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歌表达技巧大全
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表解

以勾特点、不设喻、少修饰为特征的描写方法。
也叫借事抒情。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
情感寓于叙事之中,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因事抒情,含蓄委婉。诗人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流放遇赦后的喜悦畅快心情。
托物言志
也叫借物抒情。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通感
指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
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运用通感,具体形象。“夜色”和凉水一样,完全是靠人的五官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诗人将视觉腾挪到触觉,抒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替本体。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借代,委婉含蓄。诗人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
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诗人把自己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融入到对采菊所见优美的山间田园的景物描绘之中。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广义上指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行文措辞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包括修辞手法(针对诗句而言)篇章手法(针对全诗)、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四大类。
一、修辞手法1. 比喻: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叫“打比方”。
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作用:把物人格化或人“物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画面更加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隽永。
3.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鲜明、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5. 对偶: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 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类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
7.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 诗词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词表达技巧诗词表达技巧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历史上事件来讽谕当朝。
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味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明辨表达方式:①记叙: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②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a、直接(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动作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人物描写方法:正侧结合、工笔、白描】心理描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景物描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景物描写方法:正侧结合、工笔、白描、虚实结合、色彩搭配、角度变换、视听结合、时间空间顺序、名词意象组合】渲染:(见后文)b、间接(侧面)描写:正面渲染:(见后文)侧面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见后文)动静结合:(见后文)虚实结合(相生):(见后文)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的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工笔、铺陈、细描: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细节: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从而使人物丰满、鲜明、生动。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1—6③议论: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的态度和评价;④抒情: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情绪。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开门见山):(见后文)b、间接抒情:景情关系:借(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后文)景情不一致:乐景写哀情(反衬)景情一致:景起基础作用,景是情的基础,情在景的基础上抒发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见后文)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参考答案
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高却树干笔直高 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 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 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 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 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 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 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 铺垫、伏笔
四、表现手法
:
诗词中主要运用动静结合、虚实 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借古讽今、对比衬托、从对 方来写、以小见大、用典、烘托渲 染等。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 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 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 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 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 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 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 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 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三)、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 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在一、二句中用夸 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 可见愁思的深重。
(四)、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 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 含蓄。 登 高(杜甫)
(五)、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 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 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意象+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
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
譬如:1、写景抒情类。
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
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 三、 四两 句“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 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 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 池塘春景图,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 从北地来?
①
【答案】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 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 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 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 “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 特别真切动人。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通过比喻,写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 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 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类
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表达方式
• 包括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源自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
• 1.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反衬和正衬)。
(一)表达方式
2. 景物描写:
注意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 内外等。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内容,如绘形、 声、色。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虚实结合,以 动衬静,明、暗对比,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 相结合,点面结合等。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全)

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明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这种手法。 (阐运用) •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联系感情 主旨等。 (析效果)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简析后两句诗歌的修辞手法。 答 1、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把洞庭水比作“白银盘”,将皓月 银辉下的洞庭上比作银盘里的“青螺”。 3、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 山水的清秀,读来饶有趣味。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晴”暗指感情的“情”。运用谐音双关 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 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7、对偶(对仗):律诗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 看,意义集中含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 甫)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
3.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草木百花对春天的留恋和 作者的惜春之情。
(三)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接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 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明了李白对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直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现手法——用典
定义: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 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 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作用:1、加大诗句的内涵,丰富诗歌的内容。 2、使诗歌的语言典雅含蓄,富有文采 和厚重的意韵。 3、(神化、传说)使诗歌具有神奇色彩, 引人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 讽刺现实,抒发诗人情感的手法。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为南陈后主陈叔宝所作,因沉 湎酒色,荒废朝政而亡国,《玉树后庭花》被 后人是为亡国之音,杜牧借此鞭打沉溺酒色, 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 国覆辙 。