以酚酞或甲基橙为指示剂进行滴定,根据酸的浓度及消耗体积进行碱度的计算。

1.2试剂1.2.1 酚酞指示液1%;1.2.2 甲基橙指示液0.1%;1.2.3 硫酸标准滴定溶液C(1/2H2SO4)= 0.05 mol/L。

1.3 分析步骤量取100ml透明水样,注入三角瓶中。

加入2~3滴酚酞指示液,此时溶液若显红色,则用0.1000mol/L或0.0100mol/L(脱盐水或冷凝水用0.0100mol/L)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恰好为无色,记录消耗酸量V1,在三角瓶中再加入2滴甲基橙指示液,继续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橙红色为止,记录消耗的总体积数V2。

如果加酚酞后不显色,可直接加甲基橙指示液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记录消耗酸量V2。

1.4 结果计算酚酞碱度(mmol/L)JD酚=C×V1×10 (1)总碱度JD(mmol/L)甲=C×V2×10 (2)式中:C -硫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1-以酚酞为指示剂时消耗酸的体积,mL;V2-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时消耗的总体积数,mL。

1.5 注意事项1.5.1 总碱度即为甲基橙碱度。

1.5.2 在用此方法区分水中的重碳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时,水中不能有其它有机酸或弱无机酸盐。

2 硬度的测定2.1测定原理水中的钙镁离子在pH值为10的条件下,2.2试剂和溶液0.01mol/L EDTA标准溶液(高硬度用)0.005mol/L EDTA标准溶液(低硬度用)氨-氯化铵缓冲溶液硼砂缓冲溶液0.5%铬黑T指示液(乙醇溶液)酸性铬兰K指示剂:5g/l 。

2.2分析步骤量取100ml透明水样注入250ml三角瓶中,加入5ml氨-氯化铵缓冲溶液和2滴铬黑T指示液(脱盐水加1ml硼砂缓冲溶液,2-3滴酸性格兰K)。

在不断的摇动下,用0.01mol/L(或0.005mol/L)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蓝色,即为终点。

循环水实验部分

循环水实验部分

循环水缓蚀阻垢试验部分针对现场运行的条件,由于补水水源为地表水,循环水采用加水处理剂处理的工艺浓缩5.0倍,必须选择对钙、镁、铁等离子产生的垢具有高效阻垢分散作用,对悬浮物浊度产生的沉积物具有高效分散作用,对系统具有高效的防腐能力的水处理剂,同时要配合适宜的工艺控制条件与进行硫酸的投加控制PH值,才能达到良好的水处理效果。

把工艺的控制和药剂的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浓缩倍率5.0倍条件下安全运行。

此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找到适合现场运行使用的最佳缓蚀阻垢剂配方。

☐摸索出循环冷却水系统安全、经济、有效的水处理方案。

1.1、阻垢缓蚀剂的选择原则1、高效性:具有高效阻垢、分散、防腐能力,使用浓度低,药效持续时间长。

2、经济性:经济性能做到三低,即药剂单价低,单位水量处理费用低,年处理费用低。

3、安全性:药剂具备对使用者以及对环境的安全。

4、配伍性:药剂应与处理系统环境配伍,应考虑系统中的温度、硬度、碱度、浊度、pH值,氯根、金属离子、泥砂、总固溶物等对药剂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药剂,还要考虑药剂与其它化学处理药剂的配伍性及协同效应,如与缓蚀剂和杀菌剂等其它药剂的协同性。

5、可操作性:药剂应对设备腐蚀性低,操作简便。

6、延续性:加入的药剂应能维持一定的浓度,消耗在其他化学物质上的量应尽量少,尽可能的只消耗在阻垢、分散、防腐上,要有一定的延续性。

根据上述选择原则,应考虑投加方便、药剂浓度小、对系统影响小;阻垢、分散、防腐效果明显、符合环保要求、运行成本尽量低的药剂。

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包括多种原料的筛选试验,多种复配药剂的对比试验,鉴于不便说明其中的各种情况,这里只介绍与电厂有关的实验情况。

1.2、静态阻垢实验()缓蚀阻垢剂是一种含有膦羧酸、丙烯酸磺酸多元共聚物及无磷缓蚀剂复配而成的低磷缓蚀阻垢剂产品。

该产品具有优异的阻碳酸钙、磷酸钙、硫酸钙及硅垢的性能,同时对循环水中的氧化铁及锌盐也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能,该产品对碳钢、铜及铜合金、不锈钢等多种金属材质均有优异的缓蚀效果。

水循环地理实验报告(3篇)

水循环地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地理意义及其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透明容器、水、水泵、玻璃棒、温度计、计时器、土壤、沙子、石头、塑料布等。

