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案(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教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 3-动能 动能定理 学案

2022-2023学年教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  3-动能  动能定理 学案

第四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3.动能动能定理【课标定向】1.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2.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素养导引】1.理解动能的概念及动能定理。

(物理观念)2.会用动能定理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和计算,获得结论。

(科学思维)一、动能动能定理1.动能的表达式(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E k表示。

mv2。

(2)表达式:E k=12(3)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国际单位为焦耳,符号为J。

1 kg(m/s)2=1 N·m=1 J。

(4)标矢性: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思考]两个相同的网球被击出时的速度比为1∶4,则它们的动能之比为多少? 提示:1∶162.动能定理(1)推导: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此过程力F做的功为W。

(2)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表达式:①W =12m v 22-12m v 12。

②W =E k2-E k1。

(4)适用范围: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二、动能定理的实验证明 1.方案1(1)如图所示,把滑轮下挂的砝码及砝码盘所受的总重力视为对小车的拉力,测量拉力F 与小车质量m ,分析纸带上的点迹,计算小车在打下各计数点时的瞬时速度。

(2)计算出小车在各计数点间运动的过程中拉力F 对它做的功W 以及该过程中增加的动能。

(3)如果二者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验证了在这个过程中外力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它的动能的增量。

2.方案2使用数据实时采集系统进行验证。

(1)在小车上固定一个无线力传感器以及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在它的对面固定位移传感器的接收器,并连接到计算机上。

(2)位移传感器可以连续测量多组小车位置的数据,并由计算机计算出小车经过各点时的瞬时速度的值。

(3)力传感器则可以测量各时刻小车受到的拉力,数据实时采集系统把它们都采集后传给计算机,输入相应的公式即可计算得出各段时间内拉力所做的功W 以及相应时间段的始末速度。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

F
V1 情景1
F
V2
l
f
情景2
V1
F
V2
F
l
1.外力对物体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结合上述三式推导出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 变化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 定理( 共22张P PT)
F
FN V1
F
V2
G 推导:
W
=
1 2
mv
2 2
-
1 2
mv12
初态和末态的表达式均为“ 1 m v2”,
这个“ 1 m v2 ”代表什么?
2
2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 定理( 共22张P PT)
Ek
1 2
mv2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 定理( 共22张P PT)
一、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引导学生利用运动学知识和牛顿第二定律来推导动能 定理。
3.通过课本例题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应用动能定理的解 题过程。
回顾:
1.重力势能表达式Ep=?动能的概念是什么?
2.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
3.上节实验课中了解到一个特殊情形下力对物体做功 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v2,那么物体动能表达式 中可能包含v2这个因子。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
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2 .表达式:
W
=
1 2
mv22
-
1 2
mv12
可写成 W Ek2 Ek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设计——嵊州中学谢可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二、教学目标1、知道动能的符号、表达式、单位,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

2、能根据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认识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难点1.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学生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会用功的定义式求解恒力功。

学习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初步掌握了用功来定义能量的方法。

本节要学习的动能是概念教学,而动能定理又属于规律教学。

两种教学有其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动能的概念教学不能用简单的陈述,让学生记住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学生可能只是重复定义,而根本不知道概念的含义。

而必须让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对动能定理的规律教学不是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和推理过程。

以人们的认知过程为主线,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与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把他们带到问题开始的地方,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和“准研究”过程。

在动能定理的应用阶段,明确规律应用的操作步骤及顺序,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能够自动有序执行的程度。

教学过程: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形成动能的表象,提问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动能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确定动能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并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通过回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方法来探究动能的表达式。

任务: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高中物理必修二_7.7_动能和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必修二_7.7_动能和动能定理

1 2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 mv “ 2 ” 因为这个物理量在过程终了时和过程开始时的差,
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式中的v平 Nhomakorabea与上一节 课的实验结论相互印证,
1 2 mv ”就应该是我们寻找的动能的表达式. 所以“ 2
动能小结

1、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动能是标量 3、动能状态量 4、动能的单位是焦耳 1kg· m2/s2=1N· m=1J
请同学们推导出F做功的表达式 创设物理情景: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 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 段位移L,速度由Vl增大到V2.试用 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 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回答下列问题: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动能表达式的建立及动能定理的理解和 运用。 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法: 1、直观演示法(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学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实验 : 1、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①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 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②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 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 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 1.推导过程 2.动能的表达式 3.动能的单位和标量性 1 4.Ek= mv 2 2 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 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公式表示;W合=EK2-EK1 3.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动能定理既适合 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 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案

