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燕尾洲的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格式

金华燕尾洲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书设计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指导老师:李璐斐设计:葛伊濮河南城建学院二零一五年五月摘要湿地从狭义上来说,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定义则把地球上除了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水体都当成做湿地。
湿地以水的存在为特征,无论在地表,还是在植物的根区,同时,土壤条件通常不同于邻近的高地,植被以适合于湿润环境的植物组成,但缺乏耐受洪水胁迫的植物。
我国湿地的现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和消失,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保护湿地对城市湿地的恢复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通过国内几个湿地的研究设计状况,对场地生态物种的调查,以及场地背景的研究,对石臼湖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并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不仅对湿地起到保护作用,推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其他湿地做了模范和技术参照。
关键词:湿地;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规划设计AbstractThe narrow sense of the wetlands is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land and water; the broad definition of wetland is all the water except the ocean (water depth above 6 meters) as wetlands in the earth. Wetlan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water, no matter in surface or in the plant root zone, meanwhile, soil conditions usually different from adjacent uplands, plant is constant of the plant moist environment, but lack of plant tolerance to flooding stress. Status of wetland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he city, the area of the wetland greatly decreased and disappeared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 wetland protection of urban wetland restores urgently. This paper mainly planning and design Shijiu Lake Wetland Park and mak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method through the design of several domestic wetland, ecological species on site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search in background,not only to protect the wetland effetel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but also be the mode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to other wetlands .Key words:wetl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Wetland Park;planning and design规划文本(目录)1第一部分场地认知 (1)1.1项目概况 (1)1.2自然地理 (2)1.3社会人文 (5)1.4上位规划解读 (6)1.5场地周边区域分析 (7)1.6场地现状分析 (8)2第二部分设计概念分析 (10)2.1设计特色 (10)2.2项目定位 (11)2.3理念推导 (11)3第三部分总体规划 (11)3.1设计依据、原则与目标 (12)3.2功能定位 (13)3.3总体布局 (14)3.4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4)3.5景观视线分析 (16)3.6竖向设计 (17)3.7雨洪管理 (18)3.8照明系统规划 (18)3.9种植规划设计 (19)4第四部分重点区域设计 (20)4.1中心水景区 (20)4.2运动休闲区 (21)4.3湿地保育区 (22)4.4湿地生态观赏区 (23)5第五部分经济技术指标 (24)参考文献 (10)致谢 (11)规划图纸(目录)总体平面图 (1)区位分析 (2)总体鸟瞰图 (3)场地现状分析 (4)总体规划分析 (5)公园入口效果图 (6)芦苇保护观赏区效果图 (7)洲头湿地保育区效果图 (8)生态湿地观赏区 (9)植物种植分析 (10)生态驳岸 (11)经济技术指标 (12)参考文献[ 1 ].2002, CJJ/T91.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2].A. h. lewis,王思思.香港湿地公园一一一个在可持续性方面的多学科合作项目[[J]. 城市环境设计,2007(1):38-43.[3].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S].[4].E.P,Odum【美].生态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Eugene.P.,Oduxn,Gary W.barret[美].生态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GB/T50280-98.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S].[7].LY/T 1754-2008.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S].[8].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9].安.福赛斯,劳拉.穆萨基奥【美〕.生态小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0].卜警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2):103-105.[11].陈高明.对当代生态设计的反思与再认识【C]//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301-307.[12].陈克林.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问题的探讨[[J].湿地科学,2005(4):298-301.[13].