2. 实验材料准备:将土壤、沙子、石头等材料分别放入透明容器中,模拟地球上的不同地貌类型。

三、实验步骤1. 在透明容器中,模拟地球上的不同地貌类型,如土壤、沙子、石头等。

2. 向容器中加入适量水,模拟大气降水。

3. 开启水泵,模拟地表径流。

4. 观察水在容器中的流动、蒸发、渗透等过程。

5.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四、实验现象及分析1. 水在容器中流动:实验开始后,水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流向低处,模拟地表径流过程。

水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不同地貌类型,如土壤、沙子、石头等,会发生渗透、侵蚀等现象。

2. 水的蒸发:实验过程中,水在阳光照射下,部分水分蒸发成水蒸气,模拟大气水分的蒸发过程。

3. 水的渗透:水在流动过程中,部分水分渗透到土壤、沙子等材料中,模拟地下水循环过程。

4. 水的沉积:水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泥沙、有机物等物质沉积在低洼处,模拟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

五、实验结论1.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和状态变化,包括蒸发、降水、径流、渗透等过程。

2. 水循环具有以下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气候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3)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5)联系地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重要因素。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模拟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地理意义。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现象,对地球环境、气候、生物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热网循环水实验报告&加药方案

热网循环水实验报告&加药方案

QQ®704专用缓蚀阻垢剂运行控制标准一、临沂热管网水样原水水质:水质分析报告表1:分析项目分析结果分析项目分析结果PH 8.76 Cu2+ mg/l ——3- mg/l导电度 us/cm SO43- mg/l ——全硬 mmol/l 2.0 PO4酚酞碱度 mmol/l 1.0 CI- mg/l 75.0全碱度 mmol/l 2.2 Fe3+ mg/l ——全固形物 mg/l Fe2+ mg/l ——Ca2+ mmol/l 1.6 化学耗氧量 mg/l水质分析普氏指数(PSI)为6.50>6.0腐蚀性水质,高浓缩倍率下结垢倾向1、供热管结垢机理供热在循环过程中使水中的一部分碳酸氢根离子变成碳酸根离子,同时PH 值上升,含盐量增大,这样就造成碳酸钙在水中的量逐渐增多,超过它的溶解度,以过饱和的状态存在于水中,而供热要实现高浓缩倍率运行,必然在高含盐量条件下运行,盐类溶液结垢物质(如:CaCO3)有一个逆着溶解度曲线的问题,也就是说,结垢的碳酸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下降。

水的温度在传热表面或其附近时,大于在大部分系统中的温度,在这些区域中,某些物质(如:CaCO3、CaSO4·2H2O、SiO2等)的溶解度是很小的,而这些物质就趋于沉淀和结垢。

在供热运行下的热网系统主要特点为结垢物质过饱和度增大,含盐量增大,此时水溶液的比重、粘度(流动性)也有变化;高浓缩倍率运行热网系统污垢沉积更突出。

2、抑制结垢机理探讨热网为了控制硬垢的生成,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阻垢剂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关于阻垢剂对钙垢的抑制作用的机理,可分为下面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低剂量效应;第二种为分散作用;第三种为晶格畸变作用。

碳酸钙晶体为正六面体,加了阻垢剂后,使CaCO3晶体均发生了畸变,抑制了晶体的生长速率,畸变程度越严重,阻垢效果就越好,发生畸变后,CaCO3晶体颗粒越不规则,越不易沉淀形成硬垢,起分散作用的阻垢剂主要表现在防垢官能团上有差异,对Ca2+、Mg2+等离子有极好的络合能力,并对这些盐类也有很好的去活化作用,而且能和已形成的CaCO3晶体中的Ca2+进行表面螯合,起到螯合增溶的效果,避免了大颗粒晶体硬垢的形成和沉积,能够产生严重的晶格畸变的作用,能够使CaCO3颗粒变得非常的不规则,也就是成垢物质最不易沉积和结垢,所形成的垢疏松,象“雪片状”的物质在冷却水池被除去。

工业冷却循环水实验报告[1]

工业冷却循环水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中国灵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九年十月1.概述本方案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050-2007《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以下简称GB/50050-2007)规定的原则和标准进行拟定。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应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内由水质引起的结垢和腐蚀,保证设备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年限,做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

2.水质稳定指数判断2.1水质数据2.2水质评价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分别对其朗格利尔(Langlier)饱和指数和雷兹纳(Ryzner)稳定指数判定:2.2.1 Langlier饱和指数(SI)饱和指数ISI为系统补充水实测PH值与碳酸钙饱和时PHs之差值,即:SI=pH-pHs;pHs=(9.7+A+B)-(C+D)2.2.2 Ryzner稳定指数(I R)由于碳酸钙饱和pHs是根据平衡理论推导出来的,对实际作用中各种复杂因素考虑不全面,没有考虑结晶、电化学过程和水中胶体影响,而且把碳酸钙即作延缓腐蚀又促进结垢来考虑,所以水质腐蚀和结垢问题应该将饱和指数SI与稳定指数I R配合作用,用来分析循环冷却水补水系统和在不同浓缩倍率下的水质结垢或腐蚀倾向。