高一物理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案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预习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动能的概念、符号单位、表达式和性质.2.会根据动能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3.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景.5.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重点难点】1.能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2.运用动能定理求变力所做的功.【学习过程】一、动能(1)探究: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猜测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我们能否从理论上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呢?由动力学知识可知,力产生_________,从而使物体的______发生变化。

因此可通过所学规律来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问题1:教材上说“1/2mv2”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是否也印证了你的观点?问题2:动能的定义是什么?表达式是什么?单位?性质如何?(3)学以致用1、两个物体相比,速度大的物体一定动能大吗?2、质量是10g,以1000m/s的速度飞行的子弹,与质量是50kg、以10m/s的速度奔跑的运动员,二者相比哪个动能大?3、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约为170kg,运动速度为约7km/s,它的动能是多大?4、关于物体的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的动能可能小于零B.一个物体的动能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C.动能相同的物体的速度一定相同D.两质量相同的物体,若动能相同,其速度不一定相同二、动能定理(1)探究:1、动能定理内容: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3、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2)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2、我们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

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你有这样的经验吗?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3)学以致用1、课本P73例1、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两种方法解题(注意步骤的规范性)2、课本P73例2、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两种方法解题(注意步骤的规范性)(4)小结反思1、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a、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_______和______,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b、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_____动能,要分析_______及外力做的________.c、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___;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______。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 第八章 3 动能和动能定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 第八章 3 动能和动能定理