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4].仇保兴.科学谋划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J].中国园林,2012(12):5-13.[15].崔保山,杨志峰.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19-224.[16].崔保山.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崔海亭.景观污染: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1(3):60-62.[18].但新球,吴后建,但维宇,等.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基本理念与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2):44-47.致谢在这四年中,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同学们的互帮互助使我在专业技术和为人处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新时代下审美转向与人地关系的重塑——以金华市燕尾洲公园为例的生态景观规划

而景观设计,溯其本源可以发现,其最初的目的在于改善人居环境,更侧重生态的范畴。
1.1造园艺术与“小脚美学”“小脚”与“大脚”是俞孔坚老师引用古今的两种审美现象,对当今景观审美的一个比喻。
“反思中国近千年来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学价值:一类是由特殊的、高贵的,但却是扭曲的城市贵族所倡导的不事生产、以‘无用’为美的‘小脚美学’。
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入豪门,成为城市贵族, 因为天生的‘大脚’是乡下人、粗野生活的代名词。
另一类则是这种‘大脚美学’,虽然平常,但却朴素、真实,以健康、生存、多产为标准。
”[1]虽说造园的过程同样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些生态范畴的理念,运用筑山、造石、理水等一系列手法创造一个富有自然山水特点和意境美的景观,但造园自古以来便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程,是文化、宗教、政治的载体。
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皇家园林皆以规模宏大、气魄宏伟为特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便描绘了阿房宫昔日的胜景。
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豪门士族兴盛,宗教文化流行,私家园林与寺观园林崛起,造园理念逐渐演变为摹仿自然,提炼、抽象大自然元素于小园林之中。
即便受到了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影响,在园林布局之中,我们仍能发现宗教礼法与封建等级制度的痕迹,其造园的美学逻辑仍是具有阶级性的。
虽说近代以来,园林慢慢由服务少部分摘要 当代景观设计是基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景观设计由以审美为引导的“理想自然”的塑造向以生态为导向的“现实自然”转变,这是对当代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的回应,也是一场自下而上地对传统景观审美倾向的挑战与变革。
金华燕尾洲公园景观便是利用自然自身的调节能力来协调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一个优秀生态景观设计案例。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景观;大脚美学;燕尾洲公园中图分类号 TU985.1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8.19Abstract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in China is a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from aesthetically guided “ideal nature” to ecologically oriented “realistic nature” is a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lso a challenge and reform to traditional landscape aesthetic tendency from bottom to top. Jinhua Yanweizhou Park is an excellent cas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that uses nature’s self-regulating ability to coordinate urban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modern landscape; The Big-Foot aesthetics; Yanweizhou Park1中国景观设计的前世今生说起景观设计人们并不会感到陌生,中国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在造园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

△ 从当地民俗的舞龙——“板凳龙”中获得设计灵感,跨过两江的步 行桥(八咏桥)蜿蜒多姿,它不仅是一条连接通道,更是体验的场
4. 动感流线编织的弹性体验空间 Resilient Space for Dynamic Experience 圆弧形的大型建筑(金华婺剧院)给场地空间和形态设计提出了挑 战,包括如何创造弹性空间同时满足瞬时集散和平时游人的空间需 求和体验,如何形成宜人的环境、将游憩空间、防洪及巨型建筑与 江岸的关系都包容其中等。本设计在形式语言上大胆应用了流线, 包括河岸梯田和流线型的种植带,流线型的地面铺装,流线型的道 路和空中步道和跨河步行桥。在流线的铺装纹理基底上,分布圆弧 形的种植池,里面种满水杉或竹丛,色彩鲜艳的圆弧形座椅作为边 界。这些圆形种植区是场地雨水的收集区,如雨滴落在水面上泛起 的圆形水波。这些流线与圆弧形线条和形体既是将建筑与环境统一 起来的语言表达,更是水流、人流和物体势能的动感体现,形式与 内容达到了统一,环境与物体得以和谐共融,形成了极富动感的体 验空间。
△ 圆形生态渗水区与色彩亮丽的板凳相结合,将大型 文化演艺建筑的户外场地溶解为亲切的、阴凉的户外
结论 Conclusion 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燕尾洲公园获得了巨 大的成功。2014年5月开园后,万人空巷,游 人如织。据安装在步行桥头的进出口自动计数 器显示,步行桥的日使用人数平均达4万余人 次。当地媒体惊呼 “一座城市为一座桥而发狂”。 目前,燕尾洲公园已经成为金华市的一张新名 片。
△ 场地现状及建成前后对比。两侧水泥防洪堤 被改造成为梯田式生态护堤;蜿蜒的空中步行 桥将被分割的城市连接为一体。
因此,设计面临四大挑战:1)如何在提供市民 使用的同时,保护这城市中心仅有的河漫滩生 境,给稠密的城市留下一片彼岸方舟?2)如何 应对洪水,是高堤防洪建一处永无水患的公园, 还是与洪水为友,建立一个与洪水相适应的水 弹性景观?3)如何处理与现有的异形建筑体和 场地的关系,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整体?4)如 何联接城市南北,给市民提供方便使用的公共 空间,并强化城市的社会与文化认同感?