I R=2pHs-PH;pHs=(9.7+A+B)-(C+D)则:为了对循环水浓缩后的水质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在实验室蒸发浓缩原水,后测其水质情况,并计算出相应的L、R的质。

从取回水样分析数据看该补水在水温为45℃时属于结垢型水质,当补水浓缩到3.5倍时系统将严重结垢;又因结垢和腐蚀是相互关联的,在高浓缩倍率下运行时由于含盐量的升高,腐蚀性离子Cl-、SO42-、NH4-等也相应升高,易使腐蚀加剧,且结垢严重时易产生垢下腐蚀,故高效的阻垢缓蚀剂和良好的管理水平,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配方筛选是主要侧重于选择性能优良、对钙容忍度高、阻垢能力较强的阻垢分散剂。

但水中存在溶解氧等因素,也有可能对金属结构产生腐蚀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在考虑水处理整体方案充分考虑阻垢的同时,也综合考虑对系统缓蚀的治理。

水循环制作实验报告

水循环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水循环制作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制作水循环模型的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水循环中各个阶段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三、实验原理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水循环对于地球上的气候、生态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验材料1. 玻璃杯(两个):一个盛放清水,另一个用于观察;2. 滴管;3. 棉花球;4. 透明胶带;5. 塑料板或玻璃板;6. 一次性塑料杯;7. 彩色粉笔或记号笔;8. 透明胶管;9. 水盆。

五、实验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清水,用记号笔在杯底标记水位线;2. 将塑料板或玻璃板放在水盆中,使玻璃杯底部接触塑料板;3. 用透明胶带固定玻璃板,确保玻璃杯稳定;4. 在玻璃杯的顶部用透明胶管连接另一只一次性塑料杯;5. 将棉花球放在透明胶管的一端,用滴管向棉花球滴入清水;6. 观察水在透明胶管中上升,并在另一只塑料杯中收集;7. 在水收集到一定程度后,观察水从塑料杯底部流出,形成径流;8. 记录实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变化,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六、实验现象及分析1. 蒸发:实验过程中,水从玻璃杯底部开始蒸发,水蒸气上升至塑料杯,部分水蒸气凝结在塑料杯壁上;2. 凝结:水蒸气在塑料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逐渐形成水流;3. 降水:水流从塑料杯底部流出,形成径流;4. 径流:径流沿着塑料板流入水盆,最终回到玻璃杯底部。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水循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2. 水循环中各个阶段的变化和相互关系密切,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3. 水循环对于地球上的气候、生态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制作水循环模型,让我们直观地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的变化,深刻认识到水循环对于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循环水供暖系统实习报告

循环水供暖系统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了解循环水供暖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及运行方式,掌握循环水供暖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2年X月X日至2022年X月X日实习地点:XX市XX小区循环水供暖系统三、实习内容1. 循环水供暖系统基本原理循环水供暖系统是一种利用热源将水加热后,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处,在用户处将热量传递给室内空气,然后水被冷却,再回到热源进行加热,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供暖的系统。

2. 循环水供暖系统组成(1)热源:锅炉、热泵等设备。

(2)水泵:用于输送循环水。

(3)管道:包括供回水管、支管等。

(4)散热器:将热量传递给室内空气。

(5)膨胀水箱:用于调节系统压力。

(6)阀门:用于调节流量、关闭系统等。

3. 循环水供暖系统运行(1)启动系统:首先启动锅炉,加热循环水,然后开启水泵,将循环水送入管道。

(2)循环水在管道中流动,经过散热器,将热量传递给室内空气。

(3)冷却后的循环水回到锅炉,重新加热。

(4)根据室温变化,调节阀门,控制流量,使室内温度保持恒定。

4. 循环水供暖系统维护(1)定期检查水泵、阀门等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2)检查管道、散热器等部件,发现泄漏、堵塞等问题及时处理。

(3)定期清洗散热器,提高散热效率。

(4)检查膨胀水箱,确保系统压力稳定。

四、实习总结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循环水供暖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及运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循环水供暖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循环水供暖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管道泄漏、散热器堵塞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待,及时处理。

4. 通过本次实习,我认识到循环水供暖系统在供暖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

五、实习建议1. 加强循环水供暖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实践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题目:循环水、低温水沉淀实验
二、目的:通过选用不同的絮凝剂,对循环水、低温水中的悬浮物进
行絮凝沉淀,比较沉淀效果,为我公司循环水、低温水的水质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原理:絮凝剂中的胶质体与水中悬浮物结合形成体积较大的絮状
沉淀物。