B.该物体动能增加,增加量等于4 J
C.该物体重力势能减少,减少量等于2 J
D.该物体重力势能增加,增加量等于2 J
答案 BD
解析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增加量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选项C错误,
选项D正确;根据动能定理知该物体动能增加,增加量为4 J,选项A错误,选项
B正确。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一个相对客车静止的质量为4 kg的行李,行李的动能是(
A.0 J
)
B.200 J
C.450 J D.900 J
答案 B
解析 行李的速度v=10 m/s,所以行李的动能Ek=
1 2
mv =200
2
J,选项B正确。
3.(多选)一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重力做了-2 J的功,合力做了4 J的功,则(
)
A.该物体动能减少,减少量等于4 J
答案 √
)
(3)合力不为零,物体的动能一定会变化。(
)
答案 ×
解析 合力不为零,合力做功可能为零,此时物体的动能不会变化。
(4)物体所受合力做正功,则它的动能一定增加。(
)
答案 √
(5)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能不变,速度变化。(
答案 √
)
2.在水平路面上,有一辆客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车厢后座上放着
(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时,涉及的有关物理量比较多,对运动
过程中的细节也要仔细研究,而应用动能定理只考虑合力做功和初、末两
个状态的动能,并且可以把不同的运动过程合并为一个全过程来处理。
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通常是单个物体),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各力做功的情况,即是否做功?做正功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7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案(人教版必修2)
7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案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动能,表达式为__________,动能是______量,单位与
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________.
.两个质量为的物体,若速度相同,则两个物体的动能________,若动能相同,两
个物体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___,这个结论叫动
能定理.表达式为=________.式中为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也可理解为各力对物
体做功的__________,如果外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________;外力做负功,物体的动
能减少.
.动能定理既适用于________运动,也适用于________运动,既适用于________做功,
也适用于________做功.且只需确定初、末状态而不必涉及过程细节,因而解题很方便.
.下列关于运动物体所受合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正确的是
A.如果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则合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为零
B.如果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零,则合力一定为零
c.物体在合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动能一定发生变化D.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关于动能概念及公式=E2-E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物体速度在变化,则动能一定在变化
B.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E2-E1表示功可以变成能
D.动能的变化可以用合力做的功来量度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动能的概念
.对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B.动能不可能为负值
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D.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在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的质量是乙的12
B.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12
c.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甲的速度是乙的12
D.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动
知识点二动能定理
.关于动能定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某过程中,外力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单独做功的绝对值之和
B.只要有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就一定改变
c.动能定理只适用于直线运动,不适用于曲线运动
D.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况,又适用于变力做功的情况
图1
有一质量为的木块,从半径为r的圆弧曲面上的a点滑向b点,如图1所示,如果由
于摩擦使木块的运动速率保持不变,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木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B.因木块所受的力都不对其做功,所以合外力的功为零
c.重力和摩擦力做的功代数和为零
D.重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为零
知识点三动能定理的应用
.一个25g的小孩从高度为3.0的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
0/s.取g=10/s2,关于力对小孩做的功,以下结果正确的是
A.合外力做功50jB.阻力做功500j
c.重力做功500jD.支持力做功50j
.一辆汽车以v1=6/s的速度沿水平路面行驶时,急刹车后能滑行x1=3.6,如果以
v2=8/s的速度行驶,在同样路面上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x2应为
A.6.4B.5.6
c.7.2D.10.8
【方法技巧练】
一、应用动能定理分析多过程问题
图2
物体从高出地面H处由静止自由落下,不考虑空气阻力,落至地面进入沙坑h处停止,
如图2所示,求物体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力的多少倍.
图3
如图3所示,物体在离斜面底端5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滑上由小圆弧
与斜面连接的水平面上,若斜面及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4,斜面倾角为37°,则物
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多远?
二、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
.如图4所示,
图4
一质量为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于o点,小球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从平衡位
置P点缓慢地移到Q点,此时悬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则拉力F做的功为
A.gLcosθB.gL
c.FLsinθD.FLcosθ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练
.E=12v2 标焦耳
.相同不一定相同
.动能的变化E2-E1 代数和增加
.直线曲线恒力变力
.A [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则合力做功为零,物体的动能变化为零.但如果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合力对物体做功也可能为零,动能变化为零,如匀速圆周运动.故A正确.] .D [速度是矢量,而动能是标量,若物体速度只改变
方向,不改变大小,则动能不变,A错;由E=12v2知B错;动能定理=E2-E1表示动能的变化可用合力做的功来量度,但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故c错,D 正确.]
课堂探究练
.ABc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故A对;由E=12v2知,B对;由于速度是矢量,当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化时,动能不变,但动能变化时,速度大小一定改变,故c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动能不变,但物体却处于非平衡状态,故D错.]
.cD [由动能的表达式E=12v2知A、B错误,c正确.动能是标量,D正确.]
.D
.c [物体做曲线运动,速度方向变化,加速度不为零,合外力不为零,A错.速率不变,动能不变,由动能定理知,合外力做的功为零,支持力始终不做功,重力做正功,所以重力做的功与阻力做的功代数和为零,但重力和阻力的合力不为零,c对,B、D错.]
点评动能定理反映的是合外力做的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速率不变,速度有可能变化.
.A [由动能定理可得合力对小孩做的功
合=12v2=12×25×22j=50j
又因为合=G+f
所以f=合-G=50j-750j=-700j
由于支持力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支持力对小孩不做功.]
.A [急刹车后,车只受摩擦阻力Ff的作用,且两种情况下摩擦力大小是相同的,汽车的末速度皆为零.-Ffx1=0-12v21①
-Ffx2=0-12v22②
②式除以①式得x2x1=v22v21.
故汽车滑行距离
x2=v22v21x1=2×3.6=6.4]
点评对恒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以考虑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但在涉及力、位移、速度时,应优先考虑用动能定理分析.一般来说,动能定理不需要考虑中间过程,比牛顿运动定律要简单一些.
H+hh
解析解法一:物体运动分两个物理过程,先自由落体,然后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落至地面时速度为v,则由动能定理可得
gH=12v2①
第二个物理过程中物体受重力和阻力,同理可得
gh-F阻h=0-12v2②
由①②式得F阻g=H+hh.
解法二:若视全过程为一整体,由于物体的初、末动能均为0,由动能定理可知,重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相等,即
g=F阻h
解得F阻g=H+hh.
.3.5
解析物体在斜面上受重力g、支持力FN1、滑动摩擦力Ff1的作用,沿斜面加速下滑,在水平面上减速直到静止.方法一:对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可知物体下滑阶段:
FN1=gcos37°
故Ff1=μFN1=μgcos37°
由动能定理得
gsin37°•l1-μgcos37°•l1=12v21①
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中,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
Ff2=μFN2=μg
由动能定理得
-μg•l2=0-12v21②
由①②两式可得
l2=sin37°-μcos37°μl1=0.6-0.4×0.80.4×5
=3.5.
方法二:物体受力分析同上,物体运动的全过程中,初、末状态的速度均为零,对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有
gsin37°•l1-μgcos37°•l1-μg•l2=0
得l2=sin37°-μcos37°μl1=0.6-0.4×0.80.4×5=3.5.
方法总结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在分析过程的基础上无需深究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变化的细节,只需考虑整个过程的功及过程始末的动能.若过程包含了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分过程,既可分段考虑,也可整个过程考虑.若不涉及中间过程量时,用整个过程分析比较简单.但求功时,有些力不是全过程都作用的,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求出总功.计算时要把各力的功连同符号一同代入公式..B [小球缓慢移动,时时都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F=gtanθ,随着θ的增大,F也在增大,是一个变化的力,不能直接用功的公式求它的功,所以这道题要考虑用动能定理求解.由于物体缓慢移动,动能保持不变,由动能定理得:-gL+=0,所以=gL.]
方法总结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的功时,可先把变力做的功用字母表示出来,再结合物体动能的变化进行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