市区多湖片区欲再造一个新金华城

市区多湖片区欲再造一个新金华城2010-9-25 14:20:35 来源:浙中在线/金华热线•房产频浏览量:4756 点击进入论坛●市区多湖片区规划:文化景观轴、商务景观轴、生态景观轴呈Y型分布●路网配套全速推进:宾虹路东延全长2.4公里,东市街南延3.3公里,计划明年完工●多湖再建一座新城,形势已经明朗,有实力的开发商已将目标瞄准飞机场腾空地块市区多湖片飞机场易址清场后,市民的关注焦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热土。
20年前,从江北到江南,造就了一座江南新城;20年后,二次过江,挺进东南,衔接金东新城区。
目前,中国婺剧院正在加紧建设、宾虹路和东市街打通工程招标在即、多湖区块各项规划正在加紧调整完善、燕尾洲公园上马指日可待……根据多湖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来多湖片区以“三轴四心”进行空间形态布局。
“文化景观轴、商务景观轴、生态景观轴呈…Y‟形分布,将构筑起未来多湖城市功能的主框架。
”规划部门表示,根据形势变化,对此布局将进一步进行调整完善。
多湖片区,在这块678公顷的土地上,若干年后,一座美丽的金华新城将崛起于三江汇流处。
宾虹路东市街明年打通这些天,市建设局城建处处长赵俊都在忙着宾虹路、东市街打通工程的招标前期工作。
除了通济桥拼宽工程,这两条路牵扯了他的大部分精力。
“宾虹路东延全长2.4公里,宽40米,总投资1.07亿元;东市街南延更长更宽,50米宽6车道,3.3公里长,总投资1.81亿元。
”赵俊透露,这两条路年内都将开工建设,争取明年建成。
作为金华主城区第三条南北主干道,东市街南北两头断,其分流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东市街第一步将南延至李渔路,已列入今年重点实事,北延将视杭长客运专线建设进展而定。
而宾虹路是城市东西向主干道,连接东西两翼,重要性不亚于八一街。
由于飞机场的问题,宾虹路向东过江后就成了断头路。
飞机场清场后,宾虹路东延工程提上了日程,东延最终将与环城东路连接。
看似打通两条主干道断头路,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多湖片区。
金华设计说明-end

建筑专业方案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国家、浙江省、杭州市现行有关设计规范、规定(2)设计招标文件及其补充文件(3)招标方提供的电子用地红线图二、项目背景金华,位于浙江省地理中心,又是重要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地”而得名,更被明太祖赞誉为“浙江之心”。
历史翻过新的篇章,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日趋多元,城市形象更新换代的大背景下,在城市中心,金华网络经济产业园应运而生,势将成为地方经济的强力引擎。
综合国内外优秀园区的有益经验,我们提出“城市之芯”的核心理念,方案涵盖了开放、活力、理性、绿色等多重要点。
三、设计构思“城市之芯”1、开放之芯. 开放的空间格局地块地处金华开发区城市中心,东临永康路,西至婺州街,南起丹溪路,北靠李渔路,用地方正,与金华市政府咫尺相望。
本方案以开放的“一心两轴多组团”格局组织空间,“一心”是指地块中央建筑围合而成的巨大的城市花园;“两轴”是东西南北两条空间轴线,南北轴线为园区形象主轴,连接南北主入口,东西轴线是园区活力主轴,横穿园区中心,并向东延伸至市政府与市民广场,两大城市中心一轴相连、共相辉映;“多组团”则是由此自然形成的多办公组团和中间的共享平台组团。
如此,开放有序格局下的所有建筑均外观城市繁华,内享庭院静谧,并充分体现了形象性和景观性的双重均好性原则,使得项目内所有空间、景观和功能资源也完全为城市所共享,充分体现城中城、园中园的融合观。
. 开放的城市界面区别于普通位于城市郊区的“飞地”型产业园区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做法,本地块面向城市四周展现完全开放的全新界面,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多向交融,自然转换;建筑高低相应、形成和谐开放的天际线;同时,高层建筑南北两边退用地红线60米,东西两边退用地红线30米,在满足相关日照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北侧、西侧现状住宅日照和心理的影响。
2、活力之芯. 环境活力应对网络经济的年轻态和活力型,整个园区环境打造突出创新、活力、人本主义的主题。
弹性城市视角下的景观设计研究——以金华燕尾洲公园为例

0 引言 “弹性”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 化并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近几年,这一概念让景观设 计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如何使景观在自然灾害如暴风 雨、洪涝、干旱等,或者人类因素如人口增长等变化下具 有抵抗力能力及自我修复力。对于大都市中心及其“弹 性景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进行了分析讨 论,[1]而有的学者以弹性城市中的生态弹性为出发点, 提出了弹性规划设计等,[2]还有的学者就洪涝适应性 景观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都不够具体,属于比较宏 观的理论思想。本文以燕尾洲公园为例,详细分析其应 对洪涝的生态弹性以及文化、社会弹性,并从中总结出 一些考虑到弹性的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1 基地概况 燕尾洲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义乌江、武义江和金 华江三江交汇之地的自然河岸湿地,经常受洪水困扰。 