四、实验人员:李欢、郭鹏、蔡丁丁、郭俊斌
五、实验材料:洗煤用复合絮凝剂、化产生化用复合絮凝剂、汾阳提
供复合絮凝剂、我公司现循环水、低温水。

六、实验过程:实验按照实验方案分三批进行。

每批分别采用一种絮
凝剂,分别对循环水、低温水做五个样,循环水、低温水实验同时进行。

每做一遍用时一天。

七、实验步骤
1)标注:分别将烧杯、量筒、称量瓶进行标注,以便实验时对号入座。

2)取样:在做实验前,分别取循环水、低温水足量。

3)分样:分别将循环水、低温水分为500ml的小样各15份。

4)加药:将15份小样分为5组,第一组为不加药样,第二组为加絮凝剂样(洗煤絮凝剂为2g,另外两种絮凝剂为2ml,以下类同)。

第三组为3g(3ml), 第四组为3.5g(3.5ml), 第五组为4g(4ml).
5)搅拌:将加药后的样品用搅拌器搅拌2分钟。

6)静置:搅拌后的样品(每组三个)分别静置1小时、2小时、3
小时。

7)取上清液:静置时间结束后,分别取上清液50ml。

8)过滤:将上清液过滤,由于过滤较慢,采用抽滤。

9)滤纸的烘干与称量:在做以上步骤过程中,将所需30份滤纸分别装入30个称量瓶中,放入105℃的烘箱中烘两小时。

两小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恒重至常温时,称量每份称量瓶及滤纸的重量,并做原始记录。

10)抽滤后滤纸的烘干与称量:将过滤后的滤纸放入对应称量瓶中,按照步骤9进行烘干、恒重、称量、记录。

11)悬浮物计算:
悬浮物(mg/l)=(抽滤后的重量-抽滤前的重量)÷50×106。

12)拍照对比:将实验沉淀效果进行拍照对比,作为实验资料留存。

八、实验数据:见附表
九、数据分析:
1)第一批试验用洗煤用絮凝剂。

通过两天的化验,化验数据很不理想,
加药或沉淀后的悬浮物含量不成线性下降,反而有的数据比不加药的悬浮物含量都高。

通过观察分析,由于这种絮凝剂在加入后,使溶液分为三层,上层为粘稠状物质(胶体物质),中间一层为清液,下面一层为絮状沉淀。

由于在取上部50ml清液的时候,粘稠状物质不能去除,会被取入清液,经过滤后留到滤纸上,烘干后一定质量物质进入悬浮物质量,导致数据的不稳定,最后导致第一批试验失败。

失败原因:洗煤用的絮凝剂主要对像煤泥水中含的颗粒较大悬浮物的
絮凝效果较好,对循环水、低温水中所含细小悬浮物的絮凝效果差,会产生粘稠状物质。

我们开始以为是絮凝剂量大了,结果通过减少絮凝剂加入量。

同样会在清液上面一层胶体物质。

最后决定中断第一批次的试验,转入第二批次试验。

2)第二批次试验进行了6天,即做了6次的试验。

(6月18、19、21、
24、25、26号数据)由于化产用絮凝剂为液体,所以将方案中絮凝剂
的加入量有克改为相应的毫升。

从数据看,有很多数据为失败数据,但从整体趋势看大多为下降趋势。

造成数据失败的原因为操作误差。

由于干燥后的滤纸在称量过程中的顺序与前后时间差,吸收空气中水分差别造成数据的反复。

3)第三批次实验进行了5天。

7月13、15、16号为用汾阳絮凝剂对低温水、循环水做的实验,7月17、20号为用化产絮凝剂和汾阳絮凝剂对循环水做的对比实验。

从整体趋势看数据呈下降趋势,但操作误差还是较大。

从对比实验的两组数据看,汾阳絮凝剂的絮凝效果较化产絮凝剂要好。

十、观察分析:通过对添加不同絮凝剂的清液分3组(沉淀1小时、2小
时、3小时)对比观察,化产絮凝剂沉降差别较明显。

并且加药量越大、静置时间越长,清液越清。

在制冷水加药沉淀后,烧杯底部有一层白色盐类物质,可用稀盐酸清洗掉。

而汾阳絮凝剂在添加3ml,3.5ml,4ml后沉降一小时基本清液基本澄清,变化不明显。

在制冷水烧杯底部也出现一层盐类物质,可用稀盐酸清洗。

详见照片。

十一、结论:①洗煤絮凝剂不适合用于去除循环水、低温水中的悬浮物。

②使用相同剂量的化产絮凝剂和汾阳絮凝剂,汾阳絮凝剂
的絮凝效果好,静置时间短。

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
2009-7-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