现有的防洪堤生硬死板,不美观。由于这三条江的江面 较宽,市民很难到达燕尾洲并使用上面已建成的一些文 化设施,如中国婺剧院等,也无法通行于洲两侧的河堤 之间。燕尾洲的前部是因采砂形成的沙坑石堆和河水 冲蚀破坏形成的河漫滩,上面生长了一些以杨树、枫杨 为主的植物群落,这一生境为当地的鸟类如白鹭等提供 了栖息地。根据上述的基地概况,我们可以分析燕尾洲 面临的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考虑到洪涝灾害的 影响,燕尾洲公园应具有抵御洪涝和洪灾后自我恢复的 能力;第二,在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燕尾 洲的可利用率,使其能够满足市民的社会需求;第三,在 江河两岸及洲之间应建立更方便的交通带,增强其可达 性和便利性。 2 设计策略 首先,在设计完成的燕尾洲公园中,尽可能地保留 了场地现有的植物群落并利用现有地形进行整理改造。 原场地内低洼的塘和高地被重新改造成了池塘、小岛、 沼泽等不同的土地类型,并在上面种植了丰富的具有季 相变化的本土植物和一些可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的 浆果类植物,这一做法不仅使洲的景观风貌更加丰富, 还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提升。 其次,场地原有的防洪堤被改造成了梯田式的生态 护堤并在上面种植了茂密的植被,如多年生蒿草。它们 不受洪水影响,相反还会因为其带来的泥沙、水以及养
燕尾山路道路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甲方)根据规划拟在重庆市巴南区修建燕尾山路道路建设项目(K0+000~K3+743.864),道路全长3743.864m,设计车速40km/h,道路全线为双向4车道,标准路幅宽度26m,为城市次干道,按道路设计标高整平场地后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挖方边坡。
具体边坡分布情况详见下表。
本设计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1K0+240~K0+340段左侧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
边坡现已按坡率(1:1.00)进行分阶放坡,但根据设计标高,该段还将继续开挖,现按现状边坡进行评价,边坡主要坡向为278°,边坡主要物质为泥岩,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的破裂角取45°+φ/2,泥岩取60.12°,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2°。
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裂隙①与边坡坡向呈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坡向相反,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小;岩层层面③与边坡坡向同向,边坡坡角45°缓于岩层倾角,边坡整体稳定。
1.2K1+340~K1+420段左侧该段边坡主要为岩土质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37.6m,边坡主要坡向为278°,边坡主要物质为粉质粘土、泥岩、砂岩、页岩,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的破裂角取45°+φ/2,泥岩取60.12°;砂岩取62.40°;页岩取59.63°。
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6°。
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裂隙①与边坡坡向呈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坡向相反,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小;岩层层面③与边坡坡向相近,边坡易沿层面产生滑塌。
但边坡坡角缓于岩层倾角,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
1.3K2+240~K2+360段左右侧该路段位于沟谷及斜坡中,道路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坡角一般约2~25°,局部地段稍陡。
弹性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以金华燕尾洲公园为例

100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弹性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以金华燕尾洲公园为例APPLICATION OF ELASTIC DESIGN PHILOSOPHY IN WATERFRONT LANDSCAPE —TAKE YANWEIZHOU PARK IN JINHUA AS AN EXAMPLE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朱华 杨琛生时仍能保持其主要功能的运行,以创造一个能发挥景观灵活性的空间环境。
2弹性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意义“弹性”设计并不局限于生态研究。
国外一些学者在土地开发利用、水系规划、城乡规划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缺乏针对性,且大多集中在海绵城市规划等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最优途径,是一种新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
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要保证滨水环境的基本景观功能,还要解决面对自然灾害的一系列问题和危机,发挥其独特的景观价值。
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在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和优势。
因此,在弹性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开发,能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发展给滨水空间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
3弹性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原则3.1因地制宜原则将弹性设计理念应用于滨水景观时,应当根据场地现实情况,采用合适恰当的设计手法。
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诸如水文、土壤、气候等因素,也要考虑当地的人文条件、历史背景等因素,与当地资源有机结合以进行深入设计。
例如在防洪过程中,引入柔性景观的概念,既能缓解滨海城市的压力,又能使当地景观与城市景观相互交融。
3.2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滨水景观在应对诸如自然灾害时,能起到减轻灾害的作用。
弹性设计理念需要适用于滨水景观的每一个部分,将弹性设计的理念应用于滨水景观中,使其发生大型洪涝灾害时可将历来阻水的能力转化为动态的弹性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
金华地处浙江中西部,将建设成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21世纪宜居城市。
燕尾洲是金华耀眼的明珠,承载了金华城市功能的重担,也寄托了市民的厚望。
燕尾洲地处义乌江与武义江之间的交界处,占地59万多平方米,其中燕尾洲生态公园占地11万平方米,地形平坦开阔,大面积是湿地。
该地块设计以“塑造中心、提升品质;强化功能、增强引力;聚集人气、强化活力”为设计的基本目标,将燕尾洲地块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大气、时尚,体现金华气质、蕴含地方文化,具有代表浙中西部中心城市文化生活和休闲生活”的中心。
燕尾洲在金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它的最大优势在于两面临水,三江六岸就占了两岸。
规划部门介绍说,燕尾洲尾尖是一片难得的城市生态湿地,应予以保护,按照多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其他用地主要考虑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主。
城市很多地方的文化设施闲置浪费发挥不了服务大众的作用,非常可惜。
为了避免单一功能模式难以聚集人气的弊端,在该地块的规划中就考虑商务酒店等配套设施,营造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人文艺术环境。
燕尾洲的规划建设要避免这一点,就要考虑集聚人气,让市民分享休闲文化,又要考虑经济收益,维持项目设施的正常运转。
在燕尾洲的规划中,以大剧院为中心点,其他建筑设施为辅,公共活动空间以水为核心来做文章,强调以水系景观为主体,所以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以水系景观相连接,创造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人文景观。
为了保证步行人流可方便到达核心区,在该地块的规划中便规划了一系列
便捷的道路设施和服务设施,让建筑群体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之间的联系更为亲密,能够使人们更方便得通行。
绿地空间设计以生态自然的和谐宗旨为前提,采用金华当地乡土树种,并结合微地形设计,绿化、香化、美化三体合一创造美好的绿化景观。
在该地块的规划中专门开辟了一条环形绿化带,在不同时段可以供人观赏到金华美丽的景色,面对江南江北更可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环形绿化带种植了四季常青的植物,例如:香樟、水杉、珊瑚朴、垂柳、刚竹、红枫、紫薇、红山茶、红梅、剑麻等植物。
燕尾洲在大的规划框架上虽然以文化艺术为特色,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商务、娱乐、休闲等服务性的配套设施份量可以适当加重。
商务功能对于集聚人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文化艺术项目的重要支撑之一。
从更广的角度看,燕尾洲的商务酒店建立后,对多湖区块的开发也会起到带动作用。
在地块功能布局上,我们考虑建设金华会展中心,填补城市这一功能的空白。
会展业里有一句行话是这样说的:“如果在一个城市举办一次会展活动,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
”作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会展中心不可或缺,布局不宜离市中心太远。
燕尾洲地理位置好,景色佳,是该建筑理想的选址。
燕尾洲成为城市文化、科技艺术中心,承担着重要的市级服务功能,它既是金华城市规划中的亮点,也是难点,所以更要将其塑造成金华城市中心的新地标,提升金华城市的